華文網

談古論今|你不知道的中國扇文化

扇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中國的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漢民族文化的一個級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係。中國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

我們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相傳舜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所以,扇子最初叫“五明扇”。

(班婕妤憫繁華之不滋,藉秋扇以自傷)

殷周時期已出現了一種“翟扇”,

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做成的,故“扇”字裡有個“羽”字,有“障扇”、“羽扇”之說。《爾雅》中道:“以木曰扉,以葦曰扇。”從這可推測,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長方形的葦編物。早期的扇子並非用來納涼,而是用作統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

中國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等,柄多用湘妃竹、棕竹、梅烙製成。造型優美,構造精製,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

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

中國歷來被譽為制扇王國。經數千年沿革演變完善改進,中國扇子已發展成為幾百種的扇子家族,但總的歸納為二大類;一是平扇(即是團扇、葵扇、麥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疊;二是摺扇,可自如敞開收疊。

平扇來源於“障扇”(掌扇)、“竹+捷(字形)”(古代用竹片編制成的扇子稱“竹+捷”)。戰國秦漢時期,有一種半規形“便面”,其形似單扇門,故又稱“戶扇”,

可用於遮面窺視,故“戶扇”成為當時扇子的主流。“便面”一律用細竹篾編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使用它。

秦漢時,扇子開始用來取涼。扇子的面料多採用絲織品的絹、素、紗、羅,點綴繡畫。由於宮中用得多,故又稱“宮扇”。東漢時,一輪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

當時的扇子有明月方形、圓形、長圓形、八葵花瓣、梅花、六角、瓜楞形、蕉葉形、梧桐葉形、海棠形、馬蹄形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

扇面上常繡以山水花卉,款式爭奇鬥豔,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

《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於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

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

北宋時,摺扇流行。摺扇,亦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貴材料製成;形式有琴式、如意頭、竹節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並出現了扇鋪和畫商。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後風行世界。

明清時,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近現代的惲壽平、鄭板橋、金農、石濤、任伯年以及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題扇畫扇的藝術大師。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

扇面入字入畫,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享受。欣賞扇面書畫務須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藝術意蘊。

明清時,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近現代的惲壽平、鄭板橋、金農、石濤、任伯年以及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題扇畫扇的藝術大師。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

扇面入字入畫,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享受。欣賞扇面書畫務須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藝術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