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想當年|87版《紅樓夢》30年(3)——召將飛符

編者按:今年,距離1987年版《紅樓夢》電視劇開播,已有三十載。回首三十年前的“盛況”,真如隔世。澎湃新聞“有戲”欄目分五個章節六篇文章,講述這部經典作品的滄海桑田,本文系第三章:召將飛符。

三、召將飛符

1983年8月28日,夢幻般的顧問委員會成立,於北京飯店召開盛大集會,事實上,也相當於對外昭告——《紅樓夢》劇組正式成立了。

而其實,還有一位大師值得大書特書,他並不在顧問團的名單裡。說起這位大師的來頭,我們得再往上溯源,簡單理一下師承。

“紅學”清代固已有之,以脂硯齋、畸笏叟、杏齋為代表,但民國時期的“新紅學”,則由胡適、俞平伯等先賢所奠基。當時劇組請的這位名宿,

就是俞平伯的學生鄧雲鄉先生(1924-1999),他畢業於北大中文系,是著名的民俗學家,又與徐恭時等人並稱“上海紅學四老”,著有《紅樓夢風俗譚》等作。

鄧雲鄉(右一)

1984年2月,劇組在蘇州甪直初試拍序集(甄士隱、賈雨村情節),周雷親筆致信,煩請鄧雲鄉前往姑蘇協助佈置閶門外的“十裡街”。

原著對“十裡街”並未贅筆多言,但鄧老初接任務,便誠心以待,他聯繫蘇州畫家、詩人王西野先生,參考“七裡山塘”的山塘街,佈置攤販:

如賣桃花塢年畫的——這裡的年畫,竟是蘇州刺繡研究所主任徐紹青先生所珍藏的乾隆年間的木版年畫;

還有賣虎丘泥人的——這裡的泥人,是蘇州博物館領導支持的館藏清代“虎丘泥人”(這種泥人在原著六十七回提到過);

還佈置了消失于蘇州街頭的老古董——賣赤豆糖粥的竹制“駱駝擔”。

連一條僅僅在螢幕上一閃而過的“十裡街”,都如此大費周章,

電視劇之嚴謹,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小姐丫鬟公子老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元妃省親、嫁娶白事這些大場面,譬如哭靈、法事、出殯、路祭,事無巨細,都需要仰賴精通歷史風俗的鄧老師的點撥。

由於跟隨劇組時間長,鄧雲鄉先生實不只“顧問”三兩事了,於是我們會看到,片頭單獨為其列了“民俗指導”一席,以敬其勞苦功高。期間鄧老還跟俞平伯先生多有書信往來,交流探討拍劇的軼事。

其他工作人員的召集,還有幾番曲折。就拿攝影來說,當時沒有什麼成名的攝影師肯加盟《紅樓夢》電視劇,因為外界看來,這是一段要耗損數載的漫長征程——他們不敢妄想締造傳奇,誰也不願浪費精力去冒險,去耽誤前程。

輾轉幾個人選失利後,王扶林突然想起,電視劇團裡有一個三十來歲的年輕人,他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表演系,演過戲,配過音,也拍過《走進暴風雨》、《能媳婦》近十部電視劇,並且大都拿了金鷹獎、飛天獎,有過多方面的藝術實踐,這個年輕人,名字叫李耀宗。

年輕時的李耀宗

但是李耀宗很乾脆就回絕了,原因也很簡單,他已經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此去山高路遠,時日漫長,跟女朋友一旦異地戀,豈不耽誤了終身大事?王扶林導演號准了他的脈:很簡單,你若是來了,你的女朋友我也調來,當場記。

他當時的女朋友在武漢兒童藝術劇院,是一名演員,名叫“東方聞櫻”,後來她不僅成了場記,更因為個性好強,精明能幹,成了賈探春的扮演者,還承擔了一部分執行導演的工作,與書中“敏探春興利除宿弊”如出一轍。

而年輕的李耀宗更因此走馬上任,成了《紅樓夢》的總攝影師,他扛著攝像機,走南闖北,拍下了九千六百多個鏡頭。

東方聞櫻

譬如化妝師,原本欽定的,是來自北影製片廠的金雞獎最佳化妝師王希鐘老先生,年輕一輩對他最熟知的作品,應該是86版《西遊記》中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造型。但當時兩部電視劇同時拍攝,王希鐘老師參與一段時間後,漸感力之不逮,難以兼顧,劇組不得不再另覓人才。

1979年,甘肅敦煌藝術劇院有一出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以絲綢之路和敦煌莫高窟壁畫為素材創作,歌頌了畫工神筆張及歌伎英娘的光輝形象,並獲頒文化部獎項。其後多地巡演,載譽世界,曾被媒體譽為“活的敦煌壁畫,美的藝術享受”,至今久演不衰。當時演員的造型可謂驚為天人,如從壁畫走出,而那個化妝師,便是後來加入《紅樓夢》劇組的楊樹雲。

左一史延芹(服裝),右一楊樹雲

他與鄧雲鄉一見面,就拿出了一篇討論唐代仕女畫眉的文章相互交流,對待紅樓夢中人的妝容,更是仔細做足了功課。

從清代畫家改琦的“紅樓夢圖詠”到梅蘭芳先生的“黛玉葬花”,都是古代仕女髮型,而電視劇既然定了明清的朝代背景,簪花首飾,頭髮妝容,都費盡思量,不同的人適合不同面型,而同一個人,還分為盛裝、淡妝、晨裝、病妝等等,針對劇情要富於變化,又不能過分背離時代歷史。

楊樹雲先生與沈從文、鄧雲鄉等多位老師反復研討,精心設計,最終,也呈現出了形態各異又貼合小說的理想效果。

尤二姐妝容對比(張明明 飾)

還有配樂的王立平先生。

當年王扶林夫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編輯王之芙女士曾問他是否有興趣為電視劇《紅樓夢》作曲時,王立平老師當即直陳願傾盡心力,將自己創作的黃金年華押上,為《紅樓夢》譜曲。不過這一度遇到阻礙——這次的阻力來自當時文化部的一個主任,又怎麼了?

原來王立平先生當時四十來歲,小有名氣,當時最熱門的作品,莫過於李連傑主演的電影《少林寺》的主題曲《少林少林》、《牧羊曲》,以及《太陽島上》及《大海啊故鄉》等作。其中鄭緒嵐演唱的《牧羊曲》,還登上了1983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但某些領導認為他的作品多為流行樂,是下里巴人,與兼具思想深度及藝術高度的陽春白雪不可同日而語。

薛寶釵扮演者張莉與王立平

但王立平先生態度堅決而誠懇,願先行嘗試一二,再交由專家們審慎裁定。他與王導暢談半天,說到對紅樓音樂基調的理解時,提出“滿腔惆悵、無限感慨”八字,初步得到了對方的認可。王導認為他出身中央音樂學院科班,具備“大雅”的專業素養,其作品又有普及年輕人的“大俗”魅力,值得放手一試。

這的確是段非人的煎熬,畢竟《紅樓夢》的藝術門檻,論文字論鏡像論音色,都非等閒所能觸及。

要知道,明清古典小說的主要創作模式,其一是來源於眾口相傳的市井傳說及經年的文本積累,如《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另一種則是完完全全的獨立原創,曹公的寫作經歷如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在飽經滄桑後,在被命運摧殘後,不世出的天才,選擇用文藝創作來宣洩情感重構自我。

影視劇口口聲聲尊重原著,那就要尊重這種作為藝術來源的“痛苦”與“悲哀”,要切身地投入到全書所構建的氛圍裡。

年輕時的王立平也曾認為《紅樓夢》是味同嚼蠟的家族瑣碎,然時過境遷,經事更多,重塑了往日刻板印象,方悟出“滿腔惆悵,無限感慨”,這種感慨人世皆有,過去如是,現在如是。

以往王立平創作神速,有時一曲數日即可揮就。這次卻徹底沉澱下來,用整整四年多的時間,去反復閱讀小說,去解讀故事角色,去冥思譜曲。

原著寫人物情節,有神態對白,有穿戴妝容,有配飾道具,至於音樂,卻只寥寥“輕敲檀板,款按銀箏”數語,再無瑣細。這種與作者寫作時幾乎同軌的“無中生有”,使得王立平早早便投射了自己的離合與悲歡,代入到全書的基調中。

他的再創造,是與曹公相隔百年時空的對談,是“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摸索,初時還記掛著故事,念叨著人物,到後來,什麼都沒有,只剩意境,只剩喟歎。

這也是為什麼,王立平會因為《分骨肉》、《葬花吟》等曲子,一再失聲落淚,情難自已,他在用痛苦澆灌藝術。他說“一朝入夢,終身不醒”,四年多的凝注,簡直入了魔障,有時候,都已經難分夢境真假,難分曹公彼此。

於是,我們最後終於看到,從一聲長歎的《序曲》,到詮釋寶黛愛情悲劇的全劇主題《枉凝眉》,到《紅樓夢曲》(《引子》)、《好了歌》、《紅豆曲》,到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風雨夕》、《題帕三絕》,到王熙鳳的《聰明累》,探春的《分骨肉》,迎春的《紫菱洲歌》,晴雯的《晴雯歌》,香菱的《歎香菱》。這些作品,既是無中生有,又是書中所覓。

如果說許鏡清老師為《西遊記》創作的音樂表徵各異、天馬行空,有傳統民樂,也有時代電音,那麼王立平先生這一十三首歌,卻全部用了古琴、二胡、琵琶等古典樂器,委婉而哀怨,一以貫之的“共情”,是紅塵甚囂後的天地空寂,是深入骨髓的“曲終人散”,如同晏幾道晚年回憶——悲歡離合之事,如幻,如電,如昨夢前塵。

為了尋找這幾首歌的演繹者,王立平同樣“瘋魔”,他舍卻那些成名的歌者,他不需要這些歌手居高臨下的姿態,不需要他們已經風格定型的唱腔,他要全新的嗓子,哪怕不是科班出身,也要為《紅樓夢》量身定制。

在長春的一次聯歡會,他偶然發現了長春一汽的化驗員陳力,她從小學京劇,嗓子條件好,未經特別的專業訓練,純真而青澀,恰恰滿足了王立平的要求。他讓她加入了演員的訓練班(後還扮演了“柳嫂”一角),切身感受《紅樓夢》的氛圍,他逐字逐句教唱,發音吐納,抑揚頓挫。籌備期間,陳力的丈夫因癌症過世,所以她後來的演唱更是聲情並茂、柔腸百結,成就了一段段不朽的天籟。

鄧婕、陳力(中)和陳曉旭

如同挑選主題曲的演唱者,在選角上,領導與劇組也作出了一項讓人跌破眼鏡的重大決定:大觀園的少年男女,不選名人明星,全部由新人出演。

這在當時,不啻平地驚雷。

當時大家最津津樂道的,就是由誰出演金陵十二釵,譬如王熙鳳,甚至有人提議,讓劉曉慶出馬。可是選新人的報導一出,意味著大家將看到一群素不相識的草根出現於螢屏,那些影壇紅星,什麼劉曉慶、李秀明、姜黎黎等等女星,全都看不到了,這似乎是一個不顧收視率的盲目舉措。

當時的劇組,就是在如此壓力重重的情境下,做出了一個個爭議百出的決定,儘管眼前未必是雲開月明。

而這次的選角也是鐵了心,原因無他,其一,實在是經費有限——事實上,為了克服這點,劇組演職人員已然身兼多職,扮演賈政的馬加奇、扮演南安太妃的孫桂珍均是副導演;賈敬飾演者韓准、錢大人飾演者任大惠都是製片主任;賈母的演員李婷、賈赦的演員李頡、賈雨村的演員劉宗佑、甄士隱的演員王忠信(同時也是《西遊記》裡的太白金星)均是培訓演員的表演老師;而負責選角的助理王貴娥、夏明輝,則分別扮演了尤氏及邢夫人。

至於卜世仁、彩雲、多姑娘、賈薔、林之孝家的、司禮等戲份較低的配角,更是由劇務、場記、美術、剪輯等直接兼職擔綱。置景道具服飾早已占了經費大頭,再請明星,實在不划算。

甄士隱(左上,王忠信)、賈雨村(左下,劉宗佑)、賈政(馬加奇)、賈敬(韓准)、賈母(李婷)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紅樓夢》裡的少年男女們多在妙齡,很多角色剛出場時,甚至只有十歲出頭,他們純良爛漫、心無渣滓,譬如原著中“意綿綿靜日玉生香”一節,賈寶玉與林黛玉在床上互相嬉笑,又不見淫見色,唯有兩小無猜、天真無邪,這是那些久經名利場的明星無論如何裝嫩不來的。而新演員表演經驗雖少,但鮮經人間煙火,清水出芙蓉,自有天然的質樸與純真流露。

1983年籌備組成立後不久,劇組就在正月十五那天,擁有了第一個演員于潔——後來在劇中扮演玉釧(她同時還是劇組的美體設計師)。此後,在全國範圍內徵集演員的消息通過《大眾電視》等媒體更加廣泛地散佈開來,中國第一次大範圍的電視選秀正式拉開帷幕,帷幕後,無數豆蔻年少、芝蘭秀髮,俱各整理好妝奩行囊,預備著逐一登場。

本文參考文獻:《紅樓夢》(百二十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再版)/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校匯評(馮其庸主編)/歐陽奮強《記憶紅樓》/歐陽奮強、陳曉旭、鄧婕、王貴娥《寶黛話紅樓》/鄧雲鄉《紅樓夢憶》/胡適《紅樓夢考證》/俞平伯《紅樓夢辨》/周汝昌《紅樓夢新證》/馮其庸《馮其庸文集之解夢集》、《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看電視劇〈紅樓夢〉及其他》/吳素玲主編《王扶林電視劇導演藝術論》/劉耕路、周雷、周嶺《紅樓夢——根據曹雪芹原意新續》/李希凡《寶黛愛情悲劇與黛玉之死——看電視劇〈紅樓夢〉所想到的》/胡文彬《夢裡夢外紅樓緣》

並且大都拿了金鷹獎、飛天獎,有過多方面的藝術實踐,這個年輕人,名字叫李耀宗。

年輕時的李耀宗

但是李耀宗很乾脆就回絕了,原因也很簡單,他已經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此去山高路遠,時日漫長,跟女朋友一旦異地戀,豈不耽誤了終身大事?王扶林導演號准了他的脈:很簡單,你若是來了,你的女朋友我也調來,當場記。

他當時的女朋友在武漢兒童藝術劇院,是一名演員,名叫“東方聞櫻”,後來她不僅成了場記,更因為個性好強,精明能幹,成了賈探春的扮演者,還承擔了一部分執行導演的工作,與書中“敏探春興利除宿弊”如出一轍。

而年輕的李耀宗更因此走馬上任,成了《紅樓夢》的總攝影師,他扛著攝像機,走南闖北,拍下了九千六百多個鏡頭。

東方聞櫻

譬如化妝師,原本欽定的,是來自北影製片廠的金雞獎最佳化妝師王希鐘老先生,年輕一輩對他最熟知的作品,應該是86版《西遊記》中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造型。但當時兩部電視劇同時拍攝,王希鐘老師參與一段時間後,漸感力之不逮,難以兼顧,劇組不得不再另覓人才。

1979年,甘肅敦煌藝術劇院有一出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以絲綢之路和敦煌莫高窟壁畫為素材創作,歌頌了畫工神筆張及歌伎英娘的光輝形象,並獲頒文化部獎項。其後多地巡演,載譽世界,曾被媒體譽為“活的敦煌壁畫,美的藝術享受”,至今久演不衰。當時演員的造型可謂驚為天人,如從壁畫走出,而那個化妝師,便是後來加入《紅樓夢》劇組的楊樹雲。

左一史延芹(服裝),右一楊樹雲

他與鄧雲鄉一見面,就拿出了一篇討論唐代仕女畫眉的文章相互交流,對待紅樓夢中人的妝容,更是仔細做足了功課。

從清代畫家改琦的“紅樓夢圖詠”到梅蘭芳先生的“黛玉葬花”,都是古代仕女髮型,而電視劇既然定了明清的朝代背景,簪花首飾,頭髮妝容,都費盡思量,不同的人適合不同面型,而同一個人,還分為盛裝、淡妝、晨裝、病妝等等,針對劇情要富於變化,又不能過分背離時代歷史。

楊樹雲先生與沈從文、鄧雲鄉等多位老師反復研討,精心設計,最終,也呈現出了形態各異又貼合小說的理想效果。

尤二姐妝容對比(張明明 飾)

還有配樂的王立平先生。

當年王扶林夫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編輯王之芙女士曾問他是否有興趣為電視劇《紅樓夢》作曲時,王立平老師當即直陳願傾盡心力,將自己創作的黃金年華押上,為《紅樓夢》譜曲。不過這一度遇到阻礙——這次的阻力來自當時文化部的一個主任,又怎麼了?

原來王立平先生當時四十來歲,小有名氣,當時最熱門的作品,莫過於李連傑主演的電影《少林寺》的主題曲《少林少林》、《牧羊曲》,以及《太陽島上》及《大海啊故鄉》等作。其中鄭緒嵐演唱的《牧羊曲》,還登上了1983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但某些領導認為他的作品多為流行樂,是下里巴人,與兼具思想深度及藝術高度的陽春白雪不可同日而語。

薛寶釵扮演者張莉與王立平

但王立平先生態度堅決而誠懇,願先行嘗試一二,再交由專家們審慎裁定。他與王導暢談半天,說到對紅樓音樂基調的理解時,提出“滿腔惆悵、無限感慨”八字,初步得到了對方的認可。王導認為他出身中央音樂學院科班,具備“大雅”的專業素養,其作品又有普及年輕人的“大俗”魅力,值得放手一試。

這的確是段非人的煎熬,畢竟《紅樓夢》的藝術門檻,論文字論鏡像論音色,都非等閒所能觸及。

要知道,明清古典小說的主要創作模式,其一是來源於眾口相傳的市井傳說及經年的文本積累,如《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另一種則是完完全全的獨立原創,曹公的寫作經歷如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在飽經滄桑後,在被命運摧殘後,不世出的天才,選擇用文藝創作來宣洩情感重構自我。

影視劇口口聲聲尊重原著,那就要尊重這種作為藝術來源的“痛苦”與“悲哀”,要切身地投入到全書所構建的氛圍裡。

年輕時的王立平也曾認為《紅樓夢》是味同嚼蠟的家族瑣碎,然時過境遷,經事更多,重塑了往日刻板印象,方悟出“滿腔惆悵,無限感慨”,這種感慨人世皆有,過去如是,現在如是。

以往王立平創作神速,有時一曲數日即可揮就。這次卻徹底沉澱下來,用整整四年多的時間,去反復閱讀小說,去解讀故事角色,去冥思譜曲。

原著寫人物情節,有神態對白,有穿戴妝容,有配飾道具,至於音樂,卻只寥寥“輕敲檀板,款按銀箏”數語,再無瑣細。這種與作者寫作時幾乎同軌的“無中生有”,使得王立平早早便投射了自己的離合與悲歡,代入到全書的基調中。

他的再創造,是與曹公相隔百年時空的對談,是“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摸索,初時還記掛著故事,念叨著人物,到後來,什麼都沒有,只剩意境,只剩喟歎。

這也是為什麼,王立平會因為《分骨肉》、《葬花吟》等曲子,一再失聲落淚,情難自已,他在用痛苦澆灌藝術。他說“一朝入夢,終身不醒”,四年多的凝注,簡直入了魔障,有時候,都已經難分夢境真假,難分曹公彼此。

於是,我們最後終於看到,從一聲長歎的《序曲》,到詮釋寶黛愛情悲劇的全劇主題《枉凝眉》,到《紅樓夢曲》(《引子》)、《好了歌》、《紅豆曲》,到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風雨夕》、《題帕三絕》,到王熙鳳的《聰明累》,探春的《分骨肉》,迎春的《紫菱洲歌》,晴雯的《晴雯歌》,香菱的《歎香菱》。這些作品,既是無中生有,又是書中所覓。

如果說許鏡清老師為《西遊記》創作的音樂表徵各異、天馬行空,有傳統民樂,也有時代電音,那麼王立平先生這一十三首歌,卻全部用了古琴、二胡、琵琶等古典樂器,委婉而哀怨,一以貫之的“共情”,是紅塵甚囂後的天地空寂,是深入骨髓的“曲終人散”,如同晏幾道晚年回憶——悲歡離合之事,如幻,如電,如昨夢前塵。

為了尋找這幾首歌的演繹者,王立平同樣“瘋魔”,他舍卻那些成名的歌者,他不需要這些歌手居高臨下的姿態,不需要他們已經風格定型的唱腔,他要全新的嗓子,哪怕不是科班出身,也要為《紅樓夢》量身定制。

在長春的一次聯歡會,他偶然發現了長春一汽的化驗員陳力,她從小學京劇,嗓子條件好,未經特別的專業訓練,純真而青澀,恰恰滿足了王立平的要求。他讓她加入了演員的訓練班(後還扮演了“柳嫂”一角),切身感受《紅樓夢》的氛圍,他逐字逐句教唱,發音吐納,抑揚頓挫。籌備期間,陳力的丈夫因癌症過世,所以她後來的演唱更是聲情並茂、柔腸百結,成就了一段段不朽的天籟。

鄧婕、陳力(中)和陳曉旭

如同挑選主題曲的演唱者,在選角上,領導與劇組也作出了一項讓人跌破眼鏡的重大決定:大觀園的少年男女,不選名人明星,全部由新人出演。

這在當時,不啻平地驚雷。

當時大家最津津樂道的,就是由誰出演金陵十二釵,譬如王熙鳳,甚至有人提議,讓劉曉慶出馬。可是選新人的報導一出,意味著大家將看到一群素不相識的草根出現於螢屏,那些影壇紅星,什麼劉曉慶、李秀明、姜黎黎等等女星,全都看不到了,這似乎是一個不顧收視率的盲目舉措。

當時的劇組,就是在如此壓力重重的情境下,做出了一個個爭議百出的決定,儘管眼前未必是雲開月明。

而這次的選角也是鐵了心,原因無他,其一,實在是經費有限——事實上,為了克服這點,劇組演職人員已然身兼多職,扮演賈政的馬加奇、扮演南安太妃的孫桂珍均是副導演;賈敬飾演者韓准、錢大人飾演者任大惠都是製片主任;賈母的演員李婷、賈赦的演員李頡、賈雨村的演員劉宗佑、甄士隱的演員王忠信(同時也是《西遊記》裡的太白金星)均是培訓演員的表演老師;而負責選角的助理王貴娥、夏明輝,則分別扮演了尤氏及邢夫人。

至於卜世仁、彩雲、多姑娘、賈薔、林之孝家的、司禮等戲份較低的配角,更是由劇務、場記、美術、剪輯等直接兼職擔綱。置景道具服飾早已占了經費大頭,再請明星,實在不划算。

甄士隱(左上,王忠信)、賈雨村(左下,劉宗佑)、賈政(馬加奇)、賈敬(韓准)、賈母(李婷)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紅樓夢》裡的少年男女們多在妙齡,很多角色剛出場時,甚至只有十歲出頭,他們純良爛漫、心無渣滓,譬如原著中“意綿綿靜日玉生香”一節,賈寶玉與林黛玉在床上互相嬉笑,又不見淫見色,唯有兩小無猜、天真無邪,這是那些久經名利場的明星無論如何裝嫩不來的。而新演員表演經驗雖少,但鮮經人間煙火,清水出芙蓉,自有天然的質樸與純真流露。

1983年籌備組成立後不久,劇組就在正月十五那天,擁有了第一個演員于潔——後來在劇中扮演玉釧(她同時還是劇組的美體設計師)。此後,在全國範圍內徵集演員的消息通過《大眾電視》等媒體更加廣泛地散佈開來,中國第一次大範圍的電視選秀正式拉開帷幕,帷幕後,無數豆蔻年少、芝蘭秀髮,俱各整理好妝奩行囊,預備著逐一登場。

本文參考文獻:《紅樓夢》(百二十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再版)/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校匯評(馮其庸主編)/歐陽奮強《記憶紅樓》/歐陽奮強、陳曉旭、鄧婕、王貴娥《寶黛話紅樓》/鄧雲鄉《紅樓夢憶》/胡適《紅樓夢考證》/俞平伯《紅樓夢辨》/周汝昌《紅樓夢新證》/馮其庸《馮其庸文集之解夢集》、《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看電視劇〈紅樓夢〉及其他》/吳素玲主編《王扶林電視劇導演藝術論》/劉耕路、周雷、周嶺《紅樓夢——根據曹雪芹原意新續》/李希凡《寶黛愛情悲劇與黛玉之死——看電視劇〈紅樓夢〉所想到的》/胡文彬《夢裡夢外紅樓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