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度丨2017歐洲年度車標緻又贏了,評委有偏心?

豪華品牌在歐洲年度車評選中一向不受歡迎。

文 ▍李金輝

一年一度的日內瓦車展,除了眾多亮麗奪目的新車展示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事宜,那就是當年的的歐洲年度車終極評選。在今年的評選中,標緻3008從7款候選車中,脫穎而出,一舉奪魁。另外六款入圍車型分別是阿爾法羅密歐GIULIA、賓士新E級、富豪S90、雪鐵龍C3、豐田C-HR和日產MICRA。

阿爾法羅密歐 GIULIA

雪鐵龍C3

賓士 新E級

談到歐洲年度車,它最早是由荷蘭汽車雜誌Autovise的編輯Fred van der Vlugt發起,集合Auto Italia, Autocar (英國), Autopista (西班牙), Autovisie (荷蘭), L’Automobile (法國), Stern (德國), and Vi Bilägare (瑞典)7家歐洲專業汽車雜誌,

共同評價歐洲市場所推出的新車產品,並投票選出最佳車型。從1964年至今,已經是第54屆,成為全球車壇最重要產品指標之一。目前,世界各地也有類似的獎項出現,而一般所稱呼的“年度車”即是指歐洲年度車。同類型的獎項中,這一獎項歷史最悠久,也最負盛名。

標緻3008

富豪 S90

參與投票的評審來自於22個國家,共計58位評審,按照安全性、舒適性、操控、性能、設計、經濟性、功能性、車主滿意度及價格等層面進行評分。每個人手上握有25分的許可權,在每一款車最多給10分的限制下,

依照自己的喜好將分數分給最少五款車,最後得分的結果將決定年度風雲車的得主。每年入選的標準都是類似的,2017歐洲年度車型入選條件是2016年年底之前在五個或者五個以上的歐洲國家和地區銷售,並且預估年銷量至少達到5000輛。

2014年的308 ,國產後叫做308S

2002年的307

1988年的標緻405

說起來這是標緻品牌第五次獲得歐洲年度車大獎,往前追溯的話,2014年的308, 2002年的307,1988年的405和1969年的504分別奪得當年的年度車大獎。3008能奪得今年的歐洲年度車王冠,看似是意料之外,其實在情理之中。

1969年的標緻504

雖然在本次入圍名單中有賓士新E、富豪S90等當紅車型,但是豪華品牌在歐洲年度車評選中一向不受歡迎。以賓士為例,在54屆評選中,只有450S在1974年當選過一次年度最佳,而富豪旗下車型從未獲得過該獎項。

1974年 梅賽德斯 450S (W116) 更有名的是它的繼任車型W126,不過也沒有獲得如此榮譽

1983年的奧迪100 一汽奧迪國產A6前身

如果說富豪作為一家偏隅北歐的汽車小廠不能奪魁還情有可原的話,奧迪和寶馬相比賓士也好不到哪裡去。雖然兩家旗下車型有多次入圍經歷,比如去年的A4和7系,但獲獎次數寥寥無幾。奧迪好歹在1973年和1983年憑藉80和100兩款車榮膺兩次年度車,寶馬則和富豪一樣,獲獎次數為零。即便是最富盛名的寶馬3系轎車,雖然能夠奪得2006年的世界年度風雲車大獎,依然與歐洲年度車無緣,歐洲評委的挑剔可見一斑。

1973年 奧迪80 A4前身

究其原因,第一是豪華品牌價格偏高,經濟性比較差,因此在綜合評選中往往不佔優勢,第二則是豪華品牌的產品以中大型車為主,小型車屈指可數,而且誕生年代較晚,例如奧迪在1996年開始在高爾夫的基礎上打造A3,賓士A級始於1997年。歐洲由於多山的地理環境,小巧靈活的小車往往更受到評委的青睞,比如擅長製造小車的菲亞特,旗下車型曾經9次獲得歐洲年度車大獎,次數之多為各品牌之最。

1996年獲獎的菲亞特博悅

不以名氣論英雄,不以性能作尺規,這就是歐洲評委一貫的堅持。那麼,評委們究竟都喜歡什麼樣的車?

入圍的豐田C-HR和日產MICRA,前者在設計上獨具匠心,後者則靈活實用,但是由於日系車在操控性方面並不善長,很難獲得評委的好感,致使二者更多扮演的是陪太子讀書的角色。

豐田C-HR

其實日系車也曾經獲得過歐洲年度車稱號,比如2011年的日產聆風和2005年的豐田普銳斯。看到這兩款車的名字,獲獎也就不難理解了,作為純電和混動車型的典型代表,兩款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說起來歐洲年度車評選對於新能源領域是頗為關注的,除了上述兩款車型,Chevrolet Volt/Opel Ampera在2012年也斬獲了年度車桂冠。這幾款車都是由傳統動力向新能源汽車過渡的經典之作,代表了不同的技術流派。

日產MICRA

想來評委們也是希望用評獎來引領車廠在未來車型開發上的發展方向。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解釋3008的話,那麼也就不足為奇了。首先3008是第一款獲此殊榮的SUV車型,其次3008的內飾設計確實驚豔奪目。從3008奪冠我們可以看出一種趨勢,即SUV車型在歐洲也逐漸蔓延開來。功能性更強,設計容易出彩,搭載小渦輪引擎或柴油發動機的情況下燃油經濟性出色,操控性也不會犧牲太多,在多個方面有優勢的中小型SUV會越來越受到民眾和評委的青睞。

2005年獲獎豐田普銳斯

2012年獲獎 雪佛蘭VOLT

2011年獲獎日產聆風

隨著法規的日趨嚴格,為了降低開發成本,不同廠家之間的合作越發頻繁。因此在舒適性、經濟性、操控性等各個方面,各家產品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導致的結果就是汽車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在此情況下,唯有設計是區分不同品牌的最佳手段。因此各主機廠必須要在設計上多費心思,才能在日後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3008能奪得今年的歐洲年度車王冠,看似是意料之外,其實在情理之中。

1969年的標緻504

雖然在本次入圍名單中有賓士新E、富豪S90等當紅車型,但是豪華品牌在歐洲年度車評選中一向不受歡迎。以賓士為例,在54屆評選中,只有450S在1974年當選過一次年度最佳,而富豪旗下車型從未獲得過該獎項。

1974年 梅賽德斯 450S (W116) 更有名的是它的繼任車型W126,不過也沒有獲得如此榮譽

1983年的奧迪100 一汽奧迪國產A6前身

如果說富豪作為一家偏隅北歐的汽車小廠不能奪魁還情有可原的話,奧迪和寶馬相比賓士也好不到哪裡去。雖然兩家旗下車型有多次入圍經歷,比如去年的A4和7系,但獲獎次數寥寥無幾。奧迪好歹在1973年和1983年憑藉80和100兩款車榮膺兩次年度車,寶馬則和富豪一樣,獲獎次數為零。即便是最富盛名的寶馬3系轎車,雖然能夠奪得2006年的世界年度風雲車大獎,依然與歐洲年度車無緣,歐洲評委的挑剔可見一斑。

1973年 奧迪80 A4前身

究其原因,第一是豪華品牌價格偏高,經濟性比較差,因此在綜合評選中往往不佔優勢,第二則是豪華品牌的產品以中大型車為主,小型車屈指可數,而且誕生年代較晚,例如奧迪在1996年開始在高爾夫的基礎上打造A3,賓士A級始於1997年。歐洲由於多山的地理環境,小巧靈活的小車往往更受到評委的青睞,比如擅長製造小車的菲亞特,旗下車型曾經9次獲得歐洲年度車大獎,次數之多為各品牌之最。

1996年獲獎的菲亞特博悅

不以名氣論英雄,不以性能作尺規,這就是歐洲評委一貫的堅持。那麼,評委們究竟都喜歡什麼樣的車?

入圍的豐田C-HR和日產MICRA,前者在設計上獨具匠心,後者則靈活實用,但是由於日系車在操控性方面並不善長,很難獲得評委的好感,致使二者更多扮演的是陪太子讀書的角色。

豐田C-HR

其實日系車也曾經獲得過歐洲年度車稱號,比如2011年的日產聆風和2005年的豐田普銳斯。看到這兩款車的名字,獲獎也就不難理解了,作為純電和混動車型的典型代表,兩款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說起來歐洲年度車評選對於新能源領域是頗為關注的,除了上述兩款車型,Chevrolet Volt/Opel Ampera在2012年也斬獲了年度車桂冠。這幾款車都是由傳統動力向新能源汽車過渡的經典之作,代表了不同的技術流派。

日產MICRA

想來評委們也是希望用評獎來引領車廠在未來車型開發上的發展方向。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解釋3008的話,那麼也就不足為奇了。首先3008是第一款獲此殊榮的SUV車型,其次3008的內飾設計確實驚豔奪目。從3008奪冠我們可以看出一種趨勢,即SUV車型在歐洲也逐漸蔓延開來。功能性更強,設計容易出彩,搭載小渦輪引擎或柴油發動機的情況下燃油經濟性出色,操控性也不會犧牲太多,在多個方面有優勢的中小型SUV會越來越受到民眾和評委的青睞。

2005年獲獎豐田普銳斯

2012年獲獎 雪佛蘭VOLT

2011年獲獎日產聆風

隨著法規的日趨嚴格,為了降低開發成本,不同廠家之間的合作越發頻繁。因此在舒適性、經濟性、操控性等各個方面,各家產品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導致的結果就是汽車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在此情況下,唯有設計是區分不同品牌的最佳手段。因此各主機廠必須要在設計上多費心思,才能在日後的競爭中取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