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打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 蘭州市“六步棋”入局

原標題:堅決打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和持久戰

蘭州市“六步棋”精彩入局

蔣偉傳 魏吉昌

在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如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決勝全面小康?2月22日,中共蘭州市委以蘭發〔2017〕1號檔,正式下發《中共蘭州市委、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決勝全面小康提供有力支撐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關鍵舉措等進行了明確。

一場從上到下、走好農業品牌化市場化道路的行動正在蘭州市全面展開。

食為政首,農為邦本。“三農”發展,關係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域。做好“三農”工作,事關蘭州市全面小康社會能否提前建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工作的方向和重點,是農業農村發展思路的一個重大轉變,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品質和效率,最終目的是滿足市場需求,

重要底色是實現綠色發展,核心目標是促進農民增收,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2017年,蘭州市結合農業農村發展實際和產業特點,堅持問題導向和市場導向,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著力打造農業結構調整“升級版”,著力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著力補齊農業農村發展新短板,加快建設富裕農村、美麗農村、和諧農村,不斷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

第一步:瞄好市場靶調優調順農業結構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一個重大課題,做好農業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是破題利器。蘭州市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聚力調優調順產品結構、區域結構、經營結構,推動農業發展由以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上來。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產品結構。農產品供應結構失衡的根源在於生產沒有適應需求的變化。

重點實施都市農業、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藥材5大產業發展規劃,推進1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8個千畝蔬菜、藥材、百合、玫瑰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形成結構合理、產出高效、多點支撐、有效供給的特色產業體系,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油用牡丹、文冠果、西甜瓜、紅提葡萄等特色產業,適度推廣蕎麥、甜高粱、雜豆等小雜糧種植。
二是以資源優勢為支撐,優化區域結構。農業不同於其他產業,對資源和環境有很強的依附性。在遠郊乾旱山區重點發展現代旱作農業,突出全膜雙壟溝播玉米、脫毒馬鈴薯、中藥材、草食畜牧業,打造現代旱作農業示範區。中遠郊川水地區重點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推進高原夏菜、玫瑰、百合等優勢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城市近郊及縣域中心地區重點發展都市農業,突出設施蔬菜、花卉、優質林果、鄉村旅遊,培育現代農業發展新的增長點。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調節冬季蔬菜供應的重要管道,加大資金、技術、培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堅持社會化投資、市場化經營、集約化發展,大力發展優質經濟林,培育特色林果業。擴大苜蓿、青貯玉米等草料種植,加快糧草畜迴圈,推動草產業發展和秸稈飼料化。三是以適度規模為方向,優化經營結構。經營結構很大程度上影響供給結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過貼息貸款、項目支持、用地支援等方式,培育一批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年內新發展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家、縣級以上示範性合作社50家、示範性家庭農場30家。引導農戶自願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解決土地細碎化和產出能力低等問題,年內土地流轉面積累計達到100萬畝。規範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加快農民合作社規範化建設,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

第二步:唱好融合戲培育新業態新產業

促進三產融合發展是改善農業供給、拓展農業功能、拓寬農民增收管道的關鍵之舉。蘭州市按照“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的思路,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和管理農業,推動農業生產全環節升級和全鏈條升值,加快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培育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一是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和管理農業,加快4萬噸百合、2萬噸玫瑰、3萬噸中藥材、18萬噸畜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建設,推動百合、玫瑰、中藥材由初級加工向深加工規模化發展、畜產品加工向精細化加工發展,年內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和加工量分別達到77億元、310萬噸。二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發揮省會城市優勢,依託興隆山、蘭山、石佛溝、青城古鎮、河口古鎮、什川古梨園等景區規劃建設,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打造鄉村旅遊產業片區。支援農業示範園、產業園建設集觀光、休閒、旅遊、體驗為一體的農業景區和智慧園區,年內建設休閒農業園區10個、休閒農莊20個,建成4個旅遊示範鎮、8個旅遊示範村和300個星級農家樂。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教育、生態有機融合,發展民宿經濟、養老服務、農村文化創意等新業態,年內每個縣區選擇1個鄉鎮、2—3個村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示範試點。三是推進農村電商發展,拓寬農民增收空間。加快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打造“互聯網+農業”新模式,創建電子商務示範縣、示範鄉、示範村。完善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建設,年內建設1個縣級電子商務中心、5個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30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全市鄉鎮、行政村電商服務站點覆蓋率達到80%以上。加快建設農產品電商經營標準化體系,大力培育農產品電商知名品牌,年內重點培育蘭州百合、苦水玫瑰等一批農產品電商品牌。開展農村電商實用人才培訓,實行“1+1+N”模式,為每個行政村培養1名懂電商的大學生村幹部、1名電商致富帶頭人,年內培訓農村電商人員1000人。

第三步:走好綠色路確保人民舌尖安全

綠色是農業的本色,促進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蘭州市準確把握優質綠色的農產品緊缺、農業環境資源污染嚴重等現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識,把綠色生態貫穿農業現代化發展始終,推進綠色化生產和生態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和生態產品供給,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一方面讓農業生產“綠”起來。強化農產品品質安全,健全完善農產品品質安全標準體系、監管體系、追溯體系,推進“三品一標”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強化源頭治理、過程管控和品質追溯,提升農產品品質安全水準。制定玫瑰等特色優勢農產品地方標準,推進農業標準化示範園區(基地)、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試點,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大力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和土壤、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縣、整鄉試點,推動農用殘留地膜、尾菜、畜禽養殖廢棄物、農作物秸稈等實現資源化利用。另一方面讓農村“綠”起來。加快實施“省門第一道”生態景觀改造提升、蘭州至中川城際鐵路沿線生態綠化工程。探索全民綠化有效路徑,推進南北兩山、農村宜林荒山荒地等種草植樹綠化,打造綠色屏障。大力實施營造林12萬畝。開展“生態村鎮”創建工程,年內支援建設150個“生態村鎮”。

第四步:出好科技牌插上農業科技雙翼

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引擎。為適應農業由量到質轉變的大趨勢,蘭州市把新技術研發、推廣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水準和科技含量,給農業插上科技雙翼,通過科技降低農業成本,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是強化農業科技研發。充分發揮蘭州作為省會城市在科技、設施、人才等先進要素聚集方面的明顯優勢,依託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主動與甘肅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和甘肅農業大學等大專院校對接,爭取進駐蘭州省級農業示範園區建立科研、試驗基地,開展高原夏菜、玫瑰、百合等優勢品種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推廣應用農業新設施、新裝備、新技術、新品種,培育優質專用、營養健康的新品種,推進特色畜產品品種改良。二是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加強基層農技推廣等公益性服務機構,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服務網路,深化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示範和良種、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機配套。完善推廣機制,選派百名科技特派員到村開展“零距離”技術服務,強化集成創新和示範推廣,打通科技成果上山下鄉的“最後一公里”。加強農業資訊化建設,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完善“農業遠端視頻服務”等平臺,推廣成熟可複製的物聯網應用模式,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實現物聯網等資訊技術在精准生產、管理服務、追溯體系等領域的應用,推動種養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全過程資訊化。三是強化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把農業科技研發、技術推廣、體制創新和人才培養作為現代農業發展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加大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力度。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實行“同行評議”“協力廠商評價”和“市場價值評價”等方法,將評價結果與政府補貼和獎勵掛鉤,建立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掛鉤的科研人員評價體系。加強農民實用技術培訓,通過職業技術學校、專家現場講座、媒體傳播等方式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力爭每個特色產業有一支高素質科技隊伍,每個村子有一批種養技術能手,每家農戶有一個科技明白人。四是強化農業機械應用。加快改善農業物質裝備條件,大力實施農業機械化提升行動,培育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和農機租賃公司,扶持推廣適合蘭州地區耕作條件的農業機械,加快設施農業、畜禽養殖業、中藥材、林果業的自動化、智慧化、機械化發展,提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和農機具利用率,切實降低農業生產用工成本。

第五步:算好差距賬補齊農業農村短板

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是短板中的短板。蘭州市緊盯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順應群眾建設幸福美好家園的期盼,著力改善農村道路、水利、電力、通信、房屋等基礎設施條件,縮小城鄉差距,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一是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的短板。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整治工程,年內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6萬畝、梯田2萬畝。實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高效節水灌溉,年內更新改造大型泵站4座,發展高效節水灌溉3萬畝。加快推進黃河幹流蘭州段防洪治理工程,莊浪河幹流永登段、大通河和湟水河紅古段中小河流治理,引洮一期榆中配套工程建設。全力推進蘭州至中川城際鐵路沿線和“省門第一道”景觀提升水利配套建設。繼續實施抗旱引調提水工程和市列重點小型水利工程,提高灌溉保證率。二是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的短板。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提高集中供水工程覆蓋率、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成率,年內解決3.0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不穩定問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確保自然村通動力電,重點解決永登、榆中、皋蘭三縣農村山區“低電壓”“卡脖子”等問題。新建農村公路300公里,養護600公里。持續鞏固提高農村困難家庭住房安全水準,確保有住房、無危房。實施農村新能源行動,推進光伏發電和熱能利用。加快農村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和寬頻普及,實現行政村100%通光纖。三是補齊農村環境面貌的短板。牢固樹立“省會農村”意識,開展以農村柴草亂碼、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雜物亂放、畜禽亂跑、棚圈亂搭、廣告亂貼、攤點亂設、房屋亂建等“十亂”問題綜合整治行動,堅決打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編制和完善全市村莊規劃、村鎮垃圾填埋場建設規劃,啟動重點鄉鎮所在地和多村連片集中片區垃圾填埋場建設。優先在特色小城鎮、鄉村旅遊景區、黃河沿岸重點鄉村開展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在蘭州新區和蘭州高新區啟動城鄉生活污水收集處理一體化試點。加快推進無害化衛生廁所試點工作。大力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行動,加快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年內建成14個省級、20個市級、20個縣區級美麗鄉村和60個環境整潔村,集中打造5個以上連片整治區。按照“生態宜居環境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乾淨整潔村莊美”的標準,全力推進小康村建設,年內建成220個小康村。四是補齊農村公共服務水準的短板。加快推進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全面落實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行“一體化辦學”模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完成33所村級幼稚園建設。加快推進“鄉村舞臺”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達標和縣區“三館”改造提升,完成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達標建設和小康村“鄉村舞臺”標準化建設。做好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併軌工作,建立統一的城鄉醫保制度,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六統一”目標。提高低保補助和特困供養人員供養標準,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第六步:打好改革戰增強三農內生動力

改革創新是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途徑是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蘭州市堅持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全面啟動市場、啟動要素、啟動主體,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一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了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重點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加快蘭州農村產權市場建設和農村“三資”管理改革,開展“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通過農村確權、賦能、搞活,進一步明晰農村產權性質和歸屬,賦予農村財產充分權能,啟動農村發展要素,撬動農業農村資源的市場價值。二是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為更好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託管等形式,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充分釋放規模化經營和規模化服務的潛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三是健全農業農村投入增長機制。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的優先支持保障領域,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只增不減。發揮“四兩撥千斤”杠杆效應,通過基金、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形式和PPP融資模式,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發揮“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合力效應,整合使用目標相近、投向類同的涉農專項資金,支持永登縣、榆中縣、皋蘭縣、七裡河區等貧困縣區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繼續實施蔬菜、肉羊、中藥材、玫瑰、百合等產業扶持政策。落實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三項補貼”改革措施,保持農業補貼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四是加強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全面推行“支部+協會”村級發展互助金模式,實現全市所有行政村全覆蓋。完善政策性保險制度,擴大肉羊、設施農業、中藥材等地方性政策保險推廣範圍,啟動蘭州市高原夏菜、玫瑰、百合三個農業保險政策試點工作。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和榆中縣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不斷破解農村發展資金短缺難題。五是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支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專業服務公司、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組織為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服務,著力提升田間管理、農資配送、農機作業、產品行銷、技術培訓、科技成果轉化等專業化服務能力。培育多元化農業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説明農民控成本、降風險。開展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試點,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公益服務。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重要作用。

本版圖片由蘭州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提供

培育現代農業發展新的增長點。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調節冬季蔬菜供應的重要管道,加大資金、技術、培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堅持社會化投資、市場化經營、集約化發展,大力發展優質經濟林,培育特色林果業。擴大苜蓿、青貯玉米等草料種植,加快糧草畜迴圈,推動草產業發展和秸稈飼料化。三是以適度規模為方向,優化經營結構。經營結構很大程度上影響供給結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過貼息貸款、項目支持、用地支援等方式,培育一批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年內新發展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家、縣級以上示範性合作社50家、示範性家庭農場30家。引導農戶自願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解決土地細碎化和產出能力低等問題,年內土地流轉面積累計達到100萬畝。規範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加快農民合作社規範化建設,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

第二步:唱好融合戲培育新業態新產業

促進三產融合發展是改善農業供給、拓展農業功能、拓寬農民增收管道的關鍵之舉。蘭州市按照“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的思路,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和管理農業,推動農業生產全環節升級和全鏈條升值,加快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培育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一是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和管理農業,加快4萬噸百合、2萬噸玫瑰、3萬噸中藥材、18萬噸畜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建設,推動百合、玫瑰、中藥材由初級加工向深加工規模化發展、畜產品加工向精細化加工發展,年內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和加工量分別達到77億元、310萬噸。二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發揮省會城市優勢,依託興隆山、蘭山、石佛溝、青城古鎮、河口古鎮、什川古梨園等景區規劃建設,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打造鄉村旅遊產業片區。支援農業示範園、產業園建設集觀光、休閒、旅遊、體驗為一體的農業景區和智慧園區,年內建設休閒農業園區10個、休閒農莊20個,建成4個旅遊示範鎮、8個旅遊示範村和300個星級農家樂。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教育、生態有機融合,發展民宿經濟、養老服務、農村文化創意等新業態,年內每個縣區選擇1個鄉鎮、2—3個村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示範試點。三是推進農村電商發展,拓寬農民增收空間。加快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打造“互聯網+農業”新模式,創建電子商務示範縣、示範鄉、示範村。完善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建設,年內建設1個縣級電子商務中心、5個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30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全市鄉鎮、行政村電商服務站點覆蓋率達到80%以上。加快建設農產品電商經營標準化體系,大力培育農產品電商知名品牌,年內重點培育蘭州百合、苦水玫瑰等一批農產品電商品牌。開展農村電商實用人才培訓,實行“1+1+N”模式,為每個行政村培養1名懂電商的大學生村幹部、1名電商致富帶頭人,年內培訓農村電商人員1000人。

第三步:走好綠色路確保人民舌尖安全

綠色是農業的本色,促進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蘭州市準確把握優質綠色的農產品緊缺、農業環境資源污染嚴重等現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識,把綠色生態貫穿農業現代化發展始終,推進綠色化生產和生態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和生態產品供給,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一方面讓農業生產“綠”起來。強化農產品品質安全,健全完善農產品品質安全標準體系、監管體系、追溯體系,推進“三品一標”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強化源頭治理、過程管控和品質追溯,提升農產品品質安全水準。制定玫瑰等特色優勢農產品地方標準,推進農業標準化示範園區(基地)、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試點,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大力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和土壤、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縣、整鄉試點,推動農用殘留地膜、尾菜、畜禽養殖廢棄物、農作物秸稈等實現資源化利用。另一方面讓農村“綠”起來。加快實施“省門第一道”生態景觀改造提升、蘭州至中川城際鐵路沿線生態綠化工程。探索全民綠化有效路徑,推進南北兩山、農村宜林荒山荒地等種草植樹綠化,打造綠色屏障。大力實施營造林12萬畝。開展“生態村鎮”創建工程,年內支援建設150個“生態村鎮”。

第四步:出好科技牌插上農業科技雙翼

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引擎。為適應農業由量到質轉變的大趨勢,蘭州市把新技術研發、推廣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水準和科技含量,給農業插上科技雙翼,通過科技降低農業成本,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是強化農業科技研發。充分發揮蘭州作為省會城市在科技、設施、人才等先進要素聚集方面的明顯優勢,依託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主動與甘肅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和甘肅農業大學等大專院校對接,爭取進駐蘭州省級農業示範園區建立科研、試驗基地,開展高原夏菜、玫瑰、百合等優勢品種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推廣應用農業新設施、新裝備、新技術、新品種,培育優質專用、營養健康的新品種,推進特色畜產品品種改良。二是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加強基層農技推廣等公益性服務機構,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服務網路,深化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示範和良種、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機配套。完善推廣機制,選派百名科技特派員到村開展“零距離”技術服務,強化集成創新和示範推廣,打通科技成果上山下鄉的“最後一公里”。加強農業資訊化建設,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完善“農業遠端視頻服務”等平臺,推廣成熟可複製的物聯網應用模式,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實現物聯網等資訊技術在精准生產、管理服務、追溯體系等領域的應用,推動種養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全過程資訊化。三是強化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把農業科技研發、技術推廣、體制創新和人才培養作為現代農業發展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加大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力度。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實行“同行評議”“協力廠商評價”和“市場價值評價”等方法,將評價結果與政府補貼和獎勵掛鉤,建立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掛鉤的科研人員評價體系。加強農民實用技術培訓,通過職業技術學校、專家現場講座、媒體傳播等方式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力爭每個特色產業有一支高素質科技隊伍,每個村子有一批種養技術能手,每家農戶有一個科技明白人。四是強化農業機械應用。加快改善農業物質裝備條件,大力實施農業機械化提升行動,培育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和農機租賃公司,扶持推廣適合蘭州地區耕作條件的農業機械,加快設施農業、畜禽養殖業、中藥材、林果業的自動化、智慧化、機械化發展,提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和農機具利用率,切實降低農業生產用工成本。

第五步:算好差距賬補齊農業農村短板

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是短板中的短板。蘭州市緊盯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順應群眾建設幸福美好家園的期盼,著力改善農村道路、水利、電力、通信、房屋等基礎設施條件,縮小城鄉差距,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一是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的短板。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整治工程,年內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6萬畝、梯田2萬畝。實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高效節水灌溉,年內更新改造大型泵站4座,發展高效節水灌溉3萬畝。加快推進黃河幹流蘭州段防洪治理工程,莊浪河幹流永登段、大通河和湟水河紅古段中小河流治理,引洮一期榆中配套工程建設。全力推進蘭州至中川城際鐵路沿線和“省門第一道”景觀提升水利配套建設。繼續實施抗旱引調提水工程和市列重點小型水利工程,提高灌溉保證率。二是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的短板。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提高集中供水工程覆蓋率、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成率,年內解決3.0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不穩定問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確保自然村通動力電,重點解決永登、榆中、皋蘭三縣農村山區“低電壓”“卡脖子”等問題。新建農村公路300公里,養護600公里。持續鞏固提高農村困難家庭住房安全水準,確保有住房、無危房。實施農村新能源行動,推進光伏發電和熱能利用。加快農村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和寬頻普及,實現行政村100%通光纖。三是補齊農村環境面貌的短板。牢固樹立“省會農村”意識,開展以農村柴草亂碼、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雜物亂放、畜禽亂跑、棚圈亂搭、廣告亂貼、攤點亂設、房屋亂建等“十亂”問題綜合整治行動,堅決打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編制和完善全市村莊規劃、村鎮垃圾填埋場建設規劃,啟動重點鄉鎮所在地和多村連片集中片區垃圾填埋場建設。優先在特色小城鎮、鄉村旅遊景區、黃河沿岸重點鄉村開展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在蘭州新區和蘭州高新區啟動城鄉生活污水收集處理一體化試點。加快推進無害化衛生廁所試點工作。大力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行動,加快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年內建成14個省級、20個市級、20個縣區級美麗鄉村和60個環境整潔村,集中打造5個以上連片整治區。按照“生態宜居環境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乾淨整潔村莊美”的標準,全力推進小康村建設,年內建成220個小康村。四是補齊農村公共服務水準的短板。加快推進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全面落實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行“一體化辦學”模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完成33所村級幼稚園建設。加快推進“鄉村舞臺”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達標和縣區“三館”改造提升,完成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達標建設和小康村“鄉村舞臺”標準化建設。做好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併軌工作,建立統一的城鄉醫保制度,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六統一”目標。提高低保補助和特困供養人員供養標準,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第六步:打好改革戰增強三農內生動力

改革創新是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途徑是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蘭州市堅持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全面啟動市場、啟動要素、啟動主體,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一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了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重點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加快蘭州農村產權市場建設和農村“三資”管理改革,開展“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通過農村確權、賦能、搞活,進一步明晰農村產權性質和歸屬,賦予農村財產充分權能,啟動農村發展要素,撬動農業農村資源的市場價值。二是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為更好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託管等形式,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充分釋放規模化經營和規模化服務的潛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三是健全農業農村投入增長機制。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的優先支持保障領域,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只增不減。發揮“四兩撥千斤”杠杆效應,通過基金、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形式和PPP融資模式,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發揮“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合力效應,整合使用目標相近、投向類同的涉農專項資金,支持永登縣、榆中縣、皋蘭縣、七裡河區等貧困縣區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繼續實施蔬菜、肉羊、中藥材、玫瑰、百合等產業扶持政策。落實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三項補貼”改革措施,保持農業補貼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四是加強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全面推行“支部+協會”村級發展互助金模式,實現全市所有行政村全覆蓋。完善政策性保險制度,擴大肉羊、設施農業、中藥材等地方性政策保險推廣範圍,啟動蘭州市高原夏菜、玫瑰、百合三個農業保險政策試點工作。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和榆中縣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不斷破解農村發展資金短缺難題。五是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支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專業服務公司、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組織為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服務,著力提升田間管理、農資配送、農機作業、產品行銷、技術培訓、科技成果轉化等專業化服務能力。培育多元化農業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説明農民控成本、降風險。開展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試點,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公益服務。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重要作用。

本版圖片由蘭州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