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視野看渝北」重慶日報:化作春泥更護花 探尋渝北區空港新城小學教師團隊的精神內涵

【重慶日報】化作春泥更護花 探尋渝北區空港新城小學教師團隊的精神內涵

【以花喻人之——梅花】

【詩詞賞花】

《蔔運算元·詠梅》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毛澤東

【解·花語】

梅花清新脫俗,氣味清香,讓人賞心悅目,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而它自強不息、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等特質,與空港新城小學教師團隊精神有著諸多相同之處。愛崗敬業、積極主動,不懼困難……他們一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之中,

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精彩未來而不懈努力。

樂觀向上 永不放棄 “任務就是力量”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王安石一首梅花的詩詞,描寫梅花在風雪中傲然挺立的品格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樂觀向上,永不放棄的精神也在空港新城教師團隊得到傳遞。

年初剛開學,空港新城小學音樂骨幹教師周祥,就接到參加渝北區中小學校園集體舞大賽的通知。

“任務就是力量,任務就是召喚。”為了加快進度,周祥主動放棄休息時間收集大量素材。排練期間,為了讓學生跟上節奏,她每次都站在最前面領舞,帶著學生一塊反復練習,體力消耗非常大。

“即使最艱苦的時候,都沒有想過放棄,工作累並快樂著。”最終,她組織創編的節目因構思新穎、舞姿優美,在全區比賽中一舉奪魁,後續將代表渝北區參加全市的決賽。

樂觀向上的工作態度,

已融入空港新城小學教師團隊的精神氣質。

分管學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董澤亞,每天都要處理許多事情,如學校每月的德育主題活動、各級各類書法藝術比賽,常常忙得脫不開身,有時連飯都吃不上。她卻總樂呵呵地說,“就當減肥吧。”

李小娟是一位青年語文教師,去年11月開始著手準備參加渝北區中小學精品課大賽。

從備賽到比賽期間,她僅教案就修改過10餘次。

“教學目標太大太空,不夠準確清晰。”“課堂中不要預設太多問題,要讓學生自主發揮,在課堂中暴露問題。”……面對不停的磨課、研課、試講,以及鋪天蓋地的修改意見,一般人早就崩潰了,可她一點也不氣餒,一點一滴的改進。最終在大賽中獲得了一等獎的優異成績。

樂觀向上、永不放棄,這是空港新城小學教師團隊永葆青春活力的秘笈。

愛崗敬業 淡泊名利 “做別人需要的我”

“不要人誇顏色好,

只留清氣滿乾坤。”出自詩人王冕的千古絕唱,形容梅花高潔端莊、淡泊名利的內在氣質,而這一特質在渝北空港新城小學眾多教師中也得到印證。

今年暑假,十年一遇的暴風雨襲擊了重慶,空港新城小學也不例外,部分設施在暴風雨中被損壞。可當校外街道還是一片狼藉,等待清理的時候,空港新城小學卻已恢復如新了。

原來,負責學校後勤工作的胡顯忠假期一直未休假。暴風雨剛結束,他就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組織工人師傅展開維修,全力確保學校後期教育教學工作不受影響。

自空港新城小學建校起,7年來胡顯忠從未休息過一次寒暑假,每天他都要到學校轉上幾圈,從校內的圍牆、防護欄杆,到教室門窗的完好、地下管網的通暢,他都要仔細檢查,預判可能出現的問題。

“職責所在,沒有什麼辛苦可言。”胡顯忠說,開展學校後勤工作就像在維護自己的家,一點也不會覺得枯燥而繁瑣,想到學生每天坐進教室正常上課,內心就十分高興。

“做別人需要的我。”是空港新城小學教師團隊共同的行為準則。

數學教師曹昌華之前是資訊技術教師,前兩年才開始教授數學課。成長過程中,就得到數學教學組組長黃長友的無私幫助。從課堂結構、教材分析,素材選用等多方面對曹老師進行指導。“教材重難點的把控還不夠到位”“課堂節奏的安排還不夠合理”……每次聽完曹老師的課後,黃長友都要拉著他,查找問題,討論解決。

1年下來,曹老師的課堂發生了明顯變化。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學生也積極思考發言,教學品質也明顯提升,所教班級在全年級11個班中名列前茅。

勤勉工作,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這是空港新城小學老師的自覺要求。

學生小青,學習不夠主動,愛逃避學習任務,在家還特別喜歡看電視。為了改掉他身上的壞毛病,教師羅成玲費盡心思。

“今天一回家就主動完成作業”、“讀完書才看了一小會電視”、“昨天是9點上床睡覺”……整整一個月,羅成玲每天晚上都和孩子父母保持電話溝通,督促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在近一個學期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終於有了巨大轉變,按時完成約定任務,還帶動了周圍孩子的進步。

主動作為 奮勇爭先 “有事情做就是幸福”

“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謝燮一首《早梅》,將梅花不畏嚴寒,不甘落後的特質刻畫地淋漓盡致,這也是學校教師團隊的精神內涵。

“校長,我希望在安排工作時你不要照顧我,我雖然年齡偏大,不能扛大旗,但我能擔當、堅守,希望可以繼續工作在教學一線。”這是今年暑假空港新城小學一位54歲的老教師魏繼勇發給校長陳中梅短信中的一段話。

為何老教師對學校工作也如此充滿熱情?

因為在空港新城小學,已形成這樣的教師文化,無論新老教師,對工作總是奮勇當先,主動作為,充滿激情地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大家常說:“有事情做就是幸福,有事情做就是學校對自己成長的期盼。”。

有一次,教師齊小群在放學路上撞見一位學生遇到車禍。雖然不是自己班裡的學生,他二話不說立馬抱著學生前往附近醫院就醫,並及時通知受傷學生班主任及父母;因孩子在學校打鬧中受傷,有家長到校出現不理智行為,教師王鵬發現後,也放下自己手中的事,協調相關部門負責人一協商解決。

“誰遇到突發事件誰就是第一責任人。”這是學校教師的普遍共識,遇事不推諉、不推責,主動站崗、補崗、頂崗,這樣樂於擔當、主動作為的精神已融入每位教師的血液中。

學校書法教師譚興均最開始學習的是隸書,考慮到小學生階段比較適合學習楷書,於是他開始專研楷書的書寫。除了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培訓之外,他還自費近8000元在網上進修,以提升書法寫作技能。

“看到孩子們一雙雙渴望的眼神,我就渾身來勁,想盡一切辦法,創造條件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譚興均說。

團結互助 和諧發展 “獨行快,眾行遠”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北宋詩人林逋向世人描繪了梅花盛開的大美畫卷。打造品德高尚、德育雙馨的教師團隊,散發出美德的芳香,不正是學校追求的大美境界。

“獨行快,眾行遠。”陳中梅說,學校發展需要有優秀的個人,更需要有凝聚力的團隊。

每逢重大活動,學校教師都自覺分擔學校工作,有的負責佈置場地、有的負責接待工作、有的則負責宣傳報導……聽不到一個人抱怨。

教師集體備課、聽課、磨課已成為常態,教師間相互指導、幫助,形成良好的專業氛圍。在語文老師劉豔《騎“白馬”的蒼耳》教研課上,學科教師紛紛建言,為她提供了很多識字的教學方法,如字源識字、聯繫生活識字、編順口溜識字等。

“團隊的智慧是無窮的。”劉豔說,收穫的不僅是信心,更有團隊的力量。

團隊的和諧從哪裡來?在陳中梅看來,“老師不止擁有老師這個職業身份,他們還扮演著父母、孩子等角色。”因此,家庭關係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教師的工作品質,團隊和諧。

為此,學校提出了做空港新城小學“六好老師”,其中就包括重視家庭建設。

學校教師劉秀,從小是爺爺一手將她撫養長大,今年爺爺被查出身患癌症,她特別想回四川老家多照顧生病的爺爺。陳中梅知道後,特意延長她的假期,其他教師也主動分擔她離崗幾天的工作,讓她陪伴爺爺走過生命的最後旅程。

團結互助,和和美美,在這樣一個大家庭下,空港新城小學的孩子們無疑是最幸福的。

【重慶日報】5年,從22萬元降到10萬元 農家樂年收入越來越少 周德文為啥越來越高興?

在渝北區統景鎮印盒村,周德文的農家樂年收入從5年前的22萬元,降到了現在的10萬元!

“沒見他著急,反倒很高興的樣子。”村民周華雲說,最讓人奇怪的是,其它農家樂除了賞李花和採摘李子等旺季營業外,都要關門歇業,但周德文卻堅持全年開門迎客,為此,他每年要多支出近10萬元開支。

農家樂年收入越來越少,周德文為啥越來越高興呢?近日,記者前往印盒村一探究竟——

帶頭趟路

荒山上萬畝李園成景區

“印盒是個好地方,山清水秀丘陵莊,崎嶇山路多氹氹,出門就要杵棒棒”。這是上世紀80年代印盒的順口溜,也是印盒村交通不暢、經濟落後的生動寫照。那時,周德文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當時就想先修路、再栽樹,最後全村都致富。”

當時修路難度不小,不僅要佔用村民的土地,還需要大家出錢、出力。周德文挨家挨戶做工作,有的村民太貧窮出不起錢,他就到處“化緣”來墊上;有的村民家沒勞動力,他就主動把活攬過來自己幹。最終,印盒村打通了出村的公路。

路修通了,周德文又打算利用村裡幾個山頭的荒山種植李樹,但這比動員修路難度還要大,好多村民們都問他:“李子賣不出去能當飯吃嗎?”周德文就自掏腰包買回樹苗、肥料,動員村裡有膽識的黨員示範種植李子樹。

幾年後,村民見種李子樹確實比種莊稼掙錢,都自覺開墾荒山種植李子樹。到了2011年,全村李樹面積達10000畝。春天,李花盛開白如雪,引來不少市民遊玩拍照;夏天,李子壓彎了枝頭,很多人都前往印盒採摘品嘗歪嘴李。

“春賞李花,夏品李子。”當時,周德文雖年過六旬,但創新意識很強,他覺得萬畝李園,就賣點李子,賺頭不夠大,得想法讓賞花吃李子的市民來印盒旅遊。 2011年,在周德文的努力爭取下,印盒村舉辦了第一屆李花節,萬畝印盒李園建成了3A級景區。

群眾觀望

他舉債70萬元辦農家樂

印盒鄉村旅遊業剛剛起步,周德文卻主動申請不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了,並在村裡辦起了周家莊農家樂。

書記都不幹,去搞農家樂。一些人對周德文的選擇感到不解,少數人甚至覺得,他肯定發現開農家樂比當村幹部還有搞頭。

“事實上,剛舉辦李花節時,誰都不敢開農家樂。”周華雲回憶,2011年,無論是李花節,還是後來市民前來採摘李子,印盒村沒有一家農家樂,好多遊客來了都是空著肚皮回家的。他坦言,“村裡將農家樂的牌匾都送到了手中,但我們都怕虧本,不敢開。”

周德文向記者坦露心跡,當時印盒李花年接待遊客近20萬人次,李子產量達300多萬斤。下一步,如何讓遊客每年都來印盒?怎樣將這麼多的李子都變成錢?自己作為60多歲的老人,既缺這方面的行銷管理手段,更沒有那麼旺盛的精力來組織生產、開拓市場、招攬遊客。他認為,印盒村需要一位元懂經營、會管理、有幹勁兒的年輕帶頭人,自己退下來後帶頭把村裡的農家樂辦起來就行了。

就在2011年,在外經營公司多年的村民周恒舉回村當選村黨總支書記,周德文則舉債70萬元,辦起了農家樂。第一年,他的農家樂年收入就達到22萬元。

“他敢借那麼多錢,原來開農家樂真的賺錢!”村民周華文、周華雲、龔家慧等見周德文的農家樂辦得紅紅火火,也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開起了農家樂。

到2014年,印盒村有了30家農家樂,如今達到35家。

讓利於民

5年後年收入降了12萬元

然而,周德文的農家樂第一年“火”了一把後,就開始走下坡路——2013年年收入16萬元,2014年到2016年連續3年,每年只有10萬元的營業額。

與其相反的是,村民陸續新開的農家樂,每年收入卻由3萬元、5萬元,漲到了10萬元。

李花越來越多、李子產量越來越高,遊客也越來越多,村民的農家樂收入都能成倍翻番,而周德文的農家樂營業額為啥卻斷崖式下滑呢?

“農家樂多了,當然周德文的收入就要減少嘍。”老黨員周大雲一句道破天機——後來村民開辦的農家樂分流了周家莊農家樂的遊客,“但周德文高興得很,就像他賺了錢一樣。”

更讓人驚奇的是,全村的農家樂每年只在欣賞李花、採摘李子等旺季開門迎客,其餘時間都關門歇業。但周德文的農家樂卻堅持一年四季不關門。

有人為周德文算了一筆賬,他請的廚師每月5000元工資、服務員2500元工資,除去2個月的旺季,他每年要為此多支出75000元錢。

這不是賠本賺吆喝嗎?周德文說,他開農家樂的目的,就是帶動村民一起把農家樂辦起來。他告訴記者,現在印盒村全年都會有遊客來玩,如果他們餓著肚皮回去,會砸了“印盒李花”這塊牌子,所以虧本也要把農家樂開起來。周德文透露,現在他的廚師和服務員開拓了鄉村紅白喜事餐飲服務,基本能解決淡季的工資開支問題。

“他不但帶頭種植出萬畝李園,更‘種’出了黨員幹部務實為民、讓利於民的精神。”周恒舉說。

暴風雨剛結束,他就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組織工人師傅展開維修,全力確保學校後期教育教學工作不受影響。

自空港新城小學建校起,7年來胡顯忠從未休息過一次寒暑假,每天他都要到學校轉上幾圈,從校內的圍牆、防護欄杆,到教室門窗的完好、地下管網的通暢,他都要仔細檢查,預判可能出現的問題。

“職責所在,沒有什麼辛苦可言。”胡顯忠說,開展學校後勤工作就像在維護自己的家,一點也不會覺得枯燥而繁瑣,想到學生每天坐進教室正常上課,內心就十分高興。

“做別人需要的我。”是空港新城小學教師團隊共同的行為準則。

數學教師曹昌華之前是資訊技術教師,前兩年才開始教授數學課。成長過程中,就得到數學教學組組長黃長友的無私幫助。從課堂結構、教材分析,素材選用等多方面對曹老師進行指導。“教材重難點的把控還不夠到位”“課堂節奏的安排還不夠合理”……每次聽完曹老師的課後,黃長友都要拉著他,查找問題,討論解決。

1年下來,曹老師的課堂發生了明顯變化。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學生也積極思考發言,教學品質也明顯提升,所教班級在全年級11個班中名列前茅。

勤勉工作,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這是空港新城小學老師的自覺要求。

學生小青,學習不夠主動,愛逃避學習任務,在家還特別喜歡看電視。為了改掉他身上的壞毛病,教師羅成玲費盡心思。

“今天一回家就主動完成作業”、“讀完書才看了一小會電視”、“昨天是9點上床睡覺”……整整一個月,羅成玲每天晚上都和孩子父母保持電話溝通,督促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在近一個學期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終於有了巨大轉變,按時完成約定任務,還帶動了周圍孩子的進步。

主動作為 奮勇爭先 “有事情做就是幸福”

“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謝燮一首《早梅》,將梅花不畏嚴寒,不甘落後的特質刻畫地淋漓盡致,這也是學校教師團隊的精神內涵。

“校長,我希望在安排工作時你不要照顧我,我雖然年齡偏大,不能扛大旗,但我能擔當、堅守,希望可以繼續工作在教學一線。”這是今年暑假空港新城小學一位54歲的老教師魏繼勇發給校長陳中梅短信中的一段話。

為何老教師對學校工作也如此充滿熱情?

因為在空港新城小學,已形成這樣的教師文化,無論新老教師,對工作總是奮勇當先,主動作為,充滿激情地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大家常說:“有事情做就是幸福,有事情做就是學校對自己成長的期盼。”。

有一次,教師齊小群在放學路上撞見一位學生遇到車禍。雖然不是自己班裡的學生,他二話不說立馬抱著學生前往附近醫院就醫,並及時通知受傷學生班主任及父母;因孩子在學校打鬧中受傷,有家長到校出現不理智行為,教師王鵬發現後,也放下自己手中的事,協調相關部門負責人一協商解決。

“誰遇到突發事件誰就是第一責任人。”這是學校教師的普遍共識,遇事不推諉、不推責,主動站崗、補崗、頂崗,這樣樂於擔當、主動作為的精神已融入每位教師的血液中。

學校書法教師譚興均最開始學習的是隸書,考慮到小學生階段比較適合學習楷書,於是他開始專研楷書的書寫。除了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培訓之外,他還自費近8000元在網上進修,以提升書法寫作技能。

“看到孩子們一雙雙渴望的眼神,我就渾身來勁,想盡一切辦法,創造條件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譚興均說。

團結互助 和諧發展 “獨行快,眾行遠”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北宋詩人林逋向世人描繪了梅花盛開的大美畫卷。打造品德高尚、德育雙馨的教師團隊,散發出美德的芳香,不正是學校追求的大美境界。

“獨行快,眾行遠。”陳中梅說,學校發展需要有優秀的個人,更需要有凝聚力的團隊。

每逢重大活動,學校教師都自覺分擔學校工作,有的負責佈置場地、有的負責接待工作、有的則負責宣傳報導……聽不到一個人抱怨。

教師集體備課、聽課、磨課已成為常態,教師間相互指導、幫助,形成良好的專業氛圍。在語文老師劉豔《騎“白馬”的蒼耳》教研課上,學科教師紛紛建言,為她提供了很多識字的教學方法,如字源識字、聯繫生活識字、編順口溜識字等。

“團隊的智慧是無窮的。”劉豔說,收穫的不僅是信心,更有團隊的力量。

團隊的和諧從哪裡來?在陳中梅看來,“老師不止擁有老師這個職業身份,他們還扮演著父母、孩子等角色。”因此,家庭關係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教師的工作品質,團隊和諧。

為此,學校提出了做空港新城小學“六好老師”,其中就包括重視家庭建設。

學校教師劉秀,從小是爺爺一手將她撫養長大,今年爺爺被查出身患癌症,她特別想回四川老家多照顧生病的爺爺。陳中梅知道後,特意延長她的假期,其他教師也主動分擔她離崗幾天的工作,讓她陪伴爺爺走過生命的最後旅程。

團結互助,和和美美,在這樣一個大家庭下,空港新城小學的孩子們無疑是最幸福的。

【重慶日報】5年,從22萬元降到10萬元 農家樂年收入越來越少 周德文為啥越來越高興?

在渝北區統景鎮印盒村,周德文的農家樂年收入從5年前的22萬元,降到了現在的10萬元!

“沒見他著急,反倒很高興的樣子。”村民周華雲說,最讓人奇怪的是,其它農家樂除了賞李花和採摘李子等旺季營業外,都要關門歇業,但周德文卻堅持全年開門迎客,為此,他每年要多支出近10萬元開支。

農家樂年收入越來越少,周德文為啥越來越高興呢?近日,記者前往印盒村一探究竟——

帶頭趟路

荒山上萬畝李園成景區

“印盒是個好地方,山清水秀丘陵莊,崎嶇山路多氹氹,出門就要杵棒棒”。這是上世紀80年代印盒的順口溜,也是印盒村交通不暢、經濟落後的生動寫照。那時,周德文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當時就想先修路、再栽樹,最後全村都致富。”

當時修路難度不小,不僅要佔用村民的土地,還需要大家出錢、出力。周德文挨家挨戶做工作,有的村民太貧窮出不起錢,他就到處“化緣”來墊上;有的村民家沒勞動力,他就主動把活攬過來自己幹。最終,印盒村打通了出村的公路。

路修通了,周德文又打算利用村裡幾個山頭的荒山種植李樹,但這比動員修路難度還要大,好多村民們都問他:“李子賣不出去能當飯吃嗎?”周德文就自掏腰包買回樹苗、肥料,動員村裡有膽識的黨員示範種植李子樹。

幾年後,村民見種李子樹確實比種莊稼掙錢,都自覺開墾荒山種植李子樹。到了2011年,全村李樹面積達10000畝。春天,李花盛開白如雪,引來不少市民遊玩拍照;夏天,李子壓彎了枝頭,很多人都前往印盒採摘品嘗歪嘴李。

“春賞李花,夏品李子。”當時,周德文雖年過六旬,但創新意識很強,他覺得萬畝李園,就賣點李子,賺頭不夠大,得想法讓賞花吃李子的市民來印盒旅遊。 2011年,在周德文的努力爭取下,印盒村舉辦了第一屆李花節,萬畝印盒李園建成了3A級景區。

群眾觀望

他舉債70萬元辦農家樂

印盒鄉村旅遊業剛剛起步,周德文卻主動申請不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了,並在村裡辦起了周家莊農家樂。

書記都不幹,去搞農家樂。一些人對周德文的選擇感到不解,少數人甚至覺得,他肯定發現開農家樂比當村幹部還有搞頭。

“事實上,剛舉辦李花節時,誰都不敢開農家樂。”周華雲回憶,2011年,無論是李花節,還是後來市民前來採摘李子,印盒村沒有一家農家樂,好多遊客來了都是空著肚皮回家的。他坦言,“村裡將農家樂的牌匾都送到了手中,但我們都怕虧本,不敢開。”

周德文向記者坦露心跡,當時印盒李花年接待遊客近20萬人次,李子產量達300多萬斤。下一步,如何讓遊客每年都來印盒?怎樣將這麼多的李子都變成錢?自己作為60多歲的老人,既缺這方面的行銷管理手段,更沒有那麼旺盛的精力來組織生產、開拓市場、招攬遊客。他認為,印盒村需要一位元懂經營、會管理、有幹勁兒的年輕帶頭人,自己退下來後帶頭把村裡的農家樂辦起來就行了。

就在2011年,在外經營公司多年的村民周恒舉回村當選村黨總支書記,周德文則舉債70萬元,辦起了農家樂。第一年,他的農家樂年收入就達到22萬元。

“他敢借那麼多錢,原來開農家樂真的賺錢!”村民周華文、周華雲、龔家慧等見周德文的農家樂辦得紅紅火火,也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開起了農家樂。

到2014年,印盒村有了30家農家樂,如今達到35家。

讓利於民

5年後年收入降了12萬元

然而,周德文的農家樂第一年“火”了一把後,就開始走下坡路——2013年年收入16萬元,2014年到2016年連續3年,每年只有10萬元的營業額。

與其相反的是,村民陸續新開的農家樂,每年收入卻由3萬元、5萬元,漲到了10萬元。

李花越來越多、李子產量越來越高,遊客也越來越多,村民的農家樂收入都能成倍翻番,而周德文的農家樂營業額為啥卻斷崖式下滑呢?

“農家樂多了,當然周德文的收入就要減少嘍。”老黨員周大雲一句道破天機——後來村民開辦的農家樂分流了周家莊農家樂的遊客,“但周德文高興得很,就像他賺了錢一樣。”

更讓人驚奇的是,全村的農家樂每年只在欣賞李花、採摘李子等旺季開門迎客,其餘時間都關門歇業。但周德文的農家樂卻堅持一年四季不關門。

有人為周德文算了一筆賬,他請的廚師每月5000元工資、服務員2500元工資,除去2個月的旺季,他每年要為此多支出75000元錢。

這不是賠本賺吆喝嗎?周德文說,他開農家樂的目的,就是帶動村民一起把農家樂辦起來。他告訴記者,現在印盒村全年都會有遊客來玩,如果他們餓著肚皮回去,會砸了“印盒李花”這塊牌子,所以虧本也要把農家樂開起來。周德文透露,現在他的廚師和服務員開拓了鄉村紅白喜事餐飲服務,基本能解決淡季的工資開支問題。

“他不但帶頭種植出萬畝李園,更‘種’出了黨員幹部務實為民、讓利於民的精神。”周恒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