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45萬億”真的來了?這是讓貨幣毀滅的節奏?

2017年45萬億,這是讓貨幣毀滅的節奏麼?

45萬億是什麼概念?中國2015年末總人口為13.75億,相當於有人要求不論男女老少每個中國人都要拿出3.3萬元來投資;全世界人口70億人,相當於全球每個人投資6400元……

什麼專案能撐起來這麼大的投資呢?

當然是鐵路、公路、機場、地鐵等無數的“鐵公機”項目,我們這10多年來不一直都這麼搞麼?2008年的“4萬億”投資造成中國債務飆升、房價飆升的爆炸性隱患一直還在,難道,為了紀念那個4萬億,2017年乾脆來個40萬億?

咱是普通小老百姓,看不懂國家宏大戰略,唯一想問一句:人民幣到底還是不是錢?

如果是錢,中國2017年1月份的儲備貨幣總量僅為30.8萬億元、央行資產負債表總規模也不過34.8萬億元,

而2016年底中國總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也僅為155萬億元,這一下子冒出來45萬億元的投資,要新發放多少貸款、要新印多少人民幣才能跟得上?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更是不得了,45萬億元人民幣,大約相當於6.5萬億美元,我不知道全球其他國家2016年的所有投資加起來,有沒有這個數字大?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2014年曾在博客上公佈一個資料,2011年至2013年中國消耗了66億噸水泥,

接近美國在整個二十世紀水泥消耗量的1.5倍!

水泥是什麼?是鐵公機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基礎。眾所周知,美國在整個20世紀都處於擴張的全盛期,絕大多數公路、橋樑和摩天大樓都是在當時修建的,中美國土面積也差不多,

3年頂得過人家100年,這資料已經夠逆天了。

2017年的這45萬億元投資,是準備讓地球爆炸的節奏麼?

從2008年的4萬億投資之後,中國整體債務出現飛速增加——2007年中國債務總額僅為7.4萬億元,到2014年已經飛速增加到28.2萬億美元,2016年底的債務資料,根據最新匯率折算已經高達37萬億美元……

要知道,美元作為全球貨幣,美國政府總債務也不過21萬億美元,我們在GDP還不足美國60%的情況下,債務總額按匯率折算已高達37萬億美元,

真不知道說什麼好……

37萬億美元的債務,要麼人民幣不值那麼多錢,要麼,就是中國脫離了地球引力……

如果在此基礎上推出45萬億元的投資,我們的債務難道是準備翻倍麼?如果翻倍,全球2015年底的GDP尚不足74萬億美元,屆時中國債務總額將超過全世界的GDP!

根據傳統的經驗,中國絕大多數政府主導的基建專案,自有資金一般都在1/5以下,其餘的絕大部分資金來源於銀行信貸。45萬億元投資如果成真,幾年之內,人民幣基礎貨幣和廣義貨幣供應量的資料翻倍絕對是可預期的結果(2008年4萬億之後,廣義貨幣供應量迅速由2008年底的47萬億變成2012年底的97萬億元),人民幣的未來必定是錢將不錢……

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與2016年初相比,2017年絕大多數消費品的價格都在快速上漲,特別讓人難以相信的是,諸如手機、電腦、空調的之類過去十幾年一直都在降價的電子消費品價格都在上調,大宗商品在過去2016年的上漲更不必說……

即便中國的確是處於債務通縮週期,為了避免債務危機,為了避免信用危機,需要釋放一定量的信貸,但哐當一下45萬億元的資料,還真是讓人震驚了,這是明顯奔著讓地球毀滅,讓貨幣毀滅的節奏去的啊!

看來,無論印度、俄羅斯還是巴西、中國,所有的新興國家政府腦子裡都有一個堅如磐石的信念:印鈔,讓世界更美好!

我不知道未來的人們會怎麼看待今天的世界和今天的中國,也許,他們也會像會像元曲裡那樣對中國式投資和印鈔感歎一句:

印,百姓苦,停,百姓苦。

此45萬億,非彼4萬億

不過,其實,這次的“45萬億”和當年的“4萬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45萬億”首次出現,是在2月18日《華夏時報》一篇題為《45萬億!地方投資大爆發 各地大專案紛紛落地》的報導中:

《華夏時報》記者對比各地投資計畫發現……至今中國已有23個省公佈了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累計投資超過40萬億元,如加上尚未公佈的省份,今年投資不少於45萬億。”

不過,“天天說錢”的財經評論員劉曉博則指出,“所謂2017年的‘45萬億’也不是什麼大數位,更不是準確數位。事實上,2015年全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就達到了56.2萬億,2016年是59.7萬億,都遠遠超過現在拿出來嚇唬人的‘45萬億’。”

這45萬億,可跟當年4萬億是有本質區別的。

4萬億是在計畫之外,額外增加的,而且中央直接拿出來1萬多億,地方配套出2.8萬億,另外,這是直接拿的錢出來。所以造成了巨大的貨幣超發,那段時間加緊貸款,都被定下了放貸指標,如果不把錢放出去就扣獎金績效。

當年推出4萬億的原因很簡單,彼時中國經濟極度依賴外需,2008年金融危機後外需枯竭,推出四萬億為了:擴大內需。

不過客觀來說,這4萬億雖然暫時渡過難關,但“後遺症”相當致命——導致了產能過剩、房價飆升、產業結構升級受阻。2009年,M2增速27.7%,GDP增速8.7%,差距是驚人的3.3倍。這意味著2009年,人民幣的購買力一年之內就打了8折!最明顯的,“四萬億”最終帶來了房價暴漲。

45萬億資金來源

跟2008年資金來源直接從印鈔機上下來不同,此次45萬億是本來就存在,並非增量。

從籌錢的角度,45萬億的投資,並非馬上就要扔進去45萬億人民幣,一般基建的資金分配來看,這其中國家預算的比例只有15%,國內貸款再有15%,其他資金還有7%,絕大部分都是項目自籌資金,也就是說這些錢本來就存在的,你不讓它幹項目,就會湧向樓市股市甚至炒農產品去了。

百姓如何過冬?

“今年投資不少於45萬億”,估計要不了幾年,就可以達到村村都有機場的地步。

看到這裡,我再一次直冒冷汗,這輪刺激下去無異於給虛弱臨危的病人送了一劑猛藥,兇險異常,其結果是可想而知。

一、去產能、調結構大方向逆轉。

近年來,我們一直宣導去產能、調整結構。主要是因為我們產能嚴重過剩、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不僅導致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更導致中國無法進行產業升級轉型,經濟發展水準長期處於較低的層次,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

出口貿易四處受人掣肘,特別是鋼鐵、輪胎、機電產品等,受到美日歐的各種反傾銷抵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如今45萬億的“鐵公基”項目一開閘,無異於讓這些年去產能、調結構所付出的努力功虧一簣,那些在政府和產業硬性規劃中,要削減產能的鋼鐵、水泥、煤炭等企業,會如黑洞般吸收各種資源,進一步擴大產能。同時,過剩國企產能的進一步擴大,也意味高水準製造、科技企業發展的空間進一步受到限制,調結構也成為泡影。

沒有過剩產能的淘汰和經濟結構的升級,也就沒有中國經濟的未來,相信大家都能看到後果的。

二、銀行信貸風險將進一步加劇。

龐大的投資需要海量的資金予以支援,政府投資也不例外。當前,房政府財政收入、土地出讓金和銀行貸款成為地方政府財政來源的三駕馬車,從絕對量來說,土地出讓金和政府信貸比重更大。

當前地方經濟增長速度下滑,預期2017年房地產也將出現拐點,財政收入和土地出讓金增速雙雙下降是大概率事件,地方政府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銀行信貸了。

地方政府為了解決資金問題,通過融資平臺向銀行大量貸款。儘管中央從制度層面對銀行放貸進行了嚴格限制,甚至連銀行自身也出於風險考慮做出過嚴格規定,但仍無法阻止新增信貸資金按照地方政府的意願流向相關投資項目。當前的銀行和地方政府已成為綁在一起的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出了不停擴大信貸,銀行別無選擇。

所有信貸擴張的必然結果之一,就是造成銀行在經濟上出現困難,其結果是導致許多貸款不能收回。這樣,就更進一步地加劇了銀行的金融風險。當前中國60萬億元的城鄉居民存款基本上都被各級政府貸出去了,貸出去的都投資在鐵公基這類只燒錢、無效益的鐵公基項目上,往往是二三十年都收不回的。

央媽投放再多的基礎貨幣,利用MLF、SLF五花八門的英文字母寬鬆工具開閘放水,市場上始終都會感覺到錢荒的壓力。不管是銀行、地方政府、還是製造業企業、個人,大家都覺得缺錢。

原因無二,央行的基礎貨幣投放,通過商業銀行信貸,流進了地方政府鐵公基項目資金黑洞,沉澱下來變成了死錢。由於該類資金投資回報基本為零,沒有產生任何現金回流,也不參與貨幣乘數效應的製造,這也是中國式錢荒的根源。

45萬億的基建投資,必然會進一步加劇銀行的金融風險,為銀行系統的債務問題留下了巨大隱患,必須慎之又慎。

三、實體企業大失血。

由於中央政府將市政地鐵、機場等項目審批權的下放,導致地方政府在鐵公基專案投資上瘋狂加碼,出現了今年地方重大專案總投資超過45萬億的地步,這一方面說明了經濟管理官員技能的單一、思維的僵化,另一方面說明了為了保證GDP增長的硬性指標,為了保住並加重官帽,地方投資已經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

在地方政府的要脅和捆綁下,銀行大的量資金湧入地方政府推動的鐵公基專案的同時,必然造成的是信貸資金流入製造業數量的減少,對岌岌可危的製造業形成抽血效應。

在人工、土地、稅費等高企的情況下,信貸資金的收緊,將進一步加劇製造業的衰退,從而進一步削弱中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中國經濟會雪上加霜。

鐵公基專案基本都是海量的資金投入堆砌起來的空中樓閣,在不產效益的同時,還需要後續資金的不斷跟進和投入,否則,前提投入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在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土地出讓金收入沒有大幅增長預期的情況下,通過政府打造的各種殼資源,繼續從銀行借貸,無疑是不得已的選擇。而商業銀行的資金緊張,無疑會上傳到央行,刺激央行進一步增加貨幣投放,最終的結果就是大水漫灌,刺激資產價格、大宗商品、日用品、糧食等繼續大漲,通貨膨脹會進一步加劇。

這兩天,很多媒體都在報導涪陵榨菜、馬應龍痔瘡膏、小米電視機、電動車等都在提價,雖然只是幾件簡單的商品,說明通脹正在轉向食品、日用品等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領域,並呈現呈現加速的趨勢了。

2017年絕大多數消費品的價格都在快速上漲,特別讓人難以相信的是,諸如手機、電腦、空調的之類過去十幾年一直都在降價的電子消費品價格都在上調,大宗商品在過去2016年的上漲更不必說……

即便中國的確是處於債務通縮週期,為了避免債務危機,為了避免信用危機,需要釋放一定量的信貸,但哐當一下45萬億元的資料,還真是讓人震驚了,這是明顯奔著讓地球毀滅,讓貨幣毀滅的節奏去的啊!

看來,無論印度、俄羅斯還是巴西、中國,所有的新興國家政府腦子裡都有一個堅如磐石的信念:印鈔,讓世界更美好!

我不知道未來的人們會怎麼看待今天的世界和今天的中國,也許,他們也會像會像元曲裡那樣對中國式投資和印鈔感歎一句:

印,百姓苦,停,百姓苦。

此45萬億,非彼4萬億

不過,其實,這次的“45萬億”和當年的“4萬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45萬億”首次出現,是在2月18日《華夏時報》一篇題為《45萬億!地方投資大爆發 各地大專案紛紛落地》的報導中:

《華夏時報》記者對比各地投資計畫發現……至今中國已有23個省公佈了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累計投資超過40萬億元,如加上尚未公佈的省份,今年投資不少於45萬億。”

不過,“天天說錢”的財經評論員劉曉博則指出,“所謂2017年的‘45萬億’也不是什麼大數位,更不是準確數位。事實上,2015年全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就達到了56.2萬億,2016年是59.7萬億,都遠遠超過現在拿出來嚇唬人的‘45萬億’。”

這45萬億,可跟當年4萬億是有本質區別的。

4萬億是在計畫之外,額外增加的,而且中央直接拿出來1萬多億,地方配套出2.8萬億,另外,這是直接拿的錢出來。所以造成了巨大的貨幣超發,那段時間加緊貸款,都被定下了放貸指標,如果不把錢放出去就扣獎金績效。

當年推出4萬億的原因很簡單,彼時中國經濟極度依賴外需,2008年金融危機後外需枯竭,推出四萬億為了:擴大內需。

不過客觀來說,這4萬億雖然暫時渡過難關,但“後遺症”相當致命——導致了產能過剩、房價飆升、產業結構升級受阻。2009年,M2增速27.7%,GDP增速8.7%,差距是驚人的3.3倍。這意味著2009年,人民幣的購買力一年之內就打了8折!最明顯的,“四萬億”最終帶來了房價暴漲。

45萬億資金來源

跟2008年資金來源直接從印鈔機上下來不同,此次45萬億是本來就存在,並非增量。

從籌錢的角度,45萬億的投資,並非馬上就要扔進去45萬億人民幣,一般基建的資金分配來看,這其中國家預算的比例只有15%,國內貸款再有15%,其他資金還有7%,絕大部分都是項目自籌資金,也就是說這些錢本來就存在的,你不讓它幹項目,就會湧向樓市股市甚至炒農產品去了。

百姓如何過冬?

“今年投資不少於45萬億”,估計要不了幾年,就可以達到村村都有機場的地步。

看到這裡,我再一次直冒冷汗,這輪刺激下去無異於給虛弱臨危的病人送了一劑猛藥,兇險異常,其結果是可想而知。

一、去產能、調結構大方向逆轉。

近年來,我們一直宣導去產能、調整結構。主要是因為我們產能嚴重過剩、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不僅導致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更導致中國無法進行產業升級轉型,經濟發展水準長期處於較低的層次,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

出口貿易四處受人掣肘,特別是鋼鐵、輪胎、機電產品等,受到美日歐的各種反傾銷抵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如今45萬億的“鐵公基”項目一開閘,無異於讓這些年去產能、調結構所付出的努力功虧一簣,那些在政府和產業硬性規劃中,要削減產能的鋼鐵、水泥、煤炭等企業,會如黑洞般吸收各種資源,進一步擴大產能。同時,過剩國企產能的進一步擴大,也意味高水準製造、科技企業發展的空間進一步受到限制,調結構也成為泡影。

沒有過剩產能的淘汰和經濟結構的升級,也就沒有中國經濟的未來,相信大家都能看到後果的。

二、銀行信貸風險將進一步加劇。

龐大的投資需要海量的資金予以支援,政府投資也不例外。當前,房政府財政收入、土地出讓金和銀行貸款成為地方政府財政來源的三駕馬車,從絕對量來說,土地出讓金和政府信貸比重更大。

當前地方經濟增長速度下滑,預期2017年房地產也將出現拐點,財政收入和土地出讓金增速雙雙下降是大概率事件,地方政府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銀行信貸了。

地方政府為了解決資金問題,通過融資平臺向銀行大量貸款。儘管中央從制度層面對銀行放貸進行了嚴格限制,甚至連銀行自身也出於風險考慮做出過嚴格規定,但仍無法阻止新增信貸資金按照地方政府的意願流向相關投資項目。當前的銀行和地方政府已成為綁在一起的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出了不停擴大信貸,銀行別無選擇。

所有信貸擴張的必然結果之一,就是造成銀行在經濟上出現困難,其結果是導致許多貸款不能收回。這樣,就更進一步地加劇了銀行的金融風險。當前中國60萬億元的城鄉居民存款基本上都被各級政府貸出去了,貸出去的都投資在鐵公基這類只燒錢、無效益的鐵公基項目上,往往是二三十年都收不回的。

央媽投放再多的基礎貨幣,利用MLF、SLF五花八門的英文字母寬鬆工具開閘放水,市場上始終都會感覺到錢荒的壓力。不管是銀行、地方政府、還是製造業企業、個人,大家都覺得缺錢。

原因無二,央行的基礎貨幣投放,通過商業銀行信貸,流進了地方政府鐵公基項目資金黑洞,沉澱下來變成了死錢。由於該類資金投資回報基本為零,沒有產生任何現金回流,也不參與貨幣乘數效應的製造,這也是中國式錢荒的根源。

45萬億的基建投資,必然會進一步加劇銀行的金融風險,為銀行系統的債務問題留下了巨大隱患,必須慎之又慎。

三、實體企業大失血。

由於中央政府將市政地鐵、機場等項目審批權的下放,導致地方政府在鐵公基專案投資上瘋狂加碼,出現了今年地方重大專案總投資超過45萬億的地步,這一方面說明了經濟管理官員技能的單一、思維的僵化,另一方面說明了為了保證GDP增長的硬性指標,為了保住並加重官帽,地方投資已經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

在地方政府的要脅和捆綁下,銀行大的量資金湧入地方政府推動的鐵公基專案的同時,必然造成的是信貸資金流入製造業數量的減少,對岌岌可危的製造業形成抽血效應。

在人工、土地、稅費等高企的情況下,信貸資金的收緊,將進一步加劇製造業的衰退,從而進一步削弱中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中國經濟會雪上加霜。

鐵公基專案基本都是海量的資金投入堆砌起來的空中樓閣,在不產效益的同時,還需要後續資金的不斷跟進和投入,否則,前提投入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在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土地出讓金收入沒有大幅增長預期的情況下,通過政府打造的各種殼資源,繼續從銀行借貸,無疑是不得已的選擇。而商業銀行的資金緊張,無疑會上傳到央行,刺激央行進一步增加貨幣投放,最終的結果就是大水漫灌,刺激資產價格、大宗商品、日用品、糧食等繼續大漲,通貨膨脹會進一步加劇。

這兩天,很多媒體都在報導涪陵榨菜、馬應龍痔瘡膏、小米電視機、電動車等都在提價,雖然只是幾件簡單的商品,說明通脹正在轉向食品、日用品等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領域,並呈現呈現加速的趨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