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留得殘荷聽雨聲——寶黛釵對待殘荷的態度為何如此不同?

留得殘荷聽雨聲

作者:子凡shine

其一:留得殘荷聽雨聲——簡析寶黛釵對待殘荷的態度

《紅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賈母帶了眾人坐船游賞大觀園。時值深秋,花漵的蘿港之下,覺得陰森透骨,兩灘上衰草殘菱,更助秋情。

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

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閑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

對待枯敗的荷葉,賈寶玉、薛寶釵、林黛玉持有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為什麼呢?

《紅樓夢》一直被認為是文學作品的巔峰之作,它的一大寫作特色就是每個人物都是真實的人物,一舉一行,一言一事均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所謂知微見著,即使是在這麼微小的一句對白裡,也蘊含著每個人物的細膩的形象,反映出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

賈寶玉是理想主義者,他喜歡美好的事物,因為心痛於衰敗的場景而不願意見到衰敗。第三十一回因為金釧之死,王夫人的賞午宴不歡而散。“那寶玉的情性只願常聚,生怕一時散了添悲;那花只願常開,生怕一時謝了沒趣”。因此,他見到凋殘的荷葉,

萬種淒涼都上心頭,直想全拔了去,眼不見心不煩。

而薛寶釵是理性的現實主義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她不會過多地傷春悲秋,她說的只是自然而然的道理,自然而然的現實。園子是需要經常收拾打理的,只是因為“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閑了,

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才導致了這樣破敗的場景出現。

林黛玉是典型的感性主義者,有著詩人的思維邏輯。“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個道理,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清冷?既清冷則生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

比如那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她對待自然界的花開花落雖然清醒洞明,但她更喜歡將自己情緒化的感覺付諸於自然界的景物,因為喜歡一句詩,而喜歡滿園的枯荷。

由此可見,賈寶玉和林黛玉的表現雖然不同,但思想相似,內心的出發點是一致的,他們都是感情超過理智的;而薛寶釵和寶黛儼然不是同一路的人,薛寶釵過於清醒,過於理智。這也是為什麼寶黛愛情可以情深意篤,而賈寶玉與薛寶釵的金玉良緣終成為水月鏡花。沒有共同的三觀的愛情,是很難長遠的。殊途同歸,我們可以不一樣的表現和行為,但要有一樣的思想和意志。

內心的出發點是一致的,他們都是感情超過理智的;而薛寶釵和寶黛儼然不是同一路的人,薛寶釵過於清醒,過於理智。這也是為什麼寶黛愛情可以情深意篤,而賈寶玉與薛寶釵的金玉良緣終成為水月鏡花。沒有共同的三觀的愛情,是很難長遠的。殊途同歸,我們可以不一樣的表現和行為,但要有一樣的思想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