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城市漫步|一次對“重訪皋蘭路”的重構

本文根據“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第一期“重訪皋蘭路”而作,作者對btr兒時的記憶和生活風貌進行了“重構”。正如btr在“導覽”時所說,“我們在這裡說的不一定都是客觀真實的”,卻無疑包含了真實的個體經驗和記憶在其中。

1.漫步的路線總是參雜著一些回憶和想像。btr對街口這家煙紙店記憶猶新。

2.走進里弄,朝南一間帶窗戶的房間就是他兒時的臥室。

弄堂到了盡頭是圍牆,足球經常踢飛到對面的鄰居家,只好繞街過去撿。

3.在btr陳訴里弄瑣事的檔口,我透過門縫往屋裡走廊看。

4.恍惚間好像看到一個黑色的人影一晃而過。

5.我問btr有沒發現有個小黑影跟隨著我們一行,他表情複雜似真似假地講起了躲貓貓的故事:

6.“這幾個街道當時只有兩個公用電話,我們小孩兒一般只聚在街這一邊玩。”

7.“我從1數到50後,開始以5為增量從55,60數到65……來加快進度;到80後直接念90和100。避免他們藏得太深。”

8.“‘你在這呀!’”

9.“另一個小夥伴的藏身之處也很容易發現。”

10.“剩下最後一個傢伙,始終找不到——但我感覺他在暗處正望著我們。”

11.“為了翻他出來,我們登山越嶺、長途跋涉。他似就在某處,可就是找不到,追不上。”

12.“這時天淅瀝瀝下起雨來。”

13.“‘我們去躲雨吧!’沒有選擇高處的涼亭,是覺得下面的洞裡更容易有些什麼。”

14.“呀真的下起雨了。”我覺得他可能要編不下去;雨停了我們也沒法捕捉到這個影子。

15.管他呢,我們在雨中繼續邊走邊聊,踩碎了幾個水坑,猜那些窗戶後面的人。

關於“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

繼去年澎湃新聞·市政廳與瑞象館共同發起的“城市漫步:發現與表述“系列工作坊活動之後,今年澎湃新聞·市政廳將繼續召集對生活在上海的地方經驗有獨到感受和見解的“在地者”、“創作者”與“觀察者”一起“再生產”。我們需要追溯地方歷史,感受空間經驗如何影響人,並重新建構地方和人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

50年前就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與30年前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與現在才剛剛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對同一條路,同一爿店,也會有不同的私人經驗和身體記憶。曾經這裡有一條河,這裡有坡,這裡是戲院,這裡是二手書市……如今不一定還在,但我們還有開放的感官和理性的頭腦,雙腳能量地,耳朵能聽,眼睛能看,雙手可以創作。

這些關於地方的個體經驗,構成了一個場所的精神。通過這些不同于書本的生動經驗,我們可以把一個地方的故事講得飽滿,讓人意識到,這個地方是經過時間積澱的,是有獨到價值的。

12.“這時天淅瀝瀝下起雨來。”

13.“‘我們去躲雨吧!’沒有選擇高處的涼亭,是覺得下面的洞裡更容易有些什麼。”

14.“呀真的下起雨了。”我覺得他可能要編不下去;雨停了我們也沒法捕捉到這個影子。

15.管他呢,我們在雨中繼續邊走邊聊,踩碎了幾個水坑,猜那些窗戶後面的人。

關於“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

繼去年澎湃新聞·市政廳與瑞象館共同發起的“城市漫步:發現與表述“系列工作坊活動之後,今年澎湃新聞·市政廳將繼續召集對生活在上海的地方經驗有獨到感受和見解的“在地者”、“創作者”與“觀察者”一起“再生產”。我們需要追溯地方歷史,感受空間經驗如何影響人,並重新建構地方和人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

50年前就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與30年前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與現在才剛剛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對同一條路,同一爿店,也會有不同的私人經驗和身體記憶。曾經這裡有一條河,這裡有坡,這裡是戲院,這裡是二手書市……如今不一定還在,但我們還有開放的感官和理性的頭腦,雙腳能量地,耳朵能聽,眼睛能看,雙手可以創作。

這些關於地方的個體經驗,構成了一個場所的精神。通過這些不同于書本的生動經驗,我們可以把一個地方的故事講得飽滿,讓人意識到,這個地方是經過時間積澱的,是有獨到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