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城市漫步·追溯|鞍山新村,從單位統籌到學區房

本文是第4期“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系列工作坊的預告篇,報名參與工作坊的方式詳見文末。

上海的楊浦曾有發達的紡織業和軍工業,位於其中的鞍山新村經歷了完整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其最大的特點是,建築形態、居住分配方式在不同時期均有所不同,也因此,它承載了變化著的工人故事。8月27日,我們將跟隨建築師王衍走一遭鞍山新村,從樓宇、外牆、管線、街道、公共場所的綿延變化當中慢慢回想起上一輩工人的日常故事。

我們至少可以整理出三個大的問題描述鞍山新村作為工人新村樣板,對今天的城市形態和社會形態產生的影響:規劃統籌,

居住形態,城市服務。

鞍山新村的住房開發建立在楊浦區工業區的單位統籌,合作開發基礎上。換句話說,不同於北京大院,一個單位一個居住社區的形態,鞍山新村的居住社區是多個楊浦區乃至全市各類單位的合作產物。可以說,這種單位統籌基礎上的合作開發,不僅使鞍山新村在相當重要的一端時期內房屋品質屬上乘,也使鞍山新村具有新鄰里關係構建的基礎。

當然,今天我們也能在基層發現許多產權不清晰,難以梳理,難以更新的狀況,當面臨城市業態更新時,往往表現出慢一拍的情形。

從形態角度看,鞍山新村的許多房屋,由於早年設計的時候是以工業配套的宿舍形式出現的,比如合用煤衛的套間等,

因此其房屋空間結構並不能滿足今天居住需求裡對舒適的定義。尤其是在1992年後的住房改革後,許多合用的空間被以私權的方式重新定義,無論是租賃權還是產權,在界定之前都需要重新劃分廚房衛生間,重新設置電氣給排水管線,並打上隔斷。可以想像的是,今天這樣的由公共轉為私有領域的空間集合,在居住品質上顯然比原先會大打折扣。

而更重要的是城市服務。

鞍山新村的統籌建造,並不僅局限於居住建築,而是以規劃方式將整個居住板塊作為大型居住社區來設計。因此,學校,醫院,公園,商業都不缺,甚至每個社區裡都會有相應的幼稚園、托兒所、綠地公園等設施。然而,今天新出現的公共需求,如停車等需求的增長,也開始與舊的服務空間產生干涉與衝突,其集中表現為空間權力的矛盾。

鞍山新村俯瞰

再比如,醫院方面,新華醫院作為這一地區最重要的三甲醫院,也是上海市重點三甲醫院,隨著城市的發展,醫院開始承接更多非戶籍病人,即使醫院規模一擴再擴,也無法解決醫院擁堵的問題。換句話說,今天的鞍山新村,其內部的公共服務已逐漸通過城市化與外界發生了置換,與在地的居民關係越來越弱了。

不過,如果我們再攤開地圖,會發現隸屬于四平街道的鞍山新村,實際上在今天背靠了同濟大學和其相關衍申產業,外部環境的變遷與升級,是否能重新給工人新村注入新鮮血液,而不僅是吸取舊新村的養分,這可能是未來非常重要的課題。

新村樓房時不時可見違章建築

新村裡的日常生活故事

工人新村是上海城市居住空間,乃至城市形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逐漸走入許多城市學者的視野。

曾經的上海是一個由港口崛起,以工業化立足而成為現代的城市。無論是建國前還是建國後,上海都曾經存在大量輕重工業,並以此吸納人口。尤其是建國後,為了擺脫資本主義殖民晚期城市消費化的影響,上海的城市功能被定位為大規模工業,並通過三化一改,將社會生產資料全面國有化。這帶來了人口結構的轉變,遂而是城市形態的轉變,大量的工人新村從這一時期開始發展。

“新村”這個概念,並非是近幾十年的產物,早在19世紀初,歐文的新和諧公社就提供了浪漫主義實踐的樣板,試圖將“未來”美好的生產與田園詩歌般的居住生活剝離出骯髒混亂的城市之外。那這樣說來,“新村”這一概念,可以被認定為一種社會形態與居住形態之間發生關聯的框架,即——住宅類型背後所指涉社會形態;以及更重要的——意圖構建的社會想像。它既有浪漫性,也有現實性。

正在拆遷的某新村

比如,前些年飽受關注的曹楊新村,作為學習法國工人居住形態、並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典範案例,就可以認為是關於社會想像的浪漫性表現。不過現實問題終究是嚴峻的。浪漫主義畢竟誕生於19世紀早期手工業主導的城市化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代。如果要將上海從一個殖民主義消費城市轉換為社會主義大工業城市,絕不可能再延續19世紀田園詩歌般的範本。換句話說曹楊新村這種以西方手工業為基礎的別墅式尺度的工人新村,即使已做了大量簡化,也無法為隨後上海的大規模工業發展提供合適的日常生活空間。面對附帶人口遷入的大工業發展,構建實惠、高效,滿足一個工人完整日常生活的新村,才是建國以後工人新村的任務。

因此,恰恰是因為曹楊新村作為建築學樣本過於獨特,它作為實踐案例也就出現了一次。而城市的另一頭,位於楊浦大工業區的鞍山新村應更能代表上海工人新村建築類型。背靠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業和軍工週邊工業,鞍山新村經歷了完整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承擔了在不同歷史時期大量吸納人口的工具性居住空間,它的最大特徵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建築形態,它向我們默默闡述著社會主義建設期間工人們的日常生活故事。

城市漫步“鞍山新村”路線概覽

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 | 鞍山新村“路上觀察者”招募

第一部分 行走

時間:2017年8月27日(具體時間將通過郵件通知各位入選的路上觀察者)路線概覽:四平電影院-鞍山新村-打虎山路第一小學-鞍山菜場-光明棉紡廠

招募人數:5位

如果你:想走進曾經由單位統籌的新村房,如今的學區房,聽建築師王衍講述其中的空間變化,歷史進程,不同時期居住者的感受,並全程參與此次工作坊的“行走”與“討論”部分,歡迎加入。

報名方式:請以“鞍山新村漫步報名”為郵件主題,發送“姓名+職業+電子郵箱+電話號碼+一句話報名緣由”至郵箱 shenjw@thepaper.cn。

報名截止日期:2017年8月22日中午十二時。

名額有限,收到包含集合時間和地點的確認郵件即報名成功。

第二部分 討論

地點:那行零度空間(上海市鎮甯路465弄161號愚園裡C座101室)

嘉賓:建築師王衍 & 插畫師小龍花 & 部分參與行走的漫步者

討論會不限參與人數,報名請掃下方二維碼或複製連結位址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8401260074900至流覽器打開。

關於“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

繼去年澎湃新聞·市政廳與瑞象館共同發起的“城市漫步:發現與表述“系列工作坊活動之後,今年澎湃新聞·市政廳將繼續召集對生活在上海的地方經驗有獨到感受和見解的“在地者”、“創作者”與“觀察者”一起“再生產”。我們需要追溯地方歷史,感受空間經驗如何影響人,並重新建構地方和人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

50年前就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與30年前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與現在才剛剛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對同一條路,同一爿店,也會有不同的私人經驗和身體記憶。曾經這裡有一條河,這裡有坡,這裡是戲院,這裡是二手書市……如今不一定還在,但我們還有開放的感官和理性的頭腦,雙腳能量地,耳朵能聽,眼睛能看,雙手可以創作。

這些關於地方的個體經驗,構成了一個場所的精神。通過這些不同于書本的生動經驗,我們可以把一個地方的故事講得飽滿,讓人意識到,這個地方是經過時間積澱的,是有獨到價值的。

與在地的居民關係越來越弱了。

不過,如果我們再攤開地圖,會發現隸屬于四平街道的鞍山新村,實際上在今天背靠了同濟大學和其相關衍申產業,外部環境的變遷與升級,是否能重新給工人新村注入新鮮血液,而不僅是吸取舊新村的養分,這可能是未來非常重要的課題。

新村樓房時不時可見違章建築

新村裡的日常生活故事

工人新村是上海城市居住空間,乃至城市形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逐漸走入許多城市學者的視野。

曾經的上海是一個由港口崛起,以工業化立足而成為現代的城市。無論是建國前還是建國後,上海都曾經存在大量輕重工業,並以此吸納人口。尤其是建國後,為了擺脫資本主義殖民晚期城市消費化的影響,上海的城市功能被定位為大規模工業,並通過三化一改,將社會生產資料全面國有化。這帶來了人口結構的轉變,遂而是城市形態的轉變,大量的工人新村從這一時期開始發展。

“新村”這個概念,並非是近幾十年的產物,早在19世紀初,歐文的新和諧公社就提供了浪漫主義實踐的樣板,試圖將“未來”美好的生產與田園詩歌般的居住生活剝離出骯髒混亂的城市之外。那這樣說來,“新村”這一概念,可以被認定為一種社會形態與居住形態之間發生關聯的框架,即——住宅類型背後所指涉社會形態;以及更重要的——意圖構建的社會想像。它既有浪漫性,也有現實性。

正在拆遷的某新村

比如,前些年飽受關注的曹楊新村,作為學習法國工人居住形態、並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典範案例,就可以認為是關於社會想像的浪漫性表現。不過現實問題終究是嚴峻的。浪漫主義畢竟誕生於19世紀早期手工業主導的城市化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代。如果要將上海從一個殖民主義消費城市轉換為社會主義大工業城市,絕不可能再延續19世紀田園詩歌般的範本。換句話說曹楊新村這種以西方手工業為基礎的別墅式尺度的工人新村,即使已做了大量簡化,也無法為隨後上海的大規模工業發展提供合適的日常生活空間。面對附帶人口遷入的大工業發展,構建實惠、高效,滿足一個工人完整日常生活的新村,才是建國以後工人新村的任務。

因此,恰恰是因為曹楊新村作為建築學樣本過於獨特,它作為實踐案例也就出現了一次。而城市的另一頭,位於楊浦大工業區的鞍山新村應更能代表上海工人新村建築類型。背靠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業和軍工週邊工業,鞍山新村經歷了完整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承擔了在不同歷史時期大量吸納人口的工具性居住空間,它的最大特徵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建築形態,它向我們默默闡述著社會主義建設期間工人們的日常生活故事。

城市漫步“鞍山新村”路線概覽

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 | 鞍山新村“路上觀察者”招募

第一部分 行走

時間:2017年8月27日(具體時間將通過郵件通知各位入選的路上觀察者)路線概覽:四平電影院-鞍山新村-打虎山路第一小學-鞍山菜場-光明棉紡廠

招募人數:5位

如果你:想走進曾經由單位統籌的新村房,如今的學區房,聽建築師王衍講述其中的空間變化,歷史進程,不同時期居住者的感受,並全程參與此次工作坊的“行走”與“討論”部分,歡迎加入。

報名方式:請以“鞍山新村漫步報名”為郵件主題,發送“姓名+職業+電子郵箱+電話號碼+一句話報名緣由”至郵箱 shenjw@thepaper.cn。

報名截止日期:2017年8月22日中午十二時。

名額有限,收到包含集合時間和地點的確認郵件即報名成功。

第二部分 討論

地點:那行零度空間(上海市鎮甯路465弄161號愚園裡C座101室)

嘉賓:建築師王衍 & 插畫師小龍花 & 部分參與行走的漫步者

討論會不限參與人數,報名請掃下方二維碼或複製連結位址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8401260074900至流覽器打開。

關於“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

繼去年澎湃新聞·市政廳與瑞象館共同發起的“城市漫步:發現與表述“系列工作坊活動之後,今年澎湃新聞·市政廳將繼續召集對生活在上海的地方經驗有獨到感受和見解的“在地者”、“創作者”與“觀察者”一起“再生產”。我們需要追溯地方歷史,感受空間經驗如何影響人,並重新建構地方和人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

50年前就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與30年前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與現在才剛剛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對同一條路,同一爿店,也會有不同的私人經驗和身體記憶。曾經這裡有一條河,這裡有坡,這裡是戲院,這裡是二手書市……如今不一定還在,但我們還有開放的感官和理性的頭腦,雙腳能量地,耳朵能聽,眼睛能看,雙手可以創作。

這些關於地方的個體經驗,構成了一個場所的精神。通過這些不同于書本的生動經驗,我們可以把一個地方的故事講得飽滿,讓人意識到,這個地方是經過時間積澱的,是有獨到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