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谷歌精英們一周只“工作四天”?

假期,和幾個老朋友一起吃了頓飯,酒過三巡後,有個朋友便開始訴苦,說自己最近現在快被工作逼瘋了:

①他在一家廣告公司擔任部門主管,但是每天的精力卻得投入到許多瑣碎的事務性工作上,

譬如開會、審批、處理郵件;

②公司最近要開展新的業務模組,這塊內容他很感興趣,但並沒有足夠的精力與時間參與其中。

③公司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自己的創造力難以為繼,無法再去接納那些年輕的思想與創意。

聽完這番話,大家面面相覷,在場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讓更人害怕的是,這些問題就像慢性毒藥一樣,它們不會馬上摧毀我們,

而是一點點蠶食精力與活力,讓我們在蹉跎的時光裡庸碌、愚蠢,喪失更進一步的勇氣與能力。

放假歸來後,小巴從書單裡找到這本標題醒目的書,《深度工作7步法:谷歌精英如何提升自己》。看完之後,小巴當即就將它寄給了那位朋友。

不同於網上那些千篇一律的職場雞湯,這本書的作者埃米·惠特克是一位管理專家,他在書中通過描寫大量的案例與實操技巧,

向人們介紹時間管理、精力管理與自製力、創造力、思維力的訓練方法。

如果你正處於充滿干擾的工作環境,並察覺自己正逐漸喪失創造力與活力,但又渴望改變這種狀態,並希望重拾職場創造力且高效地開展深度工作,那麼這本書再適合你不過。

高效的起源:20%時間制度

這本書的主要故事來源於穀歌。作為世界上最牛的科技公司,從人工智慧到智慧眼鏡,谷歌的黑科技總是讓人歎為觀止。

而谷歌能出人才的原因,除了優厚的待遇和卓越的工作環境外,還得歸功於一條,他們的“20%時間”制度。

在穀歌,員工擁有20%的自由時間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當你在完成了手頭的工作後,可以利用Google的資源,研究與Google相關的項目。

這個偉大的管理制度大大地激發了員工們的創新精神,一些志同道合的工程師每天都會拿出一個小時的上班時間,聚在一起進行頭腦風暴。

擺脫了日常瑣碎的束縛後,這幫工程師誕生的靈感是驚人的:谷歌郵箱、穀歌新聞、穀歌廣告……許多著名的項目,都在“20%時間”制度中誕生了,有人算過一筆賬,這些項目構成了穀歌25%的盈利。

打造你的工作室時間

在惠特克看來,“20%時間”制度除了穀歌之外,更可以用於我們每個普通人身上,他將其稱為創作室時間(studio time)。

於是在書中,他這麼寫道:“你需要養成一種習慣,學會為你的人生畫面留白。

一開始,穀歌的“20%時間”制度也毀譽參半,不少人覺得,這條規定意味著公司需要多支出20%的人力成本。然而最終當公司25%的盈利卻因為它而誕生時,人們將它奉為谷歌的成功方法論。

當許多人都談結果導向時,“20%時間”卻讓人們更關注過程而非結果,從而在不知不覺間進入了一種高效的工作狀態。

而在工作中,開啟“創作室時間”的方法,其實很簡單:

①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需要創造力的專案,制訂一個階段性計畫,並專注於它。

②審視你的工作日曆,將一些不大重要的煩瑣工作予以壓縮,每天節省出一段時間投入創作室。

③堅持並認真執行。

保護工作室:用鑒別替代判斷

既然已經準備好要打造你的“工作室時間”了,那麼如何堅持便成了關鍵。

惠特克認為,在這個工作室時間裡,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因此我們必須把關注的點從結果轉到過程,對此,他提出了一個觀點:用鑒賞替代判斷。

許多人喜歡過早地判斷一件事物是可行或不可行,但這種做法其實是十分草率的。

騰訊總裁馬化騰在創業之初,曾一度想把公司賣給搜狐;而騰訊早期的股東李澤楷,在騰訊市值還未到達頂峰時就過早地出售了股權,喪失了成為首富的機會。

連這些商業大佬也會判斷失誤,那麼普通人到底該怎麼做呢?惠特克的態度是:堅持將藝術與工作統一,我們對待工作,應該像對待一件藝術品。

“當我們卡在了專注的事務上時,我們應該像油畫家在畫室中審視自己的油畫一樣,遠離自己的作品,在自己作品三五米處坐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全面而寬容地觀察,而不是刻薄地判斷。”

堅持以苛刻的判斷來審視自己正在從事的工作,最終會讓自己熱愛的事業意義夭折。改用鑒別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會讓我們有更豐富的大局觀,同時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現在看上去會成功或失敗的事物,過後看起來,可能剛好相反。或者現在看上去馬上就要失敗了,但過後看起來只是邁出的一小步而已。”

豎立燈塔

深度工作法中的前兩步,幫我們找到了領域並堅定了立場,然而在工作室時間中,我們往往容易因為沉浸式的工作而失去了方向,而豎立燈塔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惠特克認為,在深度工作中,我們需要用一個燈塔來指引前進的方向,這個燈塔可以是一個質疑或者是一個期待。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假如XXXX,那樣會很酷”的句子,來思考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久而久之,我們會慢慢發現,該往哪個方向去努力了。

這一條法則對於剛畢業1——2年的職場新人十分重要,這時他們常常會處於一個迷茫期:基本的技能掌握之後,工作便成了日復一日的機械化動作,毫無創意可言,在低下的成就感當中開始懈怠。

在這個時候,如果時不時地去問自己幾個燈塔問題,那對於他們的工作來說,極有可能找到新的突破點。

那些善於觀察並想出解決方案的例子,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所以當我們迷茫困頓時,不妨多用燈塔句式來思考當下的一些工作,從而幫助提升工作效率,發現新的方向。

結尾的話

關於《深度工作7步法》的介紹,就講到這裡。這本書總結出1個理念、7個步驟、30多個案例,兼顧了專業性和實用性。對於那些想要在有限的時間裡開始新專案,或者探索別的興趣愛好的職場人來說,這本書會是一個很好的自助指南。

在這本書裡,並沒提及那些如何直接提高效率的方法論,畢竟那些內容已經被雞湯嚼透了。

而身處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那些唾手可得的資訊讓我們選擇浮在知識的表面,當我們將浮淺而繁忙的工作狀態,視作是自己的一種成功才是最可怕的。

正如惠特克希望傳達的,只有當我們懂得如何從日常的煩瑣工作中逃脫,保持精力與創造力,方能實現人生與工作上的新突破。

制訂一個階段性計畫,並專注於它。

②審視你的工作日曆,將一些不大重要的煩瑣工作予以壓縮,每天節省出一段時間投入創作室。

③堅持並認真執行。

保護工作室:用鑒別替代判斷

既然已經準備好要打造你的“工作室時間”了,那麼如何堅持便成了關鍵。

惠特克認為,在這個工作室時間裡,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因此我們必須把關注的點從結果轉到過程,對此,他提出了一個觀點:用鑒賞替代判斷。

許多人喜歡過早地判斷一件事物是可行或不可行,但這種做法其實是十分草率的。

騰訊總裁馬化騰在創業之初,曾一度想把公司賣給搜狐;而騰訊早期的股東李澤楷,在騰訊市值還未到達頂峰時就過早地出售了股權,喪失了成為首富的機會。

連這些商業大佬也會判斷失誤,那麼普通人到底該怎麼做呢?惠特克的態度是:堅持將藝術與工作統一,我們對待工作,應該像對待一件藝術品。

“當我們卡在了專注的事務上時,我們應該像油畫家在畫室中審視自己的油畫一樣,遠離自己的作品,在自己作品三五米處坐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全面而寬容地觀察,而不是刻薄地判斷。”

堅持以苛刻的判斷來審視自己正在從事的工作,最終會讓自己熱愛的事業意義夭折。改用鑒別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會讓我們有更豐富的大局觀,同時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現在看上去會成功或失敗的事物,過後看起來,可能剛好相反。或者現在看上去馬上就要失敗了,但過後看起來只是邁出的一小步而已。”

豎立燈塔

深度工作法中的前兩步,幫我們找到了領域並堅定了立場,然而在工作室時間中,我們往往容易因為沉浸式的工作而失去了方向,而豎立燈塔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惠特克認為,在深度工作中,我們需要用一個燈塔來指引前進的方向,這個燈塔可以是一個質疑或者是一個期待。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假如XXXX,那樣會很酷”的句子,來思考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久而久之,我們會慢慢發現,該往哪個方向去努力了。

這一條法則對於剛畢業1——2年的職場新人十分重要,這時他們常常會處於一個迷茫期:基本的技能掌握之後,工作便成了日復一日的機械化動作,毫無創意可言,在低下的成就感當中開始懈怠。

在這個時候,如果時不時地去問自己幾個燈塔問題,那對於他們的工作來說,極有可能找到新的突破點。

那些善於觀察並想出解決方案的例子,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所以當我們迷茫困頓時,不妨多用燈塔句式來思考當下的一些工作,從而幫助提升工作效率,發現新的方向。

結尾的話

關於《深度工作7步法》的介紹,就講到這裡。這本書總結出1個理念、7個步驟、30多個案例,兼顧了專業性和實用性。對於那些想要在有限的時間裡開始新專案,或者探索別的興趣愛好的職場人來說,這本書會是一個很好的自助指南。

在這本書裡,並沒提及那些如何直接提高效率的方法論,畢竟那些內容已經被雞湯嚼透了。

而身處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那些唾手可得的資訊讓我們選擇浮在知識的表面,當我們將浮淺而繁忙的工作狀態,視作是自己的一種成功才是最可怕的。

正如惠特克希望傳達的,只有當我們懂得如何從日常的煩瑣工作中逃脫,保持精力與創造力,方能實現人生與工作上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