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史海鉤沉|牛車水的三水紅頭巾

在新加坡河南岸,有一個在世界的華人當中無人不曉的著名街區,

叫牛車水。

1822年,英國殖民者萊佛士組織了一個城市發展委員會,對新加坡市區建設繪製藍圖,銳意把新加坡發展成為一個商業城市。

其時,新加坡居民當中,華人占了極大部分。在殖民當局的蓄意安排下,不同籍貫的華人群體被分配到不同的區域。潮州籍人士大致聚居與勿基來的,都是姐妹,都是親人,不能做傷害姐妹的事情。此舉令三水紅頭巾的名聲大振,

都說她們是有情有義的好姐妹。

初戴紅頭巾,姐妹們都只是把它作為工作服,收工回到豆腐街的住地便除下紅頭巾。一般上街買東西都不戴。隨著三水紅頭巾吃苦耐勞,有情有義的事蹟在牛車水流傳,三水紅頭巾的影響大了,受到各界人士敬重,偶爾有人開始戴紅頭巾上街,受到市民的尊重和禮遇,之後,姐妹們更是把紅頭巾視作一種身份的榮耀,上街不戴紅頭巾反倒感到缺少了什麼似的。

遇到有喜慶和大節日姐妹們更是穿戴整齊一襲紅頭巾上街。

紅頭巾贏得尊重

紅頭巾以自己的吃苦耐勞以及對新加坡建設的貢獻贏得了新加坡人民的尊重,在新加坡的國慶遊行慶典上,經常有一輛花車會以他們為主題;他們的故事已經被寫進新加坡小學課本中;博物館設有他們的紀念塑像,甚至出售以她們為原型的玩偶紀念品。而前文提及的街頭雕塑,

更是向每一個遊客默默講述著紅頭巾的故事。80年代期間,新加坡曾上演一部名為《紅頭巾》的電續劇,此片在獅城播出後紅極一時。該劇的英文譯名是《Samsui women》,意譯即三水女人。

以牛車水的三水紅頭巾為代表的華僑吃苦耐勞的奮鬥故事,連同牛車水的發展構成了新加坡200年歷史的重要部分。

撰文 | 林幹

來源 | 節選自佛山僑刊269期

更多僑刊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