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想當年|87版《紅樓夢》30年(2)——初建大觀

編者按:今年,距離1987年版《紅樓夢》電視劇開播,已有三十載。回首三十年前的“盛況”,真如隔世。澎湃新聞“有戲”欄目分五個章節六篇文章,講述這部經典作品的滄海桑田,本文系第二章:初建大觀。

二、初建大觀

電視劇《紅樓夢》從1981年底拍板後,直至1983年2月,《紅樓夢》籌備組方始成立。

劇組確定了總監製戴臨風(1920-2009),副監製中國紅學會的秘書長、著名紅學家胡文彬先生,總導演王扶林的班子。

胡文彬先生及戴臨風先生

當時戴老六十來歲,深入劇組,

並與官方斡旋,明明已臨近退休,卻不作明哲保身之想,頂著巨大的壓力將這個項目扶持上馬,可謂一身傲骨風度。

王扶林的夫人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曾因一檔《紅樓夢》廣播節目與胡文彬結識,此後拍攝電視劇的過程中,胡老一直都是劇組與中國紅學會溝通的主要媒介。

除了他們,電視製作中心主任阮若琳(1929-2010),還有前中宣部副部長、作協副主席、文藝理論家周揚先生(1908-1989),

廣播電視部部長吳冷西先生(1919-2002)等領導也參與顧問指點。

這段時間,王扶林導演不斷研讀原著小說,經歷了大小無數研討會,為了組建團隊、籌畫選角,又拜訪了不少文藝工作者、文化名人。

首先是編劇。想當編劇,紅學素養毋庸置疑,關鍵是還要有創作能力。1982年中國紅學會第三次年會上,許多專家提議,由寫過《紅樓夢論稿》和小說《風蕭蕭》、《黃梅雨》的紅學家蔣和森(1928-1996)寫劇本。

蔣和森先生立馬提筆,

每天跟學界研討,態度滴水不漏,但電視劇馬上就要拍了,蔣先生年紀也不小,事務又繁忙,劇本千呼萬喚,就是出不來。

無奈,劇組只好把眼睛瞄向更年輕的專家。在胡文彬、蔣和森的共同舉薦下,五月份正式確定,由寫過電影《譚嗣同》劇本的吉林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劉耕路、北京社科院研究院的周雷、淮北師院青年教師周嶺擔綱編劇。蔣和森先生則列入編劇顧問一席。

當時劉耕路、周雷四十多歲,正值壯年,周嶺卻僅有三十歲出頭,可是他並不是沒有履歷的愣頭青。他畢業于浙江大學前身杭州大學的古典文學專業,師從紅學家蔡義江及古籍研究所教授劉操南,1970年代末就寫了不少《紅樓夢》研究文稿。1981年,三十一歲的周嶺曾以一篇解讀賈元春判詞的論文,在紅樓夢學術研討會上贏得滿堂彩,頗得胡文彬的青眼。

那時的周嶺年輕力盛、創作欲強,

又是脂硯齋批註的擁護者,在上級決定對原著後四十回進行改編後,便承擔了改寫結局的重任。而鮮有創作經驗的周雷負責前四十回(但“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一節劇情仍由周嶺改寫),劉耕路則負責改編矛盾叢生的中間四十回。

其實劇作上,不只有蔣和森顧問保駕護航,後來劇組甚至搬出了這些響噹噹的巨擘——

曹禺(1910-1996),天津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現代戲劇的泰斗,中國話劇史上成就最高的劇作家,代表作包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左起:蔣和森、王扶林、曹禺、戴臨風、王立平(作曲)、胡文彬

吳祖光(1917-2003),江蘇常州人,著名戲劇家、書法家、學者,代表作有話劇《鳳凰城》、《正氣歌》、《風雪夜歸人》、《闖江湖》,評劇《花為媒》,京劇《三打陶三春》等。

趙尋(1920-2010),湖北武漢人,劇作家、戲劇理論家、戲劇活動家,主要作品有獨幕話劇集《人民的意志》、《生活小喜劇》,戲劇評論集《話劇創作散論》、《趙尋戲劇論集》等。

左一吳祖光,右一戴臨風

《紅樓夢》劇組一直在組織完善他們的顧問團與製作團隊。當時王導根本沒有導演過古典名著戲劇,自然不可能孤軍奮戰,所以,王扶林心知,導演這塊,也必須請專家名導協助。

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越劇版《紅樓夢》的導演岑范。然而請了沒多久,岑導便拂袖而去了,雖然他沒有表態,但王導也明白,對方是對劇組不放心、沒把握,不輕易接這個燙手山芋。

好,不洩氣,那就繼續找電影名導把關指正,以堵住某些悠悠之口。

後來,他們真把當時的金雞獎最佳導演、北京電影學院院長成蔭(1917-1984)請了過來。只可惜成蔭先生不久便過世,沒來得及看到這部作品的問世,但導演顧問一席,一直保留著他的名字。

影視戲劇領域相關的學者專家,還包括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戲曲藝術研究會會長林辰夫先生(1924-2006),以及文藝評論家、電影美學理論家鐘惦棐先生(1919-1987)。

要拍《紅樓夢》,只有幾個紅學家拿主意自然是不行的,所以劇組也不可能繞過權威機構——當時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及附設的中國紅學會。

但是時任紅樓夢研究所所長的馮其庸先生卻希望顧問人選能經過他的同意——這的確很難辦到,畢竟紅學界爭辯乃是常事,由此還衍生了不同學術派別,若答應這個條件,無異於自縛手腳。

另外,時任紅學會副會長的李希凡先生也一直不贊同對原著做出改編,他公開表示曹雪芹之所以選擇小說體裁來寫《紅樓夢》,不是用繪畫、詩歌、戲曲,就是因為,小說才是最佳載體。

是以最終顧問團與這兩位紅學家失之交臂,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但馮、李二人後來也加入了《紅樓夢》演員的培訓班,為其授課解惑,這份功勞自也不能抹殺。

官方機構的兩位負責人惜未列席,沒關係,還有更為資深年邁的前輩大家們。

1979年紅樓夢研究所成立,次年辦紅學會,推舉吳組緗先生擔綱會長,當時均設立了顧問團,全是如雷貫耳的紅學元老組成——於是,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那些隱匿江湖的世外高人,都被《紅樓夢》電視劇請了進來。

你們一定還記得我們提過昆劇《晴雯》的作者王昆侖(1902-1985),他是江蘇無錫人,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主席,也是著名的紅學家,著有《紅樓夢人物論》、昆曲劇本《晴雯》,由於輩分極高,他同時也是電視劇整個顧問委員會的主任。

王昆侖先生還舉薦當年晴雯扮演者顧鳳莉加入劇組,作為北京昆劇團的名角,後來她成了導演助理,負責選角、身段培訓等事宜。

還有周汝昌(1918-2012),天津人,紅學巨匠,著有《紅樓夢新證》、《曹雪芹傳》、《石頭記會真》等,他受胡適影響頗深,為紅學研究傾盡一生,可以說,是自有新紅學以來的集大成者,是任何《紅樓夢》研究者都不可能繞行的一座里程碑。

周汝昌(右一)

吳組緗(1908-1994),安徽涇縣人,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古典文學研究家,曾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並歷任中國文聯與中國作協理事,紅學會會長。(不過劇本出版時,吳教授還在顧問名單裡,電視劇播出時卻不在片尾的顧問席中)

吳世昌(1908-1986),浙江海寧人,著名漢學家、紅學家,著有《紅樓夢探源》、《紅樓夢探源外編》等。

啟功(1912-2005),北京人,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紅學家,是清雍正帝的第九世孫,同時也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顧問,著有《古代字體論稿》、《詩文聲律論稿》等,更曾為建國後首次出版的《紅樓夢》作注釋。

楊憲益(1915-2009),天津人,我國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曾與妻子戴乃迭合譯《離騷》、《唐代傳奇》、全本《紅樓夢》、《儒林外史》等。

他們並不直接參與《紅樓夢》劇本改編,但也曾在劇情和人物塑造的研討中,在演職員的培訓中,提供過自己的寶貴學識。

沒過多久,另一個難題馬上又浮出水面——場景怎麼辦?

山山水水都好說,中國地大物博,兜兜轉轉一圈即可。但建築呢?曹雪芹寫大觀園,胸有丘壑,裡頭有怡紅院、瀟湘館、蘅蕪苑,分列有序,佈局有文章。還有甯榮二府、甯榮街,這又到何處找?書中道是“金門玉戶神仙府,桂殿蘭宮妃子家”,總不能隨便搭個攝影棚了事吧?

有人提議去蘇州園林取景,但是蘇州園林成百上千,卻不一定符合曹公原著描寫。也有人提議,上海早在興建一個大觀園,就是按書裡來的。經過實地考察,這組建築確實很好,但一來這是旅遊景點,若租了拍戲,自然得需要大筆開銷;二來這園子也還沒有完全完工,不是每個景都能充分滿足劇組需求;三來,這大觀園跟原著相比,還是有不少瑕疵的,因為原著裡的大觀園,集江南園林及帝王苑囿特徵於一體,如書裡的“怡紅院”、“瀟湘館”,是“小小的五間抱廈”、“抄手遊廊”的京式規模,而上海這裡並不是。

綜合考量,劇組決定將上海大觀園做為取景地之一,此外再新建一座大觀園。但問題又來了,國務院有規定,拍戲是不能隨便建亭臺樓閣、動鋼筋水泥的。而且當時上頭先撥款三百來萬,置景費只有七十五萬,要建起偌大大觀園及甯榮府,根本九牛一毛。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們聯繫了一個企業家幫忙籌資獻策,那就是著名戲劇家黃宗江的弟弟黃宗漢,他當時是一個電視機廠廠長,經過多番奔走瞭解,他終於想到了一個妙招。

他參考迪士尼主題公園、東映太秦映畫村,與政府合作,投資興建影視城,那樣日後電視劇一旦大熱,自然會帶動影視城及周邊的經濟發展。也就是說,上級的批復及額外的資金,都由地方政府去爭取。

這一前瞻性的舉措,既解決了政策問題、場地問題,又解決了資金問題,一舉三得,後來王扶林拍攝《三國演義》,興建影視城的思路也由此而來。

87版《紅樓夢》劇照,劉姥姥進大觀園

大觀園最終落戶于北京宣武區南菜園,找到了方法,甯榮府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不久,河北正定縣政府聯繫《紅樓夢》製片主任任大惠,願提供場地及一部分資金,建榮國府及甯榮街。

劇組幾番考察,認為正定雖然落後,但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濃厚,稱得上“風水寶地”,於是欣然應允,便嚴格參照《大清會典》中規定的王公府第的建築制度,興建了一座仿明末清初建築群,是為“榮國府”,府門外又建了一條繁華的“甯榮街”,有“南北海鮮、飛觴醉月”的酒樓幌子, “錦章慶雲、杭紡貢緞”的綢緞莊……合情合景,應有盡有。

後來孟飛的《雪山飛狐》、金超群的《包青天》等兩百餘部影視作品,都曾在此取景。

如此看來,王扶林導演說這部電視劇總投資六百八十萬(包含山東濰坊康樂公司及其總經理陳增友集資贊助的部分),可能應該不止。

按歐陽奮強、陳曉旭、鄧婕及劇組王貴娥(也是尤氏的扮演者)編寫的《寶黛話紅樓》一書中,就說是八百五十萬。

言歸正傳,要建造大觀園、榮國府,非常人可操刀,劇組請到的這位設計師,正是中國建築權威梁思成的高足楊乃濟先生。1963年曹雪芹逝世兩百周年紀念活動,他曾與老師一起參與設計並製作大觀園模型,此次加入電視劇顧問團,當真是適逢其會、大展身手。

中間左起:楊乃濟、蔣和森、王扶林

《紅樓夢》未列明朝代,下筆也如汪洋恣肆、縱橫古今,特意混淆,但書中已有鐘錶、玻璃鏡、“哆羅呢”等物,著裝特色也是多皮具、多濃豔等,近乎清朝,再考慮到作者所處年代,電視劇便大致假定了明清的背景設定,此後梳什麼頭,簪什麼花,便有了一個大範圍的參考系。

其次,曹雪芹出身豪奢,許多服飾器具花樣繁多琳琅滿目,譬如汗巾,就有白縐綢汗巾、松花色汗巾十幾種,這自然對電視劇的服化道、美術等等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劇組不能像現在的許多電視劇動輒阿寶色韓式平眉,他們不斷鑽研諮詢,預先做足了功課。所以,除了上述啟功先生等人,我們還看到了——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許多人都讀過他的小說《邊城》,流連於湘西風光和美麗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懷念那種特有的田園牧歌式的質樸與詩意,但他們不一定知道沈先生的學術成就——他曾在北大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工作,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著作。

《紅樓夢》原著對服飾描寫的用心程度不盡相同,寫北靜王“潔白簪纓銀翅王帽”是梨園裝束,姑娘們的打扮就十分細緻,衣裙楚楚,負責服設的史延芹女士為全劇設計了兩千七百多套服裝,沈從文先生的大作功不可沒。

《紅樓夢》電視劇部分服裝一覽

王朝聞(1909-1996),四川合江人,雕塑家、文藝理論家、美學家,作品包括《論鳳姐》、《審美談》等,他同時也是顧問委員會的副主任。

朱家溍(1914-2003),浙江蕭山人,文物專家、清史專家及戲曲研究家,朱熹的後代,著有《兩朝御覽圖書》、《明清帝后寶璽》等。

前排左一朱家溍,左二楊憲益;中間左一吳祖光,左二李希凡;右一戴臨風

請動了這些從民國走出的耆宿出山,意味著當時全中國最頂尖的學術水準坐鎮劇組,他們各擅勝場、同赴紅樓一夢,不問報酬,不似現在影視作品的“顧問”多掛虛名,他們是真真切切、無私地在貢獻著自己的學識及專業意見。這種百家齊鳴、共襄大事的盛況,在過去及以後,恐怕都是絕無僅有的。

讓我們記住這些大師的名字吧!可以說,這部電視劇之所以轟動並惠澤後世,因是一群匠人,用他們的匠心及敬畏心,殫精竭慮雕磨所致。

在電視劇播出時,王昆侖、成蔭、吳世昌、鐘惦棐遺憾作古,未能目睹。長溝流月去無聲,時隔多年,到如今,這些老前輩們多已雲遊天外,目前,僅楊乃濟先生一人在世。

本文參考文獻:《紅樓夢》(百二十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再版)/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校匯評(馮其庸主編)/歐陽奮強《記憶紅樓》/歐陽奮強、陳曉旭、鄧婕、王貴娥《寶黛話紅樓》/鄧雲鄉《紅樓夢憶》/胡適《紅樓夢考證》/俞平伯《紅樓夢辨》/周汝昌《紅樓夢新證》/馮其庸《馮其庸文集之解夢集》、《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看電視劇〈紅樓夢〉及其他》/吳素玲主編《王扶林電視劇導演藝術論》/劉耕路、周雷、周嶺《紅樓夢——根據曹雪芹原意新續》/李希凡《寶黛愛情悲劇與黛玉之死——看電視劇〈紅樓夢〉所想到的》/胡文彬《夢裡夢外紅樓緣》

現代戲劇的泰斗,中國話劇史上成就最高的劇作家,代表作包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左起:蔣和森、王扶林、曹禺、戴臨風、王立平(作曲)、胡文彬

吳祖光(1917-2003),江蘇常州人,著名戲劇家、書法家、學者,代表作有話劇《鳳凰城》、《正氣歌》、《風雪夜歸人》、《闖江湖》,評劇《花為媒》,京劇《三打陶三春》等。

趙尋(1920-2010),湖北武漢人,劇作家、戲劇理論家、戲劇活動家,主要作品有獨幕話劇集《人民的意志》、《生活小喜劇》,戲劇評論集《話劇創作散論》、《趙尋戲劇論集》等。

左一吳祖光,右一戴臨風

《紅樓夢》劇組一直在組織完善他們的顧問團與製作團隊。當時王導根本沒有導演過古典名著戲劇,自然不可能孤軍奮戰,所以,王扶林心知,導演這塊,也必須請專家名導協助。

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越劇版《紅樓夢》的導演岑范。然而請了沒多久,岑導便拂袖而去了,雖然他沒有表態,但王導也明白,對方是對劇組不放心、沒把握,不輕易接這個燙手山芋。

好,不洩氣,那就繼續找電影名導把關指正,以堵住某些悠悠之口。

後來,他們真把當時的金雞獎最佳導演、北京電影學院院長成蔭(1917-1984)請了過來。只可惜成蔭先生不久便過世,沒來得及看到這部作品的問世,但導演顧問一席,一直保留著他的名字。

影視戲劇領域相關的學者專家,還包括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戲曲藝術研究會會長林辰夫先生(1924-2006),以及文藝評論家、電影美學理論家鐘惦棐先生(1919-1987)。

要拍《紅樓夢》,只有幾個紅學家拿主意自然是不行的,所以劇組也不可能繞過權威機構——當時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及附設的中國紅學會。

但是時任紅樓夢研究所所長的馮其庸先生卻希望顧問人選能經過他的同意——這的確很難辦到,畢竟紅學界爭辯乃是常事,由此還衍生了不同學術派別,若答應這個條件,無異於自縛手腳。

另外,時任紅學會副會長的李希凡先生也一直不贊同對原著做出改編,他公開表示曹雪芹之所以選擇小說體裁來寫《紅樓夢》,不是用繪畫、詩歌、戲曲,就是因為,小說才是最佳載體。

是以最終顧問團與這兩位紅學家失之交臂,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但馮、李二人後來也加入了《紅樓夢》演員的培訓班,為其授課解惑,這份功勞自也不能抹殺。

官方機構的兩位負責人惜未列席,沒關係,還有更為資深年邁的前輩大家們。

1979年紅樓夢研究所成立,次年辦紅學會,推舉吳組緗先生擔綱會長,當時均設立了顧問團,全是如雷貫耳的紅學元老組成——於是,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那些隱匿江湖的世外高人,都被《紅樓夢》電視劇請了進來。

你們一定還記得我們提過昆劇《晴雯》的作者王昆侖(1902-1985),他是江蘇無錫人,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主席,也是著名的紅學家,著有《紅樓夢人物論》、昆曲劇本《晴雯》,由於輩分極高,他同時也是電視劇整個顧問委員會的主任。

王昆侖先生還舉薦當年晴雯扮演者顧鳳莉加入劇組,作為北京昆劇團的名角,後來她成了導演助理,負責選角、身段培訓等事宜。

還有周汝昌(1918-2012),天津人,紅學巨匠,著有《紅樓夢新證》、《曹雪芹傳》、《石頭記會真》等,他受胡適影響頗深,為紅學研究傾盡一生,可以說,是自有新紅學以來的集大成者,是任何《紅樓夢》研究者都不可能繞行的一座里程碑。

周汝昌(右一)

吳組緗(1908-1994),安徽涇縣人,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古典文學研究家,曾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並歷任中國文聯與中國作協理事,紅學會會長。(不過劇本出版時,吳教授還在顧問名單裡,電視劇播出時卻不在片尾的顧問席中)

吳世昌(1908-1986),浙江海寧人,著名漢學家、紅學家,著有《紅樓夢探源》、《紅樓夢探源外編》等。

啟功(1912-2005),北京人,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紅學家,是清雍正帝的第九世孫,同時也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顧問,著有《古代字體論稿》、《詩文聲律論稿》等,更曾為建國後首次出版的《紅樓夢》作注釋。

楊憲益(1915-2009),天津人,我國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曾與妻子戴乃迭合譯《離騷》、《唐代傳奇》、全本《紅樓夢》、《儒林外史》等。

他們並不直接參與《紅樓夢》劇本改編,但也曾在劇情和人物塑造的研討中,在演職員的培訓中,提供過自己的寶貴學識。

沒過多久,另一個難題馬上又浮出水面——場景怎麼辦?

山山水水都好說,中國地大物博,兜兜轉轉一圈即可。但建築呢?曹雪芹寫大觀園,胸有丘壑,裡頭有怡紅院、瀟湘館、蘅蕪苑,分列有序,佈局有文章。還有甯榮二府、甯榮街,這又到何處找?書中道是“金門玉戶神仙府,桂殿蘭宮妃子家”,總不能隨便搭個攝影棚了事吧?

有人提議去蘇州園林取景,但是蘇州園林成百上千,卻不一定符合曹公原著描寫。也有人提議,上海早在興建一個大觀園,就是按書裡來的。經過實地考察,這組建築確實很好,但一來這是旅遊景點,若租了拍戲,自然得需要大筆開銷;二來這園子也還沒有完全完工,不是每個景都能充分滿足劇組需求;三來,這大觀園跟原著相比,還是有不少瑕疵的,因為原著裡的大觀園,集江南園林及帝王苑囿特徵於一體,如書裡的“怡紅院”、“瀟湘館”,是“小小的五間抱廈”、“抄手遊廊”的京式規模,而上海這裡並不是。

綜合考量,劇組決定將上海大觀園做為取景地之一,此外再新建一座大觀園。但問題又來了,國務院有規定,拍戲是不能隨便建亭臺樓閣、動鋼筋水泥的。而且當時上頭先撥款三百來萬,置景費只有七十五萬,要建起偌大大觀園及甯榮府,根本九牛一毛。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們聯繫了一個企業家幫忙籌資獻策,那就是著名戲劇家黃宗江的弟弟黃宗漢,他當時是一個電視機廠廠長,經過多番奔走瞭解,他終於想到了一個妙招。

他參考迪士尼主題公園、東映太秦映畫村,與政府合作,投資興建影視城,那樣日後電視劇一旦大熱,自然會帶動影視城及周邊的經濟發展。也就是說,上級的批復及額外的資金,都由地方政府去爭取。

這一前瞻性的舉措,既解決了政策問題、場地問題,又解決了資金問題,一舉三得,後來王扶林拍攝《三國演義》,興建影視城的思路也由此而來。

87版《紅樓夢》劇照,劉姥姥進大觀園

大觀園最終落戶于北京宣武區南菜園,找到了方法,甯榮府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不久,河北正定縣政府聯繫《紅樓夢》製片主任任大惠,願提供場地及一部分資金,建榮國府及甯榮街。

劇組幾番考察,認為正定雖然落後,但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濃厚,稱得上“風水寶地”,於是欣然應允,便嚴格參照《大清會典》中規定的王公府第的建築制度,興建了一座仿明末清初建築群,是為“榮國府”,府門外又建了一條繁華的“甯榮街”,有“南北海鮮、飛觴醉月”的酒樓幌子, “錦章慶雲、杭紡貢緞”的綢緞莊……合情合景,應有盡有。

後來孟飛的《雪山飛狐》、金超群的《包青天》等兩百餘部影視作品,都曾在此取景。

如此看來,王扶林導演說這部電視劇總投資六百八十萬(包含山東濰坊康樂公司及其總經理陳增友集資贊助的部分),可能應該不止。

按歐陽奮強、陳曉旭、鄧婕及劇組王貴娥(也是尤氏的扮演者)編寫的《寶黛話紅樓》一書中,就說是八百五十萬。

言歸正傳,要建造大觀園、榮國府,非常人可操刀,劇組請到的這位設計師,正是中國建築權威梁思成的高足楊乃濟先生。1963年曹雪芹逝世兩百周年紀念活動,他曾與老師一起參與設計並製作大觀園模型,此次加入電視劇顧問團,當真是適逢其會、大展身手。

中間左起:楊乃濟、蔣和森、王扶林

《紅樓夢》未列明朝代,下筆也如汪洋恣肆、縱橫古今,特意混淆,但書中已有鐘錶、玻璃鏡、“哆羅呢”等物,著裝特色也是多皮具、多濃豔等,近乎清朝,再考慮到作者所處年代,電視劇便大致假定了明清的背景設定,此後梳什麼頭,簪什麼花,便有了一個大範圍的參考系。

其次,曹雪芹出身豪奢,許多服飾器具花樣繁多琳琅滿目,譬如汗巾,就有白縐綢汗巾、松花色汗巾十幾種,這自然對電視劇的服化道、美術等等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劇組不能像現在的許多電視劇動輒阿寶色韓式平眉,他們不斷鑽研諮詢,預先做足了功課。所以,除了上述啟功先生等人,我們還看到了——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許多人都讀過他的小說《邊城》,流連於湘西風光和美麗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懷念那種特有的田園牧歌式的質樸與詩意,但他們不一定知道沈先生的學術成就——他曾在北大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工作,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著作。

《紅樓夢》原著對服飾描寫的用心程度不盡相同,寫北靜王“潔白簪纓銀翅王帽”是梨園裝束,姑娘們的打扮就十分細緻,衣裙楚楚,負責服設的史延芹女士為全劇設計了兩千七百多套服裝,沈從文先生的大作功不可沒。

《紅樓夢》電視劇部分服裝一覽

王朝聞(1909-1996),四川合江人,雕塑家、文藝理論家、美學家,作品包括《論鳳姐》、《審美談》等,他同時也是顧問委員會的副主任。

朱家溍(1914-2003),浙江蕭山人,文物專家、清史專家及戲曲研究家,朱熹的後代,著有《兩朝御覽圖書》、《明清帝后寶璽》等。

前排左一朱家溍,左二楊憲益;中間左一吳祖光,左二李希凡;右一戴臨風

請動了這些從民國走出的耆宿出山,意味著當時全中國最頂尖的學術水準坐鎮劇組,他們各擅勝場、同赴紅樓一夢,不問報酬,不似現在影視作品的“顧問”多掛虛名,他們是真真切切、無私地在貢獻著自己的學識及專業意見。這種百家齊鳴、共襄大事的盛況,在過去及以後,恐怕都是絕無僅有的。

讓我們記住這些大師的名字吧!可以說,這部電視劇之所以轟動並惠澤後世,因是一群匠人,用他們的匠心及敬畏心,殫精竭慮雕磨所致。

在電視劇播出時,王昆侖、成蔭、吳世昌、鐘惦棐遺憾作古,未能目睹。長溝流月去無聲,時隔多年,到如今,這些老前輩們多已雲遊天外,目前,僅楊乃濟先生一人在世。

本文參考文獻:《紅樓夢》(百二十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再版)/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校匯評(馮其庸主編)/歐陽奮強《記憶紅樓》/歐陽奮強、陳曉旭、鄧婕、王貴娥《寶黛話紅樓》/鄧雲鄉《紅樓夢憶》/胡適《紅樓夢考證》/俞平伯《紅樓夢辨》/周汝昌《紅樓夢新證》/馮其庸《馮其庸文集之解夢集》、《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看電視劇〈紅樓夢〉及其他》/吳素玲主編《王扶林電視劇導演藝術論》/劉耕路、周雷、周嶺《紅樓夢——根據曹雪芹原意新續》/李希凡《寶黛愛情悲劇與黛玉之死——看電視劇〈紅樓夢〉所想到的》/胡文彬《夢裡夢外紅樓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