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樊建國:40餘年匠心不改 小菜盤傳承大文化

樊建國在講授魷魚卷做法(王偲瑤 攝)

國際線上陝西頻道報導(王偲瑤):“很多人說陝西沒有菜,

這是謬論。陝西有厚重的歷史文化,這就是名片。”樊建國提起陝菜侃侃而談。從烹飪技術比賽“特技表演獎”到“中國烹飪大師”,再到34部出版專著的作者,他始終認為陝菜是中國菜肴的祖先。

熱菜、涼菜、冷拼、雕刻、麵點樣樣精通的他,從1975年至今,致力於烹飪廚藝40餘年。他是名廚、是菜品研發者、是老師也是一位初心不改的廚師。

2012年8月樊建國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

這是經國務院批准、國家人社部同意成立的陝西省唯一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商貿類國家級烹飪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研發推廣,絕技絕活傳承、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19歲拜師學藝 多袋蘿蔔練就精湛雕刻技藝

樊建國做的魷魚卷(西安市人社局 供圖)

1975年,19歲的樊建國先後在東亞飯店、鐘樓飯店、古都大廈、桃李烹飪技術學院等陝西著名餐飲企業和培訓機構工作。工作期間,跟隨東亞飯店特級廚師徐順發學習麵點製作技藝,很快掌握了船點、荷花包、燒麥等小吃的製作技藝。

後來,他又先後與其他烹飪大師學習糕團酥點、淮揚菜、陝菜,這為他之後發揚陝菜、創新菜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跟盧克讓大師學習西餐西點製作技術和裱花技藝時,為了進一步提高雕刻蔬菜水果的技藝,前後不記得買了多少袋蘿蔔練習,這才練就了好的雕刻技藝。那時候我身邊的朋友都在聽秦腔而我一直在練雕刻。”樊建國說,我認為做一個好廚師的條件有三個。其一是愛,有愛才有信心一直努力下去;其二是專,專心致志才能做好;其三是迷,一定要迷戀這個行業才能有所突破。

憑著這股鑽研勁兒,1988年,在第二屆全國烹飪技術比賽中獲得“特技表演獎”。大賽期間,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副委員長習仲勳及在中央工作的陝西籍的領導同志還在百忙中親切接見了參賽的家鄉選手並合影留念。

樊建國不僅雕刻技藝精湛,且刀工手藝精良。在採訪中,樊建國即興演示魷魚卷的做法。“魷魚卷用的是麥穗形花刀,這是這道菜最難的地方也是對廚師刀工的考驗。

”樊建國介紹道。

從實踐到理論 從廚師到教師

學生在課上實訓做菜(王偲瑤 攝)

樊建國現在西安商貿旅遊技師學院教授廚藝相關課程,每週都會為學校老師進行培訓。他常說,勤練習、多動手是關鍵,“黑板上炒不出來菜嘛。”

作為一個廚藝老師,他更看重學生的悟性如何而不是廣義上的天資聰穎。“有很多學生,在初中、高中階段,可能對文化課學習不感興趣。這或許是是貪玩不想學又或許是孩子的悟性不在此。”樊建國告訴國際線上陝西頻道。

他舉例說:“我有一個學生,來這學校之前真的是特別讓老師頭疼的那種孩子。可以說打架鬧事又不乖,但是來這裡以後他從不遲到早退,迷戀上這個專業。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正確引導都會成才。”

樊建國依稀記得,某年的新年假期,大年初五這位學生就來到學校。15歲的孩子,自己買了紅蘿蔔在實訓室裡練習雕花,能夠支撐他做出這種舉動的就是孩子對這個行業的迷戀。

成為老師的樊建國沒放棄創新作品,沒放棄做菜,還因此將實踐與理論結合做起研究。因此實現了技藝操作與專業理論研究的最佳結合。多年來,共出版專著34 部,教材4部,論文31篇。

其中1998年合著烹飪專業教材《實用冷菜拼盤》、《實用麵點小吃》、《實用烹調技術》、《烹飪原料》四套叢書;2000年合編國家試題庫《中式烹調師操作技能考試手冊(初、中、高三冊)》,是我國第一套中式烹調師考核標準;2004年參與主編《中國陝西小吃珍品寶鑒》,是陝西小吃品種集大成之作。

因愛堅守的工匠精神 菜盤子裡顯露陝西文化

樊建國在做菜(王偲瑤 攝)

樊建國熱愛烹飪行業,“忙到沒有時間休息,如果想為家人做菜,我會在七點之前起床做好菜,就趕緊出發去工作。”樊建國說。

他創新的菜品常為人津津樂道,這是樊建國愛好文化、書法藝術的意外之喜。“一個廚師除了基本功,還應該有“廚外功”。我常說,廚師要看三種書:一是菜譜、二是課外知識、三是《黃帝內經》。”樊建國說。

平時樊建國愛好書法藝術,一次在練字時,聯想到漢代書籍皆是由竹簡製作而成。於是創造一個新的菜品“漢簡明珠”,用魚丸做了明珠,濃厚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幾年前還曾受到《史記》的啟發,用精湛的麵點技藝做出了“黃金冊---史記”為人稱道。

其後的菜品“藥王葫蘆”靈感來自於銅川藥王山,形狀為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的藥王葫蘆,這道菜用雞肉製作而成,栩栩如生。陝西文化博大精深,將菜品與文化結合,不僅滿足了味蕾也慰藉了心靈。

據瞭解,樊建國這些年創新數款極具文化內涵的菜品,因藝術造詣高超、形狀逼真精美、,被中國郵政總公司遴選收錄並出版發行為紀念郵票一套。

今年已年逾花甲的樊建國被學校返聘繼續在校當教,授課仍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我是教師,傳道授業是我的責任。”無論多忙,他都兢兢業業,不僅如此,發揚陝菜、傳承陝西文化的工匠之心也從未迷失。

作為一個廚藝老師,他更看重學生的悟性如何而不是廣義上的天資聰穎。“有很多學生,在初中、高中階段,可能對文化課學習不感興趣。這或許是是貪玩不想學又或許是孩子的悟性不在此。”樊建國告訴國際線上陝西頻道。

他舉例說:“我有一個學生,來這學校之前真的是特別讓老師頭疼的那種孩子。可以說打架鬧事又不乖,但是來這裡以後他從不遲到早退,迷戀上這個專業。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正確引導都會成才。”

樊建國依稀記得,某年的新年假期,大年初五這位學生就來到學校。15歲的孩子,自己買了紅蘿蔔在實訓室裡練習雕花,能夠支撐他做出這種舉動的就是孩子對這個行業的迷戀。

成為老師的樊建國沒放棄創新作品,沒放棄做菜,還因此將實踐與理論結合做起研究。因此實現了技藝操作與專業理論研究的最佳結合。多年來,共出版專著34 部,教材4部,論文31篇。

其中1998年合著烹飪專業教材《實用冷菜拼盤》、《實用麵點小吃》、《實用烹調技術》、《烹飪原料》四套叢書;2000年合編國家試題庫《中式烹調師操作技能考試手冊(初、中、高三冊)》,是我國第一套中式烹調師考核標準;2004年參與主編《中國陝西小吃珍品寶鑒》,是陝西小吃品種集大成之作。

因愛堅守的工匠精神 菜盤子裡顯露陝西文化

樊建國在做菜(王偲瑤 攝)

樊建國熱愛烹飪行業,“忙到沒有時間休息,如果想為家人做菜,我會在七點之前起床做好菜,就趕緊出發去工作。”樊建國說。

他創新的菜品常為人津津樂道,這是樊建國愛好文化、書法藝術的意外之喜。“一個廚師除了基本功,還應該有“廚外功”。我常說,廚師要看三種書:一是菜譜、二是課外知識、三是《黃帝內經》。”樊建國說。

平時樊建國愛好書法藝術,一次在練字時,聯想到漢代書籍皆是由竹簡製作而成。於是創造一個新的菜品“漢簡明珠”,用魚丸做了明珠,濃厚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幾年前還曾受到《史記》的啟發,用精湛的麵點技藝做出了“黃金冊---史記”為人稱道。

其後的菜品“藥王葫蘆”靈感來自於銅川藥王山,形狀為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的藥王葫蘆,這道菜用雞肉製作而成,栩栩如生。陝西文化博大精深,將菜品與文化結合,不僅滿足了味蕾也慰藉了心靈。

據瞭解,樊建國這些年創新數款極具文化內涵的菜品,因藝術造詣高超、形狀逼真精美、,被中國郵政總公司遴選收錄並出版發行為紀念郵票一套。

今年已年逾花甲的樊建國被學校返聘繼續在校當教,授課仍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我是教師,傳道授業是我的責任。”無論多忙,他都兢兢業業,不僅如此,發揚陝菜、傳承陝西文化的工匠之心也從未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