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城市漫步·追溯|上鋼新村:工人社區變遷史

本文是第3期“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系列工作坊的預告篇。關於工人新村,我們將在炎熱的夏天裡用兩期工作坊來討論。我們仍邀請5位“觀察者”,在7月23日,與作家張怡微一起,重走上鋼三廠的舊址,

從工人曾經工作的廠區走到昌裡路夜市,想像鋼廠工人曾經的工作環境,最後回到工人新村如今的生活氣息中。具體的工作坊招募資訊及報名方式詳見文末。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汪曾祺寫下了他在解放後的第一篇小說《羊舍一夕》。

小說寫了幾個少年,其中有一個少年叫“老九”,一個世襲的小羊倌,後來去當了煉鋼工人。字裡行間,淺淺地表達了一個少年對於工人生活的模糊的嚮往,

“誰都知道煉鋼好,光榮,工人階級是老大哥。”小說裡寫到放羊的事,幾乎都是極其具體的,“包括放羊的能吃到好東西。山上有野兔子,一個有六七斤重。有石雞子,有半鴂子。石雞子跟小野雞似的,一個准有十兩肉。半鴂子准是半斤……”但寫工人生活,則都是很抽象的,總而言之就是對於美好的嚮往:

“但是他的情緒日漸嚮往於煉鋼了。他在電影裡,在招貼畫上,

看過不少煉鋼的工人,他的關於煉鋼的知識和印象也就限於這些。他不止一次設想自己下一個階段的樣子——一個煉鋼工人:戴一頂大八角鴨舌帽,鴨舌帽下有一副藍顏色的像兩扇小窗戶一樣的眼鏡,穿著水龍布的工作服——他不知那是什麼布,只覺得很厚,很粗,場子裡有水泵,水泵上用的管子也是布做的,也很厚,很粗,他以為工作服就是那種布——戴了很大很大的手套……”

老九躺在床上幻想的煉鋼工人的模樣,後來我在上鋼新村的門口看到了一組浮雕,可能是挺接近的。這些浮雕是世博會的時候做的,並不精緻。時隔多年已經開始黴壞。二零一零年的世博會拆除了上鋼三廠。而二零一三年,應該是上鋼三廠的百年。

上鋼新村門口的浮雕。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人們已經逐步淡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上海曾經是一個大型的工業城市。而如今更像是一個商業都會。這可能源自於上海是貿易港的近代歷史,通商口岸帶來了最早的國際貿易。大型工業基本都沿江而建,為的是方便貨物運輸。工業化的結果,就是產生了許多工廠,使廠內工人集中一處,從事生產工作,也帶來了經濟發展。

上海解放以後,工業化與口岸城市之間的聯繫逐步被淡化,工人先鋒的歷史作用被凸顯出來,如《黃浦江故事》,以造船工人家庭為背景,最終指向欣欣向榮的上海未來工業圖景。而這個圖景作為時代精神的符碼,其實也是很抽象的,如老九心中對於具體的舊身份的離情、與對於不甚瞭解的新身份的憧憬。

而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了上海走向後工業時代的轉型期,經歷了重工業、輕工業、手工業的逐步沒落、遷徙。許多80後一代都還是工人的後代,但現在說自己是工人後代的孩子反而很少聽到。因為城市裡工人數量急劇減少了。沿江而建的大型工業單位,極臻完善的工人群聚社群,自然也隨之沒落。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的“新村”概念具有外來的基因,也帶有世紀初知識份子對“新社會”烏托邦式的想像而衍生出來的夜市文化,仿佛也成為這一住宅區域有特色的休閒特徵。“夜市”首先是一個男性空間,其次又聯結著民居與商業區,這似乎也與鋼鐵廠這一男性為主導的空間文化暗合。

“昌裡路”商業空間其實很年輕,與民國、五零年代、八零年代都沒什麼關係。“新村”的生產,至此已幾乎沒有了期待中的精神文化特質,但它的生活功能反而日趨完善、顯出民間強勁的改良能力。世博迄今已經七年,但若去後灘公園走上一遍,便會看到淨潔與荒蕪幾乎同時到來,人煙稀少。世博會令沿江工業消失了,城市花園產生了,但人沒有了。人去了哪兒呢?月上柳梢頭。

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 | 上鋼新村“路上觀察者”招募

第一部分 行走

時間:2017年7月23日(具體時間將通過郵件通知各位入選的路上觀察者)

路線概覽:上鋼三廠原址(現世博大舞臺所在地及周圍區域)—上鋼新村區域—昌裡路夜市

招募人數:5位

如果你:想重訪曾經擔當了上海的製造業重任的廠區,瞭解鋼廠工人曾經的工作和生活,全程參與此次工作坊的“行走”與“討論”部分,也願意分享你的記憶和感受,歡迎加入。

報名方式:請以“上鋼新村漫步報名”為郵件主題,發送“姓名+職業+電子郵箱+電話號碼+一句話報名緣由”至郵箱 shenjw@thepaper.cn。

報名截止日期:2017年7月17日

名額有限,收到包含集合時間和地點的確認郵件即報名成功。

第二部分 討論

地點:那行零度空間(上海市鎮甯路465弄161號愚園裡C座101室)

嘉賓:

張怡微,作家。

厲致謙,以設計為原點的多領域研究與實踐者。

張怡微和厲致謙將以短紀錄片《上鋼三廠技校》為起點完成一次對談,對談的內容可能包括上鋼新村的工人生活、工人新村的今昔、住工人新村是什麼感受,以及設計師對於這片地方的重構設想等。

討論會不限人數,報名請掃下方二維碼或複製連結位址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2395782042800至流覽器打開。

關於“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

繼去年澎湃新聞·市政廳與瑞象館共同發起的“城市漫步:發現與表述“系列工作坊活動之後,今年澎湃新聞·市政廳將與首家“人物傳記主題書店”建投書局一起,繼續召集對生活在上海的地方經驗有獨到感受和見解的“在地者”、“創作者”與“觀察者”一起“再生產”。我們需要追溯地方歷史,感受空間經驗如何影響人,並重新建構地方和人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

50年前就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與30年前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與現在才剛剛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對同一條路,同一爿店,也會有不同的私人經驗和身體記憶。曾經這裡有一條河,這裡有坡,這裡是戲院,這裡是二手書市……如今不一定還在,但我們還有開放的感官和理性的頭腦,雙腳能量地,耳朵能聽,眼睛能看,雙手可以創作。

這些關於地方的個體經驗,構成了一個場所的精神。通過這些不同于書本的生動經驗,我們可以把一個地方的故事講得飽滿,讓人意識到,這個地方是經過時間積澱的,是有獨到價值的。

經歷了重工業、輕工業、手工業的逐步沒落、遷徙。許多80後一代都還是工人的後代,但現在說自己是工人後代的孩子反而很少聽到。因為城市裡工人數量急劇減少了。沿江而建的大型工業單位,極臻完善的工人群聚社群,自然也隨之沒落。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的“新村”概念具有外來的基因,也帶有世紀初知識份子對“新社會”烏托邦式的想像而衍生出來的夜市文化,仿佛也成為這一住宅區域有特色的休閒特徵。“夜市”首先是一個男性空間,其次又聯結著民居與商業區,這似乎也與鋼鐵廠這一男性為主導的空間文化暗合。

“昌裡路”商業空間其實很年輕,與民國、五零年代、八零年代都沒什麼關係。“新村”的生產,至此已幾乎沒有了期待中的精神文化特質,但它的生活功能反而日趨完善、顯出民間強勁的改良能力。世博迄今已經七年,但若去後灘公園走上一遍,便會看到淨潔與荒蕪幾乎同時到來,人煙稀少。世博會令沿江工業消失了,城市花園產生了,但人沒有了。人去了哪兒呢?月上柳梢頭。

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 | 上鋼新村“路上觀察者”招募

第一部分 行走

時間:2017年7月23日(具體時間將通過郵件通知各位入選的路上觀察者)

路線概覽:上鋼三廠原址(現世博大舞臺所在地及周圍區域)—上鋼新村區域—昌裡路夜市

招募人數:5位

如果你:想重訪曾經擔當了上海的製造業重任的廠區,瞭解鋼廠工人曾經的工作和生活,全程參與此次工作坊的“行走”與“討論”部分,也願意分享你的記憶和感受,歡迎加入。

報名方式:請以“上鋼新村漫步報名”為郵件主題,發送“姓名+職業+電子郵箱+電話號碼+一句話報名緣由”至郵箱 shenjw@thepaper.cn。

報名截止日期:2017年7月17日

名額有限,收到包含集合時間和地點的確認郵件即報名成功。

第二部分 討論

地點:那行零度空間(上海市鎮甯路465弄161號愚園裡C座101室)

嘉賓:

張怡微,作家。

厲致謙,以設計為原點的多領域研究與實踐者。

張怡微和厲致謙將以短紀錄片《上鋼三廠技校》為起點完成一次對談,對談的內容可能包括上鋼新村的工人生活、工人新村的今昔、住工人新村是什麼感受,以及設計師對於這片地方的重構設想等。

討論會不限人數,報名請掃下方二維碼或複製連結位址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2395782042800至流覽器打開。

關於“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

繼去年澎湃新聞·市政廳與瑞象館共同發起的“城市漫步:發現與表述“系列工作坊活動之後,今年澎湃新聞·市政廳將與首家“人物傳記主題書店”建投書局一起,繼續召集對生活在上海的地方經驗有獨到感受和見解的“在地者”、“創作者”與“觀察者”一起“再生產”。我們需要追溯地方歷史,感受空間經驗如何影響人,並重新建構地方和人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

50年前就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與30年前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與現在才剛剛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對同一條路,同一爿店,也會有不同的私人經驗和身體記憶。曾經這裡有一條河,這裡有坡,這裡是戲院,這裡是二手書市……如今不一定還在,但我們還有開放的感官和理性的頭腦,雙腳能量地,耳朵能聽,眼睛能看,雙手可以創作。

這些關於地方的個體經驗,構成了一個場所的精神。通過這些不同于書本的生動經驗,我們可以把一個地方的故事講得飽滿,讓人意識到,這個地方是經過時間積澱的,是有獨到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