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海遊蹤:八閩大地行之銅山古城,東山的咽喉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銅山古城全景

東山島東北隅有一片寬闊的海域,

進出東山的漁船、商船、貨船、遊輪都要從這片海域經過,因此,這裡也成為東山的咽喉,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該海域與東山主島連接處,是一片巨大的海濱礁石群,怪石嶙峋,情態各異,是典型的海蝕地貌奇觀。礁石之上,木麻黃蔥蘢滴翠,綠樹叢中,一條蜿蜒巨龍連綿起伏……這就是閩海五大水寨之一的銅山古城。

順著腳下的古城登臨而上,見花崗岩砌成的城牆巍然屹立海岸,蜿蜒如盤。明朝初年,中國東南沿海倭患日重。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福建沿海,築城建寨。周德興至銅山,於險要之地,徵調雲霄、詔安、漳浦等地民工,臨海砌石,環山築城。銅山古城建築完工後,在此建置銅山水寨,設福船、哨船、冬船、快船等各種船隻46艘,

派141名官兵駐守。當時的銅山水寨與福甯烽火、福州小埕、興化南日、泉州浯嶼,合稱“閩海五大水寨”,肩負起抵禦外侵、平定海氛、保衛祖國海疆的歷史重任,是福建沿海重要的軍事防禦要地之一。

據《東山縣誌》載,銅山城總長 571 丈,高 2.6 丈,牆厚1丈,

女嬙864堞,窩鋪16個,城基用條石幹砌疊壘而成,城牆用粘土夾以碎石夯築。城設東西南北四城門,皆有石門額,上鐫城門美稱,東曰晨曦、西曰思美、南曰答陽、北曰拱極。六百年來,銅山軍民憑藉古城,先後擊敗了葡萄牙、荷蘭、英國、日本等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進攻,古城上的每一石、每一土都記錄了東山人民可歌可泣的鬥爭史,刻寫了古城經歷的無數次戰爭浩劫: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和明永曆10年(1582),抗倭名將戚繼光兩度率浙江義烏兵,在東山島上設立“浙兵營”,據古城擊潰倭寇的侵擾。

明崇禎六年(1633),巡撫路振飛、大帥徐一鳴,據守銅山城,在東山海面連續兩次擊潰荷蘭帝國東印艦隊。七年(1634) 銅山鄉賢、四川巡撫陳士奇之父陳焯,率眾于城南門外沙灘埋下“暗鼎陣”,全殲入侵登陸的倭寇。

清順治五年(1648),鄭成功興師抗清,銅山古城便是他造船練兵、籌糧募餉的根據地之一。十八年(1661),鄭成功東征收復臺灣時,銅山有500多名青壯年投身東征隊伍。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從這裡出發,用武力統一臺灣。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國侵略者從虎門敗退後,猛攻銅山城。曾任銅山守備的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率水師和銅山軍民奮起反抗,打得英艦狼狽逃竄。

抗日戰爭期間,東山軍民又先後3次在此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進犯。

修復後的城牆依山起伏,條石砌成,長1900米,高7米。古城內有一座回廊曲徑、玲瓏雅致的關帝廟,又稱武廟,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廟側有數椽古老廬舍,是明末著名學者、書畫家、民族英雄黃道周出生地。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又字螭若,號石齋,天啟二年(1622)進士,福王時任禮部尚書,唐王時任武英殿大學士。其行書、草書,行筆轉折剛勁有力,體勢方整,書風雄健奔放,不諧流俗,一如其人;其楷書既古拙厚重來,又清秀飄逸。黃道周素有“閩海才子”之美譽,乾隆帝說他“立朝守正,風節凜然,其奏議慷慨極言,忠議溢於簡牘;卒之以身殉國,不愧一代完人。”徐霞客說他“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

關帝廟附近海濱石崖上,有一塊重約200噸的巨石,狀似玉兔蹲狀,底部接觸僅數寸,風吹石動,搖搖欲墜,故名“風動石”,以“天下第一奇石”載入《世界地理之最》。

海濱建有長長的棧道,漫步其上,聆聽海風潮音,遙想古城往事,胸中頓生豪氣。至為遺憾的是,古城牆的200多張照片大多被我誤刪,也不知還能恢復否?嗚呼——

連結·周德興

周德興(?-1392),安徽鳳陽人,朱元璋幼時玩伴,累積戰功遷左翼大元帥,後升指揮使、湖廣行省左丞。洪武三年(1370)封江夏侯,複任命為將軍出征湖南、貴州少數民族叛亂。二十年(1387)三月,複令周德興到福建,委以防倭重任,築城一十六。二十五年(1392),其子周驥被揭發同宮女亂搞關係,以“帷德不修”罪名,父子連坐被誅,命收其公田。《明史》有傳,雲——

周德興,濠人。與太祖同裡,少相得。從定滁、和。渡江,累戰皆有功,遷左翼大元帥。從取金華、安慶、高郵。援安豐,征廬州,進指揮使。從討贛州、安福、永新,拔吉安。再進湖廣行省左丞。同楊璟討廣西,攻永州。元平章阿思蘭及周文貴自全州來援,德興再擊敗之,斬朱院判。追奔至全州,遂克之。道州、甯州、藍山皆下。進克武岡州,分兵據險,絕靖江聲援。廣西平,功多。洪武三年封江夏侯,歲祿千五百石,予世券。

是歲,慈利土酋覃垕連茅岡諸寨為亂,長沙洞苗俱煽動。太祖命德興為征南將軍,帥師討平之。明年伐蜀,副湯和為征西左將軍,克保寧。先是,傅友德已克階、文,而和所帥舟師未進。及保甯下,兩路軍始合。蜀平,論功,帝以和功由德興,賞德興而面責和。且追數征蠻事,謂覃垕之役,楊璟不能克,趙庸中道返,功無與德興比者。複副鄧愈為征南左將軍,帥趙庸、左君弼出南寧,平婪鳳、安田諸州蠻,克泗城州,功複出諸將上。賞倍于大將,命署中立府,行大都督府事。德興功既盛,且恃帝故人,營第宅逾制。有司列其罪,詔特宥之。十三年命理福建軍務,旋召還。

明年,五溪蠻亂。德興已老,力請行,帝壯而遣之,賜手書曰:“趙充國圖征西羌,馬援請討交址,朕常嘉其事,謂今人所難。卿忠勤不怠,何忝前賢,靖亂安民,在此行也。”至五溪,蠻悉散走。會四川水盡源、通塔平諸洞作亂,仍命德興討平之。十八年,楚王楨討思州五開蠻,複以德興為副將軍。德興在楚久,所用皆楚卒,威震蠻中。定武昌等十五衛,歲練軍士四萬四千八百人。決荊州嶽山壩以溉田,歲增官租四千三百石。楚人德之。還鄉,賜黃金二百兩,白金二千兩,文綺百匹。

居無何,帝謂德興:“福建功未竟,卿雖老,尚勉為朕行。”德興至閩,按籍僉練,得民兵十萬餘人。相視要害,築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備。逾三年,歸第,複令節制鳳陽留守司,並訓練屬衛軍士。諸勳臣存者,德興年最高。歲時入朝,賜予不絕。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驥亂宮,並坐誅死。

值得一提的是,周德興對明代海防尤其是福建海防建設功績巨大,卻遭到民眾的激烈反抗,留下“千古惡人”之名。原因何在?從短短的傳記裡,亦可得到端倪。其一是“按籍僉練,得民兵十萬餘人”。別的史料記其就福、興、漳、泉四府民戶“三丁取一”為沿海衛所戍兵。抓丁為兵,古代不知道留下多少關於此類慘劇的詩文,而在社會尚動盪不安的明朝初年,此事當造成更大的社會動盪,也自然要加深民眾對執行者的仇恨。其二是“相視要害,築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如此沉重浩大的工程,費用一輪輪攤派在老百姓的各種徭役雜稅裡,在已經被元末的各種戰爭和禁海遷界等拖得民不聊生的閩南諸地,自然會遭到激烈的抵抗。其三亦有周德興驕橫性格的因素。《明史》記周德興“功既盛,且恃帝故人,營第宅逾制”。雖不得全貌,也可略知一二。福建民間傳說裡的周德興,不論到哪裡都是騎著高頭馬,跟著一堆隨從,目中無人,可見也不是完全沒有依據的。

按照我的認知,周德興是中國歷史上的有功之人,卻在福建這一片土地上背負了千古惡名——歷史常常以這種開玩笑的方式,讓人忘記它的本來面目。無奈也!

抗倭名將戚繼光兩度率浙江義烏兵,在東山島上設立“浙兵營”,據古城擊潰倭寇的侵擾。

明崇禎六年(1633),巡撫路振飛、大帥徐一鳴,據守銅山城,在東山海面連續兩次擊潰荷蘭帝國東印艦隊。七年(1634) 銅山鄉賢、四川巡撫陳士奇之父陳焯,率眾于城南門外沙灘埋下“暗鼎陣”,全殲入侵登陸的倭寇。

清順治五年(1648),鄭成功興師抗清,銅山古城便是他造船練兵、籌糧募餉的根據地之一。十八年(1661),鄭成功東征收復臺灣時,銅山有500多名青壯年投身東征隊伍。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從這裡出發,用武力統一臺灣。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國侵略者從虎門敗退後,猛攻銅山城。曾任銅山守備的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率水師和銅山軍民奮起反抗,打得英艦狼狽逃竄。

抗日戰爭期間,東山軍民又先後3次在此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進犯。

修復後的城牆依山起伏,條石砌成,長1900米,高7米。古城內有一座回廊曲徑、玲瓏雅致的關帝廟,又稱武廟,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廟側有數椽古老廬舍,是明末著名學者、書畫家、民族英雄黃道周出生地。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又字螭若,號石齋,天啟二年(1622)進士,福王時任禮部尚書,唐王時任武英殿大學士。其行書、草書,行筆轉折剛勁有力,體勢方整,書風雄健奔放,不諧流俗,一如其人;其楷書既古拙厚重來,又清秀飄逸。黃道周素有“閩海才子”之美譽,乾隆帝說他“立朝守正,風節凜然,其奏議慷慨極言,忠議溢於簡牘;卒之以身殉國,不愧一代完人。”徐霞客說他“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

關帝廟附近海濱石崖上,有一塊重約200噸的巨石,狀似玉兔蹲狀,底部接觸僅數寸,風吹石動,搖搖欲墜,故名“風動石”,以“天下第一奇石”載入《世界地理之最》。

海濱建有長長的棧道,漫步其上,聆聽海風潮音,遙想古城往事,胸中頓生豪氣。至為遺憾的是,古城牆的200多張照片大多被我誤刪,也不知還能恢復否?嗚呼——

連結·周德興

周德興(?-1392),安徽鳳陽人,朱元璋幼時玩伴,累積戰功遷左翼大元帥,後升指揮使、湖廣行省左丞。洪武三年(1370)封江夏侯,複任命為將軍出征湖南、貴州少數民族叛亂。二十年(1387)三月,複令周德興到福建,委以防倭重任,築城一十六。二十五年(1392),其子周驥被揭發同宮女亂搞關係,以“帷德不修”罪名,父子連坐被誅,命收其公田。《明史》有傳,雲——

周德興,濠人。與太祖同裡,少相得。從定滁、和。渡江,累戰皆有功,遷左翼大元帥。從取金華、安慶、高郵。援安豐,征廬州,進指揮使。從討贛州、安福、永新,拔吉安。再進湖廣行省左丞。同楊璟討廣西,攻永州。元平章阿思蘭及周文貴自全州來援,德興再擊敗之,斬朱院判。追奔至全州,遂克之。道州、甯州、藍山皆下。進克武岡州,分兵據險,絕靖江聲援。廣西平,功多。洪武三年封江夏侯,歲祿千五百石,予世券。

是歲,慈利土酋覃垕連茅岡諸寨為亂,長沙洞苗俱煽動。太祖命德興為征南將軍,帥師討平之。明年伐蜀,副湯和為征西左將軍,克保寧。先是,傅友德已克階、文,而和所帥舟師未進。及保甯下,兩路軍始合。蜀平,論功,帝以和功由德興,賞德興而面責和。且追數征蠻事,謂覃垕之役,楊璟不能克,趙庸中道返,功無與德興比者。複副鄧愈為征南左將軍,帥趙庸、左君弼出南寧,平婪鳳、安田諸州蠻,克泗城州,功複出諸將上。賞倍于大將,命署中立府,行大都督府事。德興功既盛,且恃帝故人,營第宅逾制。有司列其罪,詔特宥之。十三年命理福建軍務,旋召還。

明年,五溪蠻亂。德興已老,力請行,帝壯而遣之,賜手書曰:“趙充國圖征西羌,馬援請討交址,朕常嘉其事,謂今人所難。卿忠勤不怠,何忝前賢,靖亂安民,在此行也。”至五溪,蠻悉散走。會四川水盡源、通塔平諸洞作亂,仍命德興討平之。十八年,楚王楨討思州五開蠻,複以德興為副將軍。德興在楚久,所用皆楚卒,威震蠻中。定武昌等十五衛,歲練軍士四萬四千八百人。決荊州嶽山壩以溉田,歲增官租四千三百石。楚人德之。還鄉,賜黃金二百兩,白金二千兩,文綺百匹。

居無何,帝謂德興:“福建功未竟,卿雖老,尚勉為朕行。”德興至閩,按籍僉練,得民兵十萬餘人。相視要害,築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備。逾三年,歸第,複令節制鳳陽留守司,並訓練屬衛軍士。諸勳臣存者,德興年最高。歲時入朝,賜予不絕。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驥亂宮,並坐誅死。

值得一提的是,周德興對明代海防尤其是福建海防建設功績巨大,卻遭到民眾的激烈反抗,留下“千古惡人”之名。原因何在?從短短的傳記裡,亦可得到端倪。其一是“按籍僉練,得民兵十萬餘人”。別的史料記其就福、興、漳、泉四府民戶“三丁取一”為沿海衛所戍兵。抓丁為兵,古代不知道留下多少關於此類慘劇的詩文,而在社會尚動盪不安的明朝初年,此事當造成更大的社會動盪,也自然要加深民眾對執行者的仇恨。其二是“相視要害,築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如此沉重浩大的工程,費用一輪輪攤派在老百姓的各種徭役雜稅裡,在已經被元末的各種戰爭和禁海遷界等拖得民不聊生的閩南諸地,自然會遭到激烈的抵抗。其三亦有周德興驕橫性格的因素。《明史》記周德興“功既盛,且恃帝故人,營第宅逾制”。雖不得全貌,也可略知一二。福建民間傳說裡的周德興,不論到哪裡都是騎著高頭馬,跟著一堆隨從,目中無人,可見也不是完全沒有依據的。

按照我的認知,周德興是中國歷史上的有功之人,卻在福建這一片土地上背負了千古惡名——歷史常常以這種開玩笑的方式,讓人忘記它的本來面目。無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