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家之言|法規太多?管得太細?如何監管他有建議!

作者: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 教授級高工 謝英暉

2000年以降,各級安監部門相繼成立,政府和企業層面對安全工作重視和投入逐步加強加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尤其十八大以來,

安全監管更加專業化、法治化和精准化。為更好地實施監管,針對當前一些需要繼續改進的地方,提出以下建議。

(一)

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實施

要加強預評估和後評估

隨著安全監管工作力度的加強,政府各級安全綜合監管和行業安全監管部門頒佈了一系列政策法規,為安全生產工作奠定了基礎,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存在檔數量繁多,很難弄清一家企業需要遵守的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到底有多少是哪些,

儘管數量眾多,但離形成一套嚴密完善配套的法規標準體系還有距離。

如何在滿足需要的前提下做到法規標準數量最少邏輯清晰使用方便措施管用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科學、公開立法,加強立法調研和立法民主的同時還需要進行立法評估。

立法評估包括立法預評估和後評估。立法預評估是在立法前評估法的合法性、合理性,

立法後評估是指在法律、法規頒佈實施一段時間後評估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立法評估不僅針對通常意義上的法律法規,也應擴展到標準、部門規章和規範性檔,以提高立法品質。

1

預評估要考慮到經費投入和人力投入

充分而恰當的安全投入,

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前提和條件。投入不僅僅是直觀上可見的經費,更包括人力、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人力、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也可以折算為經費。

一般我們講安全投入時,往往只注重直接的經費投入,而忽視了人力、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各級安監部門在出臺政策時未充分評估一個檔的落實一項措施的實施,政府層面、企業層面除了經費投入還需要投入多少人力、時間和精力,

容易導致走過場和蜻蜓點水式的表面文章和形式主義,而且通常不可持續,虎頭蛇尾。

資源總是稀缺的,不論是經費還是人力、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強調加大安全生產投入時,除了講充分,還要將恰當,才是現實的、可持續的,長效的。

2

政府監管重在監督,簡政放權,不要干預過多

在依法治國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上自主權應得到保證,既要簡政放權防止政府干預過多,

管了不該管的事,反而牽扯了本來有限的人力、時間和精力,不利於安全監管的及時到位。

諸如安全經費的提取、安全管理機構設置的規格以及人員的配備根據企業的規模、風險性質、硬體設施、員工素質和管理水準等現有條件而異,難以科學地界定,政府可以通過執法監督倒逼企業在安全投入、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上滿足安全生產的需求。

政府監管重在監督,輔之以適度的管理要求,至於具體採用的管理方式方法應以指導性、推薦性為主,一地一家或者數地數家企業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學習靈活運用,對於其他企業並不一定是最好最適合的,不宜簡單照搬套用和強制推廣,更不宜將其直接寫入規範性檔甚至部門規章列為強制性要求。

(二)

避免狹隘地理解標準化工作

以《GB/T33000-2016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範》為核心的一系列安全生產標準化規範,包括《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標準化規範》、《發電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規範及達標評級標準》、《煙草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規範》等,實質上是安全生產管理體系的一種,屬於標準化管理的範疇,是落實安全生產法規標準的手段之一,並不等於安全生產標準化本身,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與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範》等標準化規範是兩個概念。

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是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要求,但《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範》等安全標準化規範是推薦性標準,並不是強制的要求,是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的一種方式方法。市場經濟社會裡,企業有權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自身的管理模式,政府部門不能越俎代庖。

1

企業應有自主選擇權

目前頒佈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範及行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規範只是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的方法之一,這些標準本身不一定是最好的(包括邏輯和架構),也不一定是最適合企業的。

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是廣義的,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遵守相關標準規定,但具體選擇哪一種管理方法和模式來達到此要求則屬於企業自主經營權的範疇。除了《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範》之外,GB/T28001-201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範》,ILO-2001《國際勞工組織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導則》、OHSAS18001-2007《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評價標準》、國際標準組織正在制定的ISO45001《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規範》以及殼牌、杜邦、中海油等國際國內著名公司也頒佈了自己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標準,管理體系是公認的整合內部資源、建立良好運行機制實現自我發現自我糾正自我完善的最佳工具之一。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來自於企業的探索和實踐,經過總結提煉成為推薦性標準,為企業全面系統地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指導,是企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建設的核心和主要手段。國家安監總局去年開始力推的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都統一在上述各種管理體系標準的要求當中。

2

鼓勵企業在標準化建設上百花齊放

安監部門應高屋建瓴,視野更加開放,鼓勵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發揮企業自主管理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探索最適合自身的安全管理模式。希望用一個標準模式實現管理的規範化,初衷是好的,但絕對化和純粹化的做法往往會適得其反。

3

多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和合作

世界各國均由安監部門代表政府負責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標準的制定和指導管理,各國政府安監部門自2014年以來正積極參加ISO45001標準的制定,而我們國家安監部門卻被置身事外。安監部門應爭取拿回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主導權和管理權,積極參與ISO45001標準的制定,這項工作本來一直由國家安監局推動並主管,直到2004年被轉給國家質檢總局。對比世界英日美等各國情況,這一劃轉是不太恰當的,缺乏專業部門的支撐和主管,不利於工作的推進,安監系統也失去了一個推動企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形成的有力抓手。

以上建議肯定有失之於偏頗和偏激的地方,希望能夠抛磚引玉,為更好地實施安全監管取得更好的安全績效建言獻策。

作者: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 教授級高工 謝英暉

中國安全生產報社 新媒體中心

編輯:張維

政府監管重在監督,輔之以適度的管理要求,至於具體採用的管理方式方法應以指導性、推薦性為主,一地一家或者數地數家企業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學習靈活運用,對於其他企業並不一定是最好最適合的,不宜簡單照搬套用和強制推廣,更不宜將其直接寫入規範性檔甚至部門規章列為強制性要求。

(二)

避免狹隘地理解標準化工作

以《GB/T33000-2016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範》為核心的一系列安全生產標準化規範,包括《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標準化規範》、《發電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規範及達標評級標準》、《煙草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規範》等,實質上是安全生產管理體系的一種,屬於標準化管理的範疇,是落實安全生產法規標準的手段之一,並不等於安全生產標準化本身,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與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範》等標準化規範是兩個概念。

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是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要求,但《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範》等安全標準化規範是推薦性標準,並不是強制的要求,是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的一種方式方法。市場經濟社會裡,企業有權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自身的管理模式,政府部門不能越俎代庖。

1

企業應有自主選擇權

目前頒佈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範及行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規範只是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的方法之一,這些標準本身不一定是最好的(包括邏輯和架構),也不一定是最適合企業的。

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是廣義的,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遵守相關標準規定,但具體選擇哪一種管理方法和模式來達到此要求則屬於企業自主經營權的範疇。除了《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範》之外,GB/T28001-201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範》,ILO-2001《國際勞工組織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導則》、OHSAS18001-2007《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評價標準》、國際標準組織正在制定的ISO45001《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規範》以及殼牌、杜邦、中海油等國際國內著名公司也頒佈了自己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標準,管理體系是公認的整合內部資源、建立良好運行機制實現自我發現自我糾正自我完善的最佳工具之一。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來自於企業的探索和實踐,經過總結提煉成為推薦性標準,為企業全面系統地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指導,是企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建設的核心和主要手段。國家安監總局去年開始力推的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都統一在上述各種管理體系標準的要求當中。

2

鼓勵企業在標準化建設上百花齊放

安監部門應高屋建瓴,視野更加開放,鼓勵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發揮企業自主管理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探索最適合自身的安全管理模式。希望用一個標準模式實現管理的規範化,初衷是好的,但絕對化和純粹化的做法往往會適得其反。

3

多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和合作

世界各國均由安監部門代表政府負責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標準的制定和指導管理,各國政府安監部門自2014年以來正積極參加ISO45001標準的制定,而我們國家安監部門卻被置身事外。安監部門應爭取拿回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主導權和管理權,積極參與ISO45001標準的制定,這項工作本來一直由國家安監局推動並主管,直到2004年被轉給國家質檢總局。對比世界英日美等各國情況,這一劃轉是不太恰當的,缺乏專業部門的支撐和主管,不利於工作的推進,安監系統也失去了一個推動企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形成的有力抓手。

以上建議肯定有失之於偏頗和偏激的地方,希望能夠抛磚引玉,為更好地實施安全監管取得更好的安全績效建言獻策。

作者: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 教授級高工 謝英暉

中國安全生產報社 新媒體中心

編輯:張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