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海遊蹤:八閩大地行之東門嶼,四大名嶼之一,被譽為海上仙山

銅山古城東門外海面上有一座小島,突兀高聳,猶如一座巨大的天然山水盆景,

靜臥于碧海綠波之中。

這個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的小島,叫做東門嶼,因其主峰上有一個八角形七層密簷式實心文峰塔,故也叫塔嶼。島雖小,但東門嶼以其礁石奇異、洞泉甘醇、古跡眾多而聞名於世,被列為福建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

與廈門鼓浪嶼、溫州江心嶼、臺灣蘭嶼並稱中國四大名嶼。

東門嶼因海岸獨特,奇石眾多,再加上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影視工作者,至今已有 20多部的電影、電視劇在這裡拍攝。如我國首部科幻影片《珊瑚島上的死光》中的“馬太博士島”就是東門嶼;《西遊記》、《海之戀》、《八仙過海》等電影、電視劇,

也都將東門嶼作為外景的拍攝基地,被譽為“天然影棚”。

東門嶼分為南段、中段、北段三個部分。南段由幾座小山丘組成,是嶼上景觀最豐富、最集中的地段,以天然的礁石形成的、形態各異的奇石怪洞景觀散佈其間,移步皆景;中段是一段長200多米的條形沙灘,中間一條防風林帶將沙灘分為東西兩部分,米黃色的沙灘略顯弧形,拱著一灣潔淨的海水;北段稱佛澳,沿海濱的四周是礁石和小沙灘,海濱有一座始建於明代的東明寺。

東門嶼是明代“閩海才子”黃道周少年時苦讀之所,遺跡頗多。文峰塔高31.7米,座圍14米,從第二層起八面均有一幅浮雕,塔頂由兩個葫蘆狀石頭疊成,系明嘉靖五年(1526)所建,近500年來,它經歷無數次強颱風、地震的襲擊,仍頑強地站立在海島之上。明代詩人文三俊曾作《東嶼文峰》詩雲:“突兀危峰聳,浮圖砥東海;草廬微嘯詠,石艇自玲瓏。蜃飛百川外,龍騰萬壑中;雲雷過日夜,不變摩蒼穹。”

不知為何,近兩年竟然四次登上這座小島。去鼓浪嶼的次數多了,似乎難以再發現更多的驚奇。而到了東山島,卻總會想方設法地一次次想攀登素有“中國四大名嶼”美譽的東門嶼,在海風中享受暢快的海島登山之旅時,每次都有新發現,每次都是新感覺。

國家森林公園東門嶼也叫塔嶼,面積近1平方公里,是一個近似“土”字形的島嶼。她坐落在東山島銅山古城東門外、距風動石景區800米的海面上,東門嶼自然風光秀美,人文景觀眾多,猶如“海上仙山”,與廈門鼓浪嶼、溫州江心嶼、臺灣蘭嶼並稱中國四大名嶼。其以礁石奇異、洞泉甘醇、古跡眾多而聞名於世,被列為福建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

太陽紋:據考證,太陽紋岩畫為青銅器時代閩古越族人的文化遺產,距今3000多年。東門嶼上的太陽紋與臺灣發現的許多岩畫時代相近,使用工具和雕刻工藝也基本相同,具有相同的文化特質,可見兩岸文化一脈相承。

從文峰塔邊的石階向東走,穿越林蔭,踏著曲徑,四周山花爛漫,林林青翠,半月泉、平湖泉、碧雲泉等山泉潺潺有聲,令人陶醉。在路的盡頭,臨海聳立著一座文昌閣。為兩層建築,這裡可以歇息、拍攝、觀海景、聽濤聲,十分愜意。從文昌閣折回向西往下走,就可以看到鷹嘴岩了。這是一塊形若雄鷹的巨石,高數丈。假如有人說,人之秀在於眼,虎之猛在於口,獅之威在於鼻,那麼,鷹之雄則在喙。鷹嘴岩最形似之處正好在此,但見那喙,形如鐵鉤,彎而銳利,正對大海,更兼有展翅騰飛之狀。此岩坐山朝海,仿佛它已發現海中獵物,正欲振翅前飛。

在鷹嘴岩附近石壁上鐫有“海濱鄒魯”四大字,寬4.1米,長1.3米。

雲山石室在巨鷹翼下,鐫有“石齋”二字,旁邊還有幾行小字:“先生節義,照耀今古,石室荒涼,僅存遺址。魚躍鳥飛,具見大道。謹署二字,以昭後人。”岩下,有一由鷹嘴岩及附近若干巨石的上端縱橫相疊而成的石室,這就是與徐霞客齊名的黃道周少年讀書處雲山石室。洞深可10米,寬約4米,可容20餘人。洞內就山而幽暗,洞口面海而明亮,置身洞中,抬頭就是壯麗山水,側耳可聽風吼浪花嘯,俯首可觀書閱文。黃道周少年時節勤奮好學,常和哥哥黃道琛泛舟到此島上石洞苦讀。

東門嶼整島呈“工”字型,分為南段、中段、北段三個部分。東門嶼南段由幾座小山丘組成,是嶼上景觀最豐富、最集中的地段。以天然的礁石形成的、形態各異的奇石怪洞景觀,散佈其間,移步換景,滿眼皆美;有眾多的人文景觀,點綴其中,內涵豐富。嶼上的綠化率極高,樹木青翠,海風吹來,帶著淡淡的泥土氣息,沁人心脾。

文昌閣邊海浪衝激處,又有一巨石,即為漁翁石(漁翁垂釣);此石高10余米,如一披蓑戴斗笠佝僂著身子的漁翁在臨海垂釣,前人有詩雲:“疑是羊裘垂釣者,不幹星象狎鷗閑。”

神龜迎客

生命之門、大地母親

豬乳石

鴛鴦耍猴

壁虎戲象

東門嶼上還有座全國海拔最低的寺廟---東明寺,它位於東門嶼北段佛澳。廟宇始建于宋代,海拔只有60多公分,幾乎是與海平面持平。主殿“萬佛寶殿”,由一萬尊的琉璃佛建成。為“海上仙山”添上一處勝景,正所謂“塔嶼有寶刹,海上月更明”。

東門嶼分為南段、中段、北段三個部分。南段由幾座小山丘組成,是嶼上景觀最豐富、最集中的地段,以天然的礁石形成的、形態各異的奇石怪洞景觀散佈其間,移步皆景;中段是一段長200多米的條形沙灘,中間一條防風林帶將沙灘分為東西兩部分,米黃色的沙灘略顯弧形,拱著一灣潔淨的海水;北段稱佛澳,沿海濱的四周是礁石和小沙灘,海濱有一座始建於明代的東明寺。

東門嶼是明代“閩海才子”黃道周少年時苦讀之所,遺跡頗多。文峰塔高31.7米,座圍14米,從第二層起八面均有一幅浮雕,塔頂由兩個葫蘆狀石頭疊成,系明嘉靖五年(1526)所建,近500年來,它經歷無數次強颱風、地震的襲擊,仍頑強地站立在海島之上。明代詩人文三俊曾作《東嶼文峰》詩雲:“突兀危峰聳,浮圖砥東海;草廬微嘯詠,石艇自玲瓏。蜃飛百川外,龍騰萬壑中;雲雷過日夜,不變摩蒼穹。”

不知為何,近兩年竟然四次登上這座小島。去鼓浪嶼的次數多了,似乎難以再發現更多的驚奇。而到了東山島,卻總會想方設法地一次次想攀登素有“中國四大名嶼”美譽的東門嶼,在海風中享受暢快的海島登山之旅時,每次都有新發現,每次都是新感覺。

國家森林公園東門嶼也叫塔嶼,面積近1平方公里,是一個近似“土”字形的島嶼。她坐落在東山島銅山古城東門外、距風動石景區800米的海面上,東門嶼自然風光秀美,人文景觀眾多,猶如“海上仙山”,與廈門鼓浪嶼、溫州江心嶼、臺灣蘭嶼並稱中國四大名嶼。其以礁石奇異、洞泉甘醇、古跡眾多而聞名於世,被列為福建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

太陽紋:據考證,太陽紋岩畫為青銅器時代閩古越族人的文化遺產,距今3000多年。東門嶼上的太陽紋與臺灣發現的許多岩畫時代相近,使用工具和雕刻工藝也基本相同,具有相同的文化特質,可見兩岸文化一脈相承。

從文峰塔邊的石階向東走,穿越林蔭,踏著曲徑,四周山花爛漫,林林青翠,半月泉、平湖泉、碧雲泉等山泉潺潺有聲,令人陶醉。在路的盡頭,臨海聳立著一座文昌閣。為兩層建築,這裡可以歇息、拍攝、觀海景、聽濤聲,十分愜意。從文昌閣折回向西往下走,就可以看到鷹嘴岩了。這是一塊形若雄鷹的巨石,高數丈。假如有人說,人之秀在於眼,虎之猛在於口,獅之威在於鼻,那麼,鷹之雄則在喙。鷹嘴岩最形似之處正好在此,但見那喙,形如鐵鉤,彎而銳利,正對大海,更兼有展翅騰飛之狀。此岩坐山朝海,仿佛它已發現海中獵物,正欲振翅前飛。

在鷹嘴岩附近石壁上鐫有“海濱鄒魯”四大字,寬4.1米,長1.3米。

雲山石室在巨鷹翼下,鐫有“石齋”二字,旁邊還有幾行小字:“先生節義,照耀今古,石室荒涼,僅存遺址。魚躍鳥飛,具見大道。謹署二字,以昭後人。”岩下,有一由鷹嘴岩及附近若干巨石的上端縱橫相疊而成的石室,這就是與徐霞客齊名的黃道周少年讀書處雲山石室。洞深可10米,寬約4米,可容20餘人。洞內就山而幽暗,洞口面海而明亮,置身洞中,抬頭就是壯麗山水,側耳可聽風吼浪花嘯,俯首可觀書閱文。黃道周少年時節勤奮好學,常和哥哥黃道琛泛舟到此島上石洞苦讀。

東門嶼整島呈“工”字型,分為南段、中段、北段三個部分。東門嶼南段由幾座小山丘組成,是嶼上景觀最豐富、最集中的地段。以天然的礁石形成的、形態各異的奇石怪洞景觀,散佈其間,移步換景,滿眼皆美;有眾多的人文景觀,點綴其中,內涵豐富。嶼上的綠化率極高,樹木青翠,海風吹來,帶著淡淡的泥土氣息,沁人心脾。

文昌閣邊海浪衝激處,又有一巨石,即為漁翁石(漁翁垂釣);此石高10余米,如一披蓑戴斗笠佝僂著身子的漁翁在臨海垂釣,前人有詩雲:“疑是羊裘垂釣者,不幹星象狎鷗閑。”

神龜迎客

生命之門、大地母親

豬乳石

鴛鴦耍猴

壁虎戲象

東門嶼上還有座全國海拔最低的寺廟---東明寺,它位於東門嶼北段佛澳。廟宇始建于宋代,海拔只有60多公分,幾乎是與海平面持平。主殿“萬佛寶殿”,由一萬尊的琉璃佛建成。為“海上仙山”添上一處勝景,正所謂“塔嶼有寶刹,海上月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