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次貸危機10周年反思錄

作者:安揚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543篇原創首發文章

香港市場一直流傳著10年一次股災的說法,2017年恰好是美國次貸危機10周年!會不會有股災?市場眾說紛紜。

迄今為止,香港市場表現尚可。截止8月底,恒生指數年內升幅已達27%,且這8個月,恒指節節攀升,沒有一個月收盤下跌。投資者似乎對於壞消息產生了一定的免疫反應,無論朝核危機、美國稅改醫改受阻、債務上限爭持等消息,都只能讓恒指輕輕搖晃,然後繼續向上。

就其表現而言,恒指已完全對得起所有的投資人。

反思之一:對“壞消息”免疫非吉兆

面對市場,得永遠帶著敬畏。市場對任何“壞消息”都缺乏深度調整,這本身就是件挺不尋常的事,更值得投資者提高警惕。10年前,港股投資者對次貸的判斷,一開始時便有點盲目樂觀。

次貸問題早在2006年就初顯端倪。還記得2006年的耶誕節前後,相當部分基金經理已開始擔心,次貸問題會給做空者提供巨大的機會。

然而新年過後,恒指在2007年初的調整幅度並不大,一些人又放鬆警惕,認為次貸問題對港股的衝擊或許不如想像中的大。

2007年4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一個宏觀對沖基金的投資顧問,從2006年底至2007年大部分時間,他一直在唱空市場,也一路被市場“打臉”。

不過有意思的是,他在2007年上半年賺到了牛市的錢,到2007年底至2008年,他又通過做空安排,賺到了熊市的錢。他的經驗中最重要的一個:要重視風險,

要絕對控制風險。

他對手下交易員很寬鬆,極少干預交易員的策略。但他一定會問交易員:如果市場和你的策略相左,有什麼馬上可以拿得出手的補救措施?他強調“馬上出手”,是因為當市場急劇波動時,往往根本沒有時間給人思考,最好的方法就是按之前設計好的策略去儘快執行。說白了,就是永遠要有可立即執行的Plan B(備用方案)。

很多人並不習慣這種做法。

普通人是習慣按自己對於市場的判斷去設計交易策略,畢竟挑戰自己的判斷,還要形成可以立即執行的策略,是相當“反人性”的一種做法。但這種做法的確非常有效,因為往往能在危急關頭贏得寶貴的時間,從而將損失降至最低。S直言不諱:公司內部討論時,所有人都可以暢所欲言,以便給交易員提供一個大概的市場方向,但是他通常會提醒交易員,落手落腳去做時,
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因為市場隨時可能變成另一個方向,抑或壓根沒有方向——通常這種情況很少發生,但一旦發生,就有可能是很急劇的市場變化,需要整個交易系統有充分的準備。

其次,他喜歡研究金融產品,並且將之量化。和前兩位“專業投資者”一樣,他也收到大量的場外衍生品交易邀請,其中不少還是美國次債衍生品。不同的是,他聘請了幾個頂級的金融數學和統計學博士,把相關衍生品的風險和預期收益分佈進行了詳細的測算,發現了幾種產品的定價漏洞。他利用這些漏洞,建立了大量對自己有利的交易頭寸。

“不要以為投行的銷售顧問就一定比你還懂行,有時他們就是照搬IPO招股書讀給你聽。”他說,“你一定要找到最懂行的人幫你分析。”

和呂某一樣,S先生也不愛讀法律合同,但他聘請了專業的律師,把所有的衍生品交易合同詳細閱讀了一遍,以確保整個合同符合他自己的交易構想。

這兩個好習慣可以解釋,為什麼次貸問題全面爆發後, S先生反而可以從股市、債市、衍生品市場都取得了相當可觀的回報。他的故事告訴我們:

1. 可以接受一定的風險,但要堅決避免無法承受的風險。

2. 分析風險是一項技術活,要麼自己深入研究,要麼花錢請專家研究。

3. 如果不懂得如何分析風險,最好要控制貪婪,不要買,或是儘量減小杠杆。

反思之三:積累總結 尋找自我

10年前的次貸危機,值得投資者回顧的當然遠不止上面這些。從人性角度來說,在資本市場中發現自我,可能才是終極法寶,有可能協助自己躲過金融危機,也有可能協助自己賺取較大幅度的回報。

從身邊例子來看,不少在2007年遭遇重大虧損的,在2015年的股災前夕均逃過一劫;而在2008年市場低位反彈後敢於入場的,在近兩年市場出現調整時,也能堅決入場掃貨,賺到了這一波重大行情。

今年以來,國內已經有不少反思次貸危機的文章。看完不難發現,很多是對金融監管、信貸問題或是貨幣政策提出的建議和分析。瞭解次貸危機的形成和金融海嘯的成因,固然有助於瞭解事件經過,但對於投資者來說,最終還是需要落實到對自己的資產配置和策略上。這就需要深刻理解,宏觀形勢分析跟自己的腰包之間會產生什麼關係。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適合什麼樣的投資方法等。

目前的市場氣氛的確還是相當不錯。相當多的基金經理仍然在看多港股和中國A股市場。但也有不少人在擔憂,市場經過10多個月的狂歡,是否已經臨近調整位置?這種問題其實在不同的時期都會一直纏繞著投資者。只有理解宏觀經濟形勢,同時也深刻分析過個人的投資行為,才有可能做得到得心應手。

分析宏觀政策和分析個人投資行為,雖然有相當的關聯性,但並不完全是兩碼事。相比前者,後者更需要投資者對自己進行一番反思。大部分投資雞湯文章,更樂衷於對大而空泛的國策坐而論道,不願如魯迅在《一件小事》中所說的,“自己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

中國從來不缺專家,他們可以從各種角度來深挖根源、深究本質,然後為政府官員們出謀劃策。但另一方面,這些專家在現實社會中,可能連簡單的理財產品風險都說不清楚。喜歡討論宏觀問題,卻不懂得如何配置自己的家庭資產;喜歡討論財政貨幣政策,卻不知道如何用這些理論來為投資實踐服務,這顯然是一種缺陷。說得好聽一些,是有思維有思想有高度有深度,說得不好聽,就是各種“裝”。在對待自己個人的錢包時,“裝”是沒有意義的;相反,積極總結,尋找自我,發掘自我潛能,才能發揮知識的效力。

次貸10周年,危機是否會每10年如約而至?誰也不肯定。但可以很肯定的是,今天的中產階級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對自己的投資進行風險教育,才能應付即將發生的金融市場動盪。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把相關衍生品的風險和預期收益分佈進行了詳細的測算,發現了幾種產品的定價漏洞。他利用這些漏洞,建立了大量對自己有利的交易頭寸。

“不要以為投行的銷售顧問就一定比你還懂行,有時他們就是照搬IPO招股書讀給你聽。”他說,“你一定要找到最懂行的人幫你分析。”

和呂某一樣,S先生也不愛讀法律合同,但他聘請了專業的律師,把所有的衍生品交易合同詳細閱讀了一遍,以確保整個合同符合他自己的交易構想。

這兩個好習慣可以解釋,為什麼次貸問題全面爆發後, S先生反而可以從股市、債市、衍生品市場都取得了相當可觀的回報。他的故事告訴我們:

1. 可以接受一定的風險,但要堅決避免無法承受的風險。

2. 分析風險是一項技術活,要麼自己深入研究,要麼花錢請專家研究。

3. 如果不懂得如何分析風險,最好要控制貪婪,不要買,或是儘量減小杠杆。

反思之三:積累總結 尋找自我

10年前的次貸危機,值得投資者回顧的當然遠不止上面這些。從人性角度來說,在資本市場中發現自我,可能才是終極法寶,有可能協助自己躲過金融危機,也有可能協助自己賺取較大幅度的回報。

從身邊例子來看,不少在2007年遭遇重大虧損的,在2015年的股災前夕均逃過一劫;而在2008年市場低位反彈後敢於入場的,在近兩年市場出現調整時,也能堅決入場掃貨,賺到了這一波重大行情。

今年以來,國內已經有不少反思次貸危機的文章。看完不難發現,很多是對金融監管、信貸問題或是貨幣政策提出的建議和分析。瞭解次貸危機的形成和金融海嘯的成因,固然有助於瞭解事件經過,但對於投資者來說,最終還是需要落實到對自己的資產配置和策略上。這就需要深刻理解,宏觀形勢分析跟自己的腰包之間會產生什麼關係。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適合什麼樣的投資方法等。

目前的市場氣氛的確還是相當不錯。相當多的基金經理仍然在看多港股和中國A股市場。但也有不少人在擔憂,市場經過10多個月的狂歡,是否已經臨近調整位置?這種問題其實在不同的時期都會一直纏繞著投資者。只有理解宏觀經濟形勢,同時也深刻分析過個人的投資行為,才有可能做得到得心應手。

分析宏觀政策和分析個人投資行為,雖然有相當的關聯性,但並不完全是兩碼事。相比前者,後者更需要投資者對自己進行一番反思。大部分投資雞湯文章,更樂衷於對大而空泛的國策坐而論道,不願如魯迅在《一件小事》中所說的,“自己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

中國從來不缺專家,他們可以從各種角度來深挖根源、深究本質,然後為政府官員們出謀劃策。但另一方面,這些專家在現實社會中,可能連簡單的理財產品風險都說不清楚。喜歡討論宏觀問題,卻不懂得如何配置自己的家庭資產;喜歡討論財政貨幣政策,卻不知道如何用這些理論來為投資實踐服務,這顯然是一種缺陷。說得好聽一些,是有思維有思想有高度有深度,說得不好聽,就是各種“裝”。在對待自己個人的錢包時,“裝”是沒有意義的;相反,積極總結,尋找自我,發掘自我潛能,才能發揮知識的效力。

次貸10周年,危機是否會每10年如約而至?誰也不肯定。但可以很肯定的是,今天的中產階級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對自己的投資進行風險教育,才能應付即將發生的金融市場動盪。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