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慈禧垂簾聽政成功的同時也成就了這個人

一八四O年以來,在清朝政府統治下的中國逐步走向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道路,外國侵略者的不斷入侵,各地農民起義的不斷興起,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也在不斷激化,

尤其是第二次鴉☆禁☆片戰爭以後,清王朝內部爭權奪利的爭鬥也愈演愈烈。咸豐皇帝死後,清廷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一八六O年十月二十四日,清政府與英國代表簽訂了《北京條約》,這個條約也是咸豐在位期間簽訂的最後一個條約。一八六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做了十一年皇帝的咸豐在承德避暑山莊病死,時年31歲,由其六歲的兒子載淳繼位,改年號為“祺祥”。咸豐皇帝死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接下來由小編給您講述!

在咸豐病重期間,對自己的後事已經做了安排,其第一件事是立六歲的兒子載淳為太子; 第二件事是安排載桓、肅順、端華等八大臣為贊襄政務大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輔政大臣;第三件事是授予皇后慈安皇后也就是鈕鈷祿氏“禦賞”印章,

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於載淳太小,這枚印章暫由慈禧皇后也就是葉赫那拉氏掌管,朝中的大小事務由八大臣擬旨,然後加蓋這兩枚印章後才生效。因為此事引起了兩太后和八大臣之間的矛盾。

兩宮太后在一起商議,先帝病重時候做的事不能這樣按他的意思去辦,小皇帝這麼小,什麼都不懂,一切事務都交給八大臣了,他們怎麼做咱們也不知道,

因為後宮女人是不能上朝的,想來想去,想出一個垂簾聽政的辦法。時過幾日,兩太后召集八大臣等開了一個小會,在會上把因為皇帝太小,不能獨立主持朝中事務,欲由兩太后垂簾聽政的事一提出,當時遭到八大臣的強烈反對,肅順大聲咆哮,說歷朝歷代和大清祖上沒有這個先例,咸豐皇帝也沒有留下這個遺旨,雙方的辯論非常激烈,把載淳也嚇的尿了褲子,
事情就這樣僵持住了,最後八大臣想先答應兩宮太后,把僵局打破,回京再議解決。

在此期間,有一個人為兩宮太后實施垂簾聽政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個人就是恭親王奕䜣。此時的奕䜣暗中跟兩太后密謀,一方面秘密聯繫清廷的嫡系武裝,並在承德和北京之間都做好了佈防;另一方面又一再以軟弱謙卑之態來麻痹肅順等人,

並且他和兩宮太后等人不再提起垂簾聽政之事,使八大臣放鬆了警惕,認為自己做為贊襄政務大臣既符合老祖宗的家法也符合先帝的遺旨,是合理又合法的,因此對於恭親王奕䜣和兩宮太后密謀的政變之事全然不知。正當恭親王奕䜣和兩宮太后磨刀霍霍的時候,贊襄政務大臣們又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載桓、肅順、端華當時正統領著北京和皇帝的主要安全保衛力量,他們三人見慈禧和慈安兩太后被迫退讓,奕䜣對贊襄政務的事也不敢提出異議,於是他們認為自己的權位已定,便以‘差務較繁’為由,三個人一起辭去原來的軍務要職,這也許是他們為了表明一心為了攝政事務,沒有多餘的精力和時間去分理其它,也是向兩太后表明他們專心協助小皇帝治理國家而做出的一個姿態。他們哪裡知道這麼做正是慈禧她們求之不得的,遂擬旨讓奕䜣的黨羽接管了他們手裡的軍權,對於他們放棄了自己手裡的軍權,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

一八六一年十月二十六日,咸豐的靈柩回京,兩太后只陪行一天就藉以皇帝太小,不宜途中久行為由,走小路提前四天回到了北京,到北京後急招恭親王奕䜣商議並為政變做最後的準備。同時奕䜣的黨羽紛呈奏摺,要求近親王輔政,皇太后親理聽政。並奏肅順等人狼子野心、圖謀不軌,並把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被搶被焚等等都歸結到八大臣的頭上,還要求重治其罪。這樣慈禧和奕䜣他們經過周密部署的計畫就準備實施了。十一月二日,慈禧把早在承德就擬好諭旨交給恭親王奕䜣宣讀,諭旨的核心是,一議皇太后親理大政簡親王輔政並把年號‘祺祥’改為‘同治’;二是宣佈八位贊襄政務大臣的種種罪行,諭令解職法辦。剛宣讀完,恰恰此時載桓、端華進宮上朝,奕䜣一聲令下,一群侍衛上來將二人拿下,送到宗人府看管起來。接著兩太后又以小皇帝的名義發了一道密旨,命令跟隨咸豐靈柩回京路上的睿親王等找機會在路上擒拿肅順,押解回京,交宗人府聽候議罪。肅順被押到宗人府碰到載桓、端華才如夢方醒。十一月八日,恭親王奕䜣等人公佈了八大臣八條罪狀,扔下兩條白綾,令載桓、端華自盡,肅順則押赴刑場處決,肅順一路大罵來到刑場,此人是一條硬漢,就是不肯下跪,最後劊子手用刀把打斷了他的兩條腿才跪下去。接著,八大臣中的其他五人被革職發配到新疆出苦力。因為載淳登極後擬定的年號為祺祥,所以史上也稱“祺祥政變”。

慈禧和奕䜣清楚的知道,載桓、肅順、端華三人撐權多年,黨羽眾多,但如果一一追究,必然弄得人人自危,不利於政局的穩定,於是連下三道諭旨,宣佈對於其他人既往不咎,所有文武百官,不得抗拒垂簾,否則肅順等人就是前車,如有違反必將嚴懲。

西元一八六一年十二月二日,同治奉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之命正式開始在養心殿上朝,兩太后從此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垂簾聽政,同治自此也成為了坐在兩宮太后垂簾下一個虛設龍椅的傀儡皇帝。這個恭親王奕䜣雖然當年與皇位擦肩,今天沒有坐在龍椅上,但是此時的他卻成為了手握大權的輔政親王了.

載桓、肅順、端華當時正統領著北京和皇帝的主要安全保衛力量,他們三人見慈禧和慈安兩太后被迫退讓,奕䜣對贊襄政務的事也不敢提出異議,於是他們認為自己的權位已定,便以‘差務較繁’為由,三個人一起辭去原來的軍務要職,這也許是他們為了表明一心為了攝政事務,沒有多餘的精力和時間去分理其它,也是向兩太后表明他們專心協助小皇帝治理國家而做出的一個姿態。他們哪裡知道這麼做正是慈禧她們求之不得的,遂擬旨讓奕䜣的黨羽接管了他們手裡的軍權,對於他們放棄了自己手裡的軍權,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

一八六一年十月二十六日,咸豐的靈柩回京,兩太后只陪行一天就藉以皇帝太小,不宜途中久行為由,走小路提前四天回到了北京,到北京後急招恭親王奕䜣商議並為政變做最後的準備。同時奕䜣的黨羽紛呈奏摺,要求近親王輔政,皇太后親理聽政。並奏肅順等人狼子野心、圖謀不軌,並把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被搶被焚等等都歸結到八大臣的頭上,還要求重治其罪。這樣慈禧和奕䜣他們經過周密部署的計畫就準備實施了。十一月二日,慈禧把早在承德就擬好諭旨交給恭親王奕䜣宣讀,諭旨的核心是,一議皇太后親理大政簡親王輔政並把年號‘祺祥’改為‘同治’;二是宣佈八位贊襄政務大臣的種種罪行,諭令解職法辦。剛宣讀完,恰恰此時載桓、端華進宮上朝,奕䜣一聲令下,一群侍衛上來將二人拿下,送到宗人府看管起來。接著兩太后又以小皇帝的名義發了一道密旨,命令跟隨咸豐靈柩回京路上的睿親王等找機會在路上擒拿肅順,押解回京,交宗人府聽候議罪。肅順被押到宗人府碰到載桓、端華才如夢方醒。十一月八日,恭親王奕䜣等人公佈了八大臣八條罪狀,扔下兩條白綾,令載桓、端華自盡,肅順則押赴刑場處決,肅順一路大罵來到刑場,此人是一條硬漢,就是不肯下跪,最後劊子手用刀把打斷了他的兩條腿才跪下去。接著,八大臣中的其他五人被革職發配到新疆出苦力。因為載淳登極後擬定的年號為祺祥,所以史上也稱“祺祥政變”。

慈禧和奕䜣清楚的知道,載桓、肅順、端華三人撐權多年,黨羽眾多,但如果一一追究,必然弄得人人自危,不利於政局的穩定,於是連下三道諭旨,宣佈對於其他人既往不咎,所有文武百官,不得抗拒垂簾,否則肅順等人就是前車,如有違反必將嚴懲。

西元一八六一年十二月二日,同治奉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之命正式開始在養心殿上朝,兩太后從此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垂簾聽政,同治自此也成為了坐在兩宮太后垂簾下一個虛設龍椅的傀儡皇帝。這個恭親王奕䜣雖然當年與皇位擦肩,今天沒有坐在龍椅上,但是此時的他卻成為了手握大權的輔政親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