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麻辣財經:保險成百姓"投資首選",誰該被"怒懟"?

本週末,一年一度的“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舉行,各路金融大咖腦力激蕩,亮點紛呈。

不但麻辣財經關注,各路媒體也是爭相報導,其熱度之高可見一斑。

6月4日,新華保險董事長萬峰先生在論壇上作演講,題目是《我國壽險業的創新與發展》。他認為,壽險創新必須堅持保險的本源,創新是必要的,堅持保險的本源是必須的;壽險業的創新要堅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而不是以公司需求為導向。這些觀點非常中肯,針對性也很強。

別的不說,這兩年一些投資型險種“掛羊頭賣狗肉”,過分強調收益,大賣短期限高現金價值的產品,保費增勢雖猛但品質並不高,甚至會倒逼險企高風險投資,給行業埋下諸多風險隱患,“萬能險”風波就集中暴露了這一點。

不過,萬峰先生的演講援引的某些資料和結論,也引起了輿論關注。比如這段話:

我在這裡提出,我們壽險是為客戶提供生老病死殘風險保障的,我們不是為客戶提供“投資首選”的。

為什麼這個加引號?這是去年、今年,我們的核心主流媒體《人民日報》,去年有一次、今年有一次都提到這個問題,說他們通過調查,說保險已經成為老百姓投資的首選,我覺得這個真的是哭笑不得。保險是幹啥的?保險不是搞投資的,保險是提供保障的。

一些媒體甚至把這段話的內容上了標題,變成了《新華保險董事長怒批人民日報:保險不是投資》。

麻辣姐在人民日報長期從事保險報導,在朋友圈看到這些轉發後,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人民日報什麼時候提到過這個?而且還做過調查?還不止一次?

為了搞清事情的原委,麻辣財經工作室週末加班,大家一起在網上查找相關報導。從下午到查晚上,並沒有發現人民日報上有萬峰董事長提到的相關報導,也沒有發現人民日報旗下其他媒體有類似報導。

從網上搜索的結果看,這兩年可能確有其他媒體做過類似的調查,調查結論跟萬峰董事長所說的差不多。

這項調查顯示:2016年、2107年,中國百姓投資前三名的領域分別是:保險(36.79%)、股票(33.05%)、理財產品(32.69%)。

麻辣姐沒有看到這項調查的原文,所以也無法判斷調查中所說的保險“投資”,究竟是買的是什麼保險產品。從麻辣姐這麼多年跑保險得出的經驗看,在一些老百姓眼中,“投保”就是投資,無論買的是保障型保險還是投資型保險;但也有一些百姓認為,只有買理財型保險產品,才算投資。

實際上,到底哪種保險產品算保障哪種算理財,就連一些保險公司自己也不是分得那麼清。

從廣義上來說,保險成為投資首選,于家于企于國善莫大焉。

——對居民個人、家庭來說,可以增加風險保障。特別是健康保險、養老保險,使很多家庭在意外打擊下仍能“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過上體面的日子。

——對國家來說,商業人身險保險作為居民保障“三支柱”之一,是構建居民保障體系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而且,無論是增加居民報銷比例的大病保險、應對洪澇災害的農業保險,還是汶川地震等巨災後賠償,或是各行各業的責任保險,都發揮著越來與重要的“經濟補償”和“風險管理”作用,日益成為國家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

——對保險業來說,這更是筆難能可貴的“財富。近年來,全國保費收入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年均增速,行業資產從1.5萬億元猛增到15萬億元,包括新華保險在內的一批保險集團茁壯成長,取得這樣的成績,行業改革創新的“內功”只是一方面,更深層、更強大的動力,則來自老百姓強烈的“保險投資”意願。

從狹義的角度,以及萬峰董事長演講的整體內容看,他批評把保險當成“投資首選”,針對的並不是廣義層面,而是強調保險經營不應偏離保障主業,保險產品不能變成單純的理財產品。因為“保險姓保”是保險業實現價值的根基,是行業穩定健康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的根本要求。如果萬峰董事長是這個意思,那麻辣姐舉雙手贊成!

因為,市場上有些保險產品保障低、期限短、收益高,跟理財產品越來越像。從去年開始,一些保險公司借萬能險快速做大保費規模,並向客戶承諾高達7%、8%的“年回報率”,同時保險期限從5年、3年,縮短到2年、甚至不到1年。但這類“不姓保”的保險產品,市場的吸引力卻越來越大,因為客戶看重的也不是保障,而是理財收益。就在前些日子,麻辣姐的朋友還接到保險代理人的電話,推銷萬能險。

您說,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能不拿保險產品當成“投資首選”嗎?如果這樣的“首選”有錯的話,那肯定也不是老百姓的錯,更不是輿論引導的結果!因為保險公司設計的產品就偏離了保障主業——輕保障重理財,再加上保險行銷員投其所好對客戶誤導,老百姓哪能分得出來好壞?保監會公佈的資料顯示,2016年,人身險涉嫌保險公司違法違規類投訴中,各類銷售違規2068個,其中涉嫌欺詐誤導的是2015個。主要表現之一就是,承諾高收益或不如實告知收益情況,以銀行理財、存款、基金等其他金融產品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產品。

對於保險業的一些亂象,人民日報一直在大聲疾呼,保險要姓保,要回歸保障!比如,《人民日報》在今年1月發表言論《保險姓保,應多些保障少些噱頭》,指出“奇葩保險賺錢容易,卻滋長了險企的投機惡習,侵蝕行業發展根基,再不能貪戀它虛假的美味。保險業要做大做強,只有“保險姓保”這條正路可走。”麻辣財經近期也發了多篇報導,提出整頓萬能險市場,既是“保險姓保”的需要,也是從根子上堵住高杠杆、高風險資金來源,維護資本市場的需要。奉勸保險企業不要心存僥倖,打著“創新”的幌子去幹一些違規的事情,只有穩健經營才能走得更長遠。

生活工作中有誤會,可能是難免的。但咱可以遇事消消氣、有話好好說,都是為了保險業健康發展不是?(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曲哲涵)

——對國家來說,商業人身險保險作為居民保障“三支柱”之一,是構建居民保障體系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而且,無論是增加居民報銷比例的大病保險、應對洪澇災害的農業保險,還是汶川地震等巨災後賠償,或是各行各業的責任保險,都發揮著越來與重要的“經濟補償”和“風險管理”作用,日益成為國家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

——對保險業來說,這更是筆難能可貴的“財富。近年來,全國保費收入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年均增速,行業資產從1.5萬億元猛增到15萬億元,包括新華保險在內的一批保險集團茁壯成長,取得這樣的成績,行業改革創新的“內功”只是一方面,更深層、更強大的動力,則來自老百姓強烈的“保險投資”意願。

從狹義的角度,以及萬峰董事長演講的整體內容看,他批評把保險當成“投資首選”,針對的並不是廣義層面,而是強調保險經營不應偏離保障主業,保險產品不能變成單純的理財產品。因為“保險姓保”是保險業實現價值的根基,是行業穩定健康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的根本要求。如果萬峰董事長是這個意思,那麻辣姐舉雙手贊成!

因為,市場上有些保險產品保障低、期限短、收益高,跟理財產品越來越像。從去年開始,一些保險公司借萬能險快速做大保費規模,並向客戶承諾高達7%、8%的“年回報率”,同時保險期限從5年、3年,縮短到2年、甚至不到1年。但這類“不姓保”的保險產品,市場的吸引力卻越來越大,因為客戶看重的也不是保障,而是理財收益。就在前些日子,麻辣姐的朋友還接到保險代理人的電話,推銷萬能險。

您說,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能不拿保險產品當成“投資首選”嗎?如果這樣的“首選”有錯的話,那肯定也不是老百姓的錯,更不是輿論引導的結果!因為保險公司設計的產品就偏離了保障主業——輕保障重理財,再加上保險行銷員投其所好對客戶誤導,老百姓哪能分得出來好壞?保監會公佈的資料顯示,2016年,人身險涉嫌保險公司違法違規類投訴中,各類銷售違規2068個,其中涉嫌欺詐誤導的是2015個。主要表現之一就是,承諾高收益或不如實告知收益情況,以銀行理財、存款、基金等其他金融產品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產品。

對於保險業的一些亂象,人民日報一直在大聲疾呼,保險要姓保,要回歸保障!比如,《人民日報》在今年1月發表言論《保險姓保,應多些保障少些噱頭》,指出“奇葩保險賺錢容易,卻滋長了險企的投機惡習,侵蝕行業發展根基,再不能貪戀它虛假的美味。保險業要做大做強,只有“保險姓保”這條正路可走。”麻辣財經近期也發了多篇報導,提出整頓萬能險市場,既是“保險姓保”的需要,也是從根子上堵住高杠杆、高風險資金來源,維護資本市場的需要。奉勸保險企業不要心存僥倖,打著“創新”的幌子去幹一些違規的事情,只有穩健經營才能走得更長遠。

生活工作中有誤會,可能是難免的。但咱可以遇事消消氣、有話好好說,都是為了保險業健康發展不是?(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曲哲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