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80後”愚公:哪怕一生都做不成,也要堅持!

2018-05-01 22:33 | 中國青年網

哪怕要花掉一生的時間

都不確定這一件事能不能做成

你,還會堅持嗎?

我們常說愚公,一生一件事,搬山。那是一個傳說,一個寓言。

而我們所說的“80後”愚公們,這是一個個真實的故事。

一生一件事,他們把一件件在當時看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做成了!

開車只需10分鐘的路,他修了近20年

近日,一位83歲老人的故事在網上流傳開來。他叫劉中華。黝黑的面孔,滿頭白髮、雙手佈滿老繭且纏著膠布,這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

劉中華。【圖片來自央廣網】

23年前,他從土地局退休後,看到家鄉荒山禿嶺、貧困落後,決定拿出十多萬元存款和4個子女湊的10萬元,蓋房子、打井、修路、栽樹……

風裡來雨裡去,劉中華和他老伴兩個人在兩座總面積近260公頃的荒山上栽下果木。20年勤奮耕耘,260公頃荒山變成了青山。曾有人想出高價買下這片青山,被劉中華拒絕,“這種生態環境無法用金錢衡量。儘管年紀越來越大,有些幹不動,

可我要看護好這些資源。”

看到村子裡全是坑窪道路,他又開始修路。原來要走3小時的路,現在開車只需10分鐘。為了這條13公里的路,他用了近20年,並為此花光積蓄,甚至不惜借貸。

83歲劉中華手拿鍬鎬修路。 【圖片來自央廣網】

有人稱他是當代“愚公”;有人乾脆說他傻。

他說自己多幹些也不會累死;錢夠花就行,有生之年做些有意義的好事實事,心裡踏實。

一條9400米“天渠”,他修了30餘年

說起他的名字,人們立即會想到那條被稱為天渠的“大發渠”,這是村民們以最樸實而又最隆重的口頭命名方式,感謝他們的帶頭人,83歲老人黃大發。即使用現在的眼光看,這條天渠仍是一個很難完成的奇跡。

這條天渠綿延大山深處,改變了一個因缺水世代貧窮的村落。

1958年,黃大發被群眾選為草王壩大隊大隊長,他許下承諾:“一定要想方設法通上水,讓大家吃上米飯。”這句話成了黃大發的人生信條。

60年代開始,黃大發帶著群眾自己幹,一寸一寸地鑿渠取水。但是,由於缺乏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用黃泥巴敷成的渠壁難經風雨,修修補補十幾年,沒法再用,在70年代被廢棄了。

當村民都灰心失望的時候,黃大發卻始終沒有放棄他的誓言,

“我的夢想長期都沒有丟”:我第一次失敗了,第二次,我在哪裡摔倒了就在哪裡爬起來,終有一天要把水引進來。

1992年,修渠再次開始。“我要實現通水願望,這一次,拼了命也要幹。”“修不通,我拿命來換。”

黃大發。【圖片來自人民網】

1995年,一條跨3個村、10余個村民組,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終於完工。群眾以黃大發的名字命名這條渠,叫它“大發渠”。

《感動中國》視頻截圖

36年,黃大發終於帶領村民實現了當初的誓言。黃大發也因此被評選為2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他的頒獎詞裡這樣寫到:

“水過不去拿命來鋪

這是一個老黨員

為人民許下的誓言

大發渠雲中穿

大夥吃上了白米飯

三十六年

為夢想跋涉

僵直了手指

滄桑了面孔

但初心不變”

為修一條渠,他削平了1250座山頭

20多天前,他走了,眾多老百姓冒著傾盆大雨參加追思會,無限緬懷。

半個世紀前,他來了,在太行之巔的懸崖峭壁,帶領十萬人民修建了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紅旗渠是新中國的一大奇跡。

人們都說沒有楊貴,就沒有如今的紅旗渠。

紅旗渠。【圖片來自人民網】

1954年5月,時年26歲的楊貴被任命為林縣縣委書記,為解決當地老百姓因缺水而祖輩貧困的面貌,他組織幹部翻山越嶺、實地調查、排除萬難,楊貴毅然決定修建紅旗渠……“我一定要讓全縣人民真正過上幸福日子!”

當時條件十分艱苦:資金不足,糧食奇缺,技術人員僅有28人;沒有水準儀,用一臉盆水一根筷子替代;沒有住處,山崖石洞安身,露天野宿,薅草當被;沒有工具,鐵钁、鐵鍬、小推車都用上;沒有石灰,自個燒;沒有炸藥,自個造。

在楊貴帶領下,大家逢山鑿洞,遇溝架橋,硬是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鑿通211個隧洞,在太行山間開闢了一條全長1500公里的管道。

修渠間隙,楊貴深入群眾瞭解情況。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楊貴的挺身而出,感染著數十萬群眾逐夢前行,整整堅持了十餘年。

最終,一條上千公里的“天河”永遠定格在太行山巔,成為一座時代的不朽豐碑和一曲淬火錘煉的民族精魂。

哪怕要花掉一生的時間

都不確定這一件事能不能做成

“80後”的愚公,還是選擇堅持!

沒有“80後”愚公們的堅持,何來天渠、何來天路,何來這一條條讓老百姓過得更好的“生路”,一條條通向中國夢的路?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中國夢不是鏡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號,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國人民心中。”

路再難,下定決心也能修成;山再高,攜手奮鬥定能突破!

向老一輩和新時代奮鬥者們致敬!

(原標題《“80後”愚公:哪怕一生都做不成,也要堅持!》,編輯任征斌)

群眾以黃大發的名字命名這條渠,叫它“大發渠”。

《感動中國》視頻截圖

36年,黃大發終於帶領村民實現了當初的誓言。黃大發也因此被評選為2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他的頒獎詞裡這樣寫到:

“水過不去拿命來鋪

這是一個老黨員

為人民許下的誓言

大發渠雲中穿

大夥吃上了白米飯

三十六年

為夢想跋涉

僵直了手指

滄桑了面孔

但初心不變”

為修一條渠,他削平了1250座山頭

20多天前,他走了,眾多老百姓冒著傾盆大雨參加追思會,無限緬懷。

半個世紀前,他來了,在太行之巔的懸崖峭壁,帶領十萬人民修建了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紅旗渠是新中國的一大奇跡。

人們都說沒有楊貴,就沒有如今的紅旗渠。

紅旗渠。【圖片來自人民網】

1954年5月,時年26歲的楊貴被任命為林縣縣委書記,為解決當地老百姓因缺水而祖輩貧困的面貌,他組織幹部翻山越嶺、實地調查、排除萬難,楊貴毅然決定修建紅旗渠……“我一定要讓全縣人民真正過上幸福日子!”

當時條件十分艱苦:資金不足,糧食奇缺,技術人員僅有28人;沒有水準儀,用一臉盆水一根筷子替代;沒有住處,山崖石洞安身,露天野宿,薅草當被;沒有工具,鐵钁、鐵鍬、小推車都用上;沒有石灰,自個燒;沒有炸藥,自個造。

在楊貴帶領下,大家逢山鑿洞,遇溝架橋,硬是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鑿通211個隧洞,在太行山間開闢了一條全長1500公里的管道。

修渠間隙,楊貴深入群眾瞭解情況。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楊貴的挺身而出,感染著數十萬群眾逐夢前行,整整堅持了十餘年。

最終,一條上千公里的“天河”永遠定格在太行山巔,成為一座時代的不朽豐碑和一曲淬火錘煉的民族精魂。

哪怕要花掉一生的時間

都不確定這一件事能不能做成

“80後”的愚公,還是選擇堅持!

沒有“80後”愚公們的堅持,何來天渠、何來天路,何來這一條條讓老百姓過得更好的“生路”,一條條通向中國夢的路?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中國夢不是鏡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號,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國人民心中。”

路再難,下定決心也能修成;山再高,攜手奮鬥定能突破!

向老一輩和新時代奮鬥者們致敬!

(原標題《“80後”愚公:哪怕一生都做不成,也要堅持!》,編輯任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