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款茶的口感,蘊含著制茶師的技術DNA!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從前,有一個茶客跟村姑陳說,我只要一摸泡袋,就能知道這泡茶好不好。

當時村姑陳十分羡慕此人的技術,並且心裡有個念頭蠢萌欲出,極想去問他,“你能算到自己什麼時候能中5千萬大獎嗎?”

過了經年,才知道,雖然手摸泡袋識茶這種技術是虛幻了一點點,但是,聞香識茶,聞香識人,這種情況倒是真的有。

因為,每一個師傅做的茶,都會自帶自己的風格、技法和外貌特徵。

按廣告學來說,這是每個師傅獨有的VI(視覺形象識別系統),按遺傳學來說,這叫DNA(去氧核糖核酸)。

不同的制茶師傅,因為做茶的手法不同,習慣不同,成品茶的口感也大異。

可以說,每款茶裡面都有制茶師獨有的“技術DNA”。

村姑陳認識的師傅裡,

有一位,怎麼做都是濃烈的鮮爽感。

另一位,每款茶存到半年後都是桂花香。

第三位,做的壽眉放上兩年,就能轉化出棗香。

別問我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我也不知道。

其實,他們自己也沒有刻意去做。

無意間,就做成了某種獨有的味道。

只能說,祖師爺賞飯吃。

《2》

村姑陳遇上第一位師傅的時候,

他正在做茶車間忙碌。

聽到召喚,匆忙從車間裡鑽出來,滿頭滿身的白毫,如果穿上聖誕老人的衣服,活脫脫就是那個坐雪撬送禮物的老爺爺。

這個場景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子裡。

直到某一天,有朋友發來一家茶廠的宣傳文章,圖片裡,一群穿著嶄新白大褂的制茶師,在攤晾茶青,茶青直接用水篩裝起來,放在水泥地上曬(關於這種曬茶方式另文再討論)。

這群師傅乾乾淨淨纖塵不染的樣子,和第一位師傅滿身白毫從車間裡鑽出來的樣子,重疊在一起。

一個白毫滿身,一個白衣出塵,兩相對比之下,第一位師傅更加真實,白衣的那群師傅好像一幫群眾演員。

第一位師傅給我喝的第一款茶,是壽眉。秋季的。產量極少,喚作“寒露”。

第一口,清新雅致。第二口,花香馥鬱。第三口,湯甜水滑。

直到第九口,湯裡仍然有濃濃的,極易分辨的鮮爽感——茶多酚無論經過多少次變身,

都能在第一位師傅手裡得到最好的還原。

一年過去了,村姑陳今年再喝他去年的茶,還是去年那一款秋壽眉“寒露”。

湯水的甜意淡了,稠滑感加強了,香氣減弱了,沉入了水底。然而,唯一不變的,是那依然濃郁的鮮爽感。

後來,去他的倉庫裡大翻,喝遍了他做的所有茶,包括壓餅失敗的2014白牡丹餅,那股子鮮爽感,如影隨形,附骨而存,揮之不去。

牢牢地在我味蕾的記憶庫裡,佔據了龐大的席位。

後來有一次,跟別人比拼盲喝。

一排茶包沒寫名字擺在那兒,第一沖聞蓋香村姑陳就聞出了這位師傅的味道。

那股子鮮爽的,清甜的,高揚的,花香。

他的茶,從春到秋,從散到餅,無論哪一款,統一自帶鮮爽感。這種鮮爽感,仿佛給他的茶蓋上的印章,DNA裡的遺傳密碼,利於識別的形象系統。

極具辨識度,在茫茫茶海中,一聞就能認出來。

《3》

第二位師傅,也是一位怪咖。

他的年齡比第一位師傅大十來歲,算是老江湖了。

做茶的技術,不如第一位師傅精深,但他經驗豐富,他十幾歲就在知青的茶廠裡幫忙,深知每種天氣采下來的茶青,該如何加工。

雨天茶青,該怎麼攤。晴天茶青,該如何晾。怎麼做茶才會徹底去掉苦澀味兒,怎麼做茶才會香氣落水。

做茶的時節,夜裡幾點要打個盹,幾點該翻茶,他門兒清。

他指揮著幾個請來的小工,把一個中等規模的白茶廠,做得像模像樣。

收茶青的時節,別人都到路上擺攤收茶。獨他家,都是茶農騎著車送上他家來,還要挨他挑肥揀瘦,低海拔的,不香的茶青,他一律不收,錢再低都不看 眼。

他的語錄是:不香的茶青,做不出香的白茶。

這位“老江湖”制茶師傅,沒有第一位師傅專心,認真,但他就像我們司空見慣的那些各行各業裡的“老司機”——沒有拿過先進,不是典型,當不了標兵,他有時候還會發發牢騷,頂撞領導兩句,但工作了一輩子,就是沒有出過事故,總是能在技術比拼上勝出。

第二位師傅做的成品茶,只要是白牡丹,三年之內的,冷掉之後,輕聞葉底,濃郁的桂花香就在那裡等著你。

而蓋子上和湯水裡,是縹緲的桂花韻。

像柳三變寫的美景——“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

年份再往上一些,桂花香會沒那麼明顯,但依然在,只是變輕了,內斂了,落水了,不再張揚。

起初,村姑陳喝到他做的荒野牡丹,冷香是桂花香,以為是偶然。

然而,第二年喝到他的茶,陳化半年後的臺地白牡丹,冷後的葉底香氣,依然是濃郁的桂花香。

這下子村姑陳才頓悟,這就是他的專屬風格,是他獨有的制茶方式造就的獨有風味。

他用獨屬於他的手法、經驗,做出了獨屬於他的香氣——葉底冷後的桂花香。

並非哪門哪派的高深技法,只是習慣使然。

《4》

第三位師傅,就更神奇了。

村姑陳第一次看到他,以為是個鄉村中學老師。

後來才知道他是那家茶廠的老闆,他們兄弟幾個,經營著一個板材廠,做這個白茶廠,只是副業。

曾經聽他哥說,這個小廠,不賺錢的,只是玩玩。

一年做幾萬斤茶,只是玩玩,這票也玩得真大。

由於在家族生意裡占的比重不大,這個“小廠”就扔給他打理,他的兄弟們根本不怎麼管。

村姑陳喝到他的第一餅茶,是溫暖的藥香。當時驚為天人,問價格,他羞澀地不肯報價,還說,這餅賣相不好看,葉片粗大,梗也沒有挑乾淨,你不要買了。

進倉庫另外尋了一餅精選過的白茶餅,細枝小葉的,精巧得很。

但村姑陳看都沒看那個餅一眼,就把這個粗枝大葉的餅訂走了。

這麼好喝,為什麼不買?賣不出去,送朋友也好啊。

後來證明,這種口味是大家都喜歡的,被搶了一通之後,沒貨了。

然後,村姑陳再次去找他買壽眉餅,居然發現,他的餅,只要年份到了,都是那種香氣——溫暖的,熨貼的,感冒藥似的香氣,又乾淨又舒服,像冬天曬過太陽的蠶絲被。

私下問過他,你有沒有什麼特殊技術啊?比如掌握火候,掌握時間之類的?

他瞪著超寬的大眼皮,分辨道,做白茶最簡單了,還要什麼秘訣?又不是練武功。

他喜歡看金庸,他的眼睛就是看小說看近視的。

後來做茶,就沒再看了。但是因為近視度數淺,沒戴眼鏡,平時就是瞪大眼看著人,像金魚似的。

這樣外表傻愣愣的書呆子,居然無師自通地,做出了大家都喜歡的那種老壽眉的口感,要說神奇,這才真是神奇。

只能說,是祖師爺賞飯吃!

其它的師傅,比他勤奮,比他認真,比他肯鑽研,交了好多學費給老師傅,仍然做不出他這種味道。

就像哪怕是頂級的米其林三星大廚,他也做不出福州人喜歡的那種荔枝肉的味道。

《5》

這三位師傅,都不是大師。

也不是技藝傳承人。

甚至他們的茶廠,都沒有品牌,在福鼎根本排不上名號,說出來也沒幾個人知道。

可是,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做出有特色,有個性的好白茶。

村姑陳淘茶的過程中,邂逅了無數的大廠小廠,但從沒有遇上如他們三位這般能做出個性鮮明的白茶的制茶師。

他們沒有學歷,也沒有資本,更不懂什麼技術門派,他們只會憑自己的本能做茶,憑自己的經驗做茶,憑自己的習慣做茶。

然而,果真是老天爺賞飯吃,就這樣隨便做做,就做出了令村姑陳驚豔的好味道來。

有些人說不出哪裡好,這麼多年都讓我忘不了。

這句歌詞,完全就是他們做的白茶的寫照。

有些茶說不出哪裡好,喝過一口就忘不了。

春風再美也比不上你的香,沒喝過你的人不能明瞭。

是的,對好白茶,我們總是鬼迷心竅!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牢牢地在我味蕾的記憶庫裡,佔據了龐大的席位。

後來有一次,跟別人比拼盲喝。

一排茶包沒寫名字擺在那兒,第一沖聞蓋香村姑陳就聞出了這位師傅的味道。

那股子鮮爽的,清甜的,高揚的,花香。

他的茶,從春到秋,從散到餅,無論哪一款,統一自帶鮮爽感。這種鮮爽感,仿佛給他的茶蓋上的印章,DNA裡的遺傳密碼,利於識別的形象系統。

極具辨識度,在茫茫茶海中,一聞就能認出來。

《3》

第二位師傅,也是一位怪咖。

他的年齡比第一位師傅大十來歲,算是老江湖了。

做茶的技術,不如第一位師傅精深,但他經驗豐富,他十幾歲就在知青的茶廠裡幫忙,深知每種天氣采下來的茶青,該如何加工。

雨天茶青,該怎麼攤。晴天茶青,該如何晾。怎麼做茶才會徹底去掉苦澀味兒,怎麼做茶才會香氣落水。

做茶的時節,夜裡幾點要打個盹,幾點該翻茶,他門兒清。

他指揮著幾個請來的小工,把一個中等規模的白茶廠,做得像模像樣。

收茶青的時節,別人都到路上擺攤收茶。獨他家,都是茶農騎著車送上他家來,還要挨他挑肥揀瘦,低海拔的,不香的茶青,他一律不收,錢再低都不看 眼。

他的語錄是:不香的茶青,做不出香的白茶。

這位“老江湖”制茶師傅,沒有第一位師傅專心,認真,但他就像我們司空見慣的那些各行各業裡的“老司機”——沒有拿過先進,不是典型,當不了標兵,他有時候還會發發牢騷,頂撞領導兩句,但工作了一輩子,就是沒有出過事故,總是能在技術比拼上勝出。

第二位師傅做的成品茶,只要是白牡丹,三年之內的,冷掉之後,輕聞葉底,濃郁的桂花香就在那裡等著你。

而蓋子上和湯水裡,是縹緲的桂花韻。

像柳三變寫的美景——“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

年份再往上一些,桂花香會沒那麼明顯,但依然在,只是變輕了,內斂了,落水了,不再張揚。

起初,村姑陳喝到他做的荒野牡丹,冷香是桂花香,以為是偶然。

然而,第二年喝到他的茶,陳化半年後的臺地白牡丹,冷後的葉底香氣,依然是濃郁的桂花香。

這下子村姑陳才頓悟,這就是他的專屬風格,是他獨有的制茶方式造就的獨有風味。

他用獨屬於他的手法、經驗,做出了獨屬於他的香氣——葉底冷後的桂花香。

並非哪門哪派的高深技法,只是習慣使然。

《4》

第三位師傅,就更神奇了。

村姑陳第一次看到他,以為是個鄉村中學老師。

後來才知道他是那家茶廠的老闆,他們兄弟幾個,經營著一個板材廠,做這個白茶廠,只是副業。

曾經聽他哥說,這個小廠,不賺錢的,只是玩玩。

一年做幾萬斤茶,只是玩玩,這票也玩得真大。

由於在家族生意裡占的比重不大,這個“小廠”就扔給他打理,他的兄弟們根本不怎麼管。

村姑陳喝到他的第一餅茶,是溫暖的藥香。當時驚為天人,問價格,他羞澀地不肯報價,還說,這餅賣相不好看,葉片粗大,梗也沒有挑乾淨,你不要買了。

進倉庫另外尋了一餅精選過的白茶餅,細枝小葉的,精巧得很。

但村姑陳看都沒看那個餅一眼,就把這個粗枝大葉的餅訂走了。

這麼好喝,為什麼不買?賣不出去,送朋友也好啊。

後來證明,這種口味是大家都喜歡的,被搶了一通之後,沒貨了。

然後,村姑陳再次去找他買壽眉餅,居然發現,他的餅,只要年份到了,都是那種香氣——溫暖的,熨貼的,感冒藥似的香氣,又乾淨又舒服,像冬天曬過太陽的蠶絲被。

私下問過他,你有沒有什麼特殊技術啊?比如掌握火候,掌握時間之類的?

他瞪著超寬的大眼皮,分辨道,做白茶最簡單了,還要什麼秘訣?又不是練武功。

他喜歡看金庸,他的眼睛就是看小說看近視的。

後來做茶,就沒再看了。但是因為近視度數淺,沒戴眼鏡,平時就是瞪大眼看著人,像金魚似的。

這樣外表傻愣愣的書呆子,居然無師自通地,做出了大家都喜歡的那種老壽眉的口感,要說神奇,這才真是神奇。

只能說,是祖師爺賞飯吃!

其它的師傅,比他勤奮,比他認真,比他肯鑽研,交了好多學費給老師傅,仍然做不出他這種味道。

就像哪怕是頂級的米其林三星大廚,他也做不出福州人喜歡的那種荔枝肉的味道。

《5》

這三位師傅,都不是大師。

也不是技藝傳承人。

甚至他們的茶廠,都沒有品牌,在福鼎根本排不上名號,說出來也沒幾個人知道。

可是,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做出有特色,有個性的好白茶。

村姑陳淘茶的過程中,邂逅了無數的大廠小廠,但從沒有遇上如他們三位這般能做出個性鮮明的白茶的制茶師。

他們沒有學歷,也沒有資本,更不懂什麼技術門派,他們只會憑自己的本能做茶,憑自己的經驗做茶,憑自己的習慣做茶。

然而,果真是老天爺賞飯吃,就這樣隨便做做,就做出了令村姑陳驚豔的好味道來。

有些人說不出哪裡好,這麼多年都讓我忘不了。

這句歌詞,完全就是他們做的白茶的寫照。

有些茶說不出哪裡好,喝過一口就忘不了。

春風再美也比不上你的香,沒喝過你的人不能明瞭。

是的,對好白茶,我們總是鬼迷心竅!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