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朝向左,西方向右:慈禧是中國近代全面落後于西方的罪魁禍首?

(圖)慈禧太后

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皇帝經過強烈的思想鬥爭,

最終卻誤立皇四子愛新覺羅·奕詝為儲君,這是一個影響了中國歷史走向的決定。從而造成了清末慈禧太后垂簾干政,以一個無知淺薄的婦人身份掌握了大清朝的國運長達四十多年。慈禧雖有些許才能,但畢竟見識淺薄,因此,在她掌權的晚清朝廷的執政之下,國家變得破敗沒落,險些亡國滅種。

秉持這樣觀點的人並不少,甚至大多數史學專家也頗為贊同。

但其實能夠理性看待的話,對慈禧抨擊多是建立在“女人身份”和“竊取男權”這兩點上的。人在歷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下顯得是如此的卑微和渺小,社會的人文和歷史底蘊決定了當時政治家的能力和見識。晚清的最高掌權者們也並不例外,他們也不得不屈服於當時的天下大勢。

(圖)八國聯軍進犯天津

在那時地球的另一端,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下的英國,經歷過文藝復興的洗禮,科學、技術、政治和文化等都已經處於世界的巔峰。而中國卻在“三綱五常”和“別尊卑,明貴賤”的等級觀下依然寸步難行,他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早已迷失了進步的方向。已經腐朽不堪的封建王朝在西洋各國的洋槍火炮面前,是那麼地不堪一擊,

大清國的孱弱早已曝光在眾目睽睽之下。

從慈禧太后整個政治生涯來看,她頗有政治手腕,但是還算不得一位大政治家,這也註定了她難以挽回清朝末期的政治之殤。從本源上講,晚清國家的混亂和孱弱是滿族當權者們對國家統治能力減弱的表現,和慈禧太后自己的個人能力關係不大。

(圖)腐朽的清末官員

掌握國家政治大權的軍機大臣雖換了一人又一人,但卻是換了湯,沒換藥。甚至可以說一任不如一任。恭親王奕訢執事之時,還算頗有進取之心,提倡改革,國家已漸有起色,可以說頗有建樹。但這卻引起了慈禧的忌憚,遂開始打壓奕訢。結果是奕訢閉門十載之後早已被磨光了銳氣,徒剩滿懷憂鬱。這是慈禧作為女人所具有的猜疑心作祟,

是她一生的污點之一。

奕訢之後,再次掌權之人天賦匱乏,性格懦弱,事理欠通。醇親王奕譞、禮親王世鐸相繼走上大清國的前臺掌握中樞政權。他們久居上位,都是長期寡居深宮之人,對民間淒苦和國事民情都不甚瞭解,對西方先進的科學和文化更是一竅不通。朝廷各個衙門官員更是墨守陳規,腐朽守舊,根本不具備執政的基本專業知識。這樣的一個朝廷即使趕上一個太平時期,也是不會有任何作為。在這種情況之下,大清國的時局可謂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了。而更讓他們難於應對的是一個中國千年未遇的亂局。

(圖)晚清官員與洋人

因此,晚清時局的種種不堪,是不能全部加于統治者的身上的,這是由來已久,是幾朝幾代不斷累積的最終結果。歷史敗局的責任不該一味地由那幾個當權統治者來承擔。這種看法無疑是不客觀的,是片面狹隘的。慈禧太后只是坐在晚清統治者的位置上做著她必然需要做的一些事情罷了。晚清國家和民族的那些危機終非是她一人的責任。再說,慈禧只是一個稍有才能的當政者,而平心而論,歷史上又有誰能夠挽救這般千溝萬壑的天下於不倒,能夠勵精圖治,拉住大清朝這只汪洋怒海中的孤舟呢?

在清朝晚期,我們也曾試圖向先進的科技文化靠攏,最後卻都以失敗告終。這裡邊既有清政府頑固保守派的阻撓,也有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故意干擾。可就是這樣,慈禧依然努力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也曾努力地試著改變大清朝上下弊病。可女人從政始終是有悖於中國封建理念的。歷朝歷代,只要是女人掌握國家權利,都會背上“妖精”、“禍水”等禍國殃民的駡名。就算她所使用的政治手段與男性一般無二,也會被人加倍指責,淋漓痛駡。在一個世代男權的社會中,指責在慈禧身上的輿論是:女人主政,必定亡國亡天下。

(圖)慈禧出殯

任何人都主宰不了歷史,而往往歷史卻可以選擇任何人。慈禧太后背負了歷史賦予她的角色,對於她這個人本身來說,可以說她是成功的,她以一個女人的才能智慧,主持了搖搖欲墜的大清國將近半個世紀,並使這樣一個處於黃昏遲暮的腐朽王朝沒有葬送在她的手中。但是,對整個國家和民族而言,慈禧太后必定是個失敗者無疑。可是這並不能表明,換做他人就可以做得比慈禧更好。因為事實證明,在她之後的一些人做得甚至比她更差很多。

也許,作為一個女人,慈禧的內心深處也是悲苦無依的。在政治權力上,她是中國歷代女性的頂峰人物。但是,在她生命中最後的彌留之際,她留下的那封遺詔之中,卻無奈地說道:“以後勿使婦人干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可能在她的內心深處,已經承認了自己政治上的不成功,已經承認了女人為政于國之弊病,她想讓後世女子不要和她一樣陷入政治漩渦,只做一個單純的女人就好。

這樣的一個朝廷即使趕上一個太平時期,也是不會有任何作為。在這種情況之下,大清國的時局可謂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了。而更讓他們難於應對的是一個中國千年未遇的亂局。

(圖)晚清官員與洋人

因此,晚清時局的種種不堪,是不能全部加于統治者的身上的,這是由來已久,是幾朝幾代不斷累積的最終結果。歷史敗局的責任不該一味地由那幾個當權統治者來承擔。這種看法無疑是不客觀的,是片面狹隘的。慈禧太后只是坐在晚清統治者的位置上做著她必然需要做的一些事情罷了。晚清國家和民族的那些危機終非是她一人的責任。再說,慈禧只是一個稍有才能的當政者,而平心而論,歷史上又有誰能夠挽救這般千溝萬壑的天下於不倒,能夠勵精圖治,拉住大清朝這只汪洋怒海中的孤舟呢?

在清朝晚期,我們也曾試圖向先進的科技文化靠攏,最後卻都以失敗告終。這裡邊既有清政府頑固保守派的阻撓,也有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故意干擾。可就是這樣,慈禧依然努力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也曾努力地試著改變大清朝上下弊病。可女人從政始終是有悖於中國封建理念的。歷朝歷代,只要是女人掌握國家權利,都會背上“妖精”、“禍水”等禍國殃民的駡名。就算她所使用的政治手段與男性一般無二,也會被人加倍指責,淋漓痛駡。在一個世代男權的社會中,指責在慈禧身上的輿論是:女人主政,必定亡國亡天下。

(圖)慈禧出殯

任何人都主宰不了歷史,而往往歷史卻可以選擇任何人。慈禧太后背負了歷史賦予她的角色,對於她這個人本身來說,可以說她是成功的,她以一個女人的才能智慧,主持了搖搖欲墜的大清國將近半個世紀,並使這樣一個處於黃昏遲暮的腐朽王朝沒有葬送在她的手中。但是,對整個國家和民族而言,慈禧太后必定是個失敗者無疑。可是這並不能表明,換做他人就可以做得比慈禧更好。因為事實證明,在她之後的一些人做得甚至比她更差很多。

也許,作為一個女人,慈禧的內心深處也是悲苦無依的。在政治權力上,她是中國歷代女性的頂峰人物。但是,在她生命中最後的彌留之際,她留下的那封遺詔之中,卻無奈地說道:“以後勿使婦人干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可能在她的內心深處,已經承認了自己政治上的不成功,已經承認了女人為政于國之弊病,她想讓後世女子不要和她一樣陷入政治漩渦,只做一個單純的女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