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為什麼出不了巴菲特

巴菲特,一個神一樣存在的人物。

他是一個美國富豪,

2016年以607億美元的身家排名世界第三;他是一個投資高手,年度投資收益率超20%,被譽為“股神”;他通過控制多家保險公司獲取“浮存金”用於投資,創造了所謂的“巴菲特模式”,美國第二大商業車險公司GEICO、世界再保險巨頭General Re和BHRG等都是其麾下戰將;他在世界範圍內擁有眾多的追隨者,在國內,“私募教父”趙丹陽、複星集團掌門人郭廣昌、資本大鱷肖某人等都自稱是其門徒,或者公開表達過對他的讚賞,
其中很多人因為他對保險公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近年來各種資本勢力紛紛介入保險業,很難說沒有他的一份“功勞”。

巴菲特的股神寶座與兩個名詞脫不開關係,一個是保險,一個是股市,保險是他的投資供給端,為他提供源源不斷的浮存金作為彈藥,股市是他的投資需求端,讓他的成長投資理念得到一次次的施展。

供給和需求完美契合下的雙輪驅動,

造就了巴菲特這座難以逾越的投資高峰。

很遺憾,中國還沒有出現巴菲特,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也不可能出現巴菲特,因為無論是投資的供端還是需端,都還很難讓巴菲特的成長投資理念茁壯成長。

尷尬的供給:保險業發展基礎尚不足以造神

巴菲特投資的主要彈藥來自于伯克希爾公司,伯克希爾旗下眾多保險主體為股神提供了規模龐大的浮存金,2016年這個數字達到了可怕的915億美元。

作為一家保險集團,伯克希爾龐大的浮存金讓巴菲特可以在資本市場縱橫捭闔,但遺憾的是,中國保險業還沒有“造神”的基礎。

一、投資結構難造股神

伯克希爾之所以造出了股神巴菲特,是因為其大量投資資金投向股市。根據其年報,2016年有53%的投資資產屬於權益類投資。

這個比例是很恐怖的,要知道美國保險業投資中的股票占比大概是33%,英國財險業大概也是30%左右,

伯克希爾高出了平均值一半以上,這是造就股神的基礎。

遺憾的是,我國保險業的權益投資占比是很低的,我們以榮獲“大而不倒”稱號的平安集團為例,其權益投資占比只有16%,不到伯克希爾的三分之一。

這個占比要是能培養出股神,估計美國保險業都得哭死。

而且,我國保險投資政策也決定了股神不太可能出自保險業,《中國保監會關於加強和改進保險資金運用比例監管的通知》規定,

投資權益類資產的帳面餘額,合計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30%。

路堵死了,認命吧。

二、保費規模難造股神

伯克希爾有多少保費,支持著巴菲特在資本市場鯨吞虎食?

2016年這個數字是458.8億美元,按匯率6.9計算,就是3165.72億元人民幣。

巴菲特主要從事財險業和再保險業務,要達到這個規模,國內財險業也就人保財險能稍微比一比了,平安產險勉強還能夠到一半以上。

這背後的根源,還得歸到保險滲透率和保險理念普及上,不過這是個老生常談,我們這裡就不多說了。

伯克希爾、人保財險、平安產險保費收入

那麼能和伯克希爾在保費規模上一較高下的人保財險投資情況如何呢?不好意思,差距還是不小的。根據其年報披露,2011-2013年,投資收益……為負值。

雖然說咱們保險業的投資收益率近期也達到了5%以上,和美國貌似也差不多,但如果拿出另一個指標,也就是投資收益/保費收入,那可就看出差別了。

國內兩大財險巨頭的投資收益與保費收入的比值明顯低於美國財險業平均水準,而伯克希爾由於權益投資較高,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在2011和2012年該指標較低,但2013年之後迅速拉升到10%左右的水準,2015年更是高達22.7%。

簡言之,能在保費規模上和伯克希爾較量的主體,在投資能力上完全比不過。

畢竟像巴菲特這種既精通保險經營又玩轉股票投資的天才,這個地球不太好找出第二個了。

人保財險、平安財險、美國財險業和伯克希爾投資收益/保費收入

三、

投資理念難造股神

與巴菲特堅持數十年成長投資相比,中國保險業的投資理念呈現出一種很有趣的兩極分化態勢。

傳統保險公司一路從風浪中走來,見識過股市的大起大落,普遍秉持保守的投資態度,平安就是很好的代表,投資以固定收益為主。

新興保險公司則致力於通過萬能險等產品迅速擴大投資規模,然後在股市橫衝直撞套利賺錢,這種投資理念倒是很適合之前的中國股市,但是隨著股市監管的收緊,特別是保監會和證監會無縫對接之後,玩轉這套資本遊戲的難度空前加大。

一句話,保險業缺成長投資者啊。

傷魂的需求:中國股市還不是滋生成長投資的土壤

談完了供給端的保險業,咱們來看看需求端的股市吧。和保險相比,股市更是一地雞毛,要想出個巴菲特,更非易事。

一、股東回饋機制讓成長投資成為無米之炊

中國的股市總是讓投資者們心痛,那麼中國股市的癥結到底在哪裡?

主體品質?資金來源?投資理念?交易手續?

恐怕都不是。

竊以為,這個癥結在於股東回饋制度。

兩個字概括,分紅。

先來看一個數字,2006年到2015年,美國資本市場通過股份回購和現金分紅回報給投資者的金額,是5萬億美元,而且2003年以來美國上市公司分紅回購金額遠遠超過融資金額,淨融資金額為負值。

的確很美好,只要你投資股市,企業就捨得給你現金回報。所以美國股民中的長線投資者占絕對大多數,著眼於每年的分紅或長期資本所得。

巴菲特就是這樣,他持股的IBM,2011-2015年每年都分紅四次,巴菲特持股5年合計得到每股15.25美元的分紅。他投資過的富國銀行也是以現金形式派發股息,每股派息0.38美元。

這才是一個適合長期投資的市場,美國企業樂意於用分紅來證明價值,吸引投資者購買,推升股票價格。

所以美國道鐘斯指數長期來看,雖有波折,但大勢是昂然向上。

中國呢?2006年-2015年的累計淨現金回報,是-3.9萬億元。

注意那個負號,是負3.9萬億元。意思就是,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中國的股市投資者不僅沒有獲得現金回報,而且還被抽走了3.9萬億元,一去不回。

而且中國股市的分紅大多是和除權並行,分紅實際上是把股民的股本金拿出一部分當作紅利,等於是左手換右手,還得再扣一遍所得稅。

這種制度下,要讓股民們指望長期資本所得來賺錢,那幾乎是癡人說夢。

所以中國股民只能買了賣,賣了買,在價差中套利,靠轉手來賺錢。

這就直接導致中國股市長期上下波動徘徊不前,2008股災更是讓無數投資者欲哭無淚。

1991年以來上證綜合指數走勢圖(轉載自和訊網),和美國道鐘斯指數的一路向上形成鮮明對比

二、股市監管政策不完善導致成長投資難敵價值投資

說完了中國股市的癥結,我們再來說說監管。

市面上對監管的評論有很多了,這裡就說兩點吧。

一是對增發融資的規範不完善,新股不斷發行,拿IPO概念圈錢,持續吸血卻不見向投資者回饋補血。二是只講入市不講退市,整個股市只進不出,劣幣驅逐良幣,再加上房市高漲吸引巨額資金,弄得股市血液嚴重不足,韭菜都不夠割了!

拿退市率資料來說吧,美國股市年退市率大概是7%,我國證券市場呢?0.1%!差了70倍。大量圈錢的殼就是賴著不走,一遍遍的吸著投資者的血。

這兩大弊端和A股死不分紅的優良傳統相結合,那真是不墊底都沒有天理!

三、中國股市絕大部分投資者的心態註定成不了巴菲特

在悲慘的股東回饋制度和堪比國足的股市監管政策下,中國股市的大部分投資者已經被培養出了依靠快速交易獲利的優秀素質,內幕消息滿天飛,專家解讀遍地走,人人都想一夜暴富,大家都羡慕巴菲特,恨不得天天讀一遍巴菲特的投資聖經,明天就實現100倍的收益率。

但沒幾個人擁有巴菲特的心態。

要知道,巴菲特是連接價值投資和成長投資的教父,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兼具投資眼光、管理才能,以及平和的心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跳出套利陷阱甘與企業共成長的心態,一種具有哲學般美感的心態。

目如神靈,心若凡人!

而事實是,有很多人會充滿耐心的聆聽巴菲特的投資金句,但理解的人並不多,有恒心去照做的人更少。

供需兩端不足背後的更重要因素——時間

除了保險、股市這對投資供需端之外,還有一個意義同樣重大,但卻常常被人忽視的要素,決定了巴菲特股神的地位。

其實本文引言裡的半句話已經闡明了這個要素——巴菲特已經87歲了。

是的,這個要素就是時間。

巴菲特的成長投資的要義是利用複利效應滾雪球,他99%的財富是在50歲以後賺到的。

因為複利就是這種越到後期越龐大的滾雪球神話。

按年回報率20%計算,10年後資產僅增加5.2倍,而20年後增加37倍,30年後是236倍,40年後這個數字是1468倍。

其實1999年以來伯克希爾股價跑贏股指的幅度已經減少了很多,但滾雪球已經積累出了可觀的基數,因此只要保持適度的增長,就能給巴菲特帶來天文數字的財富。

巴菲特各年齡段身價(百萬美元),52歲時是3.76億美元,而86歲時達到741億美元

伯克希爾股價和標準普爾500指數增長率,近幾年二者已經非常接近

時間不僅對巴菲特這樣的投資者有深遠影響,對保險和股市同樣有深遠影響。

美國的保險市場已經發展了兩百多年,保險產品豐富多樣,保險理念深入人心,而我國保險業從改革開放算起,也只不過發展了近四十年,而真正步入市場競爭時期不過是近二十年的事情。

中國股市也是如此,1984年才有第一個公開發行的股票(飛樂音響),1990年上交所才成立,至今不過27年歷史,在美國的百年股市面前,不過是個娃娃。

所以說,當我們跨越時間長河,放眼百年時光,這麼年輕的保險市場和股票市場,確實太難誕生巴菲特了。

要知道從1967年收購保險公司開始,巴菲特已經用浮存金滾了50年的雪球,這差不多是我們股市年齡的兩倍了。

還是那句話,股神的雕像是用時間砂礫砌成的!

那些“挾保險以令資本”、玩莊家遊戲的資本大鱷,用高成本的萬能險來獲得彈藥,然後在資本市場上一頓狂轟亂炸,大撈一筆後抽身而退,甚至直接摧毀企業管理層,來個焦土策略。

這完全是對巴菲特投資精神的背離。

所以他們的成功,往往只是暫時的,就像徐翔身上的白色西服,從熨燙華美到滿是皺紋,只在一瞬之間。

他們成不了巴菲特。

伯克希爾有多少保費,支持著巴菲特在資本市場鯨吞虎食?

2016年這個數字是458.8億美元,按匯率6.9計算,就是3165.72億元人民幣。

巴菲特主要從事財險業和再保險業務,要達到這個規模,國內財險業也就人保財險能稍微比一比了,平安產險勉強還能夠到一半以上。

這背後的根源,還得歸到保險滲透率和保險理念普及上,不過這是個老生常談,我們這裡就不多說了。

伯克希爾、人保財險、平安產險保費收入

那麼能和伯克希爾在保費規模上一較高下的人保財險投資情況如何呢?不好意思,差距還是不小的。根據其年報披露,2011-2013年,投資收益……為負值。

雖然說咱們保險業的投資收益率近期也達到了5%以上,和美國貌似也差不多,但如果拿出另一個指標,也就是投資收益/保費收入,那可就看出差別了。

國內兩大財險巨頭的投資收益與保費收入的比值明顯低於美國財險業平均水準,而伯克希爾由於權益投資較高,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在2011和2012年該指標較低,但2013年之後迅速拉升到10%左右的水準,2015年更是高達22.7%。

簡言之,能在保費規模上和伯克希爾較量的主體,在投資能力上完全比不過。

畢竟像巴菲特這種既精通保險經營又玩轉股票投資的天才,這個地球不太好找出第二個了。

人保財險、平安財險、美國財險業和伯克希爾投資收益/保費收入

三、

投資理念難造股神

與巴菲特堅持數十年成長投資相比,中國保險業的投資理念呈現出一種很有趣的兩極分化態勢。

傳統保險公司一路從風浪中走來,見識過股市的大起大落,普遍秉持保守的投資態度,平安就是很好的代表,投資以固定收益為主。

新興保險公司則致力於通過萬能險等產品迅速擴大投資規模,然後在股市橫衝直撞套利賺錢,這種投資理念倒是很適合之前的中國股市,但是隨著股市監管的收緊,特別是保監會和證監會無縫對接之後,玩轉這套資本遊戲的難度空前加大。

一句話,保險業缺成長投資者啊。

傷魂的需求:中國股市還不是滋生成長投資的土壤

談完了供給端的保險業,咱們來看看需求端的股市吧。和保險相比,股市更是一地雞毛,要想出個巴菲特,更非易事。

一、股東回饋機制讓成長投資成為無米之炊

中國的股市總是讓投資者們心痛,那麼中國股市的癥結到底在哪裡?

主體品質?資金來源?投資理念?交易手續?

恐怕都不是。

竊以為,這個癥結在於股東回饋制度。

兩個字概括,分紅。

先來看一個數字,2006年到2015年,美國資本市場通過股份回購和現金分紅回報給投資者的金額,是5萬億美元,而且2003年以來美國上市公司分紅回購金額遠遠超過融資金額,淨融資金額為負值。

的確很美好,只要你投資股市,企業就捨得給你現金回報。所以美國股民中的長線投資者占絕對大多數,著眼於每年的分紅或長期資本所得。

巴菲特就是這樣,他持股的IBM,2011-2015年每年都分紅四次,巴菲特持股5年合計得到每股15.25美元的分紅。他投資過的富國銀行也是以現金形式派發股息,每股派息0.38美元。

這才是一個適合長期投資的市場,美國企業樂意於用分紅來證明價值,吸引投資者購買,推升股票價格。

所以美國道鐘斯指數長期來看,雖有波折,但大勢是昂然向上。

中國呢?2006年-2015年的累計淨現金回報,是-3.9萬億元。

注意那個負號,是負3.9萬億元。意思就是,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中國的股市投資者不僅沒有獲得現金回報,而且還被抽走了3.9萬億元,一去不回。

而且中國股市的分紅大多是和除權並行,分紅實際上是把股民的股本金拿出一部分當作紅利,等於是左手換右手,還得再扣一遍所得稅。

這種制度下,要讓股民們指望長期資本所得來賺錢,那幾乎是癡人說夢。

所以中國股民只能買了賣,賣了買,在價差中套利,靠轉手來賺錢。

這就直接導致中國股市長期上下波動徘徊不前,2008股災更是讓無數投資者欲哭無淚。

1991年以來上證綜合指數走勢圖(轉載自和訊網),和美國道鐘斯指數的一路向上形成鮮明對比

二、股市監管政策不完善導致成長投資難敵價值投資

說完了中國股市的癥結,我們再來說說監管。

市面上對監管的評論有很多了,這裡就說兩點吧。

一是對增發融資的規範不完善,新股不斷發行,拿IPO概念圈錢,持續吸血卻不見向投資者回饋補血。二是只講入市不講退市,整個股市只進不出,劣幣驅逐良幣,再加上房市高漲吸引巨額資金,弄得股市血液嚴重不足,韭菜都不夠割了!

拿退市率資料來說吧,美國股市年退市率大概是7%,我國證券市場呢?0.1%!差了70倍。大量圈錢的殼就是賴著不走,一遍遍的吸著投資者的血。

這兩大弊端和A股死不分紅的優良傳統相結合,那真是不墊底都沒有天理!

三、中國股市絕大部分投資者的心態註定成不了巴菲特

在悲慘的股東回饋制度和堪比國足的股市監管政策下,中國股市的大部分投資者已經被培養出了依靠快速交易獲利的優秀素質,內幕消息滿天飛,專家解讀遍地走,人人都想一夜暴富,大家都羡慕巴菲特,恨不得天天讀一遍巴菲特的投資聖經,明天就實現100倍的收益率。

但沒幾個人擁有巴菲特的心態。

要知道,巴菲特是連接價值投資和成長投資的教父,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兼具投資眼光、管理才能,以及平和的心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跳出套利陷阱甘與企業共成長的心態,一種具有哲學般美感的心態。

目如神靈,心若凡人!

而事實是,有很多人會充滿耐心的聆聽巴菲特的投資金句,但理解的人並不多,有恒心去照做的人更少。

供需兩端不足背後的更重要因素——時間

除了保險、股市這對投資供需端之外,還有一個意義同樣重大,但卻常常被人忽視的要素,決定了巴菲特股神的地位。

其實本文引言裡的半句話已經闡明了這個要素——巴菲特已經87歲了。

是的,這個要素就是時間。

巴菲特的成長投資的要義是利用複利效應滾雪球,他99%的財富是在50歲以後賺到的。

因為複利就是這種越到後期越龐大的滾雪球神話。

按年回報率20%計算,10年後資產僅增加5.2倍,而20年後增加37倍,30年後是236倍,40年後這個數字是1468倍。

其實1999年以來伯克希爾股價跑贏股指的幅度已經減少了很多,但滾雪球已經積累出了可觀的基數,因此只要保持適度的增長,就能給巴菲特帶來天文數字的財富。

巴菲特各年齡段身價(百萬美元),52歲時是3.76億美元,而86歲時達到741億美元

伯克希爾股價和標準普爾500指數增長率,近幾年二者已經非常接近

時間不僅對巴菲特這樣的投資者有深遠影響,對保險和股市同樣有深遠影響。

美國的保險市場已經發展了兩百多年,保險產品豐富多樣,保險理念深入人心,而我國保險業從改革開放算起,也只不過發展了近四十年,而真正步入市場競爭時期不過是近二十年的事情。

中國股市也是如此,1984年才有第一個公開發行的股票(飛樂音響),1990年上交所才成立,至今不過27年歷史,在美國的百年股市面前,不過是個娃娃。

所以說,當我們跨越時間長河,放眼百年時光,這麼年輕的保險市場和股票市場,確實太難誕生巴菲特了。

要知道從1967年收購保險公司開始,巴菲特已經用浮存金滾了50年的雪球,這差不多是我們股市年齡的兩倍了。

還是那句話,股神的雕像是用時間砂礫砌成的!

那些“挾保險以令資本”、玩莊家遊戲的資本大鱷,用高成本的萬能險來獲得彈藥,然後在資本市場上一頓狂轟亂炸,大撈一筆後抽身而退,甚至直接摧毀企業管理層,來個焦土策略。

這完全是對巴菲特投資精神的背離。

所以他們的成功,往往只是暫時的,就像徐翔身上的白色西服,從熨燙華美到滿是皺紋,只在一瞬之間。

他們成不了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