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內動力電池產品“出海難”有望改善

中國近幾年在動力電池領域發展迅猛。資料顯示,

2016年全球動力電池企業銷量排名前十名的企業,有七家來自中國。預計到2020年中國在全球電池市場所占的份額將超過70%。

中國動力電池雖然在全球佔據著較大的市場份額,市場也呈現出增長趨勢,但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雖大不強”。對比國外企業,國外動力電池產品基於自動化生產線,電池的一致性較好;而國內大多數動力電池產品,電池規格、尺寸等各不相同,生產線為半自動甚至手動生產線,

電池的一致性較差。國內動力電池產品在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電池壽命等與國外動力電池產品存在較大差距。

今年年初以來,各國陸續出臺一系列針對電池及相關產品的技術和安全新規,這些新規對我國電池出口企業的影響亟待重視。相較國外,國內在電池產業相關標準體系並不完善,導致大部分企業在國內符合相關標準,在國外卻因標準不符、無法通過相關檢測等導致扣留或召回。

2016年2月,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突發通告稱,因鋰電池火災事故頻發,要求所有在美銷售的平衡車產品須符合UL認證,其鋰電池也需符合UN38.3認證,否則將被扣留或召回。而由於當時國內相關標準仍處於空白階段,由於美方新規未設過渡期,國內200余平衡車企業遭遇衝擊,出口中斷。2016年12月歐盟新版電池認證標準全面實施,規定在歐盟市場銷售和使用的無線電動工具的可擕式電池和蓄電池鎘含量不得超過0.002%,

國內對於電動工具電池鎘含量的相關標準並不完善,導致國內數十億美元的出口電動工具產業造成巨大影響。由於標準體系不夠完善,對國外相關標準適應度不足等問題,我國電池及相關產品出口屢次遭“折戟”。

究其原因,國內電池行業沒有相對完善的標準化體系,僅靠電池企業根據自身經營情況制定相應方案,

產品往往難以符合國外市場相對嚴苛的審核,相較與國外電池企業,難以與其形成競爭力,海外電池市場依舊被國外企業佔據。所以迫切需要完善產品標準體系化建設,助力國內電池企業“由大變強”。

而標準體系建設通常要依據市場熱點及需求來進行。在具體標準制定層面,任何行業的規則和標準的形成都無法靠單一企業完成,需要協同運用產業上、中、下游的力量共同推進。

日前,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與UL美華認證有限公司在蘇州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此次合作諒解備忘錄的簽署,將有助於國內動力電池產品標準化體系的建設,助力國內動力電池產品走向海外。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是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下屬的國家二級分會,是我國動力電池產業唯一專注于應用領域的非盈利性社會組織。UL美華認證有限公司是美國UL在中國投資運營的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獨立從事安全試驗和鑒定的大型公司,在安全標準的制定及產品檢測領域,擁有近百年的歷史。

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秘書長張雨女士表示,關於動力電池的產品規格尺寸,編碼規則和回收利用餘能檢測三個國家標準正式公佈,說明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國內的一些科研機構、企業等層面,都在積極推動國內動力電池標準方面的工作。隨著相應標準的推行,以前由於標準不統一這些問題造成的產業難點或者瓶頸,都會逐步得到解決。

UL美華認證有限公司總經理施峻表示,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其所處的行業環境以及電池本身的技術規範也將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行業中動力電池諸如型號過多且尺寸規格不統一等問題,導致“小而散”的製造方式,不利於動力電池產業的健康發展,也難以助力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發揮競爭優勢。

隨著日後動力電池相關標準體系的日臻完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也將迎來新的篇章。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最終將實現“變大變強”,逐漸縮小與國外電池企業的差距,推動我國實現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跨越。

UL美華認證有限公司是美國UL在中國投資運營的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獨立從事安全試驗和鑒定的大型公司,在安全標準的制定及產品檢測領域,擁有近百年的歷史。

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秘書長張雨女士表示,關於動力電池的產品規格尺寸,編碼規則和回收利用餘能檢測三個國家標準正式公佈,說明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國內的一些科研機構、企業等層面,都在積極推動國內動力電池標準方面的工作。隨著相應標準的推行,以前由於標準不統一這些問題造成的產業難點或者瓶頸,都會逐步得到解決。

UL美華認證有限公司總經理施峻表示,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其所處的行業環境以及電池本身的技術規範也將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行業中動力電池諸如型號過多且尺寸規格不統一等問題,導致“小而散”的製造方式,不利於動力電池產業的健康發展,也難以助力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發揮競爭優勢。

隨著日後動力電池相關標準體系的日臻完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也將迎來新的篇章。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最終將實現“變大變強”,逐漸縮小與國外電池企業的差距,推動我國實現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