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史海鉤沉:浦江城區老地名賞析

城區老地名賞析

吳宣

浦江城區的老地名越用越少了,

許多有文化內涵的古地名隨城市拆遷消失了。只有水門口、大北門、圓明裡、咸寧裡、姓張沿等為數不多的古地名還在使用。翻閱地名志,感覺城區的老地名有著較強的文化氛圍,為此對城區老地名開展賞析,抛磚引玉,引起人們對古地名的重視和研究。

以姓氏為地名標識。一是單以姓氏作地名,琚家、陳家、佘家、黃家、董宅、金宅、戴宅、羅店、牛府、費宅園等。二是方位和姓氏作地名,

上(下)潘宅、上(下)嚴家、外(裡)應店、西門周、南門于、西陳、學前樓、司後樓等。三是姓氏加台門祠堂等,有薛宅台門裡、宋宗台門裡、周家台門裡、姓費祠堂、姓樓祠堂等。四是職業加姓氏,有石板張、藥店朱等。總概來說,浦江以姓氏為地名標識比較普遍,並存在住戶姓氏已經改變而地名不變的現象,說明縣城各姓之間存在大雜居、小聚居,沒有一二姓統一地,各姓氏家族之間彼此影響、彼此尊重,
共同繁榮,有一個團結和睦的大環境。

以裡、樓、堂及明堂台門等稱小聚居地。一是稱裡的,有柏樹裡、白果樹裡、旗杆裡、花軒裡、石鼓裡等。“裡”從戰國秦時就作為居民社區單位,在民國初浦陽設迎春、文宣、咸甯、仙華四裡,“裡”對縣人有較大影響,為此縣人沿用裡為地名的甚多。二是為堂的,有贊緒堂、永錫堂、日星堂、鴻漸堂、敬義堂等。宋元之際,有不少理學家在自己家中建“堂”,

聚徒講學。城區的“堂”,大多為民間的講學場所,曾在培養人才、學術研究、繁榮文化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後人常仿效之,並使堂作為了地名標識。新堂樓、後堂樓為堂類地名衍生。三是樓,浦江的樓不多,有高明樓、通天樓。兩樓且有淵源,說通天樓(現已拆遷)地原有高明樓,據傳堂樓內掛趙氏祖宗之畫像,因而稱通天樓。四是明堂、台門,有石明堂上(下)廳、小明堂、裡明堂、高臺門、上(下)台門、烏台門、花廳台門裡以及與姓氏結合的台門祠堂等。
明堂由來已久,古時是帝王會見諸侯,進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後來演變為人們聚會議事之地,往常為無壁大房子,房屋明亮,而稱為明堂。而台門作地名時間稍後,台是對官吏的尊稱,台門開始時多為官宦宅第。

以家族家庭狀況、官爵等為地名。一類是家族家庭狀況為地名,有渤海世家、文學名家、畫店、燈籠店、難民屋。因家族家庭狀況不同,

出現了具有顯著個性的地名。另一類是官爵為地名,有司牧第、大夫第、龍溪大夫第等。司牧第為浦江清時一張氏縣令所居之地。大夫第是朱氏宋時遷入浦江,因祖上有封為大夫者,所居之地為大夫第。龍溪大夫第是父子同登科第,並皆封為大夫而來。

以商號為地名。朱竹山、俞錦川、洪天泰等均為商號沿化而來的地名。這類地名與經濟緊密相連,當該商鋪經濟實力下降,被改換門面時,地名也隨之改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經遇見過一些大的企業、商場,因搬遷、拆遷、改換門庭而地名改變的情況。

以寺廟教堂為地名。有財神廟、觀音廟、周王廟、水月庵、東嶽宮、白佛寺、天主堂,可見浦江一地舊時宗教寺廟較盛,在縣城各處均有宗教活動場所。

以地理位置為地名。有黃氏古道、火官口、大司口、大西門、儒林門、水門口、南門頭、宮口、學塘角、學塘下、上新屋、踏步下、三角地、樟樹下、上沿、後埂沿、大埂頭、東風橋頭等。

還有一些由於年代久遠,區劃變更,不能給予分類探源。同時縣地名志載並有眾多地名因簡化、雅化、訛寫等原因,產生演變,但總體來說古地名尤如古文化的活化石,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眾多文化淵源。

被改換門面時,地名也隨之改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經遇見過一些大的企業、商場,因搬遷、拆遷、改換門庭而地名改變的情況。

以寺廟教堂為地名。有財神廟、觀音廟、周王廟、水月庵、東嶽宮、白佛寺、天主堂,可見浦江一地舊時宗教寺廟較盛,在縣城各處均有宗教活動場所。

以地理位置為地名。有黃氏古道、火官口、大司口、大西門、儒林門、水門口、南門頭、宮口、學塘角、學塘下、上新屋、踏步下、三角地、樟樹下、上沿、後埂沿、大埂頭、東風橋頭等。

還有一些由於年代久遠,區劃變更,不能給予分類探源。同時縣地名志載並有眾多地名因簡化、雅化、訛寫等原因,產生演變,但總體來說古地名尤如古文化的活化石,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眾多文化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