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炎炎夏日,古代人是怎麼避暑的?

連日來,高溫天氣話題刷屏網路,“熱”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根據最新氣象預報,未來10天,中國中東部地區將迎來今年來範圍最廣、強度最強高溫天氣,最強時段,預計全國高溫面積可達364萬平方公里,

將覆蓋21個省份。好在現在有空調,有冰箱,能夠緩解酷熱。

古代沒有諸如風扇、空調等降溫電器,他們是怎麼避暑的呢?

古人避暑方法一:搖扇子納涼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

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

往往一件事物的發展賦予了文化的意義就脫離了本來的作用,比如古代讀書人手中的摺扇,富家小姐手裡的團扇。

古人避暑方法二:冰塊

青銅冰鑒

不要以為只有現代才有冰箱,現代那是電冰箱,實際上,在周時期已經擁有冰箱了,不過那個時候叫冰鑒。青銅冰鑒是我國戰國時代就已發明的“原始冰箱”。青銅冰鑒1977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由銅鑒、銅缶組合而成,缶套置於鑒內。冰鑒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鑒內的缶四周的冰塊,使缶中的酒降溫的。


中國古代,人們喜歡溫酒,溫酒不傷脾胃;夏季時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楚國地處南方,盛夏時飲冰鎮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楚辭·招魂》中的這兩句話就是說,夏天飲酒,撈淨糟沫後進行冰鎮,喝起來清涼味甘,煞是舒服。

清代宮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製冷的木質冰箱,這種器具當時被稱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鑒”演變而來的。它們一般為木胎,

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製成。外形口大底小呈鬥狀,

上面以厚木板為蓋,腰部上下箍銅兩周,箱的兩側設置便於搬運的銅環,四條腿足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濕防潮。

這種冰箱不僅外形美觀,而且結構科學合理,與現代冰箱有異曲同工之妙。箱內一般採用導熱性較弱的鉛或錫為裡,這樣既能起到較好的隔熱效果,延長天然冰的使用時間,

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蝕木質箱體。蓋板通常為兩塊,其中一塊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塊是活板。使用時可將活板取下,先在箱內放入冰塊,然後便可以將瓜果、飲料等食物鎮於冰上。箱底有小孔,可以隨時排放冰水,保持箱內清潔;箱蓋則雕有鏤空的通氣孔,用於散氣通風,在保鮮食物的同時,亦可借助裡面排出的冷氣降低室內溫度,進而起到“空調”的作用。由於木冰箱的成本較高,使用場合主要限於宮廷和上層權貴之家,因此流傳至今的實物並不多見。

發展到後來,富貴人家都有了自己的冰窖,冬天時候將冰從河裡取來,藏在冰窖裡,夏天拿出來乘涼。不過這依然是一項奢侈的活動。普通百姓是無法享受的。到明清時期,這種用冰塊避暑的方式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時,官民都會大量用冰:“取一桶冰,鑿孔置於地,涼風滿屋。”

古人避暑方法三:“涼屋”

除了冰箱,古人還有自己的“空調房”那就是涼屋,唐朝的宮廷就建有專門用於夏天避暑的涼殿,在涼殿中央安裝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採用冷水迴圈的原理,用扇輪轉搖,產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 後來發展到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屋簷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目的。越到後面發展,涼屋越奢華,宋朝的涼屋裡還有植物,享受精神的愉悅。

清代,皇帝喜歡在夏天去行宮避暑,凡是皇帝、後妃所在之處,必須在夏至前搭好腳手架,高過殿頂,頂上用葦席鋪好。天棚雖然破壞了宮殿的美觀,但它起到了隔熱作用。皇帝、後妃的寢宮夏季門上安裝竹簾,以防蚊蠅。這個竹簾既細又密,是極好的竹編工藝品。後妃出去散步,宮女太監都要為他們提著熏香爐驅蚊蠅。扇子是皇帝、後妃必用之物,宮扇、團扇、羽毛扇、摺扇等等,應有盡有。清代皇宮內已有了機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開動發條,羽毛扇就能上下扇動,產生徐徐涼風。

古人避暑方法四:“飲料”

現代人有冷飲、甜筒、冰飲料,古人也有,比現代人要健康的多,每到三伏天,古人要喝苦茶、涼茶、綠豆湯來解暑,當然除了這些解暑的飲料,古代也有很多甜食飲料。

北魏時乳製品就很多,《齊民要術》載有各種各樣酥、酪做法。到唐朝,就做成“酥山”了,像一個巨大的奶油蛋糕,古代霜淇淋不過天冷才做,沒說到夏天加了冰再吃。元朝陳基說:“色映金盤分處近,恩兼冰酪賜來初。”這冰酪,與乳糖真雪相似。

南宋杭州街頭還有很多暑湯冷飲: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雖然沒加“雪泡”、“冰雪”字樣,但不加點冰塊,恐怕也說不過去。

使用場合主要限於宮廷和上層權貴之家,因此流傳至今的實物並不多見。

發展到後來,富貴人家都有了自己的冰窖,冬天時候將冰從河裡取來,藏在冰窖裡,夏天拿出來乘涼。不過這依然是一項奢侈的活動。普通百姓是無法享受的。到明清時期,這種用冰塊避暑的方式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時,官民都會大量用冰:“取一桶冰,鑿孔置於地,涼風滿屋。”

古人避暑方法三:“涼屋”

除了冰箱,古人還有自己的“空調房”那就是涼屋,唐朝的宮廷就建有專門用於夏天避暑的涼殿,在涼殿中央安裝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採用冷水迴圈的原理,用扇輪轉搖,產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 後來發展到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屋簷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目的。越到後面發展,涼屋越奢華,宋朝的涼屋裡還有植物,享受精神的愉悅。

清代,皇帝喜歡在夏天去行宮避暑,凡是皇帝、後妃所在之處,必須在夏至前搭好腳手架,高過殿頂,頂上用葦席鋪好。天棚雖然破壞了宮殿的美觀,但它起到了隔熱作用。皇帝、後妃的寢宮夏季門上安裝竹簾,以防蚊蠅。這個竹簾既細又密,是極好的竹編工藝品。後妃出去散步,宮女太監都要為他們提著熏香爐驅蚊蠅。扇子是皇帝、後妃必用之物,宮扇、團扇、羽毛扇、摺扇等等,應有盡有。清代皇宮內已有了機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開動發條,羽毛扇就能上下扇動,產生徐徐涼風。

古人避暑方法四:“飲料”

現代人有冷飲、甜筒、冰飲料,古人也有,比現代人要健康的多,每到三伏天,古人要喝苦茶、涼茶、綠豆湯來解暑,當然除了這些解暑的飲料,古代也有很多甜食飲料。

北魏時乳製品就很多,《齊民要術》載有各種各樣酥、酪做法。到唐朝,就做成“酥山”了,像一個巨大的奶油蛋糕,古代霜淇淋不過天冷才做,沒說到夏天加了冰再吃。元朝陳基說:“色映金盤分處近,恩兼冰酪賜來初。”這冰酪,與乳糖真雪相似。

南宋杭州街頭還有很多暑湯冷飲: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雖然沒加“雪泡”、“冰雪”字樣,但不加點冰塊,恐怕也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