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講好中國故事 講好和平故事」愛國教育家張伯苓

張伯苓

我的祖父張伯苓先生,把教育救國當作畢生的事業和追求,

在嚴修先生的支持下,從1898年幾平方米的私塾家館,到小學、中學,乃至1919年的大學,形成了享譽海內外的南開學校體系,培養了周恩來、梅貽琦、陳省身、曹禺等一批曠世英才。

祖父先是抱著當兵救國的理想,在北洋水師學習駕駛。甲午海戰中國慘敗後,他感到中國落後就是教育問題,只有教育才能喚醒國人,拯救中國。

1927年,祖父來到東北,看到日本人對東北各領域的滲透、調查和研究,

發出了“不到東北,不知中國之博大;不到東北,不知中國之危機”的感慨。考察結束後祖父回到天津,馬上在南開學校成立了“滿蒙研究會”

蔣介石敗走臺灣之時,曾給祖父、祖母留了一架專機,隨時可以飛往臺灣,但祖父毅然留在了大陸。新中國成立後,身居重慶的祖父非常想回到家鄉天津。在得到周恩來總理“允其北歸”的指示後,1950年5月4日,祖父搭乘軍用運輸機飛抵北京,

周總理和老友傅作義親往機場迎接。9月中旬,祖父回到了天津,開始住在一個學生家中,後遷至大理道的三子張錫祚家中(大理道87號,現和平區大理道39號)。

祖父的生活和他的為人一樣,樸實無華。他執掌南開系列學校,始終秉承著私立非私有的理念,自己身兼多個社會職務,卻只拿南開中學的一份工資。他常說,給孩子留德不留財,留財只能享用一時,留德可以受用一生。

1951年2月23日祖父病逝時,留下的只有一副茶色眼鏡和7元錢!

2016年6月,張伯苓之孫張元龍接受採訪。

正是因為傳承了祖父的家風和美德,作為張伯苓的後人,我們一是心存感恩,感謝國家社會給予我們的一切,一是努力工作、多做貢獻,回饋國家、回饋社會,

不辱家風、告慰先人!(張元龍 口述 周利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