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失落的古格王國:青藏高原上的天主教戰爭

▍古格王國遺址

雖然路途遙遠,這個位於遙遠阿裡荒原的遺跡,

依然是很多驢友的重要網站。除了壯美的地貌和遺址,更誘人的,可能是這個古老王國自帶的「神秘」屬性。

▍從拉薩到古格王國遺址的路程與駕車時間

▍古格王國遺址所在地特有的劄達土林地貌

在中文網路上,古格王國的消亡已被渲染成一個神秘事件。這種對西藏歷史的想像在大眾文化裡屢見不鮮,無不充斥著密宗、神佛和東方神秘主義元素。

然而,真實的歷史可能與這種想像大相庭徑,青藏高原從不是與世隔絕的,它與大航海時代以來的世界近代史有著緊密的聯繫。

1985 年,考古學家在古格王國洞窟遺址中發現了一個棉布和紙張糊成的骷髏面具。

▍這件被發現的面具是藏傳佛教金剛法舞儀式中扮演「屍林怙主」的角色所使用的道具

而它的內面,卻出現了由拉丁字母書寫的葡萄牙文《聖經》「創世紀」。

高原古堡裡的《聖經》

古格王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吐蕃王朝。

西元824 年,吐蕃王朝事實上的末代贊普達瑪,因為推行滅佛政策而遇刺身亡,此後吐蕃王朝分崩離析,王室後裔各自擁兵自立,青藏高原陷入一片混亂。

▍佛教信徒拉龍白多刺殺達瑪

西元 923 年,達瑪的孫子貝考贊同樣被起義民眾所殺,他的領地也被剝奪。貝考贊之子吉德尼瑪袞向西逃往阿裡荒原。

阿裡地區忠於吐蕃的布讓土王將女兒嫁給了吉德尼瑪袞,並擁立其為王。此後吉德尼瑪袞勵精圖治,統一了阿裡高原。

吉德尼瑪袞晚年將自己統治的土地分封給了三個兒子,

他的幼子德祖袞佔據的象雄舊地,成為了日後的古格王國。

古格王國都城所在的劄布讓土山,位於今天西藏阿裡地區劄達縣縣城以西約 20 公里的地方。如今這裡只剩下一片殘破的廢墟,古格王國滅亡的秘密就隱藏在這片廢墟之中。

▍考古學家張建林在他的著作中,將古格王國的都城廢墟稱為「荒原古堡」

後期的古格王國受到周邊各政權的嚴重威脅,常年處於與拉達克等臨國的頻繁戰爭之中,使得國力逐漸衰微。王國都城遺址中也發現了不少與戰爭相關的文物遺存。

前面提到的骷髏面具,也正是在附近的洞窟遺址裡發現的。

經研究,這是一件藏傳佛教金剛法舞儀式中扮演「屍林怙主」的道具,而其內側的拉丁字母,是葡萄牙文《聖經》舊約「創世紀」第 39、40 節的一部分。

作為藏傳佛教後弘期上路弘法的發源地,曾經佛教興盛的古格王國遺址中發現這樣一件藏傳佛教文物似乎不足為奇。

但這件佛教法器,卻是由撕下《聖經》的紙頁糊成的。不難猜到,藏傳佛教和基督教,曾在古格王國有過一段並不友好的交流史。

青藏高原上的耶穌會士

西元 1624 年,耶穌會的神父安東尼奧·德·奪德和修士馬努埃爾·馬科斯在前輩們多次失敗之後,又一次從印度德里出發,前往被認為是傳說中古老的「基督教王國」——西藏。

▍安東尼奧·德·安奪德(1580-1634)

在經歷了幾個月的長途跋涉,突破了種種艱難險阻,安奪德等人終於踏上了古格王國的土地,並于當年 8 月到達了都城劄布讓。

雖然當時的古格國王墀紮西查巴德,早在安奪德一行剛進入古格領土時就派人前去迎接,但當士兵們發現這一行人並不是來做生意的商人時,古格王隨即下令將這些可疑人員關押起來。

但在安奪德的請求下,古格王最終仍舊接見了安奪德和馬科斯。

見到古格王之後,安奪德解釋道,自己並不是商人,他們到古格是來核實這裡是否真的是傳說中的「基督教王國」。

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時,安奪德直截了當地表示藏傳佛教是錯誤的,並希望國王「不要辜負上帝賜予他的恩典」,改信基督教。

令人意外的是,古格國王在聽了經過三重翻譯的基督教簡單介紹後,不但沒有因為安奪德對藏傳佛教的大不敬而惱怒,反而對基督教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古格王國都城王宮區遺址,安奪德當年應該就是在這裡向古格王傳播上帝的福音

國王對於天主教的興趣給了安奪德極大的信心,在對古格王國的情況進行了初步的瞭解之後,他決定在古格建立佈道會。

但由於還沒有向在果阿的上級請示,以及需要準備一些建立佈道會的物品,安奪德決定先回一趟印度。

國王指派的人馬一路護送他離境,國王甚至還擬了一封蓋有璽印的信給果阿主教,表示他對於天主教的認可,並承諾支持傳教。

在第二年春天,安奪德和其他四位神父相繼抵達古格王都,國王如約給予安奪德更高的禮遇,並履行承諾幫助他建立教堂,並於 1626 年 4 月 12 日完成了教堂的奠基。

在國王的支持下,古格佈道會在王國上層中的傳教活動進行的十分順利,甚至還有個別王室成員和普通百姓受洗皈依了天主教。

但古格國王隊天主教的支持,其實有著非常現實的動機。

藏傳佛教的自衛反擊

古格王國從建國初期開始就崇尚佛法,王室和民眾都篤信佛教。隨著僧團勢力日益強大,古格國王的權力逐漸受到威脅。

天主教傳教士的到來則給了古格國王一個對抗藏傳佛教僧侶集團的契機,古格國王開始大力扶持天主教。

面對來自異域的「外道」,古格王國的僧侶集團卻表現出豁達的態度,不僅沒有採取反對的措施,甚至為天主教的傳教提供幫助,願意與基督教和諧共處。

然而,基督教傳教士們的目的,並不僅止于與藏傳佛教共處,而是取而代之。因此,借抨擊藏傳佛教來抬高基督教就成為了安奪德等傳教士傳播福音的重要手段,而這一做法同樣得到了古格國王的支持甚至配合。

安奪德曾多次在公共場合與藏傳佛教僧人辯論。其屢試不爽的辯術之一,是強行讓喇嘛們來討論基督教神學已有充分理論基礎的話題,讓摸不著頭腦的喇嘛掉進坑裡。

面對傳教士的抨擊,以及國王對藏傳佛教的愈加輕視,喇嘛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策劃並展開了一場自衛反擊。

以王弟為首的喇嘛們希望通過勸說來使國王回心轉意,他們希望使國王重新認識佛教,堅定對佛教的信仰。這顯然沒有發揮作用。

僧人們還想通過勸說古格王再娶一妻,使國王違反天主教一夫一妻的原則,讓他不能接受洗禮。但這一對策又在安奪德對國王的一番遊說後,宣告失敗。

於是,古格王國的寺院開始大量招收百姓入寺為僧。根據傳教士的描述,王都的寺院僅在 1626 年的某一天就新收了 120 位平民為僧。

▍古格王國第二代國王于 996 年建造的藏傳佛教寺廟托林寺,距古格王國遺址以東不到二十公里處

僧侶集團的這一行為嚴重影響了處於常年戰爭中的古格王國的兵源,也使得古格王愈加感到僧侶集團的勢力對王權的威脅,最終導致了國王和僧侶集團之間的矛盾加劇。

古格王以迫害藏傳佛教的一系列行動來應對僧侶集團的自衛,也就此拉開了古格王國走向滅亡的序幕。

神父與喇嘛的末日

國王首先重點打擊了作為僧侶集團領袖的王弟,隨後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剝奪寺院的各種權利,強制寺院僧人還俗,差點演變成又一場滅佛運動。

▍古格王國遺址山下的佛塔

藏傳佛教的僧人這時只剩下象徵性的近百人,然而,作為藏傳佛教後弘期上路弘法的發源地,古格王國佛教仍然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而基督教雖然得到國王的全力支持,但在古格王國平民中的傳播卻並不順利,基督教的信眾還是以王室成員為主,許多官員和百姓仍然信仰藏傳佛教。

在這種情況下,古格王國的僧人們經過一兩年的地下活動,動員了許多官員和群眾,終於在 1630 年趁安奪德返回印度以及古格王患病之際,發動了武裝暴動。

他們還決定聯合古格王國的敵人拉達克。不想錯過機會的拉達克國王親自率軍趕到劄布讓,連同反叛的軍隊佔領了這座都城。

古格國王全家被押送到拉達克首都列城囚禁,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古格的土地。

▍拉達克首都列城的宮殿,攝於 2011 年

在這場滅國戰爭後,古格王國故地數十年間又經歷了多次戰爭,加上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王國都城的居民也逐漸遷徙四散。

古格地區的傳教工作也因此變得愈加艱難,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後,劄布讓教會不得不於 1635 年關閉。

數百年後,這裡既沒有神父,也沒有喇嘛,留下的只有一座荒原古堡。

而那位決心在自己的國家扶持基督教的古格國王墀紮西查巴德,直到被拉達克軍隊俘虜時,卻還沒有接受洗禮成為天主教徒。

▍考古學家張建林在他的著作中,將古格王國的都城廢墟稱為「荒原古堡」

後期的古格王國受到周邊各政權的嚴重威脅,常年處於與拉達克等臨國的頻繁戰爭之中,使得國力逐漸衰微。王國都城遺址中也發現了不少與戰爭相關的文物遺存。

前面提到的骷髏面具,也正是在附近的洞窟遺址裡發現的。

經研究,這是一件藏傳佛教金剛法舞儀式中扮演「屍林怙主」的道具,而其內側的拉丁字母,是葡萄牙文《聖經》舊約「創世紀」第 39、40 節的一部分。

作為藏傳佛教後弘期上路弘法的發源地,曾經佛教興盛的古格王國遺址中發現這樣一件藏傳佛教文物似乎不足為奇。

但這件佛教法器,卻是由撕下《聖經》的紙頁糊成的。不難猜到,藏傳佛教和基督教,曾在古格王國有過一段並不友好的交流史。

青藏高原上的耶穌會士

西元 1624 年,耶穌會的神父安東尼奧·德·奪德和修士馬努埃爾·馬科斯在前輩們多次失敗之後,又一次從印度德里出發,前往被認為是傳說中古老的「基督教王國」——西藏。

▍安東尼奧·德·安奪德(1580-1634)

在經歷了幾個月的長途跋涉,突破了種種艱難險阻,安奪德等人終於踏上了古格王國的土地,並于當年 8 月到達了都城劄布讓。

雖然當時的古格國王墀紮西查巴德,早在安奪德一行剛進入古格領土時就派人前去迎接,但當士兵們發現這一行人並不是來做生意的商人時,古格王隨即下令將這些可疑人員關押起來。

但在安奪德的請求下,古格王最終仍舊接見了安奪德和馬科斯。

見到古格王之後,安奪德解釋道,自己並不是商人,他們到古格是來核實這裡是否真的是傳說中的「基督教王國」。

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時,安奪德直截了當地表示藏傳佛教是錯誤的,並希望國王「不要辜負上帝賜予他的恩典」,改信基督教。

令人意外的是,古格國王在聽了經過三重翻譯的基督教簡單介紹後,不但沒有因為安奪德對藏傳佛教的大不敬而惱怒,反而對基督教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古格王國都城王宮區遺址,安奪德當年應該就是在這裡向古格王傳播上帝的福音

國王對於天主教的興趣給了安奪德極大的信心,在對古格王國的情況進行了初步的瞭解之後,他決定在古格建立佈道會。

但由於還沒有向在果阿的上級請示,以及需要準備一些建立佈道會的物品,安奪德決定先回一趟印度。

國王指派的人馬一路護送他離境,國王甚至還擬了一封蓋有璽印的信給果阿主教,表示他對於天主教的認可,並承諾支持傳教。

在第二年春天,安奪德和其他四位神父相繼抵達古格王都,國王如約給予安奪德更高的禮遇,並履行承諾幫助他建立教堂,並於 1626 年 4 月 12 日完成了教堂的奠基。

在國王的支持下,古格佈道會在王國上層中的傳教活動進行的十分順利,甚至還有個別王室成員和普通百姓受洗皈依了天主教。

但古格國王隊天主教的支持,其實有著非常現實的動機。

藏傳佛教的自衛反擊

古格王國從建國初期開始就崇尚佛法,王室和民眾都篤信佛教。隨著僧團勢力日益強大,古格國王的權力逐漸受到威脅。

天主教傳教士的到來則給了古格國王一個對抗藏傳佛教僧侶集團的契機,古格國王開始大力扶持天主教。

面對來自異域的「外道」,古格王國的僧侶集團卻表現出豁達的態度,不僅沒有採取反對的措施,甚至為天主教的傳教提供幫助,願意與基督教和諧共處。

然而,基督教傳教士們的目的,並不僅止于與藏傳佛教共處,而是取而代之。因此,借抨擊藏傳佛教來抬高基督教就成為了安奪德等傳教士傳播福音的重要手段,而這一做法同樣得到了古格國王的支持甚至配合。

安奪德曾多次在公共場合與藏傳佛教僧人辯論。其屢試不爽的辯術之一,是強行讓喇嘛們來討論基督教神學已有充分理論基礎的話題,讓摸不著頭腦的喇嘛掉進坑裡。

面對傳教士的抨擊,以及國王對藏傳佛教的愈加輕視,喇嘛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策劃並展開了一場自衛反擊。

以王弟為首的喇嘛們希望通過勸說來使國王回心轉意,他們希望使國王重新認識佛教,堅定對佛教的信仰。這顯然沒有發揮作用。

僧人們還想通過勸說古格王再娶一妻,使國王違反天主教一夫一妻的原則,讓他不能接受洗禮。但這一對策又在安奪德對國王的一番遊說後,宣告失敗。

於是,古格王國的寺院開始大量招收百姓入寺為僧。根據傳教士的描述,王都的寺院僅在 1626 年的某一天就新收了 120 位平民為僧。

▍古格王國第二代國王于 996 年建造的藏傳佛教寺廟托林寺,距古格王國遺址以東不到二十公里處

僧侶集團的這一行為嚴重影響了處於常年戰爭中的古格王國的兵源,也使得古格王愈加感到僧侶集團的勢力對王權的威脅,最終導致了國王和僧侶集團之間的矛盾加劇。

古格王以迫害藏傳佛教的一系列行動來應對僧侶集團的自衛,也就此拉開了古格王國走向滅亡的序幕。

神父與喇嘛的末日

國王首先重點打擊了作為僧侶集團領袖的王弟,隨後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剝奪寺院的各種權利,強制寺院僧人還俗,差點演變成又一場滅佛運動。

▍古格王國遺址山下的佛塔

藏傳佛教的僧人這時只剩下象徵性的近百人,然而,作為藏傳佛教後弘期上路弘法的發源地,古格王國佛教仍然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而基督教雖然得到國王的全力支持,但在古格王國平民中的傳播卻並不順利,基督教的信眾還是以王室成員為主,許多官員和百姓仍然信仰藏傳佛教。

在這種情況下,古格王國的僧人們經過一兩年的地下活動,動員了許多官員和群眾,終於在 1630 年趁安奪德返回印度以及古格王患病之際,發動了武裝暴動。

他們還決定聯合古格王國的敵人拉達克。不想錯過機會的拉達克國王親自率軍趕到劄布讓,連同反叛的軍隊佔領了這座都城。

古格國王全家被押送到拉達克首都列城囚禁,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古格的土地。

▍拉達克首都列城的宮殿,攝於 2011 年

在這場滅國戰爭後,古格王國故地數十年間又經歷了多次戰爭,加上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王國都城的居民也逐漸遷徙四散。

古格地區的傳教工作也因此變得愈加艱難,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後,劄布讓教會不得不於 1635 年關閉。

數百年後,這裡既沒有神父,也沒有喇嘛,留下的只有一座荒原古堡。

而那位決心在自己的國家扶持基督教的古格國王墀紮西查巴德,直到被拉達克軍隊俘虜時,卻還沒有接受洗禮成為天主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