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行動篇)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不管怎樣,只要開始就好。

任何看起來難度特別繁難的事情,

只要你到手去做了,就會變得容易,至少比想像中容易,因為我們的本能的懶惰會讓我們找藉口而去拖延,另一個原因是要解決的難題太大太宏觀了,而你想一步登天,卻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行動是生命力的象徵,也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歸依

有人可能會說,做事情,時機很重要,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等到最佳的時機出現,才能事半功倍。這麼說當然有道理。

但問題是,你可以容許自己等待多久來等一個好時機出現呢?要知道,所有的等待都是有成本的。並且當有一個好時機出現時,你真的有能力識別出它嗎?即便你能識別出,你是否做好了準備抓住它呢?既然很可能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不明確的,那麼就不要把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時機”上。對於大多數人大多數事,“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與其等待,不如現在就開始。
正如知乎網友 Caun Derre 在回答“30 歲才開始學習程式設計靠譜嗎?”這個問題時所說的一句話: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所以,即刻行動應該是我們最重要的一條行動法則。

精益創業的行動啟示-用行動的演變來反覆運算

我們永遠無法準備好,

“精益創業”(Lean Startup)是當年互聯網創業最流行的方法之一。其中有一個概念概念叫 “最小化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資源、被最快製作出來的、可執行基本功能的、能被使用者使用的試驗性產品,創業者應該儘快把最小化可行產品發佈出去,然後根據使用者使用它的回饋來進行優化,這一過程稱為“構建—測量—學習”(Build-Measure-Learn)的迴圈。如果不構建最小化可行產品來做試驗,
就無法在現實中被測量,更無法基於回饋來學習,那只能是自我自滿的研究,閉門造車,一步步偏離航向,一條路開到黑。

將精益創業的行動啟示應用到個人身上,對於一個個體的最小化產品可行性,區別于平時人們一個目標的航線需要多麼高遠或者漫長的規劃,而且面對未來的不可確定性,絕大部分最終無可避免地面對失敗,因為總是事發突然地阻礙了 完美 的計畫,

精益創業的行動啟示,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小步快跑,快速反覆運算,沒有誰能一口吃成胖子,把目標以你快的速度具現化出來,無論一開始多麼簡易以至於看不起,或者一開始有多難而心生畏懼,都具現化展示出來,再一步一步推進反覆運算,你要記著一點,我們永遠無法準備好。

行動成果的展示

很多人缺少“往前一步”的意識,很多時候沒有自己或者別人狠狠推自己一把是沒法奔跑起來的。 傳統的教育體制中隱含著“準備”的思想慣性,在老師們看來,傳授給學生知識、理論、技能是讓學生為今後做事“做好準備”,而不是“現在就做事”。所以一個人從小學到中學又到大學、博士,花了10多年、20多年的時間,都不過是在“做準備”,在學習、練習,在完成習作,卻不是創造出“產品”。值得注意的一點我們教育所做的準備都是應試準備,不是人文科學實踐的融會貫通,由於我們一直在應試準備,所以我們一直都沒有做過什麼東西。可精益創業的思想是說,你並不需要完全準備好再上場,你可以邊上場邊準備或者先上場再適應,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摔得鼻青臉腫,但進步反而會更快。 “先做好準備再上場”觀念的一個致命問題是:我們永遠都無法做好“完全”的準備。總有我們還未顧及的問題,總有我們能力上的短板,總有我們未搜羅完全的資訊,可因此我們就要一直準備下去嗎?當然不是。只有你做出了實實在在的東西,你的思路才會更清晰,才能才得以切實地鍛煉,視野才更加開闊。這就像健身,你看了無數的健身教程視頻,可你沒有做任何的實操動作,你不知道你目前的身體能具體適宜承受多大的重量,你就不知道在這個基礎是該如何練,如何再次調整和後期逐步加強,這些不是靠前期看視頻教程去準備就行的,要一開上場就舉鐵練,一邊練一邊調整,一邊交流學習一邊感受回饋,隨著前一天的回饋調整明天和下星期的目標量。

複盤

行動先於思考的價值,一路奔跑中,我們會遇上很多風景,有時被眼前海市蜃樓所迷惑,以至於忘卻我們當初奔跑的目的,勤於複盤有利於我們回歸初心。

你要記著一點,我們永遠無法準備好,此刻就開始奔跑吧。

傳統的教育體制中隱含著“準備”的思想慣性,在老師們看來,傳授給學生知識、理論、技能是讓學生為今後做事“做好準備”,而不是“現在就做事”。所以一個人從小學到中學又到大學、博士,花了10多年、20多年的時間,都不過是在“做準備”,在學習、練習,在完成習作,卻不是創造出“產品”。值得注意的一點我們教育所做的準備都是應試準備,不是人文科學實踐的融會貫通,由於我們一直在應試準備,所以我們一直都沒有做過什麼東西。可精益創業的思想是說,你並不需要完全準備好再上場,你可以邊上場邊準備或者先上場再適應,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摔得鼻青臉腫,但進步反而會更快。 “先做好準備再上場”觀念的一個致命問題是:我們永遠都無法做好“完全”的準備。總有我們還未顧及的問題,總有我們能力上的短板,總有我們未搜羅完全的資訊,可因此我們就要一直準備下去嗎?當然不是。只有你做出了實實在在的東西,你的思路才會更清晰,才能才得以切實地鍛煉,視野才更加開闊。這就像健身,你看了無數的健身教程視頻,可你沒有做任何的實操動作,你不知道你目前的身體能具體適宜承受多大的重量,你就不知道在這個基礎是該如何練,如何再次調整和後期逐步加強,這些不是靠前期看視頻教程去準備就行的,要一開上場就舉鐵練,一邊練一邊調整,一邊交流學習一邊感受回饋,隨著前一天的回饋調整明天和下星期的目標量。

複盤

行動先於思考的價值,一路奔跑中,我們會遇上很多風景,有時被眼前海市蜃樓所迷惑,以至於忘卻我們當初奔跑的目的,勤於複盤有利於我們回歸初心。

你要記著一點,我們永遠無法準備好,此刻就開始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