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城市漫步·重構|鋼鐵廠連柿子都是硬的

一周半以前,”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第三期“上鋼新村:工人社區變遷史”的在地者臨時變成了在上鋼新村居住了30多年的袁先生,參與者驚呼,“袁老師不是你們找來的?”報名參與者搖身一變成為“在地者”,

我們也是第一次遇到。袁老師的故事說得精彩。不過,我們也還想聽張怡微講講她認識的上鋼,甚至包括其他的新村故事,畢竟,她也是有備而來。8月11日晚,如果你也有興趣,歡迎加入“鋼鐵廠連柿子都是硬的——關於上鋼新村&上鋼字體的對話”。報名方式詳見文末。關於即將發佈的“上鋼字體”,這裡是設計師厲致謙透露的資訊。

7月23日城市漫步“上鋼新村:工人社區變遷史”掠影。宋敖 圖。本文圖片均來自當期漫步參與者。

上鋼的這些圖像,有些是有鮮明上鋼的痕跡的,有些則是時代的標誌性產物,比如說飯碗、世博、傳呼電話。這些圖像算是抛磚引玉,主要來自我兩次的漫遊,事實上可以不斷地持續地添加。

上鋼三廠原址及上鋼新村內的角角落落。厲致謙 圖

我採用了一種普通又特別的媒介——字體,利用opentype字體變換技術,在文字—圖像的映射切換中,轉譯出我對這片空間碎片化的觀察與理解。

*opentype技術是字體的擴展功能,最早為滿足特殊語言或字元的顯示需求,

如西文字母的連字、阿拉伯文字母在單詞不同位置的變形、不同類型的數字顯示等等,在今天的非中文字體中,早已經被廣泛使用。

上鋼字體舉例。厲致謙 圖

我這次主要使用了兩種opentype的特性,一種是連字(ligature),一種是風格化替換字型(stylistic alternates),在adobe的設計軟體中,是比較容易調用的,在類似pages這樣的文本處理軟體中,花點時間,也能找到功能表。

安裝完字體,選擇這款字體,在預設狀態下,打字輸入詞語,顯示出來的是思源黑體。這是一款開源字體,我選擇了一些關鍵字,映射到了一些我繪製的圖形和文字上。開啟不同的opentype特性,魔術瞬間出現在你的螢幕上。純文字的資訊,變成了視覺化的另一種圖像。你甚至可以在文字方塊內,用這些文圖符號,做出相當特別的平面設計。

專訪厲致謙

澎湃新聞:這是你第幾次去上鋼三廠原址/世博公園?

厲致謙:不知道多少次了。當年上海世博會的時候,我參與了其中一個場館的設計工作,從施工階段開始,在一片片工地中看著其中的場館一個個建造起來,在世博會開幕之後,也一次次地進入,基本上主要的場館都去過。

澎湃新聞:有什麼令你印象較深的所見、所聞後來用到了設計中?

厲致謙:因為我對世博會的場館、那一帶沿江的環境比較熟悉,反而沒什麼新鮮感。一個新知是那個“舊物墳場”。吊車當然是最具有歷史地標性的東西,所以我在字體裡畫了一個圖示,當你輸入一連串重複的“吊車”,並啟動opentype字體特性,當年貨運碼頭的繁忙,或許能在螢幕上再現。只可惜,吊車的抓鬥都沒了。

此外,與我個體感受最直接、也最持久的,便是我從後灘公園路邊柿子樹上摘下的青柿子。又硬又青的柿子,富有飽滿的彈性,似乎不能吃,只能看。我把它帶回家,放在了窗臺上。上海炎炎的夏日,一周之後,我再去查看,發覺柿子的顏色有些發暗,身形也不再挺拔。我知道,它終於還是變成了一顆軟柿子。稍加用力便可擠破,淡橙色的果肉和大大的柿籽,放進嘴裡,甜度適中。這是我吃過最特別的一顆柿子。

澎湃新聞:從行走和攝影到繪製圖示和設計字體,或許其中還有更多環節,一共用了幾天?

厲致謙:由於最近我瑣事纏身,所以真正花在繪製圖示上的時間,並沒有那麼多。前後歷時約兩周時間。

澎湃新聞:有沒有不是親眼見到的圖像,成為了上鋼字體的一部分?

厲致謙:唯一一個抽象的、上海的、口語的、情緒化的詞語——阿汙卵,被我畫成了一團糟,放進了字體裡。這是我突然想到的,可能是覺得做得太嚴肅太悶了,也可以解釋為上鋼地區混亂豐富的歷史吧。

澎湃新聞:在字體設計過程中,有沒有和作家張怡微交流?畢竟這也是你們的一次“合作”機會吧。

厲致謙:和作家張怡微的交流不太多,其實我倒是希望能有更多相互之間的滲透和啟發,但是可能時間關係,或者她對我準備幹點什麼,也不太清楚。希望能在討論會的那天,產生出一些火花。

澎湃新聞:字體設計能給你帶來什麼樂趣?

厲致謙:雖然我近年來和字體發生了很多關係,無論對這個職業,還是這個行業,都有了比較深刻的瞭解。但是在我看來,字體還有更多的可能性。這次想到使用字體作為一種媒介,一時不想用傳統的攝影、文字、視頻、繪畫等手法,二來我也覺得,字體這種獨特的“日常用品”,倒也具有其獨特的意涵。字體是每個人每天都不知不覺在使用的東西,如同人們對聲音“聽而不聞”,人們也常常“視而不見”字體。作為一種視覺“音調”,在毫無察覺之時給人一點意外,一如在平庸的生活中,參悟出一些真相。

澎湃新聞:談談最初觸發你設計“上鋼字體”的靈感來源?

厲致謙:想來想去,字體是一種具有傳播性,比較輕質,又新穎的表達方式。它具有諸多的可能性,不如就拿上鋼這個主題來一試吧。

與上鋼新村、上鋼三廠有關的“歷史”照片。袁先生 圖

設想,以下上鋼新村關鍵字在上鋼字體中會變成什麼?

阿汙卵

海寶

世博會

柿子 / 軟柿子 / persimmon

上鋼新村

工作證

跑步 / jogging

騎車 / cycling

大漏斗

煉鋼

gang

鐵飯碗

飯碗

破飯碗

帽子

吊車

傳呼電話

電話

假日照常

phone

想得到?它們會變成這樣:

有人可以用這些字體寫一篇文章嗎?

來現場親自嘗試吧!

鋼鐵廠連柿子都是硬的

——關於上鋼新村&上鋼字體的對話

地點:那行零度空間(上海市鎮甯路465弄161號愚園裡C座101室)

對話嘉賓:

張怡微,作家

厲致謙,以設計為原點的多領域研究與實踐者

以及7月23日澎湃新聞·市政廳發起的“上鋼新村:工人社區變遷史”漫步參與者

活動流程:

- 播放紀錄短片《上鋼三廠技校》

- 播放“城市漫步·上鋼新村:工人社區變遷史”短片

- 聆聽張怡微講述的上鋼和新村故事

- 發佈厲致謙設計的“上鋼字體”

- 嘉賓、漫步參與者對話

- 觀眾問答

報名方式: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或複製連結位址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2395782042800至流覽器打開。

關於“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

繼去年澎湃新聞·市政廳與瑞象館共同發起的“城市漫步:發現與表述“系列工作坊活動之後,今年澎湃新聞·市政廳將與首家“人物傳記主題書店”建投書局一起,繼續召集對生活在上海的地方經驗有獨到感受和見解的“在地者”、“創作者”與“觀察者”一起“再生產”。我們需要追溯地方歷史,感受空間經驗如何影響人,並重新建構地方和人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

50年前就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與30年前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與現在才剛剛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對同一條路,同一爿店,也會有不同的私人經驗和身體記憶。曾經這裡有一條河,這裡有坡,這裡是戲院,這裡是二手書市……如今不一定還在,但我們還有開放的感官和理性的頭腦,雙腳能量地,耳朵能聽,眼睛能看,雙手可以創作。

這些關於地方的個體經驗,構成了一個場所的精神。通過這些不同于書本的生動經驗,我們可以把一個地方的故事講得飽滿,讓人意識到,這個地方是經過時間積澱的,是有獨到價值的。

顯示出來的是思源黑體。這是一款開源字體,我選擇了一些關鍵字,映射到了一些我繪製的圖形和文字上。開啟不同的opentype特性,魔術瞬間出現在你的螢幕上。純文字的資訊,變成了視覺化的另一種圖像。你甚至可以在文字方塊內,用這些文圖符號,做出相當特別的平面設計。

專訪厲致謙

澎湃新聞:這是你第幾次去上鋼三廠原址/世博公園?

厲致謙:不知道多少次了。當年上海世博會的時候,我參與了其中一個場館的設計工作,從施工階段開始,在一片片工地中看著其中的場館一個個建造起來,在世博會開幕之後,也一次次地進入,基本上主要的場館都去過。

澎湃新聞:有什麼令你印象較深的所見、所聞後來用到了設計中?

厲致謙:因為我對世博會的場館、那一帶沿江的環境比較熟悉,反而沒什麼新鮮感。一個新知是那個“舊物墳場”。吊車當然是最具有歷史地標性的東西,所以我在字體裡畫了一個圖示,當你輸入一連串重複的“吊車”,並啟動opentype字體特性,當年貨運碼頭的繁忙,或許能在螢幕上再現。只可惜,吊車的抓鬥都沒了。

此外,與我個體感受最直接、也最持久的,便是我從後灘公園路邊柿子樹上摘下的青柿子。又硬又青的柿子,富有飽滿的彈性,似乎不能吃,只能看。我把它帶回家,放在了窗臺上。上海炎炎的夏日,一周之後,我再去查看,發覺柿子的顏色有些發暗,身形也不再挺拔。我知道,它終於還是變成了一顆軟柿子。稍加用力便可擠破,淡橙色的果肉和大大的柿籽,放進嘴裡,甜度適中。這是我吃過最特別的一顆柿子。

澎湃新聞:從行走和攝影到繪製圖示和設計字體,或許其中還有更多環節,一共用了幾天?

厲致謙:由於最近我瑣事纏身,所以真正花在繪製圖示上的時間,並沒有那麼多。前後歷時約兩周時間。

澎湃新聞:有沒有不是親眼見到的圖像,成為了上鋼字體的一部分?

厲致謙:唯一一個抽象的、上海的、口語的、情緒化的詞語——阿汙卵,被我畫成了一團糟,放進了字體裡。這是我突然想到的,可能是覺得做得太嚴肅太悶了,也可以解釋為上鋼地區混亂豐富的歷史吧。

澎湃新聞:在字體設計過程中,有沒有和作家張怡微交流?畢竟這也是你們的一次“合作”機會吧。

厲致謙:和作家張怡微的交流不太多,其實我倒是希望能有更多相互之間的滲透和啟發,但是可能時間關係,或者她對我準備幹點什麼,也不太清楚。希望能在討論會的那天,產生出一些火花。

澎湃新聞:字體設計能給你帶來什麼樂趣?

厲致謙:雖然我近年來和字體發生了很多關係,無論對這個職業,還是這個行業,都有了比較深刻的瞭解。但是在我看來,字體還有更多的可能性。這次想到使用字體作為一種媒介,一時不想用傳統的攝影、文字、視頻、繪畫等手法,二來我也覺得,字體這種獨特的“日常用品”,倒也具有其獨特的意涵。字體是每個人每天都不知不覺在使用的東西,如同人們對聲音“聽而不聞”,人們也常常“視而不見”字體。作為一種視覺“音調”,在毫無察覺之時給人一點意外,一如在平庸的生活中,參悟出一些真相。

澎湃新聞:談談最初觸發你設計“上鋼字體”的靈感來源?

厲致謙:想來想去,字體是一種具有傳播性,比較輕質,又新穎的表達方式。它具有諸多的可能性,不如就拿上鋼這個主題來一試吧。

與上鋼新村、上鋼三廠有關的“歷史”照片。袁先生 圖

設想,以下上鋼新村關鍵字在上鋼字體中會變成什麼?

阿汙卵

海寶

世博會

柿子 / 軟柿子 / persimmon

上鋼新村

工作證

跑步 / jogging

騎車 / cycling

大漏斗

煉鋼

gang

鐵飯碗

飯碗

破飯碗

帽子

吊車

傳呼電話

電話

假日照常

phone

想得到?它們會變成這樣:

有人可以用這些字體寫一篇文章嗎?

來現場親自嘗試吧!

鋼鐵廠連柿子都是硬的

——關於上鋼新村&上鋼字體的對話

地點:那行零度空間(上海市鎮甯路465弄161號愚園裡C座101室)

對話嘉賓:

張怡微,作家

厲致謙,以設計為原點的多領域研究與實踐者

以及7月23日澎湃新聞·市政廳發起的“上鋼新村:工人社區變遷史”漫步參與者

活動流程:

- 播放紀錄短片《上鋼三廠技校》

- 播放“城市漫步·上鋼新村:工人社區變遷史”短片

- 聆聽張怡微講述的上鋼和新村故事

- 發佈厲致謙設計的“上鋼字體”

- 嘉賓、漫步參與者對話

- 觀眾問答

報名方式: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或複製連結位址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2395782042800至流覽器打開。

關於“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

繼去年澎湃新聞·市政廳與瑞象館共同發起的“城市漫步:發現與表述“系列工作坊活動之後,今年澎湃新聞·市政廳將與首家“人物傳記主題書店”建投書局一起,繼續召集對生活在上海的地方經驗有獨到感受和見解的“在地者”、“創作者”與“觀察者”一起“再生產”。我們需要追溯地方歷史,感受空間經驗如何影響人,並重新建構地方和人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

50年前就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與30年前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與現在才剛剛開始生活在這裡的人,對同一條路,同一爿店,也會有不同的私人經驗和身體記憶。曾經這裡有一條河,這裡有坡,這裡是戲院,這裡是二手書市……如今不一定還在,但我們還有開放的感官和理性的頭腦,雙腳能量地,耳朵能聽,眼睛能看,雙手可以創作。

這些關於地方的個體經驗,構成了一個場所的精神。通過這些不同于書本的生動經驗,我們可以把一個地方的故事講得飽滿,讓人意識到,這個地方是經過時間積澱的,是有獨到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