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決心號”來給你科普,大洋鑽探到底是什麼?

綜合大洋鑽探計畫(IODP)368航次的鑽探工作已經結束,“決心號”正是執行此次任務的大洋鑽探船,而它在南海進行鑽探的過程中卻還“玩”了一把直播,讓大洋鑽探“走”進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學校課堂。

活動中,中外科學家向學生們介紹了海洋地質學的相關知識,同時學生們也通過提問的方式瞭解到船上的科學家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據新華網報導,“決心號”通過“遠端授課”的方式,將海洋科學帶到孩子們眼前,以真實的情景再現,激發孩子們的科學熱情。那麼,“決心號”進行的大洋鑽探到底是什麼?科學家們在“決心號”上又在做什麼?

3月14日,“決心”號輪機部大管輪伊恩·巴姆斯(左一)向科學家介紹船舶的動力情況。(張建松/新華社)

什麼是大洋鑽探?

據《安徽日報》報導,綜合大洋鑽探是一個開放性的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各國科學家通過各自提出的建議書來進行國際競爭,爭取鑽探航次。該計畫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研究海底岩石和沉澱物所包含的大量地質和環境資訊,

瞭解地球的演化過程和變化趨勢。

1998年,我國正式加入綜合大洋鑽探計畫,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提交的《東亞季風在南海的記錄及其全球氣候意義》建議書,很快爭取到第一個南海鑽探航次,即IODP184航次。1999年春,“決心號”大洋鑽探船首次駛入南海,實現了我國深海科學鑽探“零”的突破。

科學家們在“決心號”上幹什麼?

鑽探,

就是在大洋底部打出一個點,科學家們則根據各種已知的地球物理參數,將“點”推到“線”再推到“面”,瞭解一個區域的地質演化過程。“決心號”上的科學家們就是在做鑽探相關的工作。

據《科技日報》報導,沉積組科學家、同濟大學地球與海洋科學學院教授鐘廣法做的是岩芯描述,他的工作就是“看”,邊觀察岩芯邊將岩芯的顏色、結構、沉積構造等資料記錄下來,用來研究岩芯的歷史脈落。

和鐘廣法一樣,古生物組科學家、同濟大學地球與海洋科學學院教授劉傳聯的主要工作也是“看”。但是他“看”的是岩芯裡的鈣質超微化石,它們只有幾微米,所以需要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如果找到標誌性化石,就能確定岩芯的年代。

地球物理組邱寧則是盯著電腦,大腦高速運轉,根據各種已知的地球物理參數來瞭解一個區域的地質演化過程。其實就是給地球“做CT”,

看到地表之下的東西,推測地表之下的環境。(張茜)

本文由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羅會仟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高黎明、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