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玉山考棚 再現三百年前“開科取士”場景

考棚——又稱“貢院”,是科舉時代士子們的應試考場,是“開科取士”之地,

與書院、學官、孔廟、貢院等同為封建教育體系和教育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玉山一處非常珍貴的歷史遺存。

玉山考棚位於江西省玉山縣城老城南門內十字街湖塘寶慶橋南頭東側。這座考棚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12)由知縣丁如玉始建,

以後倒塌。至道光一十八年(1838)知縣張兼山倡議闔邑捐造仍在舊址重建。

入街巷口,便真切見到了考棚模樣兒:它由4幢青磚瓦房組成,占地面積相當一個足球場,呈長方形兩兩對稱;南端為門廳,北端為正廳,各為五開間,相對而立;兩廳之間,兩排號舍東西相向,

各有25個前後間,計有50個考間,可容100名童生應試。

玉山考棚歷時數百年風雨,至今其佈局結構仍保持完整,實屬罕見。對江西人而言,它是唯一的一處,其歷史、科學價值不言而喻。

凝眸兩排號舍之間用青石、鵝卵石鋪就的甬道,想必就是當年考棚考題昭示處了。來前查過資料:縣童子試5場,每天1場。每天的考題標在一扇木板的兩面,由專人扛著在甬道緩行,考生們坐在考案前均可看清。

考號分前後室,面對甬道的為考室,敞開,設考案;後者為考生起居室,設灶台,吃住用具自備。縣試5天裡,考生起居不能走出各自的考號。南北兩端,各有一幢青磚瓦房對稱而列,分別為前堂後堂。南面的前堂為考前訓導衙,北面後堂是考官的辦公室。

據史料記載,自宋迄清,玉山縣共有111人考中進士,其中宋代考中進士64人(紹興年間玉山籍人汪應辰曾高中狀元),元代5人,明代19人,清代23人。60人考中舉人,其中宋代2人,明代35人,清代23人(含武舉人16人)。

目前,江南像這樣見證封建科考制度的不可移動文物僅有2處,一處是南京“貢院”, 另一處就是這玉山考棚。顯然,這裡除大門右側尚遺有破舊不堪之“訓導衙”外,房子幾乎全是“新”的。“新”是為了復古,還其本來面目。地址沒錯,地基和舊房尚存,便不算是“作秀”了。

圖文改編自:“張立先”遊記及網路綜合資訊

責編:唐敏 | 視覺:金晶 | 圖文:金晶

目前,江南像這樣見證封建科考制度的不可移動文物僅有2處,一處是南京“貢院”, 另一處就是這玉山考棚。顯然,這裡除大門右側尚遺有破舊不堪之“訓導衙”外,房子幾乎全是“新”的。“新”是為了復古,還其本來面目。地址沒錯,地基和舊房尚存,便不算是“作秀”了。

圖文改編自:“張立先”遊記及網路綜合資訊

責編:唐敏 | 視覺:金晶 | 圖文: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