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想當年|87版《紅樓夢》30年(4)——千紅一窟(上)

編者按:今年,距離1987年版《紅樓夢》電視劇開播,已有三十載。回首三十年前的“盛況”,真如隔世。澎湃新聞“有戲”欄目分五個章節六篇文章,講述這部經典作品的滄海桑田,本文系第四章:千紅一窟(上)。

四、千紅一窟(上)

1984年3月31日,對少女李紅紅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她在那一天,即將加入位於圓明園的《紅樓夢》演員培訓班——而那一天,正好是她十七歲的生日。

為了紀念這一刻,她特意抱了一個生日蛋糕,前去劇組報到。許多年後,這一幕永遠留存在了她的腦海裡。

李紅紅飾演邢岫煙,後改名李伊

現今,十七歲在很多人的記憶裡,是最美好的青春年華,他們大多還在校園裡讀書,為著遙遠的未來學習——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模樣,他們也不為世俗瑣碎操心,他們可能只惦念著書本的某道題目、試卷的某次成績,或者,坐在不遠處的某個人。

在《紅樓夢》劇組的時光,又何嘗不是如此。

1983年,劇組從上萬封自薦信中和全國二十餘省市數千人中,

選拔了數十名演員,分別于1984年春夏在圓明園、香山舉辦了兩期的演員培訓班。

大家正值芳齡,鬥草階前初見,此後耳鬢廝磨、嬉遊醉眠,像極了無憂無慮的大觀園生活,像極了我們回不去的學生時代。

實際上,他們要做的事,也跟學生仿佛。他們要研讀《紅樓夢》作品,研讀小說的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而他們的老師與課程,則是許多人夢寐難求的——

編劇周雷總起“紅學概論”,胡文彬續講“國內外紅學研究概況”,朱家溍講述“《紅樓夢》中的北方生活習俗”,鄧雲鄉則講“南方生活習俗”,周汝昌辨析“《紅樓夢》原著的優與續書的劣”,王朝聞分析“怎樣正確理解《紅樓夢》的角色”,李希凡描繪“《紅樓夢》的歷史背景”,編劇劉耕路賞析“《紅樓夢》的詩詞歌賦”,編劇周嶺講解“《紅樓夢》的主要人物”……此外還有古代遊戲、詩詞格律的授課,老師們還包括馮其庸、張畢來、蔣和森……

除了大師授課,他們還要學習琴棋書畫,融入古人生活陶冶情操,此外,身段、表演的專業培訓自然必不可少。

待到角色確定之後,則要為所扮演的人物寫“小傳”,作角色和人物關係的分析,並反復進行所擔任角色的化妝小品,類似舞臺劇的彩排。

培訓班場景

看到這裡,你也注意到了,演員進入培訓班時,絕大多數角色都還沒有確定。他們既可能當金陵十二釵、賈家貴公子,也可能成為丫鬟姨娘、陪房小廝,而判斷的依據,除了容貌扮相,還包括培訓期間展現出的性格特質、表演才能等等。

我們現在在電視上看到他們,還原度極高,如從書卷裡走出。殊不知要走到這一步,劇組和演員們可謂歷盡坎坷,一波三折。

最初的選角導演,原叫潘欣欣,後來她去中戲讀書,則由“尤氏”王貴娥、“邢夫人”夏明輝、“賈赦”李頡及“賈珍”李志新等人共同負責。演員的挑選方式,包括從上萬封自薦信中挑揀,其他領導、專家等人推薦,以及劇組奔赴二十個省市實地走訪尋覓。

夏明輝(後排左一),李頡(右二)

最不靠譜的,當屬自薦信。這些來信的青少年,大部分有一種激情澎湃的謎之自信:

“我覺得我非常符合、我跟你們要求的一模一樣。”

“你們千萬莫失良機!趕快坐飛機來看看我……”

“我長得跟女孩子一模一樣……有時我也愛抹口紅……我是真正的賈寶玉。”

有寄自己漫畫自畫像的,有寄財物通融的,有不入選就要脅自殺的……登門自薦的,更是魚龍混雜,歪瓜裂棗應有盡有。有些人壓根沒看過《紅樓夢》,以為刻薄小氣就是林黛玉,以為長得像女的就是賈寶玉,各色人等,千奇百怪。

然而萬千自薦信中,還是有一封引起了劇組的注意。

這封信很厚,字跡娟秀,文筆流暢,她在信中不卑不亢,直截了當表明自己想演林黛玉的心願,同時在信中還仔細作了黛玉的角色分析。

信封裡除了信,還有一張畫報封面、幾張不同角度的照片,以及她發表過的兩首小詩:《我是一朵柳絮》和《小麻雀》。

“我是一朵柳絮/長大在美麗的春天裡/因為父母過早地將我遺棄/我便和春風結成了知己……”

這封極具誠意的自薦信打動了劇組,六天后王扶林便與信的主人約見面談,而半年多以後培訓班報到,圓明園裡終於迎來了這位文秀安靜的姑娘——來自鞍山市話劇團的陳曉旭。

陳曉旭是遼寧人,出身藝術家庭,父親是鞍山京劇團的導演,母親是一名舞蹈老師,14歲的時候,她就加入了鞍山市話劇團擔任報幕員,兼演一些配角。

《紅樓夢》海選消息公開後,在男友畢彥君的鼓勵下,她便勇敢報了名。不同於其他漫無目的的學員,陳曉旭從始至終,都只想演林黛玉這個角色。

然而黛玉之路並非那麼一帆風順,因為很快,陳曉旭就發現了同樣出身不凡的競爭對手們。

東北人沈璐亦是文藝世家,外公是趙麗蓉的師傅馬金貴,母親馬銀珠曾演繹過評劇版本的林黛玉,在當地家喻戶曉。

沈璐自小就有藝術天賦,學過芭蕾舞,當時在黑龍江藝術學院,被劇組相中。奈何沈璐在一次聯歡會上過早放飛自我大跳迪斯可,加上與鄧婕的王熙鳳小品對戲時,將迫害尤二姐的“秋桐”演繹得活靈活現,最終“一演成讖”,早早便退出了林黛玉的角逐,果真成了秋桐。

沈璐(原試妝林黛玉,最終扮演秋桐)

另一個來自浙江杭州的胡澤紅則是越劇出身,父親就是著名劇作家、浙江省戲劇協會副主席胡小孩。而她本人,則師從越劇版林黛玉的扮演者王文娟。當時得所在的北京紅旗越劇團老師推薦,前往劇組。初時,一度作為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候選人,後來卻扮演了孤僻冷漠的賈惜春。

胡澤紅(飾演賈惜春)

天津人張靜林同樣頗有來歷,書香門第,十歲起跟隨大師張君秋學京劇,後來在老師的推薦下,成為林黛玉的候選人。可惜她性格活潑,最終成了“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的“小妖精”晴雯。

張靜林(飾演晴雯)

第十四集中“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一場戲,不同扇子不同手法,若合鼓點節拍,宛然便是京劇表演的底子(“晴雯撕扇”同樣是京劇名段)。

演過晴雯之後,為紀念此事,她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安雯”。

同樣因紅樓夢改名的,還有姬培傑,她原是北京市皮鞋廠的臨時工,一次在北影製片廠附近被潘欣欣發現。

因眼神幽怨,姬培傑扮演了櫳翠庵帶發修行的女尼妙玉,而原擬妙玉的沈琳則出演平兒。

姬培傑(飾演妙玉)

此後姬培傑因妙玉一角,成了佛教徒,更改名字為“姬玉”。

後來因性格不符等原因,以上對手盡皆被淘汰,黛玉之爭,幾乎集中在張蕾和陳曉旭兩人身上。

張蕾畢業於河北省藝校,畢業後分配進入河北省話劇院,之後又調到鐵道兵文工團,同陳曉旭一樣,是一名話劇演員。當時她報名參選,劇組人員認為她像女星林芳兵,經過試戲、錄影後,她成為了第一期學員。

張蕾的相貌脫俗,雙眉天然若蹙,自有一股病西子的風度,直到最後,她一直是專家踟躕再三、糾結不已的黛玉候選人。

張蕾(第一任秦可卿扮演者)

對這兩個女孩子,劇組各有顧慮,張蕾的相貌,似是更符合大眾的美,但是她皮膚質感較弱,且上鏡顯老。而陳曉旭鼻子偏大,身量發育又小,仿佛更適合惜春。

反復商榷後,劇組還是否決了張蕾,最終她扮演了“鮮豔嫵媚,有似乎寶釵,風流嫋娜,則又如黛玉”的秦可卿,可惜出演“淫喪天香樓”重要戲份後不久,張蕾便出國求學,劇組只得另尋了一個舞蹈演員夏麗蓉補拍秦可卿餘下的戲份。

夏麗蓉(第二任秦可卿扮演者)

張蕾並不是個例,畢竟那會兒,演員們基本要進組花費三年時光,總有人不肯冒險耽誤大好青春,扮演“二木頭”迎春的金莉莉同是如此。

她在拍戲中途,違背劇組規定偷偷報考中戲,不意果真中選,可是劇組要東奔西走,哪能容她“半工半讀”?但中戲讀書卻事關終身,又能解決農村戶口,前程遠大,儘管是她違約在先,王扶林顧慮到演員前途,不得不忍痛割愛,放由她離開。

金莉莉(第一任賈迎春扮演者)

金莉莉在中戲,與同學鞏俐、史可、伍宇娟、陳煒被稱為中戲89屆的“五朵金花”,那便是後話了。

而迎春走了,這可是大事,因為接下來還有“懦小姐不問累金鳳”、“賈迎春誤嫁中山狼”等重頭戲亟待拍攝,當時劇組正好輾轉到四川平湖,只好就地取材,選角的“邢夫人”夏明輝幾乎走遍成都,終於在街頭看到一個鎖自行車的女孩子,她的側臉依稀與金莉莉相似,那個女孩子就是第二個迎春牟一。

牟一當時在汽車運輸公司勞資科,從未有演戲經驗,但拍戲迫在眉睫,王扶林又對表演老師、“賈赦”李頡下了個死命令,務必三天內教會牟一演戲。

李頡花了三天三夜,幾乎不眠不休,手把手教牟一,如何走位,如何運用眼神,如何念白,終於在三天后的一場戲,牟一沒有辜負老師的指教,順利過關,王導對她豎起了大拇指,李頡熱淚當場便滾落了下來。

言歸正傳。黛玉之選,張蕾暫時被否決,又有一個候選人王曉潔。她是一個拉小提琴的安徽姑娘,同樣是文質彬彬,但演戲感覺較差,最終只客串了秦可卿的丫鬟寶珠。

陳曉旭當選林黛玉,最主要的原因,或許不是她演技如何高明,表現如何突出,而是她的性格氣質,與林妹妹實在太過接近——聰穎靈慧,孤高出塵,有些刻薄頑皮,有些敏感多心,還有詩人的浪漫氣質,端的天造地設。

這也是為什麼,她塑造的林黛玉,同《西遊記》裡六小齡童的孫悟空,《三國演義》裡唐國強的諸葛亮,《水滸傳》裡李雪健的宋江等人一起,成為了四大名著電視劇裡的不朽經典。

陳曉旭扮演林黛玉

林黛玉雖然選得艱難,好歹從候選人裡挑出了,但寶姐姐就不一樣,當真是縹緲不定,因為寶釵組的幾個候選人,竟通通被否決了。

對於薛寶釵,起初劇組較屬意的人選是演過《胭脂》的新人演員朱碧雲,但當時朱碧雲要出國,直接婉拒,劇組只好另覓他人。後來經層層篩選,寶釵組候選人,集中于成梅、袁玫及郭宵珍三個。

成梅原本是南京新街口百貨商店文體部的售貨員,之前在揚州劇團待過,在百貨商店時,也常被別的劇組“租用”,拍過幾部電影,小有名氣。

之所以被《紅樓夢》劇組看中,是由於她的面相豐潤,落落大方,與“臉若銀盆,眼如水杏”的寶釵十分合襯。

可惜同張蕾一樣,成梅也因上鏡顯老,而與寶釵擦肩而過,最終扮演了大姐賈元春的角色。

成梅飾演賈元春

那個時候劇組嚴禁一心兩用同時拍其他戲,成梅卻是例外,她拍攝間隙,就有電影《孫中山與宋慶齡》請她出演“國母”。

王導考慮到元妃這個角色高貴大氣,“宋慶齡”一角於她氣質提升,有很大臂助,便破例點頭首肯。

我們在螢屏上看到元妃省親時,雍容持重,因成梅已花了一年時間做足了功課,持續磨練所致。

袁玫和郭宵珍都是安徽人,一個來自蕪湖,一個來自安慶,均是黃梅戲出身。

安徽黃梅戲界也有“五朵金花”,包括馬蘭、袁玫、吳亞玲、吳瓊、楊俊。馬蘭是作家余秋雨的妻子,曾在《西遊記》中出演唐僧的母親殷溫嬌。吳亞玲也曾在黃梅戲中扮演林黛玉,但是因為要結婚,並沒有進組選拔,五朵金花中,唯有袁玫應邀而來。

袁玫(原試妝薛寶釵,最終扮演花襲人)

而郭宵珍畢業不久,初出茅廬,她剛主演了一部黃梅戲《杜鵑女》,導演僅憑她一張甜美純真的劇照,便召喚入組。

郭宵珍(史湘雲扮演者)

不過幾番培訓試戲,劇組對袁玫和郭宵珍飾演薛寶釵卻都不甚滿意,最後應了脂硯齋的批語“晴為黛影,襲為釵副”,如同黛玉候選張靜林演了晴雯,袁玫和郭宵珍也退而求次。

但是,薛寶釵該由誰演,仍然是一個大難題。

這個時候,突然有人提議——不如,讓張莉來試試?

張莉?分量不夠吧?她一直以來,都試演紫鵑啊!

陳曉旭和張莉(右)

張莉是王貴娥夏明輝一行從四川成都選來的,她出自公務員家庭,從小學習舞蹈,是成都戰旗歌舞團的文藝兵,1983年陪好友去參加紅樓夢海選,意外被相中,但因為沉默寡言,神情木訥,原本擬作迎春之位,進組之後,金莉莉首選迎春,她又試紫鵑一角。

之所以提議張莉,同樣是因為她的性格與寶釵契合度較高——她家教極嚴,從小就在軍隊裡,擅長自我保護,對什麼事都合而不露,對什麼人都有分寸感。

當年文藝兵要調動頗費周折,夏明輝為隱瞞她參選紅樓夢中人一事,謊稱是劇組自個從一次跳舞演出裡看中,卻被歌舞團團長發現端倪,質問張莉跳舞的排位,全靠張莉不動神色地暗示,才助得夏明輝圓謊。

張莉扮演薛寶釵

曹公寫薛寶釵,道是“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雲守拙”,最能代表其性格的典型事件,莫過於“滴翠亭楊妃戲彩蝶”一節:她特意避開寶黛以免惹人猜忌,撲蝶時恰好碰到紅玉墜兒敘述曖昧情事,又謊稱尋找黛玉、使得“金蟬脫殼”抽身,這份溫文爾雅、大智若愚的特點,張莉實不用拿捏就能表現到位。

有一次與人對戲,當時鏡頭全在張莉身上,照不到對手,對方趁機使怪搗亂,張莉明知用意,竟也波瀾不驚,完全不受影響地將臺詞慢條斯理念了下來。

而袁玫在試過襲人、鴛鴦後,最終落定寶玉首席丫鬟花襲人一角,郭宵珍則因為相貌姣好可愛,適逢原定史湘雲的張玉屏考上了鐵路文工團棄演,她便取而代之,扮演了史大姑娘。

張玉屏試妝照(原史湘雲第一人選)

已經定下了角色,卻在開拍前罷演而去的,實不止那位張玉屏姑娘,鳳姐組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說起王熙鳳,那可是除了寶釵黛玉外,金陵十二釵裡戲份最重的人物,競演之激烈,可想而知。

那麼,當時的人選都有誰呢?

首先,是來自上海的樂韻,天生麗質,而且貴氣洋氣,雖然大家螢屏表演經驗都不多,但樂韻進組之前,也算是拍了幾部影視作品的前輩。她還是尤三姐的有力競爭者。

樂韻(原王熙鳳第一人選)

以及來自昆明市話劇團的周月,性格豪爽張揚,時髦靚麗。

周月(尤三姐扮演者)

原著裡描寫王熙鳳“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樂韻有天生的丹鳳眼,她跟周月都是身材苗條高挑,於是劇組裡很多演職人員都覺得,王熙鳳應該會在這兩人裡頭產生了,因此,誰也不會去留意,還有第三個候選人——鄧婕。

鄧婕

鄧婕跟張莉是四川成都老鄉,劇組裡很多演員都是戲曲出身,她也不例外,從小學川劇,以演技見長。她在畢業大戲裡飾《西廂記》名段“拷紅”裡的紅娘,嫺熟流暢的表演,曾叫台下一個叫歐陽奮強的川劇團小學員咋舌不已。

《紅樓夢》劇組預先看過她演尤三姐的錄影帶,妝容嬌俏,而且川妹子的潑辣個性勁道十足,使得工作人員交口稱讚,預留了王熙鳳的位置,大家都想見識真人會是何方神聖。

可是等到培訓班報到那天,負責接應的製片主任任大惠看到素顏的真人,卻傻眼了——那時候的鄧婕,個頭不足一米六,而且面色黝黑,眼角還有疤痕,哪裡有錄影裡飛揚的風采?哪裡撐得起王熙鳳的氣場?

不少人勸鄧婕,別跟樂韻、周月爭了,你先天不足,不是對手。試試其他角色吧,不要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

但大家越是質疑,鄧婕越不服氣,她既然試了高高在上的王熙鳳,心氣再也下不來,就一心執拗地撲向鳳姐,她比別人加倍努力,讀透原著,分析人物,將王熙鳳的戲份熟稔於胸。她反復排演小品,哪怕沒有人對戲也無所謂,圓明園的石頭就是她的對手。

她的機會很快就來了。

原本王熙鳳一角幾乎已落入樂韻囊中,樂韻卻因為母親討厭這個角色,加上自己的出國計畫,跟張玉屏一樣,棄演離開劇組了。

走了一個樂韻,李頡老師又請來了一個東北的于蘭,她京劇出身,身高一米六九。

但是,鄧婕的努力與成效大家都有目共睹,終於,再也沒有人能動搖她的位置。

為了拍王熙鳳,她實在吃足了苦頭,除了反復排演的禮儀動作和小品片段,為了演出劉姥姥一進榮國府時,鳳姐“忙欲起身,猶未起身”的慵懶神態,她四處尋找模特、電影,在《飄》裡面找到了郝思嘉的貴婦派頭,在《垂簾聽政》的慈禧身上尋找威嚴與陰險,在其他同事身上尋找圓滑世故,她將各式藝術作品、生活點滴融入到璉二奶奶的一言一行中,而且敬業非常,最後“鳳姐之死”時,衙役要在東北雪地裡拖運王熙鳳的“屍體”,鄧婕硬是親自“輕裝”上陣,反復一條又一條,直到被凍暈昏厥……

最終,我們在螢屏上看到這麼一個王熙鳳,眉眼過處盡是狠毒算計,談吐之間不失玲瓏精明,毒設相思局(第五集),弄權鐵檻寺,協理甯國府(第六集),鳳姐潑醋(第十七集)……鄧婕將書中經典的一幕幕還原到位,原本最不被看好的角色,結果贏得了專家的一致認可,她也憑藉王熙鳳一角,榮膺金鷹獎和飛天獎最佳女配角。

而另一個候選人周月本來待定了李紈,但因為性格外放剛烈,她覺得不太適合,於是自我推薦,推翻李紈一角,成了尤三姐。

王熙鳳尤三姐都定了,好極,一切看似有條不紊、水到渠成了。

本文參考文獻:《紅樓夢》(百二十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再版)/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校匯評(馮其庸主編)/歐陽奮強《記憶紅樓》/歐陽奮強、陳曉旭、鄧婕、王貴娥《寶黛話紅樓》/鄧雲鄉《紅樓夢憶》/胡適《紅樓夢考證》/俞平伯《紅樓夢辨》/周汝昌《紅樓夢新證》/馮其庸《馮其庸文集之解夢集》、《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看電視劇〈紅樓夢〉及其他》/吳素玲主編《王扶林電視劇導演藝術論》/劉耕路、周雷、周嶺《紅樓夢——根據曹雪芹原意新續》/李希凡《寶黛愛情悲劇與黛玉之死——看電視劇〈紅樓夢〉所想到的》/胡文彬《夢裡夢外紅樓緣》

我們現在在電視上看到他們,還原度極高,如從書卷裡走出。殊不知要走到這一步,劇組和演員們可謂歷盡坎坷,一波三折。

最初的選角導演,原叫潘欣欣,後來她去中戲讀書,則由“尤氏”王貴娥、“邢夫人”夏明輝、“賈赦”李頡及“賈珍”李志新等人共同負責。演員的挑選方式,包括從上萬封自薦信中挑揀,其他領導、專家等人推薦,以及劇組奔赴二十個省市實地走訪尋覓。

夏明輝(後排左一),李頡(右二)

最不靠譜的,當屬自薦信。這些來信的青少年,大部分有一種激情澎湃的謎之自信:

“我覺得我非常符合、我跟你們要求的一模一樣。”

“你們千萬莫失良機!趕快坐飛機來看看我……”

“我長得跟女孩子一模一樣……有時我也愛抹口紅……我是真正的賈寶玉。”

有寄自己漫畫自畫像的,有寄財物通融的,有不入選就要脅自殺的……登門自薦的,更是魚龍混雜,歪瓜裂棗應有盡有。有些人壓根沒看過《紅樓夢》,以為刻薄小氣就是林黛玉,以為長得像女的就是賈寶玉,各色人等,千奇百怪。

然而萬千自薦信中,還是有一封引起了劇組的注意。

這封信很厚,字跡娟秀,文筆流暢,她在信中不卑不亢,直截了當表明自己想演林黛玉的心願,同時在信中還仔細作了黛玉的角色分析。

信封裡除了信,還有一張畫報封面、幾張不同角度的照片,以及她發表過的兩首小詩:《我是一朵柳絮》和《小麻雀》。

“我是一朵柳絮/長大在美麗的春天裡/因為父母過早地將我遺棄/我便和春風結成了知己……”

這封極具誠意的自薦信打動了劇組,六天后王扶林便與信的主人約見面談,而半年多以後培訓班報到,圓明園裡終於迎來了這位文秀安靜的姑娘——來自鞍山市話劇團的陳曉旭。

陳曉旭是遼寧人,出身藝術家庭,父親是鞍山京劇團的導演,母親是一名舞蹈老師,14歲的時候,她就加入了鞍山市話劇團擔任報幕員,兼演一些配角。

《紅樓夢》海選消息公開後,在男友畢彥君的鼓勵下,她便勇敢報了名。不同於其他漫無目的的學員,陳曉旭從始至終,都只想演林黛玉這個角色。

然而黛玉之路並非那麼一帆風順,因為很快,陳曉旭就發現了同樣出身不凡的競爭對手們。

東北人沈璐亦是文藝世家,外公是趙麗蓉的師傅馬金貴,母親馬銀珠曾演繹過評劇版本的林黛玉,在當地家喻戶曉。

沈璐自小就有藝術天賦,學過芭蕾舞,當時在黑龍江藝術學院,被劇組相中。奈何沈璐在一次聯歡會上過早放飛自我大跳迪斯可,加上與鄧婕的王熙鳳小品對戲時,將迫害尤二姐的“秋桐”演繹得活靈活現,最終“一演成讖”,早早便退出了林黛玉的角逐,果真成了秋桐。

沈璐(原試妝林黛玉,最終扮演秋桐)

另一個來自浙江杭州的胡澤紅則是越劇出身,父親就是著名劇作家、浙江省戲劇協會副主席胡小孩。而她本人,則師從越劇版林黛玉的扮演者王文娟。當時得所在的北京紅旗越劇團老師推薦,前往劇組。初時,一度作為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候選人,後來卻扮演了孤僻冷漠的賈惜春。

胡澤紅(飾演賈惜春)

天津人張靜林同樣頗有來歷,書香門第,十歲起跟隨大師張君秋學京劇,後來在老師的推薦下,成為林黛玉的候選人。可惜她性格活潑,最終成了“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的“小妖精”晴雯。

張靜林(飾演晴雯)

第十四集中“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一場戲,不同扇子不同手法,若合鼓點節拍,宛然便是京劇表演的底子(“晴雯撕扇”同樣是京劇名段)。

演過晴雯之後,為紀念此事,她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安雯”。

同樣因紅樓夢改名的,還有姬培傑,她原是北京市皮鞋廠的臨時工,一次在北影製片廠附近被潘欣欣發現。

因眼神幽怨,姬培傑扮演了櫳翠庵帶發修行的女尼妙玉,而原擬妙玉的沈琳則出演平兒。

姬培傑(飾演妙玉)

此後姬培傑因妙玉一角,成了佛教徒,更改名字為“姬玉”。

後來因性格不符等原因,以上對手盡皆被淘汰,黛玉之爭,幾乎集中在張蕾和陳曉旭兩人身上。

張蕾畢業於河北省藝校,畢業後分配進入河北省話劇院,之後又調到鐵道兵文工團,同陳曉旭一樣,是一名話劇演員。當時她報名參選,劇組人員認為她像女星林芳兵,經過試戲、錄影後,她成為了第一期學員。

張蕾的相貌脫俗,雙眉天然若蹙,自有一股病西子的風度,直到最後,她一直是專家踟躕再三、糾結不已的黛玉候選人。

張蕾(第一任秦可卿扮演者)

對這兩個女孩子,劇組各有顧慮,張蕾的相貌,似是更符合大眾的美,但是她皮膚質感較弱,且上鏡顯老。而陳曉旭鼻子偏大,身量發育又小,仿佛更適合惜春。

反復商榷後,劇組還是否決了張蕾,最終她扮演了“鮮豔嫵媚,有似乎寶釵,風流嫋娜,則又如黛玉”的秦可卿,可惜出演“淫喪天香樓”重要戲份後不久,張蕾便出國求學,劇組只得另尋了一個舞蹈演員夏麗蓉補拍秦可卿餘下的戲份。

夏麗蓉(第二任秦可卿扮演者)

張蕾並不是個例,畢竟那會兒,演員們基本要進組花費三年時光,總有人不肯冒險耽誤大好青春,扮演“二木頭”迎春的金莉莉同是如此。

她在拍戲中途,違背劇組規定偷偷報考中戲,不意果真中選,可是劇組要東奔西走,哪能容她“半工半讀”?但中戲讀書卻事關終身,又能解決農村戶口,前程遠大,儘管是她違約在先,王扶林顧慮到演員前途,不得不忍痛割愛,放由她離開。

金莉莉(第一任賈迎春扮演者)

金莉莉在中戲,與同學鞏俐、史可、伍宇娟、陳煒被稱為中戲89屆的“五朵金花”,那便是後話了。

而迎春走了,這可是大事,因為接下來還有“懦小姐不問累金鳳”、“賈迎春誤嫁中山狼”等重頭戲亟待拍攝,當時劇組正好輾轉到四川平湖,只好就地取材,選角的“邢夫人”夏明輝幾乎走遍成都,終於在街頭看到一個鎖自行車的女孩子,她的側臉依稀與金莉莉相似,那個女孩子就是第二個迎春牟一。

牟一當時在汽車運輸公司勞資科,從未有演戲經驗,但拍戲迫在眉睫,王扶林又對表演老師、“賈赦”李頡下了個死命令,務必三天內教會牟一演戲。

李頡花了三天三夜,幾乎不眠不休,手把手教牟一,如何走位,如何運用眼神,如何念白,終於在三天后的一場戲,牟一沒有辜負老師的指教,順利過關,王導對她豎起了大拇指,李頡熱淚當場便滾落了下來。

言歸正傳。黛玉之選,張蕾暫時被否決,又有一個候選人王曉潔。她是一個拉小提琴的安徽姑娘,同樣是文質彬彬,但演戲感覺較差,最終只客串了秦可卿的丫鬟寶珠。

陳曉旭當選林黛玉,最主要的原因,或許不是她演技如何高明,表現如何突出,而是她的性格氣質,與林妹妹實在太過接近——聰穎靈慧,孤高出塵,有些刻薄頑皮,有些敏感多心,還有詩人的浪漫氣質,端的天造地設。

這也是為什麼,她塑造的林黛玉,同《西遊記》裡六小齡童的孫悟空,《三國演義》裡唐國強的諸葛亮,《水滸傳》裡李雪健的宋江等人一起,成為了四大名著電視劇裡的不朽經典。

陳曉旭扮演林黛玉

林黛玉雖然選得艱難,好歹從候選人裡挑出了,但寶姐姐就不一樣,當真是縹緲不定,因為寶釵組的幾個候選人,竟通通被否決了。

對於薛寶釵,起初劇組較屬意的人選是演過《胭脂》的新人演員朱碧雲,但當時朱碧雲要出國,直接婉拒,劇組只好另覓他人。後來經層層篩選,寶釵組候選人,集中于成梅、袁玫及郭宵珍三個。

成梅原本是南京新街口百貨商店文體部的售貨員,之前在揚州劇團待過,在百貨商店時,也常被別的劇組“租用”,拍過幾部電影,小有名氣。

之所以被《紅樓夢》劇組看中,是由於她的面相豐潤,落落大方,與“臉若銀盆,眼如水杏”的寶釵十分合襯。

可惜同張蕾一樣,成梅也因上鏡顯老,而與寶釵擦肩而過,最終扮演了大姐賈元春的角色。

成梅飾演賈元春

那個時候劇組嚴禁一心兩用同時拍其他戲,成梅卻是例外,她拍攝間隙,就有電影《孫中山與宋慶齡》請她出演“國母”。

王導考慮到元妃這個角色高貴大氣,“宋慶齡”一角於她氣質提升,有很大臂助,便破例點頭首肯。

我們在螢屏上看到元妃省親時,雍容持重,因成梅已花了一年時間做足了功課,持續磨練所致。

袁玫和郭宵珍都是安徽人,一個來自蕪湖,一個來自安慶,均是黃梅戲出身。

安徽黃梅戲界也有“五朵金花”,包括馬蘭、袁玫、吳亞玲、吳瓊、楊俊。馬蘭是作家余秋雨的妻子,曾在《西遊記》中出演唐僧的母親殷溫嬌。吳亞玲也曾在黃梅戲中扮演林黛玉,但是因為要結婚,並沒有進組選拔,五朵金花中,唯有袁玫應邀而來。

袁玫(原試妝薛寶釵,最終扮演花襲人)

而郭宵珍畢業不久,初出茅廬,她剛主演了一部黃梅戲《杜鵑女》,導演僅憑她一張甜美純真的劇照,便召喚入組。

郭宵珍(史湘雲扮演者)

不過幾番培訓試戲,劇組對袁玫和郭宵珍飾演薛寶釵卻都不甚滿意,最後應了脂硯齋的批語“晴為黛影,襲為釵副”,如同黛玉候選張靜林演了晴雯,袁玫和郭宵珍也退而求次。

但是,薛寶釵該由誰演,仍然是一個大難題。

這個時候,突然有人提議——不如,讓張莉來試試?

張莉?分量不夠吧?她一直以來,都試演紫鵑啊!

陳曉旭和張莉(右)

張莉是王貴娥夏明輝一行從四川成都選來的,她出自公務員家庭,從小學習舞蹈,是成都戰旗歌舞團的文藝兵,1983年陪好友去參加紅樓夢海選,意外被相中,但因為沉默寡言,神情木訥,原本擬作迎春之位,進組之後,金莉莉首選迎春,她又試紫鵑一角。

之所以提議張莉,同樣是因為她的性格與寶釵契合度較高——她家教極嚴,從小就在軍隊裡,擅長自我保護,對什麼事都合而不露,對什麼人都有分寸感。

當年文藝兵要調動頗費周折,夏明輝為隱瞞她參選紅樓夢中人一事,謊稱是劇組自個從一次跳舞演出裡看中,卻被歌舞團團長發現端倪,質問張莉跳舞的排位,全靠張莉不動神色地暗示,才助得夏明輝圓謊。

張莉扮演薛寶釵

曹公寫薛寶釵,道是“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雲守拙”,最能代表其性格的典型事件,莫過於“滴翠亭楊妃戲彩蝶”一節:她特意避開寶黛以免惹人猜忌,撲蝶時恰好碰到紅玉墜兒敘述曖昧情事,又謊稱尋找黛玉、使得“金蟬脫殼”抽身,這份溫文爾雅、大智若愚的特點,張莉實不用拿捏就能表現到位。

有一次與人對戲,當時鏡頭全在張莉身上,照不到對手,對方趁機使怪搗亂,張莉明知用意,竟也波瀾不驚,完全不受影響地將臺詞慢條斯理念了下來。

而袁玫在試過襲人、鴛鴦後,最終落定寶玉首席丫鬟花襲人一角,郭宵珍則因為相貌姣好可愛,適逢原定史湘雲的張玉屏考上了鐵路文工團棄演,她便取而代之,扮演了史大姑娘。

張玉屏試妝照(原史湘雲第一人選)

已經定下了角色,卻在開拍前罷演而去的,實不止那位張玉屏姑娘,鳳姐組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說起王熙鳳,那可是除了寶釵黛玉外,金陵十二釵裡戲份最重的人物,競演之激烈,可想而知。

那麼,當時的人選都有誰呢?

首先,是來自上海的樂韻,天生麗質,而且貴氣洋氣,雖然大家螢屏表演經驗都不多,但樂韻進組之前,也算是拍了幾部影視作品的前輩。她還是尤三姐的有力競爭者。

樂韻(原王熙鳳第一人選)

以及來自昆明市話劇團的周月,性格豪爽張揚,時髦靚麗。

周月(尤三姐扮演者)

原著裡描寫王熙鳳“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樂韻有天生的丹鳳眼,她跟周月都是身材苗條高挑,於是劇組裡很多演職人員都覺得,王熙鳳應該會在這兩人裡頭產生了,因此,誰也不會去留意,還有第三個候選人——鄧婕。

鄧婕

鄧婕跟張莉是四川成都老鄉,劇組裡很多演員都是戲曲出身,她也不例外,從小學川劇,以演技見長。她在畢業大戲裡飾《西廂記》名段“拷紅”裡的紅娘,嫺熟流暢的表演,曾叫台下一個叫歐陽奮強的川劇團小學員咋舌不已。

《紅樓夢》劇組預先看過她演尤三姐的錄影帶,妝容嬌俏,而且川妹子的潑辣個性勁道十足,使得工作人員交口稱讚,預留了王熙鳳的位置,大家都想見識真人會是何方神聖。

可是等到培訓班報到那天,負責接應的製片主任任大惠看到素顏的真人,卻傻眼了——那時候的鄧婕,個頭不足一米六,而且面色黝黑,眼角還有疤痕,哪裡有錄影裡飛揚的風采?哪裡撐得起王熙鳳的氣場?

不少人勸鄧婕,別跟樂韻、周月爭了,你先天不足,不是對手。試試其他角色吧,不要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

但大家越是質疑,鄧婕越不服氣,她既然試了高高在上的王熙鳳,心氣再也下不來,就一心執拗地撲向鳳姐,她比別人加倍努力,讀透原著,分析人物,將王熙鳳的戲份熟稔於胸。她反復排演小品,哪怕沒有人對戲也無所謂,圓明園的石頭就是她的對手。

她的機會很快就來了。

原本王熙鳳一角幾乎已落入樂韻囊中,樂韻卻因為母親討厭這個角色,加上自己的出國計畫,跟張玉屏一樣,棄演離開劇組了。

走了一個樂韻,李頡老師又請來了一個東北的于蘭,她京劇出身,身高一米六九。

但是,鄧婕的努力與成效大家都有目共睹,終於,再也沒有人能動搖她的位置。

為了拍王熙鳳,她實在吃足了苦頭,除了反復排演的禮儀動作和小品片段,為了演出劉姥姥一進榮國府時,鳳姐“忙欲起身,猶未起身”的慵懶神態,她四處尋找模特、電影,在《飄》裡面找到了郝思嘉的貴婦派頭,在《垂簾聽政》的慈禧身上尋找威嚴與陰險,在其他同事身上尋找圓滑世故,她將各式藝術作品、生活點滴融入到璉二奶奶的一言一行中,而且敬業非常,最後“鳳姐之死”時,衙役要在東北雪地裡拖運王熙鳳的“屍體”,鄧婕硬是親自“輕裝”上陣,反復一條又一條,直到被凍暈昏厥……

最終,我們在螢屏上看到這麼一個王熙鳳,眉眼過處盡是狠毒算計,談吐之間不失玲瓏精明,毒設相思局(第五集),弄權鐵檻寺,協理甯國府(第六集),鳳姐潑醋(第十七集)……鄧婕將書中經典的一幕幕還原到位,原本最不被看好的角色,結果贏得了專家的一致認可,她也憑藉王熙鳳一角,榮膺金鷹獎和飛天獎最佳女配角。

而另一個候選人周月本來待定了李紈,但因為性格外放剛烈,她覺得不太適合,於是自我推薦,推翻李紈一角,成了尤三姐。

王熙鳳尤三姐都定了,好極,一切看似有條不紊、水到渠成了。

本文參考文獻:《紅樓夢》(百二十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再版)/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校匯評(馮其庸主編)/歐陽奮強《記憶紅樓》/歐陽奮強、陳曉旭、鄧婕、王貴娥《寶黛話紅樓》/鄧雲鄉《紅樓夢憶》/胡適《紅樓夢考證》/俞平伯《紅樓夢辨》/周汝昌《紅樓夢新證》/馮其庸《馮其庸文集之解夢集》、《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看電視劇〈紅樓夢〉及其他》/吳素玲主編《王扶林電視劇導演藝術論》/劉耕路、周雷、周嶺《紅樓夢——根據曹雪芹原意新續》/李希凡《寶黛愛情悲劇與黛玉之死——看電視劇〈紅樓夢〉所想到的》/胡文彬《夢裡夢外紅樓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