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驕傲|大量珍貴圍墾歷史照片首次曝光,蕭山人當年就是這樣創造了人類奇跡!

蕭山圍墾,時間之久,面積之大,工程之艱巨,氣勢之恢宏,蜚聲中外,永載史冊。

近日翻看史書,被蕭山圍墾的壯舉所觸動:歷時三十年,最多日動用民工十五萬餘人,用原始的勞動工具和生產方式,

圍海造田52萬畝,使350平方公里的灘塗變成良田,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世界圍海造田的奇跡”。那是蕭山人用辛勞創造的奇跡,那是父輩們用血汗換來的碩果!

現將部分當時圍海造田的照片加以編揖,獻給曾經參加過圍墾和為圍墾出力流汗的人們,獻給我那年輕和不再年輕的朋友,也以此紀念52位為圍墾獻出生命的父老兄弟!

——周學燦

五十年代初蕭山地圖。

錢塘江已擴展到頭蓬、新灣邊上。

圍海完成後的地圖,紅色為新增土地。350平方公里圍墾土地上,新建了七個鄉、四十七個行政村,九個農場,二萬多農戶搬到墾區居住。

如今的大江東。

未來的大江東新城。

一切都要從蕭山沙地老人至今心有餘悸的一個詞說起……

坍江

坍江,指蕭山沙地處瀕臨錢塘江之地,因水沖刷而坍塌江中。

據蕭山市志記載:

坍江照片

圍墾

蕭山縣圍墾指揮部于1969年成立,1984年搬至頭蓬,1988年改為蕭山市圍墾指揮部。

圍墾前的勘察測繪工作。

各路圍墾大軍,絕大部分人走路、少量人騎自行車,從全縣各地奔赴錢塘江邊,參與與海奪田的會戰,自帶鋪蓋和糧食,不發工錢,只在生產隊記工分,一塊一塊圍,一個戰役一個戰役打,一年復一年,一代接一代,蕭山人用自己的熱血、汗水直至生命,書寫了蕭山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頁。

圍墾場面壯觀。

開山

圍墾築壩所需石材,系從附近山體開採。

山上採石填海築壩。

1968年12月7日,党灣公社民工馮永川在採石中犧性,他所在的山場民工組成“馮永川突擊隊”,繼續為圍墾採石。

圍海所用的大量的石頭,分別從航塢山、大和山、青龍山等處人工開採。

愚公移山只是神話故事,可蕭山人移山填海是事實。

運輸石頭基本靠拖船,有的甚至用牛拖、用人拉。

少量汽車運載是後幾年的時侯。

生活

建設兵團的知青們,也用他們稚嫩的肩膀,擔起了圍海造田的重擔。

部隊不但派兵參加圍墾,也派宣傳隊到工地為民工演出。

圍墾民工夜裡睡的棚子,生活極為艱苦。

赤腳醫生在工地上為民工看病。

休息時,喝的是苦澀的咸水。

貨郎擔遊走在圍墾工地,把原始的勞動工具賣給民工。

供銷社在圍墾設點。

常有領導到現場視察,有的參加勞動。

安居

內地農民把家遷到圍墾,二萬多農戶搬到墾區居住。

初次搬到圍墾,多是這樣的草舍。

經過多年的改良、耕種,被圍墾的土地逐漸成了錢塘江南岸的良田和濕地。

圍墾精神是蕭山人的寶貴財富,蕭山人將世代相傳,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如今,在大江東臨江園區建設了知青文化園,為當年圍海造田的知青塑了銅像,以紀念兵團二師四個團的知青近十年參加圍墾的功績。

(作者周學燦。本文圖片資料來自《蕭山圍墾志》、《蕭山縣誌》、《蕭山市志》、《董光中紀實攝影集》及網路)

腳踏堅實土地,勿忘先輩功績。

你可能喜歡

領導說了

一個

小編工資漲3毛!

一年復一年,一代接一代,蕭山人用自己的熱血、汗水直至生命,書寫了蕭山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頁。

圍墾場面壯觀。

開山

圍墾築壩所需石材,系從附近山體開採。

山上採石填海築壩。

1968年12月7日,党灣公社民工馮永川在採石中犧性,他所在的山場民工組成“馮永川突擊隊”,繼續為圍墾採石。

圍海所用的大量的石頭,分別從航塢山、大和山、青龍山等處人工開採。

愚公移山只是神話故事,可蕭山人移山填海是事實。

運輸石頭基本靠拖船,有的甚至用牛拖、用人拉。

少量汽車運載是後幾年的時侯。

生活

建設兵團的知青們,也用他們稚嫩的肩膀,擔起了圍海造田的重擔。

部隊不但派兵參加圍墾,也派宣傳隊到工地為民工演出。

圍墾民工夜裡睡的棚子,生活極為艱苦。

赤腳醫生在工地上為民工看病。

休息時,喝的是苦澀的咸水。

貨郎擔遊走在圍墾工地,把原始的勞動工具賣給民工。

供銷社在圍墾設點。

常有領導到現場視察,有的參加勞動。

安居

內地農民把家遷到圍墾,二萬多農戶搬到墾區居住。

初次搬到圍墾,多是這樣的草舍。

經過多年的改良、耕種,被圍墾的土地逐漸成了錢塘江南岸的良田和濕地。

圍墾精神是蕭山人的寶貴財富,蕭山人將世代相傳,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如今,在大江東臨江園區建設了知青文化園,為當年圍海造田的知青塑了銅像,以紀念兵團二師四個團的知青近十年參加圍墾的功績。

(作者周學燦。本文圖片資料來自《蕭山圍墾志》、《蕭山縣誌》、《蕭山市志》、《董光中紀實攝影集》及網路)

腳踏堅實土地,勿忘先輩功績。

你可能喜歡

領導說了

一個

小編工資漲3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