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想當年|87版《紅樓夢》30年(1)——木石“前緣”

編者按:今年,距離1987年版《紅樓夢》電視劇開播,已有三十載。回首三十年前的“盛況”,真如隔世。澎湃新聞“有戲”欄目將分五個章節六篇文章,講述這部經典作品的滄海桑田,本文系第一章:木石“前緣”。

我們在鑒賞古詩詞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一個主題門類,專用于懷古遣懷,撫今追昔,譬如“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眷念過往而感慨涕零,乃人之常情。晚明文人張岱,一生不事科舉,不求仕進,他曾經給自己寫了一篇著名的墓誌銘,其中有這麼幾句:

“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

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這位張岱先生玩世不恭,細數其人生經歷,我們會發現倒和賈寶玉有幾分相似,而“皆成夢幻”云云,也是縈繞整部《紅樓夢》的一種基調。

現在,距離87版《紅樓夢》電視劇的問世,已有三十載,期間亦是滄海桑田,人世變幻,令人不勝唏噓。

上世紀80年代初,正是中國電視劇剛剛起步發展的時期,

全國一整年的電視製作總量,不過百餘集,而隨著技術革新,資本湧入等多方面原因,現在的電視劇年產量,早已達到了一萬多集,不可以道裡計,然而個中精品寥寥,多是批量作業、跟風逐利的浮躁產物。

遙想87版紅樓夢的年代,一部電視劇,就要耗費數載時光,對演員精心挑揀,對劇本反復打磨,對服化道詳實考據,如曹公字字瀝血,從籌備到選角到培訓到置景到拍攝到剪輯,

俱要窮盡數代人才的心力。

撫今追昔,當我們重新回首三十年前的“盛況”,不禁有繁華落盡之感,恐怕也只有這四個字足以概括了:

真如隔世。

一、木石“前緣”

1979年,我國第一代電視導演王扶林,隨中國廣播電視代表團出訪英國,在看到BBC對狄更斯、席勒、莎士比亞等世界名著的電視劇改編後,他萌發了將我國古典名著搬上螢屏的想法。

王扶林導演(代表作品《敵營十八年》、《紅樓夢》、《三國演義》等)

這一念頭很快便得到了實施,1981年底的某次文藝部會議上,時任央視副台長洪民生部署了兩部長篇連續劇的開拍計畫,第一,是由王扶林執導《紅樓夢》,第二部則是楊潔導演的《西遊記》。

《西遊記》拍攝之路當真是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資金也好,其他資源也罷,可謂步步荊棘,處處掣肘,後來楊潔導演回憶起那段往事,總會不自禁地羡慕隔壁的《紅樓夢》劇組陣容龐大,而且似乎予取予求,

沒有什麼不配合的。

其實,王扶林導演的壓力並不小。

首先,正如上述所言,當時中國電視劇剛剛起步,而且多為單本劇,第一出連續劇,還是王扶林和都鬱執導的九集《敵營十八年》,當時為了趕在春節前播出,它實際的拍攝週期是七十五天,而且劇組毫無經驗,對一些歷史背景並沒有做太多功課,鬧出了不少笑話。

其次,除了經驗稀缺,還有更重要的——王扶林導演這次拍的,可是四大名著裡的《紅樓夢》。

人民文學出版社《紅樓夢》(封面人物林黛玉·清代改琦繪)

曾經有人評論過,《紅樓夢》對中國人而言,就如同普魯斯特作品之於法國人,《卡拉馬佐夫兄弟》之于俄羅斯人。雖說文無第一,但如果從漫漫中國小說史中,去選擇一部作品加冕的話,那它的票數一定最高。

想要摘取這顆明珠,就必須清清楚楚地知道它的分量。這也是我們觀賞電視劇《紅樓夢》時,必須做的一點功課。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金陵十二釵》、《風月寶鑒》、《情僧錄》等,它從乾隆中期流傳於北京廟市,至嘉慶初年,已是“遍於海內,家家喜聞,處處爭購”。同其他幾部名著一樣,它的作者不乏爭議聲。

除了小說開卷自述及脂硯齋批註外,乾隆間富察·明義在《綠煙瑣窗集·題紅樓夢》絕句下的小序最早記載道:“曹子雪芹,出所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佐以其他資料,我們通常認為,該書前八十回的作者確為江甯織造曹寅的孫子——曹雪芹(約1715年—1763年)。

過往曾有不少解讀,或說此書暗寫大學士明珠家事,或說影射康乾間宮廷政鬥,或說寓指董小宛與順治,但自胡適考證以來,這些說法已被駁斥,一般認為《紅樓夢》系曹公將“真事隱去”、“假語村言”(或“假語存焉”),半真半假間糅合了自己過往的經歷、雜陳了曹家得意至失意的人生況味。

小說以女媧補天時未用的一塊石頭為引,寫它被一僧一道攜入花柳繁華之地,成為男主角賈寶玉出生攜帶的“通靈寶玉”,它是無用良材的隱喻,也契合了男主作為“富貴閒人”的一生。

書中有一副對聯,寫的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現在仍有不少人奉為格言,事實上,賈寶玉對這句話卻退避三舍,讀者從他這種厭惡的態度,可以深切感受到這麼一個人物形象:“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小說中不止一次提到,賈寶玉愛西廂,愛老莊,就是不愛科考取仕、治世經學。正是這麼一個視所有功利世俗的勸誡為“混帳話”的人,他的對立面,是他整個家族,是整個僵化的、腐朽的體制。

陳曉旭飾演林黛玉、歐陽奮強飾演賈寶玉

這個家族不只是甯榮兩府,而是賈史王薛所代表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封建階級,他們富貴而攀慕虛榮,荒淫而腐敗墮落,他們牢牢抓住依附權勢的稻草,一朝掙斷,便“食盡鳥投林”——《桃花扇》裡有一段唱詞十分妥帖: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與主流價值觀相背離的賈寶玉,精神無處安放寄託,只好躲進閨房,躲進乾淨脫俗的烏托邦大觀園,他癡迷於脂粉,在愛情中尋找他的存在意義。與男性主導的濁世對照,作者塑造了各路小姐丫鬟等美好性靈的女子群像,是為“水作的骨肉”,“見之便覺清爽”,而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個人的情愛悲劇,也變成了貫穿小說始末的線索,其悲劇根源,仍然是“木石前盟”所代表的詩化戀情與“金玉良緣”所象徵的俗世姻緣的彼此衝突。

順著這條主線索,無數枝蔓延展伸長,可卿妙玉,晴雯鴛鴦,香菱尤氏,原應歎息(元迎探惜)……一群具備一定覺醒意識的青年男女們,如同錦簇花團次第開放,又在山雨傾覆中相繼凋零。

小說于盛世伏末世,逐漸為我們揭開了一幕幕破落的繁華,破敗的美好及破滅的自由,我們時而感于張岱般的“色空”之歎,時而感於舊時女子卑微的命運,時而,又感于封建“天理”對人類天性的摧殘。

曹公以豐富的生活閱歷、細膩的生命體驗、文采斐然的筆觸,塑造了數百個不同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又含蘊詩詞歌賦、曲藝雜學,文備眾體,道學家看到淫,經學家看到易,縱橫捭闔,包羅萬象,可以說,論藝術價值,《紅樓夢》達到了中國小說史上前所未有的巔峰。

也因此,文本的複雜多樣、厚重深邃,向來是改編《紅樓夢》時極為棘手的地方。

87版電視劇,當然不是第一次改編。

往上追溯,最早將這部巨著變成劇作的,是1792年乾隆時期,泰州一個叫仲振奎的文人。他寫了一出《葬花》戲,當時距離曹雪芹過世不過三十載。其後四年,另一個叫孔昭虔的,亦創作了昆劇《葬花》,並正式將《紅樓夢》搬上舞臺演繹。

縱觀整個清代,約有二十部《紅樓夢》改編傳奇、雜劇誕生,良莠不齊,五花八門。

清代以後,《紅樓夢》在戲曲的舞臺上一直都未絕跡,其中以五六十年代蔚為大觀。由於當時一次著名的批鬥,及曹雪芹逝世兩百周年祭,各地掀起了改編《紅樓夢》戲曲的浪潮,代表作包括川劇《王熙鳳》(1963年,徐棻)、昆劇《晴雯》(1963年,王昆侖及女兒王金陵)等,多有鮮明的“階級鬥爭”烙印。

昆劇《晴雯》(王昆侖、王金陵編劇,顧鳳莉主演)

當然,我們仍要回歸影視劇領域,重點談談。這類藝術形式自清末民初誕生後,《紅樓夢》也一直都是頗受歡迎的題材,百年間,兩岸三地不斷翻拍,林林總總,迄今已有三十餘部電影,六十來部電視劇,但多截取小說個別片段,或演繹“葬花”,或“魂歸離恨天”,或以二尤為主,或寫晴雯故事,復原全豹者並不多。

最早拍成電影的,是1924年上海民新影片公司攝製的京劇《黛玉葬花》,時由梅蘭芳先生出演林黛玉,也開啟了將紅樓戲曲與影視劇融合的序幕。

梅蘭芳飾演林黛玉

本是一段可貴的藝術創作,卻遭到了魯迅幾番冷嘲熱諷——他素來對京劇有偏見,後在《論照相之類》一文譏刺道:“我在先唯讀過《紅樓夢》,沒有看見‘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時候,是萬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為她該是一副瘦削的癆病臉,現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個麻姑。”鬧得十分尷尬。

1927年,上海復旦影片公司將其處☆禁☆女作《紅樓夢》搬上大銀幕,這版分上下兩集,由作家徐碧波編劇,長度僅四個小時,劇情自然也作了濃縮,故事以劉姥姥的一場夢境作為視角,牽出了三進榮國府的線索,並串進了寶黛愛情悲劇及王熙鳳用計害死賈瑞、尤氏等重要劇情。核心雖然抓住了,卻因為多以現代時裝演繹而遭到了無數人的抨擊。

同一年,上海孔雀影片公司也推出了一版《紅樓夢》,劇本參考了幾位專家的意見,以元妃省親作為開頭,著力體現賈府衰敗的過程,並在古裝服飾上下了一番功夫。但因為被復旦版《紅樓夢》搶先上映,該電影在商業上慘遭重創,甚至導致了公司的倒閉,這部作品也沒有機會掀起太大的波瀾。

此後《紅樓夢》參演者幾經更迭,金嗓子周璿、粵劇演員小燕飛……皆是驚鴻一瞥,後來甚至衍生了不少風月情☆禁☆色,如張國榮初出茅廬、飾演賈寶玉的《紅樓春上春》,總之亦是魚龍混雜,不勝枚舉。

張國榮飾演賈寶玉

在87版電視劇誕生前,最知名的,當屬越劇版《紅樓夢》。

這還得從解放後說起。由於當時越劇界在民主改革、抗美援朝等運動中表現活躍,再加上許多藝術家自身的不懈努力,推出了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藝術片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並獲得了海內外巨大成功,隨後這個劇種迎來了煊赫輝煌。

越劇擅長演繹才子佳人的愛情悲劇,獨具細膩委婉深情的唱腔,再加上多年發展,它已成為一個以女性表演者為主導的劇種——這一切,都為《紅樓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溫床。

於是1959年,《梁祝》的編劇之一徐進正式推出越劇版《紅樓夢》,由徐玉蘭、王文娟兩位藝術家飾演寶黛,作為建國10周年的獻禮劇碼赴京演出,並得到周恩來總理的讚賞。

1960年,上海越劇團前往香港表演,廣受觀眾的追捧,但劇團並不能駐港常留,觀眾的熱情又始終不減,怎麼辦?

有人便想到,何不如搬上銀幕?於是1962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與香港金聲影業公司聯合攝製,岑范導演,原班人馬主演的越劇電影《紅樓夢》正式誕生。

越劇電影《紅樓夢》,徐玉蘭飾演賈寶玉,王文娟飾演林黛玉

由於時限,這部電影僅以寶黛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刪減了賈府興衰的繁瑣劇情,雖是越劇,卻不拘泥於單薄的舞臺,應用了電影式的剪輯與時空轉換,從而奠定了戲劇影視化的一座豐碑,獲得了空前的成功,1978年又在內地重映,竟累計了數億人次觀看,“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雲剛出岫”經典唱段,更是經久不衰。

這部電影甚至影響了1962年邵氏黃梅調電影《紅樓夢》(李翰祥導演,樂蒂出演林黛玉),及1977年邵氏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時由林青霞反串扮演賈寶玉,張艾嘉出演林黛玉,許多唱詞對白更是直接參考了越劇版。

張艾嘉飾演林黛玉,林青霞飾演賈寶玉

也就是說,王扶林在接到這個重任之時,大家對徐玉蘭、王文娟的版本記憶猶新。但是央視第一次將名著改編成電視劇,又不容有什麼閃失,一瞬間,爭論、質疑、嘲諷……巨大的壓力如潮湧來。

首先,是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陳荒煤。當時他兩次找台裡領導,要求這個專案立即下馬,為什麼呢?因為他說許多電影大導演畢生的夢想,就是拍《紅樓夢》。言下之意——你們電視劇製作才剛剛起步,你王扶林也沒拍過什麼重量級作品吧,能比得上成蔭嗎?能比得上謝晉嗎?感覺不太靠譜吧。

那麼……換電影名導呢?

當然不可能。交出導筒,意味著《紅樓夢》基本與電視劇、基本與央視無緣了。而根據過往經驗,很多《紅樓夢》版本限於篇幅,基本只能截取原著的一部分劇情或精神,所以許多人認為,唯有長篇電視連續劇,才能充分利用其容量大的優勢,全面地反映小說宏大的敘事、社會時代風貌及深刻的、多線的主題內核(其實1977年,香港佳視就曾斥鉅資拍了一部100集的全本《紅樓夢》,由伍衛國、毛舜筠、米雪出演寶黛釵,但這部從選角、服化道上都差強人意,實在難稱精品,當時也未引進內地)。

第二個壓力,來自紅學界。該劇的拍攝計畫定下後,當時就有專家說了,《紅樓夢》是什麼作品?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改!那些演員怎麼找?全中國有誰能演寶黛釵?基本上就把話題終結了。

但大家心知肚明,小說歸小說,電視歸電視,這部分人,可以不用理會。在總監製戴臨風副台長、電視製作中心主任阮若琳等領導的堅持下,《紅樓夢》電視劇仍然要拍,而且,絕不可能當成兒戲。

阮若琳女士(左)

於是,為了表明誠意,更為了這部劇的品質,在選角開拍之前,他們就拉來了一班神秘的人馬撐腰。

這班人是誰呢?

總之,即便過了許多年,當我們在螢幕上重新看到這些名字,還是會忍不住,用這個詞去形容:

曠古絕今。

本文參考文獻:《紅樓夢》(百二十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再版)/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校匯評(馮其庸主編)/歐陽奮強《記憶紅樓》/歐陽奮強、陳曉旭、鄧婕、王貴娥《寶黛話紅樓》/鄧雲鄉《紅樓夢憶》/胡適《紅樓夢考證》/俞平伯《紅樓夢辨》/周汝昌《紅樓夢新證》/馮其庸《馮其庸文集之解夢集》、《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看電視劇〈紅樓夢〉及其他》/吳素玲主編《王扶林電視劇導演藝術論》/劉耕路、周雷、周嶺《紅樓夢——根據曹雪芹原意新續》/李希凡《寶黛愛情悲劇與黛玉之死——看電視劇〈紅樓夢〉所想到的》/胡文彬《夢裡夢外紅樓緣》

可是四大名著裡的《紅樓夢》。

人民文學出版社《紅樓夢》(封面人物林黛玉·清代改琦繪)

曾經有人評論過,《紅樓夢》對中國人而言,就如同普魯斯特作品之於法國人,《卡拉馬佐夫兄弟》之于俄羅斯人。雖說文無第一,但如果從漫漫中國小說史中,去選擇一部作品加冕的話,那它的票數一定最高。

想要摘取這顆明珠,就必須清清楚楚地知道它的分量。這也是我們觀賞電視劇《紅樓夢》時,必須做的一點功課。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金陵十二釵》、《風月寶鑒》、《情僧錄》等,它從乾隆中期流傳於北京廟市,至嘉慶初年,已是“遍於海內,家家喜聞,處處爭購”。同其他幾部名著一樣,它的作者不乏爭議聲。

除了小說開卷自述及脂硯齋批註外,乾隆間富察·明義在《綠煙瑣窗集·題紅樓夢》絕句下的小序最早記載道:“曹子雪芹,出所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佐以其他資料,我們通常認為,該書前八十回的作者確為江甯織造曹寅的孫子——曹雪芹(約1715年—1763年)。

過往曾有不少解讀,或說此書暗寫大學士明珠家事,或說影射康乾間宮廷政鬥,或說寓指董小宛與順治,但自胡適考證以來,這些說法已被駁斥,一般認為《紅樓夢》系曹公將“真事隱去”、“假語村言”(或“假語存焉”),半真半假間糅合了自己過往的經歷、雜陳了曹家得意至失意的人生況味。

小說以女媧補天時未用的一塊石頭為引,寫它被一僧一道攜入花柳繁華之地,成為男主角賈寶玉出生攜帶的“通靈寶玉”,它是無用良材的隱喻,也契合了男主作為“富貴閒人”的一生。

書中有一副對聯,寫的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現在仍有不少人奉為格言,事實上,賈寶玉對這句話卻退避三舍,讀者從他這種厭惡的態度,可以深切感受到這麼一個人物形象:“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小說中不止一次提到,賈寶玉愛西廂,愛老莊,就是不愛科考取仕、治世經學。正是這麼一個視所有功利世俗的勸誡為“混帳話”的人,他的對立面,是他整個家族,是整個僵化的、腐朽的體制。

陳曉旭飾演林黛玉、歐陽奮強飾演賈寶玉

這個家族不只是甯榮兩府,而是賈史王薛所代表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封建階級,他們富貴而攀慕虛榮,荒淫而腐敗墮落,他們牢牢抓住依附權勢的稻草,一朝掙斷,便“食盡鳥投林”——《桃花扇》裡有一段唱詞十分妥帖: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與主流價值觀相背離的賈寶玉,精神無處安放寄託,只好躲進閨房,躲進乾淨脫俗的烏托邦大觀園,他癡迷於脂粉,在愛情中尋找他的存在意義。與男性主導的濁世對照,作者塑造了各路小姐丫鬟等美好性靈的女子群像,是為“水作的骨肉”,“見之便覺清爽”,而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個人的情愛悲劇,也變成了貫穿小說始末的線索,其悲劇根源,仍然是“木石前盟”所代表的詩化戀情與“金玉良緣”所象徵的俗世姻緣的彼此衝突。

順著這條主線索,無數枝蔓延展伸長,可卿妙玉,晴雯鴛鴦,香菱尤氏,原應歎息(元迎探惜)……一群具備一定覺醒意識的青年男女們,如同錦簇花團次第開放,又在山雨傾覆中相繼凋零。

小說于盛世伏末世,逐漸為我們揭開了一幕幕破落的繁華,破敗的美好及破滅的自由,我們時而感于張岱般的“色空”之歎,時而感於舊時女子卑微的命運,時而,又感于封建“天理”對人類天性的摧殘。

曹公以豐富的生活閱歷、細膩的生命體驗、文采斐然的筆觸,塑造了數百個不同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又含蘊詩詞歌賦、曲藝雜學,文備眾體,道學家看到淫,經學家看到易,縱橫捭闔,包羅萬象,可以說,論藝術價值,《紅樓夢》達到了中國小說史上前所未有的巔峰。

也因此,文本的複雜多樣、厚重深邃,向來是改編《紅樓夢》時極為棘手的地方。

87版電視劇,當然不是第一次改編。

往上追溯,最早將這部巨著變成劇作的,是1792年乾隆時期,泰州一個叫仲振奎的文人。他寫了一出《葬花》戲,當時距離曹雪芹過世不過三十載。其後四年,另一個叫孔昭虔的,亦創作了昆劇《葬花》,並正式將《紅樓夢》搬上舞臺演繹。

縱觀整個清代,約有二十部《紅樓夢》改編傳奇、雜劇誕生,良莠不齊,五花八門。

清代以後,《紅樓夢》在戲曲的舞臺上一直都未絕跡,其中以五六十年代蔚為大觀。由於當時一次著名的批鬥,及曹雪芹逝世兩百周年祭,各地掀起了改編《紅樓夢》戲曲的浪潮,代表作包括川劇《王熙鳳》(1963年,徐棻)、昆劇《晴雯》(1963年,王昆侖及女兒王金陵)等,多有鮮明的“階級鬥爭”烙印。

昆劇《晴雯》(王昆侖、王金陵編劇,顧鳳莉主演)

當然,我們仍要回歸影視劇領域,重點談談。這類藝術形式自清末民初誕生後,《紅樓夢》也一直都是頗受歡迎的題材,百年間,兩岸三地不斷翻拍,林林總總,迄今已有三十餘部電影,六十來部電視劇,但多截取小說個別片段,或演繹“葬花”,或“魂歸離恨天”,或以二尤為主,或寫晴雯故事,復原全豹者並不多。

最早拍成電影的,是1924年上海民新影片公司攝製的京劇《黛玉葬花》,時由梅蘭芳先生出演林黛玉,也開啟了將紅樓戲曲與影視劇融合的序幕。

梅蘭芳飾演林黛玉

本是一段可貴的藝術創作,卻遭到了魯迅幾番冷嘲熱諷——他素來對京劇有偏見,後在《論照相之類》一文譏刺道:“我在先唯讀過《紅樓夢》,沒有看見‘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時候,是萬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為她該是一副瘦削的癆病臉,現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個麻姑。”鬧得十分尷尬。

1927年,上海復旦影片公司將其處☆禁☆女作《紅樓夢》搬上大銀幕,這版分上下兩集,由作家徐碧波編劇,長度僅四個小時,劇情自然也作了濃縮,故事以劉姥姥的一場夢境作為視角,牽出了三進榮國府的線索,並串進了寶黛愛情悲劇及王熙鳳用計害死賈瑞、尤氏等重要劇情。核心雖然抓住了,卻因為多以現代時裝演繹而遭到了無數人的抨擊。

同一年,上海孔雀影片公司也推出了一版《紅樓夢》,劇本參考了幾位專家的意見,以元妃省親作為開頭,著力體現賈府衰敗的過程,並在古裝服飾上下了一番功夫。但因為被復旦版《紅樓夢》搶先上映,該電影在商業上慘遭重創,甚至導致了公司的倒閉,這部作品也沒有機會掀起太大的波瀾。

此後《紅樓夢》參演者幾經更迭,金嗓子周璿、粵劇演員小燕飛……皆是驚鴻一瞥,後來甚至衍生了不少風月情☆禁☆色,如張國榮初出茅廬、飾演賈寶玉的《紅樓春上春》,總之亦是魚龍混雜,不勝枚舉。

張國榮飾演賈寶玉

在87版電視劇誕生前,最知名的,當屬越劇版《紅樓夢》。

這還得從解放後說起。由於當時越劇界在民主改革、抗美援朝等運動中表現活躍,再加上許多藝術家自身的不懈努力,推出了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藝術片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並獲得了海內外巨大成功,隨後這個劇種迎來了煊赫輝煌。

越劇擅長演繹才子佳人的愛情悲劇,獨具細膩委婉深情的唱腔,再加上多年發展,它已成為一個以女性表演者為主導的劇種——這一切,都為《紅樓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溫床。

於是1959年,《梁祝》的編劇之一徐進正式推出越劇版《紅樓夢》,由徐玉蘭、王文娟兩位藝術家飾演寶黛,作為建國10周年的獻禮劇碼赴京演出,並得到周恩來總理的讚賞。

1960年,上海越劇團前往香港表演,廣受觀眾的追捧,但劇團並不能駐港常留,觀眾的熱情又始終不減,怎麼辦?

有人便想到,何不如搬上銀幕?於是1962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與香港金聲影業公司聯合攝製,岑范導演,原班人馬主演的越劇電影《紅樓夢》正式誕生。

越劇電影《紅樓夢》,徐玉蘭飾演賈寶玉,王文娟飾演林黛玉

由於時限,這部電影僅以寶黛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刪減了賈府興衰的繁瑣劇情,雖是越劇,卻不拘泥於單薄的舞臺,應用了電影式的剪輯與時空轉換,從而奠定了戲劇影視化的一座豐碑,獲得了空前的成功,1978年又在內地重映,竟累計了數億人次觀看,“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雲剛出岫”經典唱段,更是經久不衰。

這部電影甚至影響了1962年邵氏黃梅調電影《紅樓夢》(李翰祥導演,樂蒂出演林黛玉),及1977年邵氏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時由林青霞反串扮演賈寶玉,張艾嘉出演林黛玉,許多唱詞對白更是直接參考了越劇版。

張艾嘉飾演林黛玉,林青霞飾演賈寶玉

也就是說,王扶林在接到這個重任之時,大家對徐玉蘭、王文娟的版本記憶猶新。但是央視第一次將名著改編成電視劇,又不容有什麼閃失,一瞬間,爭論、質疑、嘲諷……巨大的壓力如潮湧來。

首先,是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陳荒煤。當時他兩次找台裡領導,要求這個專案立即下馬,為什麼呢?因為他說許多電影大導演畢生的夢想,就是拍《紅樓夢》。言下之意——你們電視劇製作才剛剛起步,你王扶林也沒拍過什麼重量級作品吧,能比得上成蔭嗎?能比得上謝晉嗎?感覺不太靠譜吧。

那麼……換電影名導呢?

當然不可能。交出導筒,意味著《紅樓夢》基本與電視劇、基本與央視無緣了。而根據過往經驗,很多《紅樓夢》版本限於篇幅,基本只能截取原著的一部分劇情或精神,所以許多人認為,唯有長篇電視連續劇,才能充分利用其容量大的優勢,全面地反映小說宏大的敘事、社會時代風貌及深刻的、多線的主題內核(其實1977年,香港佳視就曾斥鉅資拍了一部100集的全本《紅樓夢》,由伍衛國、毛舜筠、米雪出演寶黛釵,但這部從選角、服化道上都差強人意,實在難稱精品,當時也未引進內地)。

第二個壓力,來自紅學界。該劇的拍攝計畫定下後,當時就有專家說了,《紅樓夢》是什麼作品?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改!那些演員怎麼找?全中國有誰能演寶黛釵?基本上就把話題終結了。

但大家心知肚明,小說歸小說,電視歸電視,這部分人,可以不用理會。在總監製戴臨風副台長、電視製作中心主任阮若琳等領導的堅持下,《紅樓夢》電視劇仍然要拍,而且,絕不可能當成兒戲。

阮若琳女士(左)

於是,為了表明誠意,更為了這部劇的品質,在選角開拍之前,他們就拉來了一班神秘的人馬撐腰。

這班人是誰呢?

總之,即便過了許多年,當我們在螢幕上重新看到這些名字,還是會忍不住,用這個詞去形容:

曠古絕今。

本文參考文獻:《紅樓夢》(百二十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再版)/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校匯評(馮其庸主編)/歐陽奮強《記憶紅樓》/歐陽奮強、陳曉旭、鄧婕、王貴娥《寶黛話紅樓》/鄧雲鄉《紅樓夢憶》/胡適《紅樓夢考證》/俞平伯《紅樓夢辨》/周汝昌《紅樓夢新證》/馮其庸《馮其庸文集之解夢集》、《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看電視劇〈紅樓夢〉及其他》/吳素玲主編《王扶林電視劇導演藝術論》/劉耕路、周雷、周嶺《紅樓夢——根據曹雪芹原意新續》/李希凡《寶黛愛情悲劇與黛玉之死——看電視劇〈紅樓夢〉所想到的》/胡文彬《夢裡夢外紅樓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