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銀行向左,私募向右,信託徘徊不前?神棍亂彈金融業(上)

近二十年來,中國金融業迅速發展,並給予實體經濟以巨大的支撐。

從14年開始,中國經濟逐步開始進入轉型期,金融業內的各子行業也同樣開始出現了分化。而未來五年,這種分化估計將愈演愈烈。銀行、證券、基金、信託、保險、期貨、三方理財、小貸、P2P等行業,未來五年有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呢?我們一起來暢想一下。一家之言,僅代表筆者個人意見,歡迎各位讀者討論。

首先我們來看看銀行業。

作為金融業中的巨無霸,銀行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雖然不同的統計口徑中資料不同,但是普遍認為銀行業占整個金融總資產比重超過80%。尤其在08年金融危機後的幾年,銀行作為貨幣和財政寬鬆的主力,資產膨脹速度非常快。可以說,2009-2011年,是銀行業的黃金時期。那個階段,銀行業的利潤增速普遍在20%以上,銀行的員工收入穩定,年終紅包很大,在銀行工作被稱為“金飯碗”。當時很多人都以在銀行工作為榮,金融專業的畢業生,
畢業時的最佳就業方向就是銀行。

但是,從12年開始,銀行業利潤增速開始大幅下滑。信貸資產不良率開始上升,利潤增幅下降到了個位數,這兩年有些銀行還出現了負增長。年終獎的紅包越來越小,薪水漲幅受到了限制,員工離職率也有一定的上升。

16年,根據現在已經公佈的銀行年報,銀行整體利潤增速略有反彈。這和去年的個人住房信貸的膨脹有著密切關係。

隨著今年這方面頻出限制政策,17年恐怕銀行要找其他的利潤增長點了。

由於銀行業在金融業中的地位,它的發展趨勢和宏觀經濟聯繫是相當緊密的。未來五年,中國經濟若不能迅速走出低谷,則銀行業也仍將維持現在的狀態。增長率仍然會是個位數,有些年份甚至會出現負增長。

在銀行內部,週期性更強的對公部門壓力更大。而個人金融仍將是潛在的利潤增長要素,

各家銀行仍然會在這方面進行比拼。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銀行業工作的穩定性仍然會不錯,也還會受到很多人的青睞。只是過去那種傲視群雄的時代,起碼未來五年將不再複見。

證券業則和銀行業大相徑庭。

證券業是強週期行業。我國的證券業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業,當大行情來臨,不需要做什麼,業務就會蜂擁上門。而行情轉入熊市,證券公司一般就門可羅雀,

做什麼工作都事倍功半。

從中國證券市場過去的發展來看,牛短熊長。十年一波大行情,而每波大行情結束之後,都需要數年的時間慢慢調整。15年的牛市來得快去的也快,雖然已經調整了一年多,現在仍難言見底。估計未來五年,市場會逐步探明底部。儘管無法預測下一次大行情何時來臨,但是證券行業的發展應該還是相對樂觀。

證券行業的三大支柱是經紀、資管和投行業務。其中,和個人理財更相關的是前兩者。受到互聯網證券的衝擊之後,當前證券交易傭金率已經到了一個比較低的水準。不過,這樣的環境才正為證券經紀人提供了大展拳腳的舞臺。

當下,證券經紀人們正在拉開檔次。仍然只會打價格戰的經紀人已經落伍,而會為客戶提供各種增值服務和建議的經紀人,在競爭中逐漸佔據上風。證券行業的經紀人也是比較喜歡新事物的一群人,由於行業本身牌照方面的優勢,跨界服務最早的也是他們。這是獨立理財師的一個重大的群體。

基金業則是“冰火兩重天”的狀態。

2月22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佈最新資料:截至2017年1月底,中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9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6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管子公司共12家,保險資管公司2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8.36萬億元。

而同樣的時點上,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18048家。已備案私募基金47523只,認繳規模10.98萬億元,實繳規模8.40萬億元。私募基金從業人員28.05萬人。

從資料上看,私募的實繳規模第一次超過了公募,這還是在公募基金的整體資料中包含貨幣基金的結果。

公募基金業這些年變化不大,在未來五年中,估計也不會有多大改變。而私募行業野蠻生長,規模膨脹迅速。從增速等方面來看,私募基金業在未來五年內再翻一倍,還是相當可能的。

雖然這其中良莠不齊,但是正處於快速發展中的行業,創造出的機會最多,挑戰也最大。未來五年,這個行業將繼續成為金融各子行業中的風口,各種創新將層出不窮。估計大獲成功者將有之,鐺鋃入獄者也會有之。

各類基金必然成為未來中國人家庭資產配置的主要組成部分。而這個行業又是當前發展變化最快的行業,如果一個理財師對這個領域不願多做瞭解的話,很難說未來能夠滿足自身客戶的需求。

信託行業則可能將面臨痛苦的轉型。

“四萬億”財政政策一方面讓銀行業大為受益,另一方面則直接催生了信託行業的爆炸式發展。在將近十年中,是信託行業增長的黃金時代,信託資產管理規模屢創新高,2016年末在16萬億元左右,約是2006年的46倍,年均增速達到了47%。信託行業一度成為金融業人均收入最高的行業。

這是因為信託業填補了一個重要的空白。過去十年間,銀行業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很少高於7%,而很多高淨值客戶,對這個收益率不滿意,又無法接受過高的風險。與此同時,擴張的財政政策導致各地融資需求大增,銀行無法完全填補這個空白。信託行業應運而起,佔據了這部分市場。長期8-12%的年化收益率,比起銀行理財產品優勢很大。這既滿足了高淨值客戶的需求,也滿足了地方政府的融資饑渴。

但好景不長。隨著中國經濟整體下行,原有的專案風險逐步暴露,有部分信託專案已經開始不斷展期,未來兌付的風險一觸即發。而“資產荒”又至,沒有新的好專案,信託計畫也就無以為繼。這是當下信託業面臨的迷局。

其實,當前信託公司所做的業務,基本是一種投資理財產品而已,和真正意義上的“信託”完全不同。

《信託法》中所稱的信託,是指委託人基於對受託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

在西方,信託是理財中最常見的形式之一。由於信託伴隨著財產權的轉移,不可撤銷信託有著規避遺產稅、規避潛在的債務風險等作用,被廣泛應用於婚姻中財產規劃、家族企業架構設計、傳承規劃等方面。

這個領域目前需求很大。由於國內這方面發展較慢,當下高淨值客戶的這類需求很多都在海外實行。不過,隨著CRS的實行和國內信託業轉型的要求,這方面國內有些信託公司已經開始邁出嘗試的步伐。

這個領域在國內也比較新,而且與法律密不可分。當下,理財師與律師結合,為客戶提供跨界服務,這已經有很多人在嘗試,而且在實務中,具備了相當大的競爭優勢。未來,這個領域大有可為。

(本文未完待續。明天筆者將繼續亂彈保險、期貨、三方理財、小貸、P2P等行業,歡迎大家關注。)

其中,和個人理財更相關的是前兩者。受到互聯網證券的衝擊之後,當前證券交易傭金率已經到了一個比較低的水準。不過,這樣的環境才正為證券經紀人提供了大展拳腳的舞臺。

當下,證券經紀人們正在拉開檔次。仍然只會打價格戰的經紀人已經落伍,而會為客戶提供各種增值服務和建議的經紀人,在競爭中逐漸佔據上風。證券行業的經紀人也是比較喜歡新事物的一群人,由於行業本身牌照方面的優勢,跨界服務最早的也是他們。這是獨立理財師的一個重大的群體。

基金業則是“冰火兩重天”的狀態。

2月22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佈最新資料:截至2017年1月底,中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9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6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管子公司共12家,保險資管公司2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8.36萬億元。

而同樣的時點上,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18048家。已備案私募基金47523只,認繳規模10.98萬億元,實繳規模8.40萬億元。私募基金從業人員28.05萬人。

從資料上看,私募的實繳規模第一次超過了公募,這還是在公募基金的整體資料中包含貨幣基金的結果。

公募基金業這些年變化不大,在未來五年中,估計也不會有多大改變。而私募行業野蠻生長,規模膨脹迅速。從增速等方面來看,私募基金業在未來五年內再翻一倍,還是相當可能的。

雖然這其中良莠不齊,但是正處於快速發展中的行業,創造出的機會最多,挑戰也最大。未來五年,這個行業將繼續成為金融各子行業中的風口,各種創新將層出不窮。估計大獲成功者將有之,鐺鋃入獄者也會有之。

各類基金必然成為未來中國人家庭資產配置的主要組成部分。而這個行業又是當前發展變化最快的行業,如果一個理財師對這個領域不願多做瞭解的話,很難說未來能夠滿足自身客戶的需求。

信託行業則可能將面臨痛苦的轉型。

“四萬億”財政政策一方面讓銀行業大為受益,另一方面則直接催生了信託行業的爆炸式發展。在將近十年中,是信託行業增長的黃金時代,信託資產管理規模屢創新高,2016年末在16萬億元左右,約是2006年的46倍,年均增速達到了47%。信託行業一度成為金融業人均收入最高的行業。

這是因為信託業填補了一個重要的空白。過去十年間,銀行業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很少高於7%,而很多高淨值客戶,對這個收益率不滿意,又無法接受過高的風險。與此同時,擴張的財政政策導致各地融資需求大增,銀行無法完全填補這個空白。信託行業應運而起,佔據了這部分市場。長期8-12%的年化收益率,比起銀行理財產品優勢很大。這既滿足了高淨值客戶的需求,也滿足了地方政府的融資饑渴。

但好景不長。隨著中國經濟整體下行,原有的專案風險逐步暴露,有部分信託專案已經開始不斷展期,未來兌付的風險一觸即發。而“資產荒”又至,沒有新的好專案,信託計畫也就無以為繼。這是當下信託業面臨的迷局。

其實,當前信託公司所做的業務,基本是一種投資理財產品而已,和真正意義上的“信託”完全不同。

《信託法》中所稱的信託,是指委託人基於對受託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

在西方,信託是理財中最常見的形式之一。由於信託伴隨著財產權的轉移,不可撤銷信託有著規避遺產稅、規避潛在的債務風險等作用,被廣泛應用於婚姻中財產規劃、家族企業架構設計、傳承規劃等方面。

這個領域目前需求很大。由於國內這方面發展較慢,當下高淨值客戶的這類需求很多都在海外實行。不過,隨著CRS的實行和國內信託業轉型的要求,這方面國內有些信託公司已經開始邁出嘗試的步伐。

這個領域在國內也比較新,而且與法律密不可分。當下,理財師與律師結合,為客戶提供跨界服務,這已經有很多人在嘗試,而且在實務中,具備了相當大的競爭優勢。未來,這個領域大有可為。

(本文未完待續。明天筆者將繼續亂彈保險、期貨、三方理財、小貸、P2P等行業,歡迎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