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改善睡眠品質,需要公共干預

華西腔調

固然可以將失眠歸因於社會發展所引發的現代性焦慮,

但這種宏大的論調,終究不能取代我們對於個體境遇的關注,不能取代相關基礎學科所應發揮的救贖功能

◎蔣璟璟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題是健康睡眠,遠離慢病。中國睡眠研究會近日發佈的資料顯示,24.6%的居民在睡覺這件事上“不及格”,94.1%的居民睡眠與良好水準存在差距。而稍早前發佈的《2017年中國線民失眠地圖》其調研結果則顯示,近八成參與者曾有失眠經歷,

上海、廣州比例最高,長沙、北京、深圳緊隨其後。在所有失眠經歷的人群中超過57%表示堅決不吃藥,半數以上線民不能全面瞭解失眠的危害。(央視)

最新調查顯示,我國成年人失眠患病率為57%,近四分之一的居民睡覺“不及格”。全社會問題人群比例之高,整體睡眠品質之差,由此可見一斑。時至今日,“失眠是種病”的概念,已經越發深入人心。可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未能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來應對這種日益嚴重的失眠症。

普遍的失眠現象,顯然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綜合問題,其至少涉及到了社會學和病理學兩個維度。首先,“失眠”必然與特定群體的年齡、工作、經濟地位、生活地域等等因素關係密切。比如說,所謂《2017年中國線民失眠地圖》之類的調查,所梳理的正是“失眠”在不同城市間的分佈規律;而除此以外,失眠症無疑還是一個流行病學課題。

“失眠”的病理成因、衍生疾病以及防治方法,都牽涉到醫學範疇的專業研究。

可遺憾的是,在現階段,我們針對失眠現象的社會學調查與流行病學研究,都還顯得很是不足。之于前者,現實中往往只是相關機構發發問卷、線上調查,最終得出各式“比率”便草草了事;而之於後者,我國也缺乏相應的病例資料庫建設以及深度的基礎學科研究。最終呈現出來,關於“失眠”的醫學判斷多是指向性、模糊化的,

而極少有明確、精准的病理診斷。

現實的尷尬是,許多人明明知道自己失眠了,卻不知道怎麼辦。在很多時候,公眾對於失眠症的應對,還是顯得原始而無奈:或是訴諸於玄學,自己給自己灌點“放飛心靈”、“拋卻執念”之類的雞湯;或者訴諸於偏方,早早步入熬粥煲湯的人生階段。

面對近四分之一的居民睡覺“不及格”境況,全社會遲遲未能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

之於此,固然可以將之歸因於社會發展所引發的現代性焦慮,但這種宏大的論調,終究不能取代我們對於個體境遇的關注,不能取代相關基礎學科所應發揮的救贖功能……關於失眠現象的理解與應對,全社會顯然要有更成熟的方案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