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季養生」小暑時節 消暑降溫吃什麼好?

丁酉年7月7日為小暑,小暑時鬥指辛,太陽黃經為105 度,

此時天氣已熱,尚未達到極點,所以稱作“小暑”。時至小暑,已是綠樹濃蔭。炎熱之感漸襲,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降雨增多,

人體陽氣在外,脾胃相對空虛,

易出現上熱下寒、外熱內寒的狀況。

養生應疏通經絡,溫中去寒,

健脾化濕,舒經散熱。

寒性體質,三伏灸暖身

小暑節氣就進入三伏天了,天地間陽氣旺盛,寒性體質如陽虛、氣虛、血瘀、氣郁(怕冷)、痰濕(怕冷)的人可以借此時做艾灸,

排除身體裡集聚的寒氣。對於咳嗽,哮喘、喘症、慢性泄瀉、關節冷痛僵硬、怕冷、體虛易感冒、過敏性鼻炎、痛經等病症,可以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按摩頭部 清火醒神

天氣熱,難免頭昏,按摩頭部可以清虛火,醒神,讓自己精神一點。還能改善頭部血液迴圈,促進頭皮代謝垃圾,養出一頭秀髮。

頭為諸陽之會,按摩頭部能升舉清陽,使百脈調和。頭部的經絡有督脈、膀胱經和膽經。

每天堅持,抽出十分鐘來按摩,可振奮督脈的陽氣,幫助膀胱經排除體內的垃圾,疏通膽氣,使人心情舒暢,消化好。

用梳子或手指從前往後梳頭300下,左中右都要覆蓋到。亦可使用有凸點的頭部刮痧板,用凸出的按摩點,和弧形邊齒,緊貼頭顱彎位,輕鬆有效地按摩並刺激頭皮與穴位。

消暑靚湯推薦

小暑節氣日照時間和紫外線強度都加大了,很容易引發中暑。大量出汗引起體內水和電解質的丟失,及時補充水份非常重要。

消暑四豆湯

氣味香潤清甜,有清熱解暑的功效,

不寒不涼,老少鹹宜。

非常適合暑期飲用。

紅豆30g白扁豆30g綠豆30g黑豆30g甘草6g

做法:

1、材料洗淨,浸泡半小時,一起放入砂鍋中,加2500毫升水。

2、武火煲至沸騰後,改文火煲2個小時。

3、可加入紅糖調味,亦可淡服。此量可供4~5人食用。

功效:

紅豆性平味甘,能解毒、清熱、利水;

白扁豆性平味甘,能和中化濕、補脾止瀉;

綠豆性寒味甘,能清熱、消暑利濕、止渴,自古就是消暑解毒的良藥,是此湯的關鍵;

黑豆性溫味甘,能利小便、潤肌膚、好顏色。在此既助紅豆、白扁豆、綠豆消暑利濕,又能減緩其寒涼之性。

甘草在此用其調和百藥之功。合而為湯,消暑而不寒涼,利水而不傷腎。

冬瓜荷葉湯

老冬瓜(連皮、籽)1000g鮮荷葉1/4~1/3 塊白扁豆50g薏苡仁50g豬扇骨

500g

生薑片

3片

做法:

1、各藥食材分別清洗乾淨。

2、扁豆、薏苡仁用清水稍浸泡15 分鐘,老冬瓜切塊,豬扇骨用刀背敲裂,然後與鮮荷葉、生薑片一併放入瓦煲中,加清水2500毫升。

3、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約2個小時。

4、調入適量食鹽即可,此量可供3~ 4人用,豬扇骨可撈起拌醬油食用。

功效:

冬瓜皮利水消腫,消除煩渴。冬瓜子健脾,清腸通便。連皮和籽一起使用,從而加強其消暑利水的功效;

荷葉味苦、辛,微澀,性涼,歸心、肝、脾經;具有消暑利濕、健脾升陽、散淤止血的功效;

薏米即薏苡仁,為廣東人所熟悉的利水滲濕、祛風濕的中藥,在春夏間常用它煲湯,有祛濕之用,其性微寒,味甘、淡,入脾、腎、肺經;

扁豆性平味甘,有滋補強壯、調和五臟、安養精神、健脾益氣、化濕利水的功效。

兩藥固護中焦,與老冬瓜、鮮荷葉相搭配,標本兼治、暑濕病邪。

表情來自“一代宗師”

連皮和籽一起使用,從而加強其消暑利水的功效;

荷葉味苦、辛,微澀,性涼,歸心、肝、脾經;具有消暑利濕、健脾升陽、散淤止血的功效;

薏米即薏苡仁,為廣東人所熟悉的利水滲濕、祛風濕的中藥,在春夏間常用它煲湯,有祛濕之用,其性微寒,味甘、淡,入脾、腎、肺經;

扁豆性平味甘,有滋補強壯、調和五臟、安養精神、健脾益氣、化濕利水的功效。

兩藥固護中焦,與老冬瓜、鮮荷葉相搭配,標本兼治、暑濕病邪。

表情來自“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