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於湘潭春茶的那些事兒:四月品茗有三香

今年新茶。

岳塘區青山茶場,滿園的新茶露出了“尖尖角”。

茶農採茶手法非常講究。

空中俯瞰船形茶場。

岳塘區青山茶場的村民正在採摘春茶。

湘潭線上4月18日訊上一個週末,陽光正好。

幾位愛喝茶的好友與我相約,來到位於河東海關附近的一間茶樓。老闆將新鮮的茶葉放入盛滿開水的玻璃杯中,茶葉遇水慢慢散開,嫩綠的顏色甚是好看。我端起茶杯聞了聞,好香,瞬間有種提神醒腦的感覺,入口之後很是順滑,一股清新的感覺隨即在唇齒間散開。“這是哪裡產的茶呀,真不錯。”友人告訴我,這是湘潭本地產的綠茶。

湘潭也產這麼好的綠茶啊,我們不禁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幾天我們走訪了茶場、茶餐廳和飲茶人,近距離瞭解湘潭的茶文化。

茶葉香

為了深入瞭解春茶的採摘與製作過程,我們走訪了本地兩處規模較大的茶場:青山茶場和船形茶場。

青山茶場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位於岳塘區最高的山崗,海拔300多米,氣候適宜,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樹木蔥郁,環境清靜宜人,具有得天獨厚天然條件。青山雲霧茶就在這片雲霧繚繞、山青水綠的環境中生長。

走進茶場,迎面而來的是一股新鮮的味道,空氣非常濕潤。山坡上排列整齊的茶樹正長出新芽,不少茶農在忙著採摘。茶農豔麗的服裝顏色,在萬綠叢中格外顯眼,遠遠望去像一幅山水畫。

“現在是采春茶的旺季。”青山茶場負責人向大江告訴我們,一年中採茶的時間大概有60至70天左右,集中在3月至5月間。清明前茶,金貴如油,蘊含的營養成分是各季茶中最豐富的。

古老的農業生產按照節氣來安排農事。茶葉生產也是一樣,早發品種往往在“驚蟄”和“春分”時開始萌芽,“清明”前就可採茶。明前茶由於芽葉細嫩,香氣與眾不同,因品質優,收到許多品茶愛好者的追捧。但由於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採摘標準的產量很少,物以稀為貴,明前茶就更顯珍貴了。

向大江介紹,古時貢茶求早求珍,把春茶劃分為“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三種。社前,是指春社前,古代在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稱之為社日。按干支排列計算,社日一般在“立春”後的41天至50天之間,大約在“春分”時節(3月20日左右),也就是比“清明”早半個月,春分時節採制的茶葉更加細嫩和珍貴。火前,即明前,因為古人在寒食節有禁火三日的習俗,三日內不生火做飯,故稱“寒食”,寒食節是清明節前一天,因此“火前茶”實際上就是“明前茶”。雨前,即穀雨前,即4月5日以後至4月20日左右採制的茶葉稱雨前茶。雨前茶雖不及明前茶那麼細嫩,但由於這時氣溫高,芽葉生長相對較快,積累的內含物也較豐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

我們走訪的第二站是位於湘潭縣射埠鎮的船形茶場。我們跟著茶場的負責人胡健軍來到茶林基地,400多畝茶林分佈在7個小山頭,成梯田狀,置身其中茶香四溢。正忙著採茶的茶農們挎著竹簍,指尖飛快地穿梭於茶尖與竹簍之間,一捏一提,宛若蜻蜓點水,十分麻利。“這摘茶是有講究的,不能用指甲掐,而要用手指提,不然會影響茶葉成色。”茶農師傅告訴我們,首先用拇指和食指夾住新梢,手掌掌心向上,食指向上稍微著力,略為一提,所采芽葉便落在掌心。

按照茶農師傅的方法,我們試著采起茶葉來。採茶師傅介紹起來簡單,但我們做起來並不那麼容易,尤其是力度不好掌握,要不采老了,要不折了鮮葉。胡健軍說,傳統的手工採摘法相比機采法費時費力,成本高,但為保證茶葉品質,他們一直堅持採用手采法。採茶後,還要經過攤青、殺青、揉撚、提香等多個環節,對此他們花重金引進一套專業制茶設備,大大提高產量。目前茶場主要生產船形毛尖等四種茶葉品種,年產茶葉量達8噸。

從茶場回來,胡健軍在制茶車間向我們講解了制茶的知識。原來一片小小的茶葉到飲茶人的口中,要經過不少工序。先要攤茶,將採摘下來的茶攤在竹板上,讓風吹散一些水氣,自然涼幹一些。然後是殺青,通過高溫對茶葉進行酶的活性破壞,發散水分,產生香氣。殺青是制茶過程中最關鍵的一個程式,所以對技術要求特別高,尤其是對溫度的控制,直接影響茶葉的品質。再進行揉撚,這是塑造茶葉外型的工序。揉撚一般分為手工揉撚和機器揉撚,相對高端的茶葉都是手工揉撚出來的,茶葉泡出來好不好看,就看揉撚這道工序做得好不好了。然後進行乾燥處理,乾燥分為烘乾、鍋幹、吹幹,實際從一開始進入茶的製作過程,每一道程式都有乾燥的任務,揉撚過後這是最後一道乾燥,我們看到的主要是瓶式的炒幹機,以滾代炒。最後是裝袋:把充分乾燥好的茶葉進行裝袋和封口,然後放入冰箱。

茶產業香

據曾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多年的劉海清介紹,湘潭茶業歷史悠久,上世紀70年代迎來鼎盛時期,茶園面積最高達到10余萬畝,種茶、制茶企業共計30餘家。上世紀80年代,原湘潭茶場生產的茉莉花茶被評為部優產品,紅極一時。

最近20多年來,湘潭茶業幾經沉浮,目前茶園面積維持在5.5萬餘畝,茶企10餘家,先後開創出名優茶品牌20多個。如:羊鹿毛尖獲國家金質獎,韶山綠茶獲國家優質產品獎,韶峰綠茶獲國際農博會及國際茶業博覽會金獎,船形毛尖獲第七屆“湘茶杯”名優茶評比金獎;羊鹿毛尖、大將軍茶等8個品牌獲省級金獎,船形毛尖、毛公毛尖、白石白毫等5個品牌獲省級銀獎;另外還有15個市級名茶品牌。

業內人士認為,湘潭本地茶尤其是綠茶和紅茶的品質並不遜色於外來茶。但在春茶上市之前與之後一年中絕大部分時間,湘潭本地茶葉都處於附庸、配角地位。再加上本地茶葉企業的實力有限,產量跟不上來,以至於產生了目前湘潭茶業的“有名無份”。因此在湘潭的大街小巷,一些大大小小的茶館、茶樓、茶葉銷售的店面裡,更多的是外來的紅茶、黑茶、鐵觀音等茶葉品種唱主角,很少看到本地茶的蹤影。

劉海清介紹,湘潭不是全國、全省的重點產茶地區,國家、省政策方面沒有對湘潭茶業進行傾斜。茶葉產業對技術的要求比較高,見效需要較長時間,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和財力。新茶園每畝成本在2萬元左右,大約4年後才能產生效益。而建立品牌的時間更長,需要10-15年。

據瞭解,我市茶葉種植面積在種植業中所占的份額很小,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的多,成規模上檔次連片種植的少;全市成規模種植的茶場,面積超過千畝的只有一家。雖然我市紅茶加工業在省裡有一定名氣,但是加工原料完全依賴外省,產品完全依賴湘浙茶葉進出口公司銷售,自己沒有原料生產基地和銷售管道。如此種種,導致了湘潭茶業規模偏小,品牌效應偏弱。

茶文化香

茶是講究品飲的。中國人飲茶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佳的生活方式之一。品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顆明珠,也是世界文化叢中的一朵奇葩。

“茶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中國人早已視飲茶為生活的一大樂趣,從天南到地北;從城市到鄉村,或喜慶婚嫁,或探親訪友,或邀游賞景,或相聚閒聊,或開會座談,或訪問參觀,或洽談業務,或賦詩潑墨,或研討學問,或工作家居,或飯前酒後,總少不了以茶醒腦助興、以茶消憂解困、以茶聯絡感情。飲茶使人們的主活變得更為豐富多彩。

魯迅先生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受這種清福,首先必須有功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感覺。”魯迅說的功夫和感覺就是飲茶學問、飲茶藝術。中國茶藝是學問與藝術的結合,概括起來要求做到四要、七會: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會選擇茶、選擇水、選擇茶具、選擇環境,會煮水、泡茶、品茶。換句活說,就是要求做到茶、水、器、環境、技藝、心靈的完美統一。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一般的飲茶者很難達到這種境界。

湘潭茶文化歷史悠久,有人甚至認為湖湘學派的開山鼻祖胡安國,在湘潭隱居時就十分愛品茶,經常用隱山的泉水來煮新茶。這可從他的一句詩中得到印證:“春帆肯問南天路,為煮清泉試味新。”

中國茶有紅、綠、青、黃、白、黑六大類2000多個花色品種,外形千姿百態,香氣各具特點,滋味風格回異,效能各不相同。各地區、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和對茶類、花色的需求也有根大的區別:然而不管這種差別有多大,其選擇茶葉的方法是相同的,即都離不開看外形、評內質。所謂外形是指幹茶的芽葉比例、有無鋒苗以及老嫩、鬆緊、整碎、淨雜、勻齊、光潤、鮮暗等的程度。它是茶葉品質的綜合表現。所謂內質是指香氣的高低、純雜、長短,滋昧的濃淡、強弱、鮮淳、苦澀、粗異,葉底的嫩度、色澤,淨勻度,湯色的鮮活、明亮程度,它是茶葉品質的綜合反映。條索緊、嫩度好、鋒苗多、色澤潤、香氣高、滋味醇、葉底勻、湯色清,是好茶;反之則劣。有好的鮮葉原料和精良的加工工藝技術才能制出好茶。

“喝茶就像悟道。”一位喝了多年茶的茶樓老闆告訴我們,她是2009年在湘潭開茶樓的,當時茶樓不多。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對精神追求也提高了,而茶樓、茶館的數量也是遍地開花。如果你有時間穿梭於湘潭的大街小巷,到處都能看到茶館、茶樓、茶葉銷售店面,湘潭人愛茶可見一斑。

市民楊先生也是一位喝了多年茶的茶道愛好者,他告訴我們,他愛上的不僅僅是茶味,更是喝茶的感覺。看看茶葉在水中慢慢舒展,茶香氤氳,心也漸漸歸於寧靜,這本就是一種享受。

看來,對中國人而言,茶不只是用來喝的,更是用來品的;不只是喝茶茶水,更是品茶文化。

>>返回湘潭線上首頁

社前,是指春社前,古代在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稱之為社日。按干支排列計算,社日一般在“立春”後的41天至50天之間,大約在“春分”時節(3月20日左右),也就是比“清明”早半個月,春分時節採制的茶葉更加細嫩和珍貴。火前,即明前,因為古人在寒食節有禁火三日的習俗,三日內不生火做飯,故稱“寒食”,寒食節是清明節前一天,因此“火前茶”實際上就是“明前茶”。雨前,即穀雨前,即4月5日以後至4月20日左右採制的茶葉稱雨前茶。雨前茶雖不及明前茶那麼細嫩,但由於這時氣溫高,芽葉生長相對較快,積累的內含物也較豐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

我們走訪的第二站是位於湘潭縣射埠鎮的船形茶場。我們跟著茶場的負責人胡健軍來到茶林基地,400多畝茶林分佈在7個小山頭,成梯田狀,置身其中茶香四溢。正忙著採茶的茶農們挎著竹簍,指尖飛快地穿梭於茶尖與竹簍之間,一捏一提,宛若蜻蜓點水,十分麻利。“這摘茶是有講究的,不能用指甲掐,而要用手指提,不然會影響茶葉成色。”茶農師傅告訴我們,首先用拇指和食指夾住新梢,手掌掌心向上,食指向上稍微著力,略為一提,所采芽葉便落在掌心。

按照茶農師傅的方法,我們試著采起茶葉來。採茶師傅介紹起來簡單,但我們做起來並不那麼容易,尤其是力度不好掌握,要不采老了,要不折了鮮葉。胡健軍說,傳統的手工採摘法相比機采法費時費力,成本高,但為保證茶葉品質,他們一直堅持採用手采法。採茶後,還要經過攤青、殺青、揉撚、提香等多個環節,對此他們花重金引進一套專業制茶設備,大大提高產量。目前茶場主要生產船形毛尖等四種茶葉品種,年產茶葉量達8噸。

從茶場回來,胡健軍在制茶車間向我們講解了制茶的知識。原來一片小小的茶葉到飲茶人的口中,要經過不少工序。先要攤茶,將採摘下來的茶攤在竹板上,讓風吹散一些水氣,自然涼幹一些。然後是殺青,通過高溫對茶葉進行酶的活性破壞,發散水分,產生香氣。殺青是制茶過程中最關鍵的一個程式,所以對技術要求特別高,尤其是對溫度的控制,直接影響茶葉的品質。再進行揉撚,這是塑造茶葉外型的工序。揉撚一般分為手工揉撚和機器揉撚,相對高端的茶葉都是手工揉撚出來的,茶葉泡出來好不好看,就看揉撚這道工序做得好不好了。然後進行乾燥處理,乾燥分為烘乾、鍋幹、吹幹,實際從一開始進入茶的製作過程,每一道程式都有乾燥的任務,揉撚過後這是最後一道乾燥,我們看到的主要是瓶式的炒幹機,以滾代炒。最後是裝袋:把充分乾燥好的茶葉進行裝袋和封口,然後放入冰箱。

茶產業香

據曾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多年的劉海清介紹,湘潭茶業歷史悠久,上世紀70年代迎來鼎盛時期,茶園面積最高達到10余萬畝,種茶、制茶企業共計30餘家。上世紀80年代,原湘潭茶場生產的茉莉花茶被評為部優產品,紅極一時。

最近20多年來,湘潭茶業幾經沉浮,目前茶園面積維持在5.5萬餘畝,茶企10餘家,先後開創出名優茶品牌20多個。如:羊鹿毛尖獲國家金質獎,韶山綠茶獲國家優質產品獎,韶峰綠茶獲國際農博會及國際茶業博覽會金獎,船形毛尖獲第七屆“湘茶杯”名優茶評比金獎;羊鹿毛尖、大將軍茶等8個品牌獲省級金獎,船形毛尖、毛公毛尖、白石白毫等5個品牌獲省級銀獎;另外還有15個市級名茶品牌。

業內人士認為,湘潭本地茶尤其是綠茶和紅茶的品質並不遜色於外來茶。但在春茶上市之前與之後一年中絕大部分時間,湘潭本地茶葉都處於附庸、配角地位。再加上本地茶葉企業的實力有限,產量跟不上來,以至於產生了目前湘潭茶業的“有名無份”。因此在湘潭的大街小巷,一些大大小小的茶館、茶樓、茶葉銷售的店面裡,更多的是外來的紅茶、黑茶、鐵觀音等茶葉品種唱主角,很少看到本地茶的蹤影。

劉海清介紹,湘潭不是全國、全省的重點產茶地區,國家、省政策方面沒有對湘潭茶業進行傾斜。茶葉產業對技術的要求比較高,見效需要較長時間,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和財力。新茶園每畝成本在2萬元左右,大約4年後才能產生效益。而建立品牌的時間更長,需要10-15年。

據瞭解,我市茶葉種植面積在種植業中所占的份額很小,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的多,成規模上檔次連片種植的少;全市成規模種植的茶場,面積超過千畝的只有一家。雖然我市紅茶加工業在省裡有一定名氣,但是加工原料完全依賴外省,產品完全依賴湘浙茶葉進出口公司銷售,自己沒有原料生產基地和銷售管道。如此種種,導致了湘潭茶業規模偏小,品牌效應偏弱。

茶文化香

茶是講究品飲的。中國人飲茶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佳的生活方式之一。品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顆明珠,也是世界文化叢中的一朵奇葩。

“茶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中國人早已視飲茶為生活的一大樂趣,從天南到地北;從城市到鄉村,或喜慶婚嫁,或探親訪友,或邀游賞景,或相聚閒聊,或開會座談,或訪問參觀,或洽談業務,或賦詩潑墨,或研討學問,或工作家居,或飯前酒後,總少不了以茶醒腦助興、以茶消憂解困、以茶聯絡感情。飲茶使人們的主活變得更為豐富多彩。

魯迅先生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受這種清福,首先必須有功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感覺。”魯迅說的功夫和感覺就是飲茶學問、飲茶藝術。中國茶藝是學問與藝術的結合,概括起來要求做到四要、七會: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會選擇茶、選擇水、選擇茶具、選擇環境,會煮水、泡茶、品茶。換句活說,就是要求做到茶、水、器、環境、技藝、心靈的完美統一。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一般的飲茶者很難達到這種境界。

湘潭茶文化歷史悠久,有人甚至認為湖湘學派的開山鼻祖胡安國,在湘潭隱居時就十分愛品茶,經常用隱山的泉水來煮新茶。這可從他的一句詩中得到印證:“春帆肯問南天路,為煮清泉試味新。”

中國茶有紅、綠、青、黃、白、黑六大類2000多個花色品種,外形千姿百態,香氣各具特點,滋味風格回異,效能各不相同。各地區、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和對茶類、花色的需求也有根大的區別:然而不管這種差別有多大,其選擇茶葉的方法是相同的,即都離不開看外形、評內質。所謂外形是指幹茶的芽葉比例、有無鋒苗以及老嫩、鬆緊、整碎、淨雜、勻齊、光潤、鮮暗等的程度。它是茶葉品質的綜合表現。所謂內質是指香氣的高低、純雜、長短,滋昧的濃淡、強弱、鮮淳、苦澀、粗異,葉底的嫩度、色澤,淨勻度,湯色的鮮活、明亮程度,它是茶葉品質的綜合反映。條索緊、嫩度好、鋒苗多、色澤潤、香氣高、滋味醇、葉底勻、湯色清,是好茶;反之則劣。有好的鮮葉原料和精良的加工工藝技術才能制出好茶。

“喝茶就像悟道。”一位喝了多年茶的茶樓老闆告訴我們,她是2009年在湘潭開茶樓的,當時茶樓不多。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對精神追求也提高了,而茶樓、茶館的數量也是遍地開花。如果你有時間穿梭於湘潭的大街小巷,到處都能看到茶館、茶樓、茶葉銷售店面,湘潭人愛茶可見一斑。

市民楊先生也是一位喝了多年茶的茶道愛好者,他告訴我們,他愛上的不僅僅是茶味,更是喝茶的感覺。看看茶葉在水中慢慢舒展,茶香氤氳,心也漸漸歸於寧靜,這本就是一種享受。

看來,對中國人而言,茶不只是用來喝的,更是用來品的;不只是喝茶茶水,更是品茶文化。

>>返回湘潭線上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