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寧德蕉城福洋村的前世今生

說起福洋村很多老一輩的人相對不大瞭解,其實就是原來的羊尾村

別小看這麼一個小村莊哦!它也有著自己的故事!

也許很多人會說那是個板材之村!nonono!

接下來寧小博帶你走進福洋村帶你瞭解福洋村的前世今生!

福洋村,地處市區東南,舊名洋尾,因村落靠近海灘邊緣而得名。有人口886人,以顏、宋二姓為主,分別由閩南漳浦和福安溪潭廉村遷入。兩宋時期,以朱溪官道行旅輻輳,攘往熙來,一度人煙稠密,經濟富庶。千年村史,

不僅給福洋留下了耀通寺(舊名觀音亭)、仙人笠(原位于古溪、洋尾交界處,今屬貴岐村)、湖廣桃源知縣陳鳴堈祖墓等諸多文物古跡,還口口相傳著許多撲朔迷離的歷史故事,供後人探討論證。

【爛柯觀棋之謎】

在城南鎮政府西南面,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它南連飛鸞、勒馬,北接蓮花、白鶴,猶如屏障一般,護衛著福洋村。村裡的老百姓都說山上有仙跡,並認定晉人王質“爛柯觀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王質入山采樵、觀弈爛柯的傳說,在民間流傳極為廣泛,可謂婦孺皆知。最早記載這個傳說的是東晉虞,歷史上出現這麼多的“爛柯山”,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源于“爛柯觀弈”這一傳說情節優美,名聞遐邇。福洋的“爛柯山”,不見於歷史記載,

只是民間傳聞。可見,借名人提高地方知名度的做法很早就已經出現了!不過,從富洋村這個傳說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資訊,“王質爛柯觀弈”最早產生于地處黃河流域的北方地區。魏晉南北朝以後,隨著北方漢人的大量南遷,這個傳說也被帶到了長江流域及閩粵地區。在閩北的武夷山,也有“爛柯觀弈”的遺址。在武夷山桃源洞口鑿刻有一副對聯:“喜無樵子複觀弈,怕有漁郎來問津。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有詩道:“局上閑征戰,人間任是非。空教采樵客,柯爛不知歸。”

福洋村還附會有不少“爛柯觀弈”的遺址。村後的“仙人開口”傳說就是王質遇仙之處,王質入山的道路,王質房屋的宅基以及遺存的石臼都可以找到,神仙對弈的石桌、石凳,

仙人腳印也歷歷可辨。近年來,由於柴草無人砍伐,山路荒廢,這些景觀也被荒草遮掩,幾近湮沒。

【李林甫僑居福洋之謎】

福洋村西邊路口,有個名叫“李家欄”的地方,這裡舊時靠近南路官道,現瀕臨一零四國道,交通便捷,地勢平坦,原先散佈著大片茉莉茶園,是福洋村民主要的經濟收入。現已改為石材加工和竹木銷售市場,與城區連成一片。從表面來看,這裡沒有任何特殊之處,而在民間傳說中,它卻是唐代宰相李林甫的府邸所在地。

根據《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六》、《資治通鑒》、《中國宰相全書》等書記載,李林甫,小名哥奴,系唐高祖李淵從父弟李叔良之曾孫,從小不務正業,但善於逢迎,以諳熟音律得舅父楚國公薑皎喜愛,當上千牛直長的小官。開元初,升太子中允、國子司業。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沉湎酒色,寵信西宮武惠妃,李林甫為了能夠平步青雲,處處巴結武惠妃,並向尚書右丞韓休大獻殷勤。韓休拜相後,推薦李林甫為黃門侍郎。

開元二十三年(735)五月,李林甫升禮部尚書。為了實現政治上的野心,繼續與有權勢的宦官、嬪妃來往,他還善於揣摩玄宗的意旨,深得寵倖。開元二十五年(737),監察禦史周子諒上書彈劾牛仙客“非宰相器”,惹惱玄宗。盛怒之下,被下令斬殺。李林甫落井下石,誣陷周子諒系宰相張九齡所薦,張九齡因此被貶為荊州長史,逐出長安。

從此,李林甫獨攬朝政,為了掩蔽玄宗耳目,竭力堵塞言路,對於不依從自己的大臣,想方設法進行打擊迫害,並任用蕭炅、吉溫、羅希奭等一批酷吏,凡是朝中有與自己不和的人,便極力排擠、迫害,釀成了著名的“韋堅之案”、“楊慎矜案”。天寶十一年(751),李林甫病死。在臨死之前,他的黨羽楊國忠、陳希烈為了保全自身,紛紛揭發李林甫罪行,因此李死後還沒來得及下葬,玄宗就以“淫祀厭勝,結叛虜,圖危宗社”之罪,“悉奪官爵,斫棺剔取含珠金紫,更以小槥,用庶人禮葬之。”①

縱觀李林甫一生,其活動範圍局限於北方陝西、河南、河北、甘肅一帶,從未涉足江南以及福建地區,更不用說光臨過當時尚未開發的閩東地域,福洋村的這個歷史傳說有板有眼,有根有據,對於李林甫的宅墓,老一輩村民也能夠一一指點,其中必有緣由。

為此,筆者反復查閱《舊唐書》、《新唐書》,發現李林甫有“子二十五人,女二十五人”②,在他死後,悉受牽連,“岫、崿諸子並謫於嶺表。”③嶺表即嶺南,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新唐書》中也說:“(李林甫)諸子司儲郎中儒、太常少卿嶼及岫等悉徙嶺南、黔中,各給奴婢三人,籍其家;諸婿若張博濟、鄭平、杜位、元捴,屬子複道、光,皆貶官。”很可能李林甫子女中的某一個在流放嶺南的時候,逃竄到了當時的長溪縣,或者直接流放到了這裡。在福建這種情況已有先例。據明黃仲昭《八閩通志》記載,漳浦縣有長孫沖墓,“長孫沖,唐長孫無忌子,仕為秘書監,流嶺南,卒葬於此。”南安市有李叢墓,據《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高祖諸子》:“(江安王李元祥子皎),皎子叢,以幼流放嶺南,葬南安,人號其塚為‘天孫墓’。”

民間傳說,在唐朝時期,蕉城的南路官道從古溪到福洋這一段,道路以青石板鋪砌,寬敞筆直,兩旁深宅大院、客棧商鋪林立,行人依靠連綿不斷的雨棚遮擋,酷暑陰天,都不需攜帶傘具。這些產業都屬於“李林甫”所有,他擁有大量財富,魚肉鄉里,無惡不作,這一帶那家娶媳婦,“初☆禁☆夜權”必須歸其享用。從傳說我們可以這樣設想,李林甫的某個兒子攜帶著大量珠寶,逃逸到長溪縣,隱居於這樣一個“山高皇帝遠”的世外桃源,構建精美豪華的宅第,購置眾多田產,又過起富貴奢侈的生活。在福洋村附近海域,至今還有一處“官港”的地名,或者跟李氏存在關係。這段傳說在蕉城沿海鄉鎮流傳甚廣,婦孺皆知,但在歷代地方誌中卻找不出任何記載。

李林甫的傳說,絕非無中生有,最早必有事實根據。在李家欄一帶,建國前後曾多次出土文物,可作佐證。建國初期,福洋村民顏某在建房挖地基時,在傳說中李府的“望月台”遺址,挖掘出幾塊人工打鑿的青石板,隨之出土的還有一方石碑,書寫著“陟瞻”二字。更引人稱奇的是一個綠瓷香爐(有可能是越窯的青瓷器具),絲毫無損。“陟瞻”二字出自《詩經·國風·魏風·陟岵》。全文分為三段,描寫流落遠方的征夫思念家中的親人(父親、母親、兄長),盼望回家的心情。可見這裡以前建有一座樓臺,可供登高望遠。這與民間傳說的“望月台”用意十分吻合,更加證明了修建者所處的身份。根據《舊唐書》記載,李林甫生活奢侈,“京城邸第,田園水磑,利盡上腴。城東有薛王別墅,林亭幽邃,甲於都邑,特以賜之。”“宰相用事之盛,開元以來,未有其比。”福洋村的這座李府,雖然比不得京師之時,從現有遺址面積來看,規模已相當可觀。據南宋趙令畤《侯鯖錄》,李林甫在家中特設了一個專用廳堂,形如彎月,號稱“月堂”。每當想要排斥陷害某位大臣,就住進月堂,精心策劃,當他得意洋洋出來時,便是那一位大臣又要遭殃了。福洋望月台,極可能是李氏後人為了紀念父親“豐功偉績”而修建的。時過境遷,石碑、綠瓷香爐等已不知去向。八十年代中後期,還有村民在耕種時偶爾挖掘出金銀釵珥、瓷器碎片、古錢幣等文物。2000年10月,城南鎮竹木市場破土新建,在平整地基時發現好幾個裝滿稻米的大陶甕,由於時間久遠,已形成黑色碳化物。隨後幾年,有些住戶建房,也挖掘出兩宋古錢幣、抄手硯臺等物。

【顏察院之謎】

福洋村有顏、呂、宋、陳四大姓,其中以顏姓人口最多,遷入最早。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在福洋村口有一座顏氏祖宅,始建於明代中後期,規模宏大,古香古色。門前一色青石板鋪砌,門口立有一對石旗杆。據顏氏後人口述,祖宅即著名的“顏察院”所建,石旗杆也是為其所樹立。民間傳說,福洋村正後山有個天然石縫,形如獅口。獅口正對著顏氏祖宅,受其精氣滋養,所以誕生了顏察院。顏察院生性貪虐,回鄉探親之日,他聽說二都朱溪潭中有金雞,誰能讀懂潭上朱聯石⑤聯對,金雞就會浮出水面。顏察院聰明過人,認清朱聯石字跡,果然一頭金光閃爍的金雞浮了出來。顏察院喜出望外,上前撈取,一不小心摔入潭中,活活淹死。

察院一職,查《中國歷代官制詞典》“察院”條目:“(明代)改禦史台為都察院,遂為都察院的簡稱。巡撫衙門亦可稱為察院。其職代天子巡狩,按藩服大臣及府、州、縣官,考察舉劾極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可稱地位煊赫,權力巨大。蕉城區歷史上僅有林聰曾任此要職。另外,明代十三道監察禦史(正七品)也稱察院,蕉城明代有陳褒、陳褎、林泰、龔彥文榮膺該職。不管都察院都禦史還是十三道禦史,都必須兩榜進士才可以擔任(明初官員缺額甚大,因此例外)。查閱歷代州府縣誌,蕉城歷史上找不到姓顏的進士,也沒有所謂顏姓任察院者。

福洋村這位“察院大老爺”究竟從何而來呢?筆者曾帶著這個疑問,與同村陳裕燦、謝福增(現已故)兩位老先生到福洋實地查訪。在福洋顏氏後人的熱情幫助下,筆者查閱了《福洋顏氏族譜》。據族譜記載,顏氏開基始祖日大公,原籍山東兗州府曲阜縣,為複聖顏回後裔。明洪武年間(1368~1399)隨江夏侯周德興入閩屯田,遷居漳浦縣白沙東西橋。後改遷寧德。此後六百多年時間裡,沒有出過任何職官。隨後大家還遊覽了聞聲已久的顏氏祖宅。祖宅有上下兩幢,分別稱作上顏、下顏。石旗杆樹立于上顏門口。上顏為明代建築,年久失修,無人居住。在寬敞的廳堂正上方懸掛著一些殘缺不全的匾額、楹聯,是文革時期的劫後殘餘。從上面題字可以得知,顏氏先祖在康熙、雍正時期,曾經有過一位國子監生,名為顏永釧。匾額是顏永釧壽辰時,福建學政恩普、甯德知縣申茂所贈送。石旗杆也是為顏永釧而立。與傳說中的顏察院無關。由此可見,福洋顏察院純屬子虛烏有。但據顏氏後人講述,顏永釧故居舊時有塊神主牌,上書“山東按察使正堂顏公某某”字樣,是老家漳浦縣所送,察院也出於漳浦。至於漳浦縣有沒有這麼一位顏察院,還得進一步研究探討了。

▍圖文編輯:甯文策劃

而在民間傳說中,它卻是唐代宰相李林甫的府邸所在地。

根據《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六》、《資治通鑒》、《中國宰相全書》等書記載,李林甫,小名哥奴,系唐高祖李淵從父弟李叔良之曾孫,從小不務正業,但善於逢迎,以諳熟音律得舅父楚國公薑皎喜愛,當上千牛直長的小官。開元初,升太子中允、國子司業。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沉湎酒色,寵信西宮武惠妃,李林甫為了能夠平步青雲,處處巴結武惠妃,並向尚書右丞韓休大獻殷勤。韓休拜相後,推薦李林甫為黃門侍郎。

開元二十三年(735)五月,李林甫升禮部尚書。為了實現政治上的野心,繼續與有權勢的宦官、嬪妃來往,他還善於揣摩玄宗的意旨,深得寵倖。開元二十五年(737),監察禦史周子諒上書彈劾牛仙客“非宰相器”,惹惱玄宗。盛怒之下,被下令斬殺。李林甫落井下石,誣陷周子諒系宰相張九齡所薦,張九齡因此被貶為荊州長史,逐出長安。

從此,李林甫獨攬朝政,為了掩蔽玄宗耳目,竭力堵塞言路,對於不依從自己的大臣,想方設法進行打擊迫害,並任用蕭炅、吉溫、羅希奭等一批酷吏,凡是朝中有與自己不和的人,便極力排擠、迫害,釀成了著名的“韋堅之案”、“楊慎矜案”。天寶十一年(751),李林甫病死。在臨死之前,他的黨羽楊國忠、陳希烈為了保全自身,紛紛揭發李林甫罪行,因此李死後還沒來得及下葬,玄宗就以“淫祀厭勝,結叛虜,圖危宗社”之罪,“悉奪官爵,斫棺剔取含珠金紫,更以小槥,用庶人禮葬之。”①

縱觀李林甫一生,其活動範圍局限於北方陝西、河南、河北、甘肅一帶,從未涉足江南以及福建地區,更不用說光臨過當時尚未開發的閩東地域,福洋村的這個歷史傳說有板有眼,有根有據,對於李林甫的宅墓,老一輩村民也能夠一一指點,其中必有緣由。

為此,筆者反復查閱《舊唐書》、《新唐書》,發現李林甫有“子二十五人,女二十五人”②,在他死後,悉受牽連,“岫、崿諸子並謫於嶺表。”③嶺表即嶺南,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新唐書》中也說:“(李林甫)諸子司儲郎中儒、太常少卿嶼及岫等悉徙嶺南、黔中,各給奴婢三人,籍其家;諸婿若張博濟、鄭平、杜位、元捴,屬子複道、光,皆貶官。”很可能李林甫子女中的某一個在流放嶺南的時候,逃竄到了當時的長溪縣,或者直接流放到了這裡。在福建這種情況已有先例。據明黃仲昭《八閩通志》記載,漳浦縣有長孫沖墓,“長孫沖,唐長孫無忌子,仕為秘書監,流嶺南,卒葬於此。”南安市有李叢墓,據《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高祖諸子》:“(江安王李元祥子皎),皎子叢,以幼流放嶺南,葬南安,人號其塚為‘天孫墓’。”

民間傳說,在唐朝時期,蕉城的南路官道從古溪到福洋這一段,道路以青石板鋪砌,寬敞筆直,兩旁深宅大院、客棧商鋪林立,行人依靠連綿不斷的雨棚遮擋,酷暑陰天,都不需攜帶傘具。這些產業都屬於“李林甫”所有,他擁有大量財富,魚肉鄉里,無惡不作,這一帶那家娶媳婦,“初☆禁☆夜權”必須歸其享用。從傳說我們可以這樣設想,李林甫的某個兒子攜帶著大量珠寶,逃逸到長溪縣,隱居於這樣一個“山高皇帝遠”的世外桃源,構建精美豪華的宅第,購置眾多田產,又過起富貴奢侈的生活。在福洋村附近海域,至今還有一處“官港”的地名,或者跟李氏存在關係。這段傳說在蕉城沿海鄉鎮流傳甚廣,婦孺皆知,但在歷代地方誌中卻找不出任何記載。

李林甫的傳說,絕非無中生有,最早必有事實根據。在李家欄一帶,建國前後曾多次出土文物,可作佐證。建國初期,福洋村民顏某在建房挖地基時,在傳說中李府的“望月台”遺址,挖掘出幾塊人工打鑿的青石板,隨之出土的還有一方石碑,書寫著“陟瞻”二字。更引人稱奇的是一個綠瓷香爐(有可能是越窯的青瓷器具),絲毫無損。“陟瞻”二字出自《詩經·國風·魏風·陟岵》。全文分為三段,描寫流落遠方的征夫思念家中的親人(父親、母親、兄長),盼望回家的心情。可見這裡以前建有一座樓臺,可供登高望遠。這與民間傳說的“望月台”用意十分吻合,更加證明了修建者所處的身份。根據《舊唐書》記載,李林甫生活奢侈,“京城邸第,田園水磑,利盡上腴。城東有薛王別墅,林亭幽邃,甲於都邑,特以賜之。”“宰相用事之盛,開元以來,未有其比。”福洋村的這座李府,雖然比不得京師之時,從現有遺址面積來看,規模已相當可觀。據南宋趙令畤《侯鯖錄》,李林甫在家中特設了一個專用廳堂,形如彎月,號稱“月堂”。每當想要排斥陷害某位大臣,就住進月堂,精心策劃,當他得意洋洋出來時,便是那一位大臣又要遭殃了。福洋望月台,極可能是李氏後人為了紀念父親“豐功偉績”而修建的。時過境遷,石碑、綠瓷香爐等已不知去向。八十年代中後期,還有村民在耕種時偶爾挖掘出金銀釵珥、瓷器碎片、古錢幣等文物。2000年10月,城南鎮竹木市場破土新建,在平整地基時發現好幾個裝滿稻米的大陶甕,由於時間久遠,已形成黑色碳化物。隨後幾年,有些住戶建房,也挖掘出兩宋古錢幣、抄手硯臺等物。

【顏察院之謎】

福洋村有顏、呂、宋、陳四大姓,其中以顏姓人口最多,遷入最早。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在福洋村口有一座顏氏祖宅,始建於明代中後期,規模宏大,古香古色。門前一色青石板鋪砌,門口立有一對石旗杆。據顏氏後人口述,祖宅即著名的“顏察院”所建,石旗杆也是為其所樹立。民間傳說,福洋村正後山有個天然石縫,形如獅口。獅口正對著顏氏祖宅,受其精氣滋養,所以誕生了顏察院。顏察院生性貪虐,回鄉探親之日,他聽說二都朱溪潭中有金雞,誰能讀懂潭上朱聯石⑤聯對,金雞就會浮出水面。顏察院聰明過人,認清朱聯石字跡,果然一頭金光閃爍的金雞浮了出來。顏察院喜出望外,上前撈取,一不小心摔入潭中,活活淹死。

察院一職,查《中國歷代官制詞典》“察院”條目:“(明代)改禦史台為都察院,遂為都察院的簡稱。巡撫衙門亦可稱為察院。其職代天子巡狩,按藩服大臣及府、州、縣官,考察舉劾極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可稱地位煊赫,權力巨大。蕉城區歷史上僅有林聰曾任此要職。另外,明代十三道監察禦史(正七品)也稱察院,蕉城明代有陳褒、陳褎、林泰、龔彥文榮膺該職。不管都察院都禦史還是十三道禦史,都必須兩榜進士才可以擔任(明初官員缺額甚大,因此例外)。查閱歷代州府縣誌,蕉城歷史上找不到姓顏的進士,也沒有所謂顏姓任察院者。

福洋村這位“察院大老爺”究竟從何而來呢?筆者曾帶著這個疑問,與同村陳裕燦、謝福增(現已故)兩位老先生到福洋實地查訪。在福洋顏氏後人的熱情幫助下,筆者查閱了《福洋顏氏族譜》。據族譜記載,顏氏開基始祖日大公,原籍山東兗州府曲阜縣,為複聖顏回後裔。明洪武年間(1368~1399)隨江夏侯周德興入閩屯田,遷居漳浦縣白沙東西橋。後改遷寧德。此後六百多年時間裡,沒有出過任何職官。隨後大家還遊覽了聞聲已久的顏氏祖宅。祖宅有上下兩幢,分別稱作上顏、下顏。石旗杆樹立于上顏門口。上顏為明代建築,年久失修,無人居住。在寬敞的廳堂正上方懸掛著一些殘缺不全的匾額、楹聯,是文革時期的劫後殘餘。從上面題字可以得知,顏氏先祖在康熙、雍正時期,曾經有過一位國子監生,名為顏永釧。匾額是顏永釧壽辰時,福建學政恩普、甯德知縣申茂所贈送。石旗杆也是為顏永釧而立。與傳說中的顏察院無關。由此可見,福洋顏察院純屬子虛烏有。但據顏氏後人講述,顏永釧故居舊時有塊神主牌,上書“山東按察使正堂顏公某某”字樣,是老家漳浦縣所送,察院也出於漳浦。至於漳浦縣有沒有這麼一位顏察院,還得進一步研究探討了。

▍圖文編輯:甯文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