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讓“以弱勝強”的真理之光照亮未來

閱讀提示

抗戰初期,毛澤東曾指出:今日紅軍有一種自己的拿手好戲,這種拿手戲一定能起決定作用,這就是真正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正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抗日軍民,

實施正確的戰爭和作戰指導,運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善於運用“拿手戲”,才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的戰爭奇跡。抗日戰爭中人民軍隊戰略戰術思想的產生和形成,為我軍打贏未來資訊化戰爭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重要的方法論啟示。

(一)

“戰略的持久戰,戰役戰術的速決戰”的“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是指導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理論指南。打贏未來戰爭,

仍然需要科學認識戰爭發展規律,制訂符合客觀實際的戰略指導及與其相適應的作戰原則

戰爭實踐表明,戰爭雙方的勝敗,決定於各自的主客觀條件。其中,主觀條件即戰略指導,它的正確與否,對於戰爭的勝敗有著重大作用和影響。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從中日雙方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等客觀實際出發,深刻揭示了全國抗戰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的發展規律,

科學地描繪了中國抗戰進程的輪廓,提出了實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成為中華民族奪取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的理論指南。為了有效貫徹持久戰的戰略方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總結土地革命戰爭的實踐和抗日戰爭初期的新鮮經驗,針對敵後抗戰敵強我弱的特點,就怎樣實行持久戰的問題,
創造性地確立了“基本的是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的敵後戰場基本作戰原則。正是由於這些作戰原則的正確制定和成功運用,我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力量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挫敗了日本法西斯“速戰速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並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

科學的戰爭和作戰指導是贏得勝利的根本保障。未來我軍面臨的危機爆發點可能較多,戰略方向不同、戰略任務不同,作戰對手、戰場環境、作戰樣式、力量運用都不同,必須根據時代條件和敵我雙方實際情況,研究戰爭、認識戰爭,進而把握戰爭的特點、規律,既要制定符合戰爭實際的戰略指導,又要確定與其相適應的具體作戰原則和行動方案,因情因敵因地實施戰略指導和作戰。

(二)

“化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的“以劣勝優”思想,明確了抗日戰爭與敵鬥爭的立足點。打贏未來戰爭,必須緊盯作戰對手,立足現有裝備實施非對稱自主作戰

在戰爭能力對比中,交戰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地理等方面的差別,必然造成一方的某一方面為優,另一方則為劣;或者一方的某一方面為劣,另一方則為優。然而,隨著條件的變化,雙方的優劣都不是絕對的,是可以轉化的。抗日戰爭是一場敵強我弱的“不對稱”戰爭,也是一場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的戰爭。在“雙方的優劣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且“敵力在逐漸減少我力在逐漸增加中”,最終“日本將以絕對劣勢而失敗,中國將以絕對優勢而獲勝”的正確判斷下,我黨宣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持久作戰的戰略方針,開展了全民參與的人民戰爭,積極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堅決地實行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和發動敵後的遊擊戰爭,在戰役的運動戰和遊擊戰中取得許多局部的壓倒敵人的優勢和主動地位”“去剝奪敵人的許多局部優勢和局部主動地位,把它拋入劣勢和被動”“逐漸地造成戰略的優勢和戰略的主動地位”,從而改變了先前的力量對比形態,一步步化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積小勝為大勝,最終奪取戰爭的勝利。

打贏戰爭離不開人的自覺能動性的發揮。當前,隨著軍事技術的不斷發展,我軍的武器裝備較之過去已有長足進步,但與世界先進水準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立足新的時代和新的戰爭形態,立足現有裝備技術條件,研究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非對稱自主能動作戰,實現以劣勝優,是打贏資訊化戰爭及進行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

(三)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的“人民戰爭”,堅持兵民是勝利之本,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和決定因素。打贏未來戰爭,仍然需要充分動員和組織人民以新的方式支前、參戰,堅持戰爭的群眾性、整體性

人民群眾不僅是戰爭人力、物力的源泉,而且是強大精神力量的源泉,還是與敵直接鬥爭的重要力量。戰爭如果離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戰爭,它的勝利是軍民團結、同仇敵愾的“人民戰爭”的勝利。早在抗戰初期,我黨根據民族矛盾上升為國內主要矛盾的特點,認為要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必須實行“全國軍事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在戰略相持階段,又進一步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為此,我黨堅持實施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在抗日根據地和敵後戰場,建立以主力部隊為主,地方部隊和民兵、自衛軍為補充的“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積極動員人民群眾支前、參戰,並創造性地開展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鐵道遊擊戰和水上遊擊戰等,充分發揮了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

美國戰略家柯林斯說過,人民戰爭可以像核戰爭一樣,具有確定無疑的和同樣有效的威懾力。當前,戰爭形態的不斷演變,對傳統人民戰爭的組織動員以及戰略戰術提出了嚴峻挑戰,但也為新形勢下創新發展人民戰爭思想提供了新的空間。未來的資訊化戰爭,應堅持戰爭的群眾性、整體性,拓展人民戰爭的內涵和外延,把有限的主戰場和廣闊的相關戰場連接起來,把軍事手段與政治、經濟、外交等各種非軍事手段結合起來一體運用,以發揮人民戰爭的新威力。

(四)

“依據敵我部隊、敵我地形的情況,及時地恰當地給以變換”的“用兵之法”,通過靈活用兵掌握對敵鬥爭主動權,是抗日戰爭遊擊戰的靈魂。打贏未來戰爭,仍然需要因敵、因勢而變,靈活運用戰役戰術奪取和掌控戰場主動權

戰爭是敵對雙方智慧和謀略的比拼。戰場情況千變萬化,戰爭指導者能否做到因敵、因地、因勢而變,巧妙設計用謀,靈活用兵,是決定勝敗的重要因素。抗日戰爭時期特別是戰略防禦、戰略相持階段,面對強大的敵人,如何達成戰略上的持久戰和戰役戰術上的速決戰,實現以劣勝優,除了正確的戰略指導,靈活運用兵力是在總體劣勢中造成局部優勢的最關鍵的一招。為此,在作戰形式運用上,人民軍隊根據不同戰場情況,把使用正規兵團在較長的戰線和較大的戰區從事戰役戰鬥上的外線速決進攻的運動戰,和依託陣地不遠離陣地對據守堅固陣地或野戰陣地防禦之敵實施進攻的陣地戰,以及由民兵、遊擊隊或正規軍組成的遊擊部隊同人民群眾密切配合、靈活機動地襲擊敵人的遊擊戰有機結合起來。在兵力運用上,人民軍隊採用“分散使用、集中使用和轉移兵力”三種形式,按照任務和敵情、地形、居民等條件,靈活地分散兵力或集中兵力,並靈活地轉移(變換)兵力,每戰集中優勢兵力,實施迂回包圍,實行盡可能的殲滅戰。在戰法運用上,人民軍隊依據戰場的情勢,善於把握時機、地點、部隊三個關節,一切因時、因地、因敵制宜,不拘泥於任何定規,有什麼槍打什麼仗,對什麼敵人打什麼仗,在什麼時間地點打什麼時間地點的仗,實現了“為了爭取主動權,以便逼敵處於被動地位,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之目的”。

“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是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也是今天人民軍隊克敵制勝的法寶。未來戰爭中,我們可能面臨對手多元、作戰地區多樣的複雜局面,要打贏戰爭、遏制危機,必須以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為指導,以作戰任務為牽引、以軍事技術為支撐、以戰場環境為基礎,積極研究基於資訊系統的體系作戰的“用兵之法”,尤其是研究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戰法,探尋打贏資訊化戰爭和遏控危機的制勝之道,切實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

是可以轉化的。抗日戰爭是一場敵強我弱的“不對稱”戰爭,也是一場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的戰爭。在“雙方的優劣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且“敵力在逐漸減少我力在逐漸增加中”,最終“日本將以絕對劣勢而失敗,中國將以絕對優勢而獲勝”的正確判斷下,我黨宣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持久作戰的戰略方針,開展了全民參與的人民戰爭,積極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堅決地實行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和發動敵後的遊擊戰爭,在戰役的運動戰和遊擊戰中取得許多局部的壓倒敵人的優勢和主動地位”“去剝奪敵人的許多局部優勢和局部主動地位,把它拋入劣勢和被動”“逐漸地造成戰略的優勢和戰略的主動地位”,從而改變了先前的力量對比形態,一步步化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積小勝為大勝,最終奪取戰爭的勝利。

打贏戰爭離不開人的自覺能動性的發揮。當前,隨著軍事技術的不斷發展,我軍的武器裝備較之過去已有長足進步,但與世界先進水準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立足新的時代和新的戰爭形態,立足現有裝備技術條件,研究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非對稱自主能動作戰,實現以劣勝優,是打贏資訊化戰爭及進行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

(三)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的“人民戰爭”,堅持兵民是勝利之本,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和決定因素。打贏未來戰爭,仍然需要充分動員和組織人民以新的方式支前、參戰,堅持戰爭的群眾性、整體性

人民群眾不僅是戰爭人力、物力的源泉,而且是強大精神力量的源泉,還是與敵直接鬥爭的重要力量。戰爭如果離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戰爭,它的勝利是軍民團結、同仇敵愾的“人民戰爭”的勝利。早在抗戰初期,我黨根據民族矛盾上升為國內主要矛盾的特點,認為要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必須實行“全國軍事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在戰略相持階段,又進一步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為此,我黨堅持實施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在抗日根據地和敵後戰場,建立以主力部隊為主,地方部隊和民兵、自衛軍為補充的“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積極動員人民群眾支前、參戰,並創造性地開展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鐵道遊擊戰和水上遊擊戰等,充分發揮了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

美國戰略家柯林斯說過,人民戰爭可以像核戰爭一樣,具有確定無疑的和同樣有效的威懾力。當前,戰爭形態的不斷演變,對傳統人民戰爭的組織動員以及戰略戰術提出了嚴峻挑戰,但也為新形勢下創新發展人民戰爭思想提供了新的空間。未來的資訊化戰爭,應堅持戰爭的群眾性、整體性,拓展人民戰爭的內涵和外延,把有限的主戰場和廣闊的相關戰場連接起來,把軍事手段與政治、經濟、外交等各種非軍事手段結合起來一體運用,以發揮人民戰爭的新威力。

(四)

“依據敵我部隊、敵我地形的情況,及時地恰當地給以變換”的“用兵之法”,通過靈活用兵掌握對敵鬥爭主動權,是抗日戰爭遊擊戰的靈魂。打贏未來戰爭,仍然需要因敵、因勢而變,靈活運用戰役戰術奪取和掌控戰場主動權

戰爭是敵對雙方智慧和謀略的比拼。戰場情況千變萬化,戰爭指導者能否做到因敵、因地、因勢而變,巧妙設計用謀,靈活用兵,是決定勝敗的重要因素。抗日戰爭時期特別是戰略防禦、戰略相持階段,面對強大的敵人,如何達成戰略上的持久戰和戰役戰術上的速決戰,實現以劣勝優,除了正確的戰略指導,靈活運用兵力是在總體劣勢中造成局部優勢的最關鍵的一招。為此,在作戰形式運用上,人民軍隊根據不同戰場情況,把使用正規兵團在較長的戰線和較大的戰區從事戰役戰鬥上的外線速決進攻的運動戰,和依託陣地不遠離陣地對據守堅固陣地或野戰陣地防禦之敵實施進攻的陣地戰,以及由民兵、遊擊隊或正規軍組成的遊擊部隊同人民群眾密切配合、靈活機動地襲擊敵人的遊擊戰有機結合起來。在兵力運用上,人民軍隊採用“分散使用、集中使用和轉移兵力”三種形式,按照任務和敵情、地形、居民等條件,靈活地分散兵力或集中兵力,並靈活地轉移(變換)兵力,每戰集中優勢兵力,實施迂回包圍,實行盡可能的殲滅戰。在戰法運用上,人民軍隊依據戰場的情勢,善於把握時機、地點、部隊三個關節,一切因時、因地、因敵制宜,不拘泥於任何定規,有什麼槍打什麼仗,對什麼敵人打什麼仗,在什麼時間地點打什麼時間地點的仗,實現了“為了爭取主動權,以便逼敵處於被動地位,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之目的”。

“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是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也是今天人民軍隊克敵制勝的法寶。未來戰爭中,我們可能面臨對手多元、作戰地區多樣的複雜局面,要打贏戰爭、遏制危機,必須以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為指導,以作戰任務為牽引、以軍事技術為支撐、以戰場環境為基礎,積極研究基於資訊系統的體系作戰的“用兵之法”,尤其是研究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戰法,探尋打贏資訊化戰爭和遏控危機的制勝之道,切實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