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慶市政協重點協商“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取長補短,走發展特色效益農業之路

——重慶市政協監督性重點協商“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記略

人民政協報記者 淩雲

9月26日,重慶市政協主席會議首次開展監督性重點協商。

前來參加協商會的市農業委員會主任路偉,心裡喜滋滋的。

原來就在幾天前,“2017年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推選結果剛剛揭曉,重慶的奉節臍橙、涪陵榨菜、榮昌豬榜上有名。

路偉忍不住把這個好消息帶到了會場,因為本次協商議題正是“深入推進我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市農業農村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路偉言語間充滿振奮之情。他說,今年中央一號檔下發以後,重慶市委、市政府圍繞深入推進全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臺了市委一號檔,並作出系統部署,市委書記陳敏爾還就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深化脫貧攻堅、推動綠色發展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全市農業系統將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持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同樣堅持“問題導向”的還有重慶市政協。

面對重慶農業發展存在的現代化水準較低、產業鏈條不長、馳名品牌不多、市場競爭力不強等短板和問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從哪些方面發力?今年3月至8月,市政協農業委圍繞這一主題,組織委員和專家開展了實地調研和考察學習。他們心中充滿這樣一個願景:要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農業成為令人嚮往的產業、農民成為令人羡慕的職業!因此,為了這次監督性協商,他們準備的“乾貨”可不少——

“我市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區,‘雞窩地’‘巴掌田’多,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發展大宗農產品沒有競爭優勢!”市政協農業委專職副主任鄭勝蘭代表調研組率先發言,直擊“痛點”。她從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說起,提出7條針對性建議:立足特色優質,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把現有的特色產業做優、做大、做強;下大力氣抓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強巴渝農特產品品牌建設;毫不懈怠抓好農產品安全生產;不斷探索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途徑……

發言剛結束,一個洪亮的女聲響起,市政協委員、市政協農業委原主任王義北結合如何理清重慶農業發展的思路,對這7個方面的建議進行了呼應。她認為,“要體現重慶農業資源優勢,建設為重慶城市和市民服務的優質高效的農業產業體系,走出一條有重慶特色的改革路子來!”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麼改?改什麼?”這是一直盤旋在市政協委員王健腦中的問題。在他看來,任務仍然艱巨,但也有解決路徑:“須補產業與產品短板、補水利與地力短板、補良種與科技短板、補龍頭與品牌短板……”他一口氣數出8個方面需要補齊的短板。

市政協委員田時炳是一名來自基層的農業科技人員,他呼籲認真梳理科技需求,狠抓原始創新和應用基礎性研究,突破改革的技術瓶頸。他建議,進一步加強生物育種研究,實現農產品數量豐富後的品種結構的優化;大力發展微生物生態迴圈農業,促進農業結構的根本調整和可持續發展。

“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園區要注意產業支撐。”“建立部門聯動機制,促進農業與幸福產業相融合。”“高度重視農業專業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會的各位市政協副主席也紛紛發表意見建議。

副市長劉強全程參與協商,他盛讚委員們一直以來在助推“三農”發展、脫貧攻堅中作出的貢獻,表示將由市農委牽頭,認真梳理研究委員們的建議,在制定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案和意見中加以吸納借鑒。

“深入推進我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品質和效益,是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之舉。”市政協主席徐松南強調。他希望市政協各專委會、各參加單位進一步關注和支援,深入開展調研,積極建言獻策,為助推全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貢獻智慧和力量。

他建議,進一步加強生物育種研究,實現農產品數量豐富後的品種結構的優化;大力發展微生物生態迴圈農業,促進農業結構的根本調整和可持續發展。

“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園區要注意產業支撐。”“建立部門聯動機制,促進農業與幸福產業相融合。”“高度重視農業專業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會的各位市政協副主席也紛紛發表意見建議。

副市長劉強全程參與協商,他盛讚委員們一直以來在助推“三農”發展、脫貧攻堅中作出的貢獻,表示將由市農委牽頭,認真梳理研究委員們的建議,在制定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案和意見中加以吸納借鑒。

“深入推進我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品質和效益,是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之舉。”市政協主席徐松南強調。他希望市政協各專委會、各參加單位進一步關注和支援,深入開展調研,積極建言獻策,為助推全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