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智慧零售:無人超市,賺錢還是燒錢?背後正真的目的是什麼?

亞馬遜的Amazon Go、繽果盒子、淘咖啡……近段時間以來,與無人超市有關的消息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作為消費者,看重的是新奇的購物方式和不一樣的購物體驗;在技術專家看來,無人超市節省多少成本只是表面現象,

掌握顧客的購物習慣和大資料後精准行銷,才是最終目的。

掃碼通過閘機,隨意在店內選貨,離店時經過一道“支付門”,在經過這扇門的幾秒鐘時間內,不需要拿出錢包或者手機,用戶就會被自動扣除選好的商品款項……這個神奇的黑科技,就是最近在“2017淘寶造物節”上亮相的無人超市“淘咖啡”,在它背後,是螞蟻金服的物聯網支付技術。

因為亞馬遜的一部宣傳片,無人超市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儘管原定3月底向公眾開放的Amazon Go推遲開業,淘咖啡也尚無商用時間表,可是國內已經出現商用了的無人超市繽果盒子和快貓、TakeGo。無人超市果然有這麼神?它是否會遭遇共用單車曾經遇到的誠信尷尬?電商巨頭們紛紛佈局無人超市,

僅僅是為了減少幾個收銀員嗎?

“逃單”難不難

“無人超市”到底靠什麼來實現無人?從公佈的視頻來看,亞馬遜使用的是純電腦視覺技術,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高級技術專家曾曉東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淘咖啡混合使用了電腦視覺和感測器感應並疊加了非配合生物識別技術(“非配合”的意思是在用戶無感知的狀況下就能完成身份核實),

來識別人和商品,降低誤判率。

“感測器感應主要是感應商品的資訊以及定位商品的位置。生物識別技術主要用於根據使用者的身體特徵完成身份核實。它們能夠輔助視覺技術做商品和使用者的識別。”曾曉東介紹說,正因如此,在同樣200平方米的超市里,

純電腦視覺技術的Amazon Go能支援20人同時進店購物,淘咖啡能支持50人。

在淘咖啡開業以前,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的工程師們作了一次內測,“精心”製造了各種混亂,比如把商品放進書包裡、塞進褲兜裡;多人擁擠在一個貨櫃前搶爆款;戴墨鏡進店……“從內測來看,用戶戴著帽子或者墨鏡進店基本也能識別,商品放在包裡或口袋裡也都可以被識別到。目前身份誤識別率是0.02%,商品誤識別率為0.1%。”曾曉東表示。

由此看來,想在無人超市“逃單”並不容易。不過在極端場景中,也有讓技術無奈的情況。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技術專家陳力坦言:“比如用戶同時戴著墨鏡、口罩和帽子入場,那就會難以識別身份。如果用肢體緊緊捂住商品,就像手機在電梯裡收不到信號一樣,會導致不能識別和定位商品。”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在淘咖啡背後,涉及會員帳號打通、商品鏈路和支付三塊技術方案。其中,物聯網支付方案是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的研發工程師研發的。這個實驗室目前已有30多位研發工程師,是螞蟻金服博士比例最高的團隊,負責包括VR,區塊鏈等各種前沿技術領域的研發,去年底螞蟻金服發佈了全球首個落地應用的VR支付技術,也出自這個實驗室。如此強大的技術團隊都有尚未解決的問題,可見無人超市的身份和商品識別確實是需要突破的痛點。

技術哪家強

比較國內外已經亮相的諸多無人超市,它們主要的不同點有兩個:一是規模,二是技術。

從規模上來看,已經商用的繽果盒子和快貓、TakeGo,都是客流量上限只有1人至2人的迷你超市,繽果盒子性價比高,可複製性強,但更像是自助支付便利店。客人需要自己將商品放在收銀台的商品識別區上,識別後完成扣款。從這一點看,繽果盒子的技術含量不算高,客人購買的商品超過5件,還需要分批結算。

快貓和TakeGo使用純電腦視覺技術,它們提前將商店中的貨物資訊通過攝像頭記錄在資料庫中,只要客人拿起商品,攝像頭對商品作出圖像識別來確認購買訂單,但正是因為純電腦視覺技術還不夠成熟,所以實際體驗中會有不少異常錯誤出現。

“大塊頭”的Amazon Go和淘咖啡都還沒有投入商用。Amazon Go開了無人超市的先河,但缺點在於純電腦視覺識別技術成本過於昂貴,商用難度很大。同時由於人與人,人與商品之間會有遮擋,因此在客流密集的貨架前準確識別難度依然很大。此外,也有專家吐槽說:Amazon Go的識別規則太君子,它假設當客人拿起一款商品後又不想要了,是會自覺放回原處的。但現實中顧客在超市中亂放商品的情況隨處可見。

與Amazon Go相比,淘咖啡的亮點在於商品識別和支付環節都集中在“支付門”內完成,這樣已有的線下超市就能比較便利地實行“無人化”改造,對顧客隨手亂放不想要的商品也是不錯的解決方法。但缺點在於,從現場體驗來看,商品上還是使用了感測器標籤,這本身就有局限性,比如無法識別玻璃等特殊材質的商品。此外,如果要給每件商品都貼上感測器標籤,還不僅僅是標籤本身成本的問題,還需要供應鏈的高度配合和全盤改造。

以此觀之,無人超市現在要麼還不夠大,要麼還不夠准。那研發無人超市的商業邏輯在哪裡?

探路“新零售”

在曾曉東眼中,無人超市是這樣的存在:每位元進店客人都會被單獨辨別;每一個商品都是數位化的商品,每一個訂單都是數位化的訂單,支付是電子支付。“無人超市不只是為了讓用戶覺得酷炫,我們更希望它能帶領線下實體店開拓出零售業的新大陸。”曾曉東說。

這樣的期望,是技術專家對無人超市的另一個期許。顧客從進門到出門,所有一舉一動都能數位化,並且能被捕捉記錄。這些資訊回流到雲端後,通過演算法模型,可以得到許多非常有價值的資訊:男人和女人各自進店最集中的時間段,大部分人逛超市最喜歡走的路線是怎樣的,哪些商品被拿起又放回去的頻次最高,哪些商品最常被客人毫不猶豫地帶走,貨架最高處的商品是不是許多人想拿但夠不著最終放棄了。“這說明當地人身型偏小,是時候調整貨架的高度了。它甚至可以作出一些預測。比如,感測器感應到進店的女客人很多都是穿高跟鞋的,敏銳的老闆就會在女鞋區多放些半跟鞋墊和腳踝磨損修復霜。”曾曉東告訴記者。

無人超市另一點價值在於,每個進店的用戶都能被識別,像一個會行走的ID,這是無人超市為客人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前提。比如,在客人進店時,無人超市會根據客人前幾次的購物記錄,推送一個補貨清單。或者當有顧客剛運動完,感測器感應到他的排汗量以及心跳異常後,就會主動提示他,你該買瓶運動功能飲料補補水和鹽分了,如果真的要購買,走過前面兩個貨架右拐就可以了。

“總之,無人超市背後的技術,就是想提高超市的效率,降低超市的成本,讓超市變得更智能、更善解人意。”曾曉東說,螞蟻金服不想做無人超市,而是想為線下超市提供一套物聯網支付技術。陳力則透露說:“我們初步估算了一下,目前這套硬體中,主要是支付門的成本為數萬元,超市的收益一方面在於人力成本的降低,一方面在於客流量、客單價、購買率的提升。如果能持續工作1年到2年,應該能夠覆蓋成本。”

不過,記者就此採訪了一些消費者,大家普遍的擔憂是,無人超市過於精准的推送,會令消費者覺得毫無個人隱私,同時還有打擾之嫌。因此精准的邊界也仍然需要探索。陳力坦言:“對於未來零售業的想像,確實是要考慮到用戶體驗和用戶感受的問題。AI再智慧,也很難做到完全瞭解人性以及對人的心理的洞察和體恤。”

原標題:《無人超市果真很神嗎》

”曾曉東表示。

由此看來,想在無人超市“逃單”並不容易。不過在極端場景中,也有讓技術無奈的情況。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技術專家陳力坦言:“比如用戶同時戴著墨鏡、口罩和帽子入場,那就會難以識別身份。如果用肢體緊緊捂住商品,就像手機在電梯裡收不到信號一樣,會導致不能識別和定位商品。”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在淘咖啡背後,涉及會員帳號打通、商品鏈路和支付三塊技術方案。其中,物聯網支付方案是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的研發工程師研發的。這個實驗室目前已有30多位研發工程師,是螞蟻金服博士比例最高的團隊,負責包括VR,區塊鏈等各種前沿技術領域的研發,去年底螞蟻金服發佈了全球首個落地應用的VR支付技術,也出自這個實驗室。如此強大的技術團隊都有尚未解決的問題,可見無人超市的身份和商品識別確實是需要突破的痛點。

技術哪家強

比較國內外已經亮相的諸多無人超市,它們主要的不同點有兩個:一是規模,二是技術。

從規模上來看,已經商用的繽果盒子和快貓、TakeGo,都是客流量上限只有1人至2人的迷你超市,繽果盒子性價比高,可複製性強,但更像是自助支付便利店。客人需要自己將商品放在收銀台的商品識別區上,識別後完成扣款。從這一點看,繽果盒子的技術含量不算高,客人購買的商品超過5件,還需要分批結算。

快貓和TakeGo使用純電腦視覺技術,它們提前將商店中的貨物資訊通過攝像頭記錄在資料庫中,只要客人拿起商品,攝像頭對商品作出圖像識別來確認購買訂單,但正是因為純電腦視覺技術還不夠成熟,所以實際體驗中會有不少異常錯誤出現。

“大塊頭”的Amazon Go和淘咖啡都還沒有投入商用。Amazon Go開了無人超市的先河,但缺點在於純電腦視覺識別技術成本過於昂貴,商用難度很大。同時由於人與人,人與商品之間會有遮擋,因此在客流密集的貨架前準確識別難度依然很大。此外,也有專家吐槽說:Amazon Go的識別規則太君子,它假設當客人拿起一款商品後又不想要了,是會自覺放回原處的。但現實中顧客在超市中亂放商品的情況隨處可見。

與Amazon Go相比,淘咖啡的亮點在於商品識別和支付環節都集中在“支付門”內完成,這樣已有的線下超市就能比較便利地實行“無人化”改造,對顧客隨手亂放不想要的商品也是不錯的解決方法。但缺點在於,從現場體驗來看,商品上還是使用了感測器標籤,這本身就有局限性,比如無法識別玻璃等特殊材質的商品。此外,如果要給每件商品都貼上感測器標籤,還不僅僅是標籤本身成本的問題,還需要供應鏈的高度配合和全盤改造。

以此觀之,無人超市現在要麼還不夠大,要麼還不夠准。那研發無人超市的商業邏輯在哪裡?

探路“新零售”

在曾曉東眼中,無人超市是這樣的存在:每位元進店客人都會被單獨辨別;每一個商品都是數位化的商品,每一個訂單都是數位化的訂單,支付是電子支付。“無人超市不只是為了讓用戶覺得酷炫,我們更希望它能帶領線下實體店開拓出零售業的新大陸。”曾曉東說。

這樣的期望,是技術專家對無人超市的另一個期許。顧客從進門到出門,所有一舉一動都能數位化,並且能被捕捉記錄。這些資訊回流到雲端後,通過演算法模型,可以得到許多非常有價值的資訊:男人和女人各自進店最集中的時間段,大部分人逛超市最喜歡走的路線是怎樣的,哪些商品被拿起又放回去的頻次最高,哪些商品最常被客人毫不猶豫地帶走,貨架最高處的商品是不是許多人想拿但夠不著最終放棄了。“這說明當地人身型偏小,是時候調整貨架的高度了。它甚至可以作出一些預測。比如,感測器感應到進店的女客人很多都是穿高跟鞋的,敏銳的老闆就會在女鞋區多放些半跟鞋墊和腳踝磨損修復霜。”曾曉東告訴記者。

無人超市另一點價值在於,每個進店的用戶都能被識別,像一個會行走的ID,這是無人超市為客人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前提。比如,在客人進店時,無人超市會根據客人前幾次的購物記錄,推送一個補貨清單。或者當有顧客剛運動完,感測器感應到他的排汗量以及心跳異常後,就會主動提示他,你該買瓶運動功能飲料補補水和鹽分了,如果真的要購買,走過前面兩個貨架右拐就可以了。

“總之,無人超市背後的技術,就是想提高超市的效率,降低超市的成本,讓超市變得更智能、更善解人意。”曾曉東說,螞蟻金服不想做無人超市,而是想為線下超市提供一套物聯網支付技術。陳力則透露說:“我們初步估算了一下,目前這套硬體中,主要是支付門的成本為數萬元,超市的收益一方面在於人力成本的降低,一方面在於客流量、客單價、購買率的提升。如果能持續工作1年到2年,應該能夠覆蓋成本。”

不過,記者就此採訪了一些消費者,大家普遍的擔憂是,無人超市過於精准的推送,會令消費者覺得毫無個人隱私,同時還有打擾之嫌。因此精准的邊界也仍然需要探索。陳力坦言:“對於未來零售業的想像,確實是要考慮到用戶體驗和用戶感受的問題。AI再智慧,也很難做到完全瞭解人性以及對人的心理的洞察和體恤。”

原標題:《無人超市果真很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