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個園,氤氳百年的書香

在江蘇揚州的東關街,有一座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鹽商園林。

這就是個園。

個園是清嘉慶二十二年(1818)兩淮鹽商的首總黃至筠的家宅,為揚州明清私家園林的經典代表。全園占地2.3公頃,整體佈局採用古典園林前宅後園的傳統形式,在造園上以竹石為主。彰顯盡一代鹽商家居生活的奢華氣象。由於置景獨特,構撰巧妙,於疏朗開闊中,別有一種曲折幽深引人入勝的境界,199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蘇州的拙政園、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據清內閣學士兼吏部左侍郎劉鳳誥《個園記》中記載:“主人性☆禁☆愛竹,蓋以竹本固”。可見主人對翠竹極其偏愛,取號“個園”,園中遍植竹子,竹葉形狀似漢字中的“個”字,因而取名“個園”。

在中國文化中,竹因其四季常綠,不因換季而改色,不因嚴寒而凋謝,成為人品高潔的象徵。蘇軾有詩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

無竹令人俗。”故“個園”之名,顯示了主人雖身在鬧市,卻守高潔的心靈志向。

個園之美,在石美、在竹美、在建築美、在楹聯美,在它“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詩情畫意。

個園的主人按照順序佈置了春、夏、秋、冬四處假山實景,立意之新穎,用材之精細,著實讓人歎為觀止。最可貴的是,這四個季節都不是孤立的個體截然分開,而是自然過渡,渾然天成。整個園景猶如一幅巨大的畫卷徐徐展開,

美妙、和諧。園內有“宜雨軒”、“抱山樓”、“拂雲亭”、“住秋閣”、“漏風透月軒”等建築。四季假山在這些樓臺亭閣的映襯下,加之古樹名木點綴其間,更顯得古樸典雅、幽深雄奇。

竹,是個園的精魄,是個園的靈魂。這裡的竹多達幾十個品種。在這裡觀竹,既能獲得一次賞心悅目的享受,又能增長見識。

個園裡的楹聯,也是園主人為世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宜雨軒有楹聯:“朝宜調琴暮宜鼓瑟,舊雨適至今雨初來”。這幅楹聯最讓人叫絕的是把上聯中的“宜”字少寫一點,而把這一點挪移到下聯中的第二個“雨”上。舊雨、新雨分別指老朋友和新朋友。文字古雅而意味深長。讀此聯,讓我對這位胸襟寬闊的儒商肅然起敬。

“何處簫聲,醉倚春風弄明月

幾痕波影,斜撐老樹護幽亭”

魏之禎為“壺天自春”題寫的這幅楹聯,把個園的風情演繹的無以倫比。

“十二鬧春園”是個園最為精彩的一筆。這裡以西牆為依託,用湖石貼成龍形小山,造型別致,酷似姿態各異、形態不同的動物。

這些神態各異的動物,不僅為我們傳遞了春的氣息,還在無聲的暗示著人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不要忘記了中國園林的淵源。

個園的假山、疊石、建築、竹子、楹聯,處處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又一個詩情畫意的時空,讓人回味無窮。同時,它也在詮釋著主人傳遞給我們的某種資訊密碼。這資訊就是彌漫在幽深宅園中百年不散的氤氳書香。

兩個世紀過去了。

當我置身于這座富可敵國的鹽商豪宅中,依然嗅到了濃濃的墨香,充分感受到了凝聚在主人內心深處的那樣一種審美情結和人生理想。

個園主人黃至筠的傑出之處就在於,他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修養的儒商。

個園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品味和藝術欣賞價值,還與黃至筠非凡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力不無關係。黃至筠平生沒有其他愛好,就是喜歡繪畫,他搜羅了許多名家作品,一有空閒,常常會把名家作品掛在牆壁上,反復臨摹。在今天個園抱山樓下的嵌壁石刻上,保存有他當年所畫的一幅扇面。扇面中畫有樹、石、水,遠處露出的一隻小船上人影佇立。畫左題跋:“擬宋人小品,個園黃至筠”,下押一章:“個園畫印”。畫筆老辣,意境深遠,頗有大家之風。

很顯然,黃至筠絕非一般的只會做生意的商人。

黃至筠一生中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個園廳堂中的許多楹聯,如“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勤與儉”;“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杆新生竹直似兒孫”;清頌堂的抱柱上有楹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黃家主廳“漢學堂”壁掛“漫研竹露裁唐句,細嚼梅花讀晉書”。在黃家的楠木餐廳有楹聯“家餘風月四時樂,大義有味是讀書”。這些楹聯都表現出了黃至筠耕讀傳家的傳統思想以及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他每年都要花重金聘請文壇名宿來家設館教子,並且每天晚上親自檢查孩子的學習情況,如發現子女學習有不精之處,就會立即派僕人陪著到書房,請老師重新講解,必須完全領悟,才可以回屋睡覺。而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

優秀的老師,嚴格的要求,加上子女自身的努力,黃家的四個兒子個個都具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工詩詞、善書畫,且都有著作流傳於世。

長子黃錫慶,字鐵庵。為人慷慨好施予。善畫花卉。黃至筠在修建長子書樓時,也是頗費一番心思的。為使長子靜心研讀,他未給書樓修樓梯。拜謁“叢書樓”的時候,導遊特意給我們賣了一個關子,讓大家仔細找樓梯。果然,嚴絲合縫的天花板上哪裡覓得見樓梯的蹤跡。最終,出園再次經過“叢書樓”的時候,導遊揭開了謎底,長子書房的那個樓梯巧妙地隱于書樓後的一座造型奇秀的假山裡。這讓人在感慨主人設計上的匠心之巧妙的同時,也體會出主人對子女教育的用心之良苦。

次子黃錫麟,字右原。是四兄弟中的佼佼者。他少年時代在揚州安定書院讀書時,就因才華出眾、治學嚴謹受到兩淮鹽運使曾燠的賞識,被介紹給著名學者江藩為弟子。他一生中主要從事的學術工作是“輯佚”,就是輯錄散佚的有關資料。黃家藏書非常豐富,他足不出戶,潛心鑽研,與清代的另一位輯佚學者馬國翰被稱為“輯佚兩大家”。著名學者阮元稱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奮博學留名,當屬不易。有子如此,不能不歸於黃至筠的成功家教。

三子黃錫麒,道光十六年(1836)輯並世人詩為《蔗根集》17卷刊行,內有自撰詩1卷。

四子黃錫禧的居所非常簡樸,毫無富商大賈的豪華氣派。他是黃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黃家最後一個離開祖屋的人。他就如賈寶玉,歷經了家業由盛而衰的全過程,晚年寓居泰州。從少年時的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鄉,其心路歷程怕是旁人難以想像的。他和他的三個哥哥一樣能詩善畫。

這就是個園。

這就是個園裡的人們。

它的歷史與著名的“揚州八怪”幾乎同時。

主人在營造引人入勝的古典宅院時,巧妙地將人的家居生活與大自然的四時風光融為一體,人園合一,意境深長。同時,主人又將自己的雅趣與高潔的心靈志向寄託其中,讓後人在獲得一種賞心悅目的審美享受的同時,領略它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兩個世紀過去了。個園內外花開花落,人影交織。風雲變幻中,幽長深遠的防火牆的青磚在歲月的無情侵蝕下,早已斑駁;昔日鐘鳴鼎食的奢華情景早已遠去;“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壺天自春”前的戲臺上下幾百張鮮活的面孔也早已灰飛煙滅。當陽光穿過南國的霧靄灑向這座古老的園林時,我們看見的是園內隨風搖曳的不老的翠竹,月光下的竹影依然蒼綠,不散的是氤氳在庭園的每個角落裡的幽幽書香。蓋因如此,它不老的美麗和不朽的魅力才會如此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袁明秀,筆名冷月無聲,女,回族,小學教師,陝西省旬陽縣人。畢業于寶雞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中學、小學任教。現供職於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鼓樓小學。

個園的假山、疊石、建築、竹子、楹聯,處處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又一個詩情畫意的時空,讓人回味無窮。同時,它也在詮釋著主人傳遞給我們的某種資訊密碼。這資訊就是彌漫在幽深宅園中百年不散的氤氳書香。

兩個世紀過去了。

當我置身于這座富可敵國的鹽商豪宅中,依然嗅到了濃濃的墨香,充分感受到了凝聚在主人內心深處的那樣一種審美情結和人生理想。

個園主人黃至筠的傑出之處就在於,他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修養的儒商。

個園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品味和藝術欣賞價值,還與黃至筠非凡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力不無關係。黃至筠平生沒有其他愛好,就是喜歡繪畫,他搜羅了許多名家作品,一有空閒,常常會把名家作品掛在牆壁上,反復臨摹。在今天個園抱山樓下的嵌壁石刻上,保存有他當年所畫的一幅扇面。扇面中畫有樹、石、水,遠處露出的一隻小船上人影佇立。畫左題跋:“擬宋人小品,個園黃至筠”,下押一章:“個園畫印”。畫筆老辣,意境深遠,頗有大家之風。

很顯然,黃至筠絕非一般的只會做生意的商人。

黃至筠一生中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個園廳堂中的許多楹聯,如“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勤與儉”;“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杆新生竹直似兒孫”;清頌堂的抱柱上有楹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黃家主廳“漢學堂”壁掛“漫研竹露裁唐句,細嚼梅花讀晉書”。在黃家的楠木餐廳有楹聯“家餘風月四時樂,大義有味是讀書”。這些楹聯都表現出了黃至筠耕讀傳家的傳統思想以及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他每年都要花重金聘請文壇名宿來家設館教子,並且每天晚上親自檢查孩子的學習情況,如發現子女學習有不精之處,就會立即派僕人陪著到書房,請老師重新講解,必須完全領悟,才可以回屋睡覺。而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

優秀的老師,嚴格的要求,加上子女自身的努力,黃家的四個兒子個個都具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工詩詞、善書畫,且都有著作流傳於世。

長子黃錫慶,字鐵庵。為人慷慨好施予。善畫花卉。黃至筠在修建長子書樓時,也是頗費一番心思的。為使長子靜心研讀,他未給書樓修樓梯。拜謁“叢書樓”的時候,導遊特意給我們賣了一個關子,讓大家仔細找樓梯。果然,嚴絲合縫的天花板上哪裡覓得見樓梯的蹤跡。最終,出園再次經過“叢書樓”的時候,導遊揭開了謎底,長子書房的那個樓梯巧妙地隱于書樓後的一座造型奇秀的假山裡。這讓人在感慨主人設計上的匠心之巧妙的同時,也體會出主人對子女教育的用心之良苦。

次子黃錫麟,字右原。是四兄弟中的佼佼者。他少年時代在揚州安定書院讀書時,就因才華出眾、治學嚴謹受到兩淮鹽運使曾燠的賞識,被介紹給著名學者江藩為弟子。他一生中主要從事的學術工作是“輯佚”,就是輯錄散佚的有關資料。黃家藏書非常豐富,他足不出戶,潛心鑽研,與清代的另一位輯佚學者馬國翰被稱為“輯佚兩大家”。著名學者阮元稱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奮博學留名,當屬不易。有子如此,不能不歸於黃至筠的成功家教。

三子黃錫麒,道光十六年(1836)輯並世人詩為《蔗根集》17卷刊行,內有自撰詩1卷。

四子黃錫禧的居所非常簡樸,毫無富商大賈的豪華氣派。他是黃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黃家最後一個離開祖屋的人。他就如賈寶玉,歷經了家業由盛而衰的全過程,晚年寓居泰州。從少年時的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鄉,其心路歷程怕是旁人難以想像的。他和他的三個哥哥一樣能詩善畫。

這就是個園。

這就是個園裡的人們。

它的歷史與著名的“揚州八怪”幾乎同時。

主人在營造引人入勝的古典宅院時,巧妙地將人的家居生活與大自然的四時風光融為一體,人園合一,意境深長。同時,主人又將自己的雅趣與高潔的心靈志向寄託其中,讓後人在獲得一種賞心悅目的審美享受的同時,領略它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兩個世紀過去了。個園內外花開花落,人影交織。風雲變幻中,幽長深遠的防火牆的青磚在歲月的無情侵蝕下,早已斑駁;昔日鐘鳴鼎食的奢華情景早已遠去;“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壺天自春”前的戲臺上下幾百張鮮活的面孔也早已灰飛煙滅。當陽光穿過南國的霧靄灑向這座古老的園林時,我們看見的是園內隨風搖曳的不老的翠竹,月光下的竹影依然蒼綠,不散的是氤氳在庭園的每個角落裡的幽幽書香。蓋因如此,它不老的美麗和不朽的魅力才會如此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袁明秀,筆名冷月無聲,女,回族,小學教師,陝西省旬陽縣人。畢業于寶雞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中學、小學任教。現供職於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鼓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