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首屆深圳設計周開幕了,“面向未來的設計”展覽都在探討什麼?【好奇心日報】

4 月 21 日至 28 日是第一屆深圳設計周的舉辦時間。美術館、創意中心、購物中心......大大小小的關於設計的展覽與活動在深圳展開。

主場館則選擇在了蛇口區有些偏僻的價值工廠裡,主題是“面向未來的設計”。

儘管以未來為主題,深圳設計周的主場館上看起來沒有太多新的東西,在“機械廳”的展廳裡,展出了德國紅點獎機構發起的中國好設計獎項 2015-2016 的獲獎作品。有一些像水龍頭、保溫杯、筆、VR 設備、自拍杆等功能性的小玩意兒,就連漆畫藝術包包,

在說明上也寫道,“肩帶具有強大的韌性”。“筒倉”的展廳裡也有一些出現在北京設計周的東西,比如說我們曾報導過的荷蘭羅斯加德設計工作室(Studio Roosegaarde)、荷蘭設計師 Casper Notenboom 的畢業作品—可壓縮背包。

不過,在對此下評判之前,要回頭看看我們對“未來”的定義,每個人對此理解都不同,就像“筒倉”的主題策展人杜松峰說的,“它不一定是遙不可及的那些東西”,在深圳設計周,起碼在蛇口價值工廠-筒倉主題展中,

我們感受到的“未來”更多的是關於如何改善和提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育、交通、居住和溝通。

與會者的參與方式還挺新鮮。參觀者帶上電子手環,手環碰到每一部分展區的感應區上,螢幕上便會顯示你的心跳指數,在參觀結束後,會生成一個資料圖,裡面是每個人在不同展區的通流時間和心率。

生成的專屬資料圖

為了幫你大致領會到這個設計周的水準,我們羅列了一些有趣的項目,也許你能從中窺視到一些關於未來的想法。

城市公園可不可以擺脫“罐頭化”?可以體驗下這座泡泡站

在深圳價值工廠筒倉的一側空地上,

有一個巨大的彩色充氣泡泡,一位鑽進泡泡中體驗了幾分鐘的女生探出身子來,告訴外邊的朋友:“在裡面看真的很漂亮。”

走近一些你會發現,這只半透明的泡泡是用一隻只不同色彩的二手塑膠袋“拼接”而成的,作為臺灣都市酵母(City Yeast,由臺灣水越設計創立的一個關注公共設計發展的團隊)與西班牙的設計團隊 Basurama 共同完成的一件作品,

它想挑戰的是一成不變的固態公園的概念。

水越設計的創始人周育如在接受《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採訪時,給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說法,她將臺灣的城市公園比喻成一個個“罐頭”,因為“就像罐頭打開差不多都一個樣”,它們也是一樣缺乏想像和趣味。

作為一個供不同的城市公民休閒娛樂的場所,公園的設計其實可以非常不拘一格。周育如認為,通過利用人們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搭建出一個靈活的公共空間,是鼓勵人們進行集體參與打開想像力的一個有力途徑。

這座泡泡站還挺受人們歡迎,因為它便攜、環保,也有很獨特的美感。周育如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這樣的泡泡站,他們一共做了三座,均可以免費借給公眾,人們有時會在野營時帶上它,或是在學校組織活動的時候租借一個。不同年齡層的人可以坐進這個可以遮風擋雨的空間中,休憩或玩耍。

2011 年 11 月 30 日香港旺角的小販排檔發生了一場大火,造成 9 死 20 多人傷。在 2010 年,由於城市規劃上都市化的需求,小販排檔的牌照已經停止發放了,借著這次事故政府考慮取締這些排檔。

阮文韜覺得不行,1969 年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購物中心海港城開業之前,這些小販排檔是人們購物的主要地方,他本人也經常會在那裡買一些像手機殼之類的小玩意兒,對他來說這些排檔是香港的本土文化,“不應該取締、而是應該更新”,他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說。

阮文韜擁有設計、機電工程、社會科學、房屋建設的跨學科背景,也是香港理工大學的合作院士,於是他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開啟了他的排檔更新計畫。

改造後的小販排檔攤位原型之一

為期 12 個月的計畫,阮文韜花了 8 個月做調查研究,和當地的“排主”聊天,提出了 4 個類型的解決方案。整體上來說,他做的就是把排檔規範化。首要解決的是安全性的問題,新的排擋增加了防腐型,規範的電錶盒可以預防偷電漏電,可以伸縮的頂棚在火災時方便消防車通過。其次,考慮到這些“排主”的年齡普遍偏大,阮文韜將其輕簡化,鐵板方便拆卸和 DIY 拼接,腳輪也更方便移動。

這件事最後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給了 2.5 億做規劃。儘管排檔的體量無法增加,但拍檔計畫將這種“港味”保留了下來,按照阮文韜的說法現在 70% 的小販排檔都換上了他們設計的排擋車。

在“中關村”,推一個青草樂園計畫

此處的“中關村”,是貴州北部山區的一座小村子,沒有北京中關村的發達經濟與先進科技,與貧窮一同困在一起的,還有老人與留守兒童。致力於鄉村空間營造的中國鄉建院傅英斌工作室初到這座村莊時,就注意到,由於經濟條件和意識的局限,那些外出打工、將孩子們留給老人看管的父母,在關心孩子會不會長大之外,並無餘力關注他們如何成長。

搭建一座兒童樂園,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能夠健康、快樂成長的公共場所,成了傅英斌團隊關心這些留守兒童的一個開端。這個建築項目被命名為“青草樂園計畫”,而在深圳設計周主題展展廳中展出的,是傅英斌工作室完成的第一座兒童樂園——位於貴州中關村的乙未園。

仔細看會發現,這些受孩子們歡迎的玩樂設施,和城市的兒童樂園中那些五顏六色的遊樂設備非常不同。它們顯得格外樸素,因為幾乎所有的設施都是用廢棄材料、工程尾料製成的。不過在青青的綠草地上,平常無奇的輪胎以及水泥管可以被想像成馬背和樹洞,顯得格外有趣。

與再利用廢棄材料與舊物一樣有意義的是,在這座樂園的建造過程中,設計團隊還邀請村民們加入到了創作中。他們特意準備了顏料和水泥,能讓村民們在空白的地方寫寫畫畫,而不少孩子就在水泥上印上了植物的葉子和自己的手印和腳印。

帶上 VR 眼鏡,看看日比野設計的幼稚園究竟有多棒

我們曾做過專訪的、那個做了 40 多年幼稚園設計的日本設計師日比野拓,也來參加了深圳設計周,還帶來了一副 VR 眼鏡。對於無法重回幼兒時代又無緣前往日本參觀幼稚園的我們,通過這副 VR 眼鏡,可以“參觀”位於大阪和泉市的 KM 幼稚園,看到孩子們可以上下奔跑的草地階梯以及用紗布製成的隔牆,多少可以彌補一些遺憾。

與 KM 幼稚園一同展出的,還有另外三個幼稚園項目——孩子們可以光著腳在天井的小水坑中玩耍的 Daiichi 幼稚園、能在露臺的攀爬網上自由蹦跳的 Obama 幼稚園,以及正在建設中的、位於狹長山谷地帶的成都金蘋果森林。在深圳設計周主題展展廳內,你可以看到金蘋果森林的模型,也能夠很輕易地想像出孩子們在裡面的學習生活,他們可以爬上屋頂的草地,透過窗戶能夠看到美麗的山景。

展示的金蘋果童話森林幼稚園 說到未來交通工具,非要是飛在天空中那種東西嗎?

Barbara Alink 想讓年邁的母親享受出行的樂趣,一個三條腿的自行車誕生了。三角形的構造讓自行車保持平衡,動力來自於雙腳對地面的輕觸,對於行動不便、不會騎自行車的人提供了代步工具的另一種選擇。

這款名為 The Alinker 的自行車,濃縮了策展人對整個展覽未來主題的思考。“我們對未來的交通工具往往會想到飛船,想到我們不可想像形態的交通工具”,策展人杜松峰說,“突然我們發現步行也是未來的一種交通方式,這是我們對未來的一種思考—不是所有的未來都是一種不可想像的設計,也許在未來我們一個原始的行為同樣存在。這種逆向思考也是我們這次辦展的思考。”

Barbara Alink 和他的三角自行車

最後,英國特許設計師協會的設計師 Frank Peters 在演講中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即“從設計到設計思維的轉變”,意思是人們的設計眼光應該從狹義的“設計產品、包裝、企業身份、零售店展示”,發展到更加廣義的“趨勢的預測、行為的分析、顧客服務使用者經驗、線上線下物流”。這個想法不是非常新鮮,但是要說廣泛實踐依然遠遠不夠。

“我們現在不再設計產品、設計服務,我們現在是設計住在房子裡面的人的整個社區行為,我們不再設計交通,而是設計動線和人的流動。”Peters 說。

也許這樣的整體設計思維在實現上依然有難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存在會阻止一些短視的設計方案出現。

題圖來自官網 文中圖來自現場實拍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作為一個供不同的城市公民休閒娛樂的場所,公園的設計其實可以非常不拘一格。周育如認為,通過利用人們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搭建出一個靈活的公共空間,是鼓勵人們進行集體參與打開想像力的一個有力途徑。

這座泡泡站還挺受人們歡迎,因為它便攜、環保,也有很獨特的美感。周育如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這樣的泡泡站,他們一共做了三座,均可以免費借給公眾,人們有時會在野營時帶上它,或是在學校組織活動的時候租借一個。不同年齡層的人可以坐進這個可以遮風擋雨的空間中,休憩或玩耍。

2011 年 11 月 30 日香港旺角的小販排檔發生了一場大火,造成 9 死 20 多人傷。在 2010 年,由於城市規劃上都市化的需求,小販排檔的牌照已經停止發放了,借著這次事故政府考慮取締這些排檔。

阮文韜覺得不行,1969 年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購物中心海港城開業之前,這些小販排檔是人們購物的主要地方,他本人也經常會在那裡買一些像手機殼之類的小玩意兒,對他來說這些排檔是香港的本土文化,“不應該取締、而是應該更新”,他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說。

阮文韜擁有設計、機電工程、社會科學、房屋建設的跨學科背景,也是香港理工大學的合作院士,於是他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開啟了他的排檔更新計畫。

改造後的小販排檔攤位原型之一

為期 12 個月的計畫,阮文韜花了 8 個月做調查研究,和當地的“排主”聊天,提出了 4 個類型的解決方案。整體上來說,他做的就是把排檔規範化。首要解決的是安全性的問題,新的排擋增加了防腐型,規範的電錶盒可以預防偷電漏電,可以伸縮的頂棚在火災時方便消防車通過。其次,考慮到這些“排主”的年齡普遍偏大,阮文韜將其輕簡化,鐵板方便拆卸和 DIY 拼接,腳輪也更方便移動。

這件事最後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給了 2.5 億做規劃。儘管排檔的體量無法增加,但拍檔計畫將這種“港味”保留了下來,按照阮文韜的說法現在 70% 的小販排檔都換上了他們設計的排擋車。

在“中關村”,推一個青草樂園計畫

此處的“中關村”,是貴州北部山區的一座小村子,沒有北京中關村的發達經濟與先進科技,與貧窮一同困在一起的,還有老人與留守兒童。致力於鄉村空間營造的中國鄉建院傅英斌工作室初到這座村莊時,就注意到,由於經濟條件和意識的局限,那些外出打工、將孩子們留給老人看管的父母,在關心孩子會不會長大之外,並無餘力關注他們如何成長。

搭建一座兒童樂園,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能夠健康、快樂成長的公共場所,成了傅英斌團隊關心這些留守兒童的一個開端。這個建築項目被命名為“青草樂園計畫”,而在深圳設計周主題展展廳中展出的,是傅英斌工作室完成的第一座兒童樂園——位於貴州中關村的乙未園。

仔細看會發現,這些受孩子們歡迎的玩樂設施,和城市的兒童樂園中那些五顏六色的遊樂設備非常不同。它們顯得格外樸素,因為幾乎所有的設施都是用廢棄材料、工程尾料製成的。不過在青青的綠草地上,平常無奇的輪胎以及水泥管可以被想像成馬背和樹洞,顯得格外有趣。

與再利用廢棄材料與舊物一樣有意義的是,在這座樂園的建造過程中,設計團隊還邀請村民們加入到了創作中。他們特意準備了顏料和水泥,能讓村民們在空白的地方寫寫畫畫,而不少孩子就在水泥上印上了植物的葉子和自己的手印和腳印。

帶上 VR 眼鏡,看看日比野設計的幼稚園究竟有多棒

我們曾做過專訪的、那個做了 40 多年幼稚園設計的日本設計師日比野拓,也來參加了深圳設計周,還帶來了一副 VR 眼鏡。對於無法重回幼兒時代又無緣前往日本參觀幼稚園的我們,通過這副 VR 眼鏡,可以“參觀”位於大阪和泉市的 KM 幼稚園,看到孩子們可以上下奔跑的草地階梯以及用紗布製成的隔牆,多少可以彌補一些遺憾。

與 KM 幼稚園一同展出的,還有另外三個幼稚園項目——孩子們可以光著腳在天井的小水坑中玩耍的 Daiichi 幼稚園、能在露臺的攀爬網上自由蹦跳的 Obama 幼稚園,以及正在建設中的、位於狹長山谷地帶的成都金蘋果森林。在深圳設計周主題展展廳內,你可以看到金蘋果森林的模型,也能夠很輕易地想像出孩子們在裡面的學習生活,他們可以爬上屋頂的草地,透過窗戶能夠看到美麗的山景。

展示的金蘋果童話森林幼稚園 說到未來交通工具,非要是飛在天空中那種東西嗎?

Barbara Alink 想讓年邁的母親享受出行的樂趣,一個三條腿的自行車誕生了。三角形的構造讓自行車保持平衡,動力來自於雙腳對地面的輕觸,對於行動不便、不會騎自行車的人提供了代步工具的另一種選擇。

這款名為 The Alinker 的自行車,濃縮了策展人對整個展覽未來主題的思考。“我們對未來的交通工具往往會想到飛船,想到我們不可想像形態的交通工具”,策展人杜松峰說,“突然我們發現步行也是未來的一種交通方式,這是我們對未來的一種思考—不是所有的未來都是一種不可想像的設計,也許在未來我們一個原始的行為同樣存在。這種逆向思考也是我們這次辦展的思考。”

Barbara Alink 和他的三角自行車

最後,英國特許設計師協會的設計師 Frank Peters 在演講中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即“從設計到設計思維的轉變”,意思是人們的設計眼光應該從狹義的“設計產品、包裝、企業身份、零售店展示”,發展到更加廣義的“趨勢的預測、行為的分析、顧客服務使用者經驗、線上線下物流”。這個想法不是非常新鮮,但是要說廣泛實踐依然遠遠不夠。

“我們現在不再設計產品、設計服務,我們現在是設計住在房子裡面的人的整個社區行為,我們不再設計交通,而是設計動線和人的流動。”Peters 說。

也許這樣的整體設計思維在實現上依然有難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存在會阻止一些短視的設計方案出現。

題圖來自官網 文中圖來自現場實拍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