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麻辣財經:前兩月經濟資料超預期,雞年開門咋這紅?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陸婭楠 白之羽

3月28日,財政部公佈了今年1—2月國有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經濟運行趨穩向好,

國有企業收入和利潤實現快速增長。“快速增長”這個詞語組合,在這幾年來的經濟表述中用得少了,但這次用得挺合適。

先看國有企業收入增長有多快:1—2月,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72359.8億元,同比增長17.8%。其中央企增長15.5%,地企增長21.8%,都是兩位數增長!

再看國企利潤,跟營收相比那是“沒有最快,只有更快”:1—2月,國有企業利潤總額3018.6億元,

同比增長40.3%。其中,央企同比增長23.7%,地企增長164.2%。

什麼情況?不少人看到這組資料,都被驚著了:這資料也太亮麗了,簡直就是“忽如一夜春風來”!

報完亮麗資料,後面還有好消息:1—2月,國有企業石油石化、煤炭、鋼鐵等去年同期虧損的行業全部轉為盈利;交通、電子和輕工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

全部扭虧為盈!這力度真夠大的,究竟怎麼做到的?您的關注,就是我們的動力!麻辣財經把今年1—2月份的主要經濟指標進行了梳理,

並請專家分析一下裡面的“門道”。

工業利潤增速加快,去產能、降成本成效漸顯

其實,實現利潤快速增長的不僅是國企,全國工業利潤增速也不慢。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資料顯示,今年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156.8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1.5%。不僅總量實現了歷史突破,增速也創下2012年以來的同期新高。

經濟穩中向好,企業利潤增長,財政收入也跟著漲:1—2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3145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9%。其中,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6.6%;非稅收入增長2.9%。也就是說,財政收入重回兩位數增長,並不是靠多收費,而是水漲船高,經濟效益向好帶動了稅收收入增長。

這幾組資料相互印證,中國經濟雞年“開門”確實很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6.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

這個目標比去年有所下調,但跟前兩年擔心經濟失速不同,這回是有信心力爭更好。雞年“開門紅”,也為“爭取更好結果”增強了底氣和信心。

為啥工業企業利潤增加了這麼多?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博士分析,這個主要跟價格和成本變化有關。

“初步測算,因出廠價格上漲7.3%,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加11664.3億元;因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9.1%,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增加約9362億元,收支相抵,

利潤增加約2302.3億元,增量明顯擴大。”何平說,同時,企業成本費用下降明顯。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91元,同比減少0.28元。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分析,前兩個月財政收入較快增長,價格上漲也是一個主要因素。去年初PPI、大宗進口商品價格均處低位,今年初明顯回升,價格上漲帶動以現價計算的稅收收入較快增長。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經濟運行顯現向好態勢,工業生產趨於活躍、企業盈利狀況有所改善、居民消費穩定增長等,也帶動相關稅收增收。

價格上漲、成本下降,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企業利潤增加。這說明,去產能、降成本效果正在顯現,中國經濟轉型的步伐更堅實了。去年,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有 72萬名職工得到了妥善安置。今年去產能將擴大到煤電領域,任務仍相當艱巨。

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有利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1—2月份,經濟運行的主要指標資料表現比較積極,多數指標都趨向改善並好於預期。全國固定資產投資41378億元,同比增長8.9%;城鎮新增就業188萬人,比去年同期多增了16萬人;進出口同比增長20.6%,出口增長11%。綜合來看,經濟總體運行延續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

那麼,怎麼看待這個“開門紅”?專家和部門不約而同地保持了冷靜:只能說今年經濟運行開了個好頭,但不可掉以輕心,更不能盲目樂觀!

因為,畢竟這只是前兩個月的經濟資料,全年經濟怎麼走還有很多不確定性。有些資料相當亮麗,但可持續性如何也要打個問號。比如,前兩月投資增長較快的行業中,有不少是產能過剩行業。這些行業增長的根基是否牢靠,會不會使已經去掉的產能又捲土重來?投資增長是低水準重複建設,還是實質性的轉型升級?都有待進一步觀察。

不過,從這份冷靜中可看出,更注重經濟品質效益,不一味追求GDP增長的觀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經濟增速的底線,就是為了保就業,只要就業上不出問題,經濟增長速度略高一點、略低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表示,按目前的彈性係數,GDP增長一個百分點可帶動190萬到200萬人的就業,6.5%左右的GDP增速,能夠實現1100萬人以上的年度就業目標。

6.5%左右的增速,又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銜接。根據測算,今後幾年,經濟增速保持年均6.4%多一點或者接近6.5%,就能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許多國家人均GDP,是在進入8000到1萬美元階段後,落入了‘陷阱’。目前,中國正處於這個關鍵階段。”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培林認為,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有利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按照年均6.5%的GDP增長率計算,中國大概在2022到2024年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世界銀行制定的人均12600美元的高收入國家階段。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中等水準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李培林認為,目前中國處於跨越“雙重陷阱”的階段,一方面是指能否進入高收入的發展階段,如期的實現現代化;另一方面是整個國家的分配結構當中,中產階級能否成為一個大多數,能否建設成橄欖型社會。

李培林建議,中國應當實施人力資本優先發展的戰略,實施促進大眾消費的稅收政策,完善以提高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讓大學生和農民工能夠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主要部分,另外讓農民也能通過專業化進入中等收入群體。“這樣的政策,有助於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增長,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陸婭楠 白之羽)

工業生產趨於活躍、企業盈利狀況有所改善、居民消費穩定增長等,也帶動相關稅收增收。

價格上漲、成本下降,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企業利潤增加。這說明,去產能、降成本效果正在顯現,中國經濟轉型的步伐更堅實了。去年,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有 72萬名職工得到了妥善安置。今年去產能將擴大到煤電領域,任務仍相當艱巨。

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有利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1—2月份,經濟運行的主要指標資料表現比較積極,多數指標都趨向改善並好於預期。全國固定資產投資41378億元,同比增長8.9%;城鎮新增就業188萬人,比去年同期多增了16萬人;進出口同比增長20.6%,出口增長11%。綜合來看,經濟總體運行延續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

那麼,怎麼看待這個“開門紅”?專家和部門不約而同地保持了冷靜:只能說今年經濟運行開了個好頭,但不可掉以輕心,更不能盲目樂觀!

因為,畢竟這只是前兩個月的經濟資料,全年經濟怎麼走還有很多不確定性。有些資料相當亮麗,但可持續性如何也要打個問號。比如,前兩月投資增長較快的行業中,有不少是產能過剩行業。這些行業增長的根基是否牢靠,會不會使已經去掉的產能又捲土重來?投資增長是低水準重複建設,還是實質性的轉型升級?都有待進一步觀察。

不過,從這份冷靜中可看出,更注重經濟品質效益,不一味追求GDP增長的觀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經濟增速的底線,就是為了保就業,只要就業上不出問題,經濟增長速度略高一點、略低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表示,按目前的彈性係數,GDP增長一個百分點可帶動190萬到200萬人的就業,6.5%左右的GDP增速,能夠實現1100萬人以上的年度就業目標。

6.5%左右的增速,又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銜接。根據測算,今後幾年,經濟增速保持年均6.4%多一點或者接近6.5%,就能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許多國家人均GDP,是在進入8000到1萬美元階段後,落入了‘陷阱’。目前,中國正處於這個關鍵階段。”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培林認為,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有利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按照年均6.5%的GDP增長率計算,中國大概在2022到2024年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世界銀行制定的人均12600美元的高收入國家階段。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中等水準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李培林認為,目前中國處於跨越“雙重陷阱”的階段,一方面是指能否進入高收入的發展階段,如期的實現現代化;另一方面是整個國家的分配結構當中,中產階級能否成為一個大多數,能否建設成橄欖型社會。

李培林建議,中國應當實施人力資本優先發展的戰略,實施促進大眾消費的稅收政策,完善以提高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讓大學生和農民工能夠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主要部分,另外讓農民也能通過專業化進入中等收入群體。“這樣的政策,有助於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增長,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陸婭楠 白之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