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海遊蹤:八閩大地行之莆禧古城,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離開崇武古城,我們直奔素有“東方猶太人”之稱的潮汕人的祖籍地莆田。


莆田史稱興化、興安,雅稱莆陽或莆仙,自古為閩中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轄城廂區、涵江區、荔城區、秀嶼區和仙遊縣,總面積4200平方公里,人口約330萬。莆田被譽為“科舉名邦、狀元之鄉”,歷代進士達千名以上,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人數也是位居全國之首,其中有“一會元兩宰相三尚書四解元”的宋家、“四代聯登八進士”的黃家和“一家九刺史”的林家、“一門五學士”的黃家、“一科兩狀元”的徐家等等。

莆禧抗倭古城位於莆田莆禧半島南端,離市區約40公里,東南北三面臨海。古城始築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當時曾在這裡設立千戶所,築城駐兵以禦倭寇。古城周長590丈,基厚1丈2尺,城牆高1丈3尺;子城高6尺,建城垛1049個,警鋪24個;開東、西、南、北四個城門,

城門上築有城樓,並築月城。城外西邊依山挖有寬2丈、深8尺的旱壕。莆禧古城一直保存較完整,於1939年被日軍炸毀,現尚存東、北二座城門和月城及120多丈的古城牆,城內青石鋪設的十字街和城隍廟保存尚好。

 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

莆禧十九日廟會(王雪玉 攝)

城隍廟:洪武廿年建莆禧所城時,將原鯉江廟改為城隍廟,據有關資料記載:城隍廟位於城內東隅,守禦所千戶劉毅建,時全城壯士千二百軍,侯封鐵券十四人爰初立廟以壯全場。廟神城隍爺因抗倭守城有功,思榮三次褒封。《勅封守禦城隍大神碑文》記載:夫最著者嘉靖壬戌之秋,倭人入寇,城圍五十餘日,神燈四布,夜夜繞城,而寇望城生畏自潰鼠竄。明天子以興,平諸城失守,嘉異吾城隍守禦之功,特詔封城隍大神,賜以黃袍、勅封威靈公。廟神與眾不同,著黃袍、戴銀冠,顯赫威嚴,是守城將士禦寇抗倭,堅守疆土的集體化身。每逢五月十九神誕,正月十九元宵廟會都舉行隆重的酬神祈福,祭祀慶典的傳統人文活動。城隍廟與所城名聲齊著,歷史上名登《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二十四史》、《通志》、《縣誌》等諸多大型史書。解放後與所城一起被列為莆田縣首批文保單位。1986年單獨被列莆田縣第三批重點文保單位。1996年9月同莆禧城一起列為省級文保單位,數百年來贏得了善信的尊敬,香火旺盛,繁衍蔥蘢與不朽的抗倭城堡相得益彰,有益於愛國主義教育,對弘揚民族精神,保護優秀歷史文化都具有深遠意義。

諸愈上述所敘,英勇的莆禧人在興、平諸城失守的劣勢下能堅守五十余日,賴之神燈四布夜夜繞城,倭賊自潰鼠竄。為了紀念這一威雄懾寇之壯舉,先輩們在傳統的元宵活動中舉行隆重的集會遊行,年年沿襲,代代流傳,都用這個形式來體現同時守禦城池的浩蕩聲勢,彰顯拒寇捍患神功毅力人神合一的歷史豐功。保固金湯,顯赫豐碑振武,傳承廟會,輝榮青史流芳。響銃三通、長號齊鳴、頭旗高舉、軍樂嘯奏,銅鑼皮鼓力打緊敲,整肅有序,嚴靚威凜的氣氛不亞出戰的雄師陣勢。八抬彩輿內的城隍大神,由勇士們簇擁著徐徐而行,轎前四盞神燈,表示當時的神燈四布,懾破敵膽、保固金湯的標誌,燈中燭炬不得熄滅,所以得由老練的執事小心謹慎地執持著,一匹匹興化白玉獅背馱錦鞍,恍忽坐著抗倭的將士,披甲荷戈,雄姿勃勃的克敵氣概,尤其是上刀山、下火海的兩個特別節目最引人注目,三尊光膀赤足的“童子”,17米高分21級的刀梯一口氣挺身爬到頂,七張棕轎十四個小夥子,繞著丈高的火焰有節奏地在棕轎鼓師的指揮下跨越跳躍。青黃赤白黑彩旗高飄,十番八樂音揚曉空,近幾年增加了車鼓隊、西樂隊、弄龍弄獅隊、高蹺隊、腰鼓隊,真是千姿百態五門八藝。歡騰社火繽紛貌,勝會陣場熱氛圍。仿若三軍臨戰肅,儼然疇昔抗倭威。莆禧十九日名聞遐邇,婦孺皆知,每逢節日來臨,婦女們一大早就頭梳面洗,身著嶄新的衣裳,打扮一番準備趁早去莆禧看十九,孩子們天沒亮就哭鬧著媽前媽後催促換新衣,急著去莆禧看十九。

四海遊蹤:八閩大地行之東門嶼,四大名嶼之一,被譽為海上仙山

四海遊蹤:八閩大地行之銅山古城,東山的咽喉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

莆禧十九日廟會(王雪玉 攝)

城隍廟:洪武廿年建莆禧所城時,將原鯉江廟改為城隍廟,據有關資料記載:城隍廟位於城內東隅,守禦所千戶劉毅建,時全城壯士千二百軍,侯封鐵券十四人爰初立廟以壯全場。廟神城隍爺因抗倭守城有功,思榮三次褒封。《勅封守禦城隍大神碑文》記載:夫最著者嘉靖壬戌之秋,倭人入寇,城圍五十餘日,神燈四布,夜夜繞城,而寇望城生畏自潰鼠竄。明天子以興,平諸城失守,嘉異吾城隍守禦之功,特詔封城隍大神,賜以黃袍、勅封威靈公。廟神與眾不同,著黃袍、戴銀冠,顯赫威嚴,是守城將士禦寇抗倭,堅守疆土的集體化身。每逢五月十九神誕,正月十九元宵廟會都舉行隆重的酬神祈福,祭祀慶典的傳統人文活動。城隍廟與所城名聲齊著,歷史上名登《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二十四史》、《通志》、《縣誌》等諸多大型史書。解放後與所城一起被列為莆田縣首批文保單位。1986年單獨被列莆田縣第三批重點文保單位。1996年9月同莆禧城一起列為省級文保單位,數百年來贏得了善信的尊敬,香火旺盛,繁衍蔥蘢與不朽的抗倭城堡相得益彰,有益於愛國主義教育,對弘揚民族精神,保護優秀歷史文化都具有深遠意義。

諸愈上述所敘,英勇的莆禧人在興、平諸城失守的劣勢下能堅守五十余日,賴之神燈四布夜夜繞城,倭賊自潰鼠竄。為了紀念這一威雄懾寇之壯舉,先輩們在傳統的元宵活動中舉行隆重的集會遊行,年年沿襲,代代流傳,都用這個形式來體現同時守禦城池的浩蕩聲勢,彰顯拒寇捍患神功毅力人神合一的歷史豐功。保固金湯,顯赫豐碑振武,傳承廟會,輝榮青史流芳。響銃三通、長號齊鳴、頭旗高舉、軍樂嘯奏,銅鑼皮鼓力打緊敲,整肅有序,嚴靚威凜的氣氛不亞出戰的雄師陣勢。八抬彩輿內的城隍大神,由勇士們簇擁著徐徐而行,轎前四盞神燈,表示當時的神燈四布,懾破敵膽、保固金湯的標誌,燈中燭炬不得熄滅,所以得由老練的執事小心謹慎地執持著,一匹匹興化白玉獅背馱錦鞍,恍忽坐著抗倭的將士,披甲荷戈,雄姿勃勃的克敵氣概,尤其是上刀山、下火海的兩個特別節目最引人注目,三尊光膀赤足的“童子”,17米高分21級的刀梯一口氣挺身爬到頂,七張棕轎十四個小夥子,繞著丈高的火焰有節奏地在棕轎鼓師的指揮下跨越跳躍。青黃赤白黑彩旗高飄,十番八樂音揚曉空,近幾年增加了車鼓隊、西樂隊、弄龍弄獅隊、高蹺隊、腰鼓隊,真是千姿百態五門八藝。歡騰社火繽紛貌,勝會陣場熱氛圍。仿若三軍臨戰肅,儼然疇昔抗倭威。莆禧十九日名聞遐邇,婦孺皆知,每逢節日來臨,婦女們一大早就頭梳面洗,身著嶄新的衣裳,打扮一番準備趁早去莆禧看十九,孩子們天沒亮就哭鬧著媽前媽後催促換新衣,急著去莆禧看十九。

四海遊蹤:八閩大地行之東門嶼,四大名嶼之一,被譽為海上仙山

四海遊蹤:八閩大地行之銅山古城,東山的咽喉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