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講好山東故事”小說丨見賢思齊憶桓公,齊魯文化七日遊

見賢思齊憶桓公,齊魯文化七日遊

小說

作者/夏倫穩

01

“我餓了,給我弄點吃的吧?”齊桓公哀求道。

“就不給,餓死你個老烏龜......”易牙竊竊笑道。

“我渴了,想喝點水,麻煩你給我弄點,好嗎?”桓公上氣不接下氣地哮喘著,微弱的聲音呻吟道。

“就不給,渴死你算了,你早死早超生,也讓我們早點解脫......”開方惡狠狠地說道。

“我想上個廁所,麻煩你扶我一下吧?”桓公步履蹣跚地邊走邊求助道。

“自己走!摔死了拉倒......”豎刁邊罵邊像躲瘟神一樣躲開了桓公。

桓公求助無門,欲哭無淚,面對偌大一個宮殿,想想昔日的輝煌和九五之尊,而今,人老了,權利被架空,失去了權杖,失去了自理能力,獨自空悲切,真是可憐。

齊桓公在悲憤抑鬱中被餓死、渴死、折磨死,或者兼而有之。

桓公死後很長時間沒人收屍,屍體腐爛,長滿蟲蛆,臭氣熏天,累累白骨,令人心寒。

齊桓公靈魂沒有超生,陰魂感到幽怨,穿越時空,到處遊蕩。某日,他搖身一變,成了人身,

跟隨著“東方紅”旅遊團參加“好客山東”齊魯文化七日遊。

02

週一,他來到親情沂蒙,革命老區臨沂市,一路上大巴車上放著《沂蒙山小調》,“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高粱那個紅來哎豆花香,

萬擔那個穀子哎堆滿場。咱們的共產黨哎領導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歷史和文化,悠遠而古老。

走進沂蒙山區,這首沂蒙山小調在山裡,在田間,四處回蕩,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經傳唱了六十年,六十年裡《沂蒙山小調》已經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詞,人們認識沂蒙山,就是從聽了這首沂蒙山小調開始的。

在沂蒙山,老百姓個個都能唱上幾句民歌,

姑娘們聚在一起,最快樂的事就是唱上幾首歌,歌詞既有祖輩上傳下來的,也有現編現唱的。沂蒙山裡的歌,真實記錄了百姓的勞動和生活。

最終旅遊大巴車行至沂南縣磚埠鄉孫家黃疃諸葛亮故里紀念館前停下,看到院內有千年銀杏樹一株,高23米,樹圍3.6米,樹冠覆蓋達360多平方米。他唏噓不已,遍想起了《管子·權修第三》有言:“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

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我苟種之,如神用之,舉事如神,唯王之門。”如今,這千年銀杏真是活化石,活得比自己肉身還長,看來有時候人還比不過草木長壽。

得人才者昌,用小人者殃。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他感受更深了。當初管仲用箭差點射死他,要不是他裝死,早就完蛋了,也不可能坐上王位。後來他準備處死管仲報仇,可是他的謀臣鮑叔牙卻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他聽從叔牙的建議,不記一箭之仇,把仇人管仲接到皇宮。他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這一時期,他還從諫如流,知人善任,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長、盡忠職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傑”。

話說在他欲拜管仲為相時,管仲便提出:“建成大廈,決不能單憑一根木材;匯成大海也決不能僅靠幾條涓涓細流。君欲成就大業必須任用五傑——舉動講規範、進退合禮節、言辭剛柔相濟,我不如隰朋,請任命他為大司行,負責外交;開荒建城、墾地蓄糧、增加人口,我不如甯戚,請任命為大司田,掌管農業生產;在廣闊的原野上使戰車不亂、兵士不退,擂鼓指揮著將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任命他為大司馬,統帥三軍;能夠斷案合理公道,不殺無辜者,不誣無罪者,我不如賓胥無,請任命他為大司理,負責司法刑律;敢於犯顏直諫,不避死亡、不圖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任命他為大諫之臣主管監察諫議。想要富國強兵有這五位就足夠了,想要成就霸王之業,還要有我管仲在這裡。”

他聽從管仲建議,令五人各掌其事,並拜管仲為相,組成了強有力的領導集團。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絕。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領導集團決策英明,深得人民擁護。

最終齊國在各個諸侯國中脫穎而出,政治清明、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文化昌盛、外交圓融、百姓康樂、國富兵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了春秋第一霸主。

可惜人老了容易犯糊塗,他晚年也犯起了糊塗病,晚節不保。西元前645年,管仲重病,他問管仲:“群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管仲說:“瞭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他說:“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他說:“開方如何?”管仲回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他說:“豎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閹割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

管仲死後,他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三人專權,朝政腐敗,上行下效,國力衰弱。西元前644年,戎攻打周朝,周天子告急于齊,齊令各國諸侯發兵救周。西元前643年,他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他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他的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惡臭難聞。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他收斂。齊國霸業隨之衰落。

他看著諸葛亮故里紀念館牆上的《出師表》,念念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然後,他喃喃自語:“親賢臣,遠小人,乃我成功之秘訣;親小人,遠賢臣,乃我不得好死之報應。”

03

週二,他隨團來到泉城濟南,參觀濟南老舍紀念館。此館位於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西鄰,南新街58號。院子裡有老舍先生的塑像,還有一棵樹,一口井,一隻缸。

“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把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

1930年7月,老舍受齊魯大學之邀來到濟南,開始了他與濟南四載有餘的不解之緣。

他陶醉于秀美安適的泉城山水,也傾情于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在他的筆下,用充滿詩意的語調來寫濟南獨一無二的山水景致,而用冷峻的幽默描寫當局的馬虎、敷衍、無規劃以及民眾的貧困、因循、愚昧......

1931年夏至1934年秋,新婚的老舍與夫人胡絜青在濟南南新街54號院(現為58)租住,度過了他們一生最為幸福美好的時光。

此處老舍故居是1981年胡絜青女士親自來濟南尋訪後確認的,是濟南少有的保存較好的名人故居之一,由山東省人民政府2006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舍故居向公眾開放,不僅“對於瞭解老舍生平和理解他的作品非常必要”(胡絜青語),更是一種對濟南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澱與傳承。

在這處誕生過文學巨著的小院裡,遊人沿著作家的足跡,品味作家與濟南的深情厚意,感受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精神薰陶。

濟南是老舍的第二故鄉。

濟南的美麗來自天然,山在城南,湖在城北。湖山而外,還有七十二泉,泉水成溪,穿城繞郭。

在千佛山上北望濟南全城,城河帶柳,遠水生煙,鵲華對立,夾衛大河,是何等氣象。

老舍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可是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且獲投票第一,由於老舍已不在人世,此次諾獎遺憾頒予川端康成。

1978年,老捨得到平反,恢復“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墓碑上刻寫著老舍的一句話:“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裡。”

想起老舍的自殺,齊桓公感覺非常遺憾。好死不如賴活著,想想那三個小人那樣虐待自己,自己都沒有選擇自殺,直到後來被活活餓死,他一直是一個打不死的光頭強。

04

週三,他隨團回到家鄉齊國故都。在博山原山國家森林公園,有一尊齊桓公雕像,足足有3.8米高,雕像旁邊有齊長城遺址,博山的能工巧匠、工藝美術大師,有的把他畫在孝婦河的壁畫上,有的把他刻在瓷盤上,有的把他雕刻在琉璃瓶子上,還有的把他鐫刻在鼻煙壺上,當作國禮贈給國際友人,讓他倍感榮幸,自己的形象隨著藝術品一起漂洋過海,供世界人民一睹風采。

在博山焦裕祿紀念館及故居,他看到了縣委書記好榜樣焦裕祿的事蹟和報導。在宣傳牆上寫著:“讓生生不息的焦裕祿精神發揚光大”,“讓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永放光芒”,“焦裕祿同志是共產黨人見賢思齊的好榜樣”,“幹部不領,水牛掉井。”“作為一個共產黨員、革命幹部,不管其資歷深淺、地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絕不能憑藉自己的地位撈取特權,更不能以功臣自居,為自己的享受開方便之門,或者給自己的親友發放所謂關心他們的‘優待券’”。

看到城鄉宣傳牆和海報上鋪天蓋地的焦裕祿頭像和焦式語錄,齊桓公剛才的那份自信和驕傲情緒有點失落,甚至有點羞愧難當,看來即使成了春秋第一霸,那有怎樣?江山代代人才出,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歷史是人民的歷史,歷史是人民創造和書寫的歷史,中國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至少有五千年,出過多少帝王將相,可是能讓普通老百姓知道能記住的又有幾個?自己的得力助手管仲不僅勤于輔助朝政,又筆耕不輟,管仲的思想才學都體現在《管子》一書中,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出版發行有《管子學刊》雜誌,山東大學有管子研究會,安徽省有管子研究會等,可是作為他的主人,一代霸主,卻沒有留下多少文字在人間。齊桓公越想越感覺有點愧疚,他突發奇想,自己能否托夢給一個書生,能否寫點像《穿越春秋當霸主:齊桓公的那些事兒》的網路小說,會不會火?至少要教育警示一下後人不要再讓自己的悲劇再在人間重演了。是不是應該全面推行法治,不能再搞人治?如果自己當初實行全民公投或者推行民主集中制,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三個小人就不會因為自己看瞎了眼,被委以重用,害的自己被活活餓死。

回到自己的王城故地臨淄,看見有管仲紀念館,卻沒有齊桓公紀念館或者齊桓公宮殿,他的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鹹什麼都有。當參觀了東周殉馬坑後,他感歎自己堂堂春秋齊國第一霸主,甚至連那些戰馬都不如,至少他們死後給人們留下了一筆歷史遺產,為當地的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個可開發利用的景區,給當地旅遊增色,為老百姓帶來了旅遊創收。

旅行下一站,齊桓公隨團來到了齊國歷史博物館,在齊國故城宮城遺址東部,這座博物館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外形似古城堡,系中國十大異型博物館建築之一。博物館共分15個展廳,包括齊國歷史典故展和各類文物精品300餘件(套),並輔以模型、雕塑、沙盤、壁畫、燈箱等傳統藝術形式和音響、燈光、電影、電視、電動等現代藝術手段,全面細緻地展示了齊國八百余載的輝煌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充分反映了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技、軍事和禮俗,顯示了齊文化在華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欣賞完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微電影《稷下學宮》,再現了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的宏大場面;運用電動圖表展現齊國都城的城池、宮殿、交通幹道、排水系統、冶銅、鑄鐵等手工業作坊遺址;用模擬場景再現了故城王宮的威嚴、市井的繁華。目睹了用陶瓷塑造的五百多個形態各異的歷史人物,加之配音,有聲有色地再現了“車轂擊,人肩摩,舉袂成幕,揮汗成雨”的泱泱大國之風貌。

齊國之旅,故鄉之旅,回歸之旅,見賢思齊之旅,齊桓公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齊桓公,你還可以為齊文化、為齊國、為後人貢獻點什麼呢?”想到這,齊桓公情緒失控,開始傷心地嚎哭。此時,突然大風起兮雲飛揚,烏雲密佈,天空下起了驟雨,在齊都外面拍照紀念的遊人們紛紛躲進了齊國歷史博物館的大廳裡。

05

週四,從淄博張店火車站坐7053次綠皮小火車,咣當咣當,優哉遊哉,褐色的鐵軌,群山,田野,綠皮小火車擺動著那泛著苔蘚綠的車身一一略過。這趟綠皮小火車,現在已經儼然成了“網紅”,上過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上過新華社報紙,是山東目前唯一的綠皮火車,是脫貧致富的小火車。從1974年開始運行,至今已有42個年頭,車上沒有沒有空調、餐車、臥鋪,沿用內燃機車車頭提供動力。綠皮小火車很慢,從淄博到泰安需要近6個小時。列車如今還保留24個網站。

小火車經過的淄川湧泉村,因為是第一書記《馬向陽下鄉記》的拍攝地,現在成了著名的鄉村遊景點。

火車到達泰安,已經是中午時分。齊桓公非常激動,當年他成為春秋首霸時,就想來泰山封禪。

話說齊桓公成為中原的霸主。某日,在朝堂上,桓公說:“寡人向南打到召陵,望見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深入流沙之中。登上太行山,到卑耳山才返回。諸侯不要違背寡人。我三次聯合諸侯出兵,六次和諸侯會盟,定襄王太子之位。說以前三王偉大,現在我和他們有什麼兩樣嗎?我想在泰山封禪。”管仲勸說,桓公不聽。管仲又說,要得到遠方的珍奇怪物才能封禪,桓公才不考慮這事。可惜桓公到死也沒有得到遠方珍奇怪物,所以齊桓公的泰山之旅,被延誤了2660年之久。

泰山,“五嶽”之首,又稱東嶽,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中國AAAAA級旅遊景區,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享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稱號。其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著名風景名勝有天燭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數千年來,先後有十二位皇帝來泰山封禪。孔子留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讚歎,杜甫則留下“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成為全球第一個世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最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觀”。古人以“泰山北斗”來喻指人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人民幣5元紙幣的背面用的是泰山“五嶽獨尊”畫面做背景。由此可見,泰山是家喻戶曉,人人可見,人人見過。不過,能夠這輩子親自爬一次泰山,親身感受一下古代帝王封禪般的感覺,這可是14億中國人都想做的中國夢。

有著濃重的“泰山情懷”的國學大師季羨林,1999年曾題詞:“泰山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象徵之一,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2000年季先生又題寫了“泰山是中華瑰寶,泰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山東人,我為泰山自豪,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為泰山文化自豪”。

自古以來,中國的甚至是世界的偉大文學家,大都對泰山有深刻理解,中國的文學家幾乎都寫過關于泰山的論文,幾千年來就是這個樣子。泰山的地位,在歷史上、政治上、宗教史上和文學藝術史上……任何山是比不上的,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有名聲、有作為的皇帝,幾乎都到泰山進行封禪或祭祀活動。

泰山的雄偉博大和悠久燦爛的文化,足以奠定了它是中華民族象徵的崇高地位。

在2001年,泰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之首後,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提出來,中國應該有自己的“國山”一事,季羨林認為,如評“國山”非泰山莫屬。

季先生寫下了著名的《泰山頌》:

巍巍岱宗,眾山之巔。

雄踞神州,上接九天。

吞吐日月,呼吸雲煙。

陰陽變幻,氣象萬千。

興雲化雨,澤被禹甸。

齊青未了,養育黎元。

魯青未了,春滿人間。

星換鬥移,河清海晏。

人和政通,上下相安。

風起水湧,處處新顏。

暮春三月,雜花滿山。

十月深秋,層林紅染。

伊甸桃源,誰堪比肩。

登高望嶽,壯思綿綿。

國之魂魄,民之肝膽。

屹立東方,億萬斯年。

齊桓公站在魏巍的泰山之巔,情不自禁的吟誦了一首自己作的打油詩:

“中華第一山,碧霞元君駐。泰山雄天下,桓公到此遊。”

06

週五,齊桓公隨團飛奔濟寧聖地,去曲阜孔廟遊玩。

曲阜孔廟,位於曲阜市中心鼓樓西側300米處,是祭祀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

始建于魯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歷代增修擴建,與相鄰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稱“三孔”。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

曲阜孔廟又稱“闕裡至聖廟”,與南京夫子廟、北京孔廟和吉林文廟並稱為中國四大文廟。孔廟始建於西元前478年,以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以來歷代帝王不斷給孔子加封諡號,孔廟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成為全國最大的孔廟。

現存的建築群絕大部分是明、清兩代完成的,占地327畝,前後九進院落。廟內有殿堂、壇閣和門坊等460多間。四周圍以紅牆,四角配以角樓,是仿北京故宮樣式修建的。1961年國務院把“三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孔子,字仲尼,今山東曲阜人,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一生行遊天下,注重聽樂觀禮,開創了中國文化旅遊的先河。據史書記載:“孔子曾西入周室,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觀帝王之治。”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入周之意在於向老聃學習樂禮。另外,孔子訪齊,曾與齊太師交流關於“樂”的見解並達到忘我的境界。《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學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行游四方中學習、欣賞古代的禮樂文明,這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文化旅遊。

除了提倡聽樂觀禮的文化之旅,孔子還注重體悟山水的自然之遊。對於山水自然景觀,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在孔子看來,智者的聰明銳利和流動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寬厚品格與莊重沉穩的大山相通。這就是“山水比德”的審美觀、體驗觀。“比”指象徵或比擬,“德”指倫理道德或精神品質,意指在欣賞山水自然景觀時,根據其特徵類比聯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孔子的學說傳到西方,是從400多年前義大利傳教士把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一書譯成拉丁文帶到歐洲開始的。而今,孔子學說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國孔子學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內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思想的現實實踐。

為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理解,為各國漢語學習者提供方便、優良的學習條件,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條件的若干國家建設以開展漢語教學為主要活動內容的“孔子學院”。

截至2017年7月,中國已在14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11所孔子學院和107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共有51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134所孔子學院和130個中小學孔子課堂,歐盟28國、中東歐16國實現全覆蓋。

齊桓公看著孔廟,想到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和孔子學堂,感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古人非孔子莫屬,於是對著孔子雕像,行了三拜九叩之禮,期望來生轉世投胎為孔門之後。

07

週六,齊桓公跟團去了東營,去黃河入海口看看,去孫子故里參觀。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紮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黃河之水天上來,飛流奔騰入大海。海天一色美如畫,笑納廣迎四海客。”桓公吟誦著自編的打油詩,博得同行的遊人陣陣掌聲。導遊小姐說,下一站將帶大家去孫子故里去玩,不過先在車上給大家普及一個常識,孫子原來不姓孫。

話說孫子原來姓田,為什麼要改姓孫呢?這要從孫子的祖父田書伐莒說起。齊國的南鄰有一個小國叫莒,它曾臣服于齊國,是齊的附庸國。在後來齊、楚兩國爭霸當中,莒國漸漸疏遠齊國而投靠楚國,連續三年未向齊國進貢。西元前523年初,齊景公準備南巡邊境一帶,然後到泰山封禪,祀天祭地,要莒共公開道修路迎候齊景公過境。莒共公口頭上應諾,卻遲遲不肯動工。

因此,齊景公就派一名叫高發的將軍率師伐莒,莒共公見勢不妙,棄城逃往紀鄣(在今江蘇贛榆東北)。紀鄣城雖不大,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莒共公憑險固守紀鄣,高發無法攻取紀鄣,無功而返,遭景公罷免。

景公重新任命田書率領軍隊去攻打紀鄣,田書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通過偵察,利用內應,半夜偷 襲登城,佔領了紀鄣城。齊景公為表彰他的赫赫戰績,把樂安(今山東廣饒縣城北)作為食采之邑封給田書,並且“賜姓孫氏”,賜姓是當時最高的宗法禮。從此,田書家族改姓孫,田書改為孫書,孫子的父親田憑改為孫憑。在春秋時代,姓是全氏族的共同稱號,而氏只是某一族的稱號。田書這一支即是以田為姓,而又以孫為氏的。後來姓氏不分,人們也就把孫子的氏作為他的姓了。

孫子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戰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給後人留下了不少珍貴的論兵、論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傳下來的《孫子兵法》最著名。孫子的兵法13篇,各有側重,波瀾起伏,分析透徹,見解精到,實用性強。這5000字裡體現了孫子完整的軍事思想體系。

孫子的思想是世界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尤其是在2500年後的今天,不僅被應用於軍事,而且被廣泛應用於經濟、政治、外交、體育等各個領域,特別是在商業競爭中運用的最為突出。

08

周日,桓公隨團來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故鄉濰坊高密參觀莫言故居。

濰坊又名“鳶都”,世界風箏之都。愛放風箏的人,一般都有飛天的夢想。一邊牽著線,一邊看著放出去的風箏在天上高高飛起,那飛起的是夢想,是希望。莫言把自己的故事、家鄉民間的故事、中國歷史的故事、母親的故事、家鄉人的故事、計劃生育的故事等,用文字“折疊”成畫,用故事作骨架,用思想作線,放飛在文學的天空,先後創作出《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豐乳肥臀》、《檀香刑》、《師傅越來越幽默》、《生死疲勞》、《蛙》等名篇名著。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終於圓了老舍先生的遺憾,為國人長了志氣,為文人和作家樹立了榜樣和典範。

聽了導遊的介紹,桓公豎起了大拇指,“一介書生,以筆為戎,幹出了比我一代帝王還轟動世界的大事情,看來我們要敬畏文字、敬重寫文字的人.....”

09

夜深人靜之時,一個喜歡讀書的遊客在旅館打開隨身攜帶的《群書治要》閱讀。

在《群書治要•晏子》裡面,晏子曾經對齊景公說道:“能長保國者,能終善者也。諸侯並立,能終善者為長;列士並立,能終善者為師。昔先君桓公,方任賢而贊德之時,亡國恃以存,危國仰以安,是以民樂其政而世高其德,行遠征暴,勞者不疾,驅海內使朝天子,諸侯不怨。當是時,盛君之行不能進焉。及其卒而衰,怠於德而並于樂,身溺於婦侍而謀因于豎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胡宮而不舉,蟲出而不收。當是時也,桀紂之卒不能惡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不能終善者,不遂其君。”

用現在白話說,大體意思是,能夠保持國家長久者,是能自始至終行善政的人。諸侯並立于世,自始至終能行善政者可為首領;眾多士人並立於朝,自始至終能行善事者,可以為師。我們的先君桓公,當初任用賢才、崇尚道德之時,被滅亡的國家依靠他得以恢復,處境危險的國家依仗他得以安定;因此百姓喜歡他的政策,世人推崇他的道德。他出兵遠征殘暴之人,勞苦的人民不痛恨他;驅使天下諸侯去朝拜周天子,諸侯也都不怨恨他。

在那個時期,盛德之君的行為也不能超過他。到他最終衰敗時,懶于修德而縱情享樂,自身沉溺于女色侍從之中,謀劃、決策依靠豎刁。因此,百姓被其政令所苦,世人也都責備他的行為,所以最後他死在宮殿都無人為之發喪,屍體上的蛆蟲爬出門外,仍沒有人收殮。按當時這種情況,即使夏桀和商紂的死亡,也沒有這麼糟糕啊!《詩經》中記載:“人行善政都有開始,但很少有人能堅持到底。”不能從始至終行善政的人,就不能成就其君國。

先睿智後昏庸,先盛後衰,晚年昏聵的例子太多了,如果完全以早年的功績就判斷一個人,而完全不顧後來的昏庸,那是可悲的。歷史也不會為他後來的昏庸找諸如環境,臣子,運氣等例子來開脫。

齊桓公聽到書生遊客讀著晏子對自己的評價,立馬醍醐灌頂,大徹大悟,所有的怨幽頓時化為烏有,馬上幽魂跑回地府,找閻王說:“我隨著‘東方紅’旅遊團齊魯文化七日遊,受益匪淺,終於明白過來了,現在心中沒有了恨,想超生重回人間,好好做一回徹頭徹尾的好人.....”閻王聽後,大悅。

黎明時分,一輪紅日從東方升起,某醫院的產房裡,一個產婦在待產呻吟,接著聽到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哇哇啼哭。

文章作者

夏倫穩

字祈蘇,號崛起,筆名見賢思齊,祖籍安徽,現定居淄博,教師,熱愛文學,淄博市青年作家協會會員、淄博市網路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於《博山報》、《淄博財經新報》、《淄博日報》、《淄博晚報》、《齊魯文學》等紙媒及網路新媒體,參加區、市、省、全國徵文,皆有獲獎。

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他聽從叔牙的建議,不記一箭之仇,把仇人管仲接到皇宮。他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這一時期,他還從諫如流,知人善任,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長、盡忠職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傑”。

話說在他欲拜管仲為相時,管仲便提出:“建成大廈,決不能單憑一根木材;匯成大海也決不能僅靠幾條涓涓細流。君欲成就大業必須任用五傑——舉動講規範、進退合禮節、言辭剛柔相濟,我不如隰朋,請任命他為大司行,負責外交;開荒建城、墾地蓄糧、增加人口,我不如甯戚,請任命為大司田,掌管農業生產;在廣闊的原野上使戰車不亂、兵士不退,擂鼓指揮著將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任命他為大司馬,統帥三軍;能夠斷案合理公道,不殺無辜者,不誣無罪者,我不如賓胥無,請任命他為大司理,負責司法刑律;敢於犯顏直諫,不避死亡、不圖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任命他為大諫之臣主管監察諫議。想要富國強兵有這五位就足夠了,想要成就霸王之業,還要有我管仲在這裡。”

他聽從管仲建議,令五人各掌其事,並拜管仲為相,組成了強有力的領導集團。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絕。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領導集團決策英明,深得人民擁護。

最終齊國在各個諸侯國中脫穎而出,政治清明、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文化昌盛、外交圓融、百姓康樂、國富兵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了春秋第一霸主。

可惜人老了容易犯糊塗,他晚年也犯起了糊塗病,晚節不保。西元前645年,管仲重病,他問管仲:“群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管仲說:“瞭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他說:“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他說:“開方如何?”管仲回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他說:“豎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閹割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

管仲死後,他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三人專權,朝政腐敗,上行下效,國力衰弱。西元前644年,戎攻打周朝,周天子告急于齊,齊令各國諸侯發兵救周。西元前643年,他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他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他的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惡臭難聞。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他收斂。齊國霸業隨之衰落。

他看著諸葛亮故里紀念館牆上的《出師表》,念念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然後,他喃喃自語:“親賢臣,遠小人,乃我成功之秘訣;親小人,遠賢臣,乃我不得好死之報應。”

03

週二,他隨團來到泉城濟南,參觀濟南老舍紀念館。此館位於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西鄰,南新街58號。院子裡有老舍先生的塑像,還有一棵樹,一口井,一隻缸。

“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把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

1930年7月,老舍受齊魯大學之邀來到濟南,開始了他與濟南四載有餘的不解之緣。

他陶醉于秀美安適的泉城山水,也傾情于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在他的筆下,用充滿詩意的語調來寫濟南獨一無二的山水景致,而用冷峻的幽默描寫當局的馬虎、敷衍、無規劃以及民眾的貧困、因循、愚昧......

1931年夏至1934年秋,新婚的老舍與夫人胡絜青在濟南南新街54號院(現為58)租住,度過了他們一生最為幸福美好的時光。

此處老舍故居是1981年胡絜青女士親自來濟南尋訪後確認的,是濟南少有的保存較好的名人故居之一,由山東省人民政府2006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舍故居向公眾開放,不僅“對於瞭解老舍生平和理解他的作品非常必要”(胡絜青語),更是一種對濟南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澱與傳承。

在這處誕生過文學巨著的小院裡,遊人沿著作家的足跡,品味作家與濟南的深情厚意,感受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精神薰陶。

濟南是老舍的第二故鄉。

濟南的美麗來自天然,山在城南,湖在城北。湖山而外,還有七十二泉,泉水成溪,穿城繞郭。

在千佛山上北望濟南全城,城河帶柳,遠水生煙,鵲華對立,夾衛大河,是何等氣象。

老舍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可是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且獲投票第一,由於老舍已不在人世,此次諾獎遺憾頒予川端康成。

1978年,老捨得到平反,恢復“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墓碑上刻寫著老舍的一句話:“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裡。”

想起老舍的自殺,齊桓公感覺非常遺憾。好死不如賴活著,想想那三個小人那樣虐待自己,自己都沒有選擇自殺,直到後來被活活餓死,他一直是一個打不死的光頭強。

04

週三,他隨團回到家鄉齊國故都。在博山原山國家森林公園,有一尊齊桓公雕像,足足有3.8米高,雕像旁邊有齊長城遺址,博山的能工巧匠、工藝美術大師,有的把他畫在孝婦河的壁畫上,有的把他刻在瓷盤上,有的把他雕刻在琉璃瓶子上,還有的把他鐫刻在鼻煙壺上,當作國禮贈給國際友人,讓他倍感榮幸,自己的形象隨著藝術品一起漂洋過海,供世界人民一睹風采。

在博山焦裕祿紀念館及故居,他看到了縣委書記好榜樣焦裕祿的事蹟和報導。在宣傳牆上寫著:“讓生生不息的焦裕祿精神發揚光大”,“讓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永放光芒”,“焦裕祿同志是共產黨人見賢思齊的好榜樣”,“幹部不領,水牛掉井。”“作為一個共產黨員、革命幹部,不管其資歷深淺、地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絕不能憑藉自己的地位撈取特權,更不能以功臣自居,為自己的享受開方便之門,或者給自己的親友發放所謂關心他們的‘優待券’”。

看到城鄉宣傳牆和海報上鋪天蓋地的焦裕祿頭像和焦式語錄,齊桓公剛才的那份自信和驕傲情緒有點失落,甚至有點羞愧難當,看來即使成了春秋第一霸,那有怎樣?江山代代人才出,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歷史是人民的歷史,歷史是人民創造和書寫的歷史,中國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至少有五千年,出過多少帝王將相,可是能讓普通老百姓知道能記住的又有幾個?自己的得力助手管仲不僅勤于輔助朝政,又筆耕不輟,管仲的思想才學都體現在《管子》一書中,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出版發行有《管子學刊》雜誌,山東大學有管子研究會,安徽省有管子研究會等,可是作為他的主人,一代霸主,卻沒有留下多少文字在人間。齊桓公越想越感覺有點愧疚,他突發奇想,自己能否托夢給一個書生,能否寫點像《穿越春秋當霸主:齊桓公的那些事兒》的網路小說,會不會火?至少要教育警示一下後人不要再讓自己的悲劇再在人間重演了。是不是應該全面推行法治,不能再搞人治?如果自己當初實行全民公投或者推行民主集中制,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三個小人就不會因為自己看瞎了眼,被委以重用,害的自己被活活餓死。

回到自己的王城故地臨淄,看見有管仲紀念館,卻沒有齊桓公紀念館或者齊桓公宮殿,他的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鹹什麼都有。當參觀了東周殉馬坑後,他感歎自己堂堂春秋齊國第一霸主,甚至連那些戰馬都不如,至少他們死後給人們留下了一筆歷史遺產,為當地的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個可開發利用的景區,給當地旅遊增色,為老百姓帶來了旅遊創收。

旅行下一站,齊桓公隨團來到了齊國歷史博物館,在齊國故城宮城遺址東部,這座博物館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外形似古城堡,系中國十大異型博物館建築之一。博物館共分15個展廳,包括齊國歷史典故展和各類文物精品300餘件(套),並輔以模型、雕塑、沙盤、壁畫、燈箱等傳統藝術形式和音響、燈光、電影、電視、電動等現代藝術手段,全面細緻地展示了齊國八百余載的輝煌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充分反映了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技、軍事和禮俗,顯示了齊文化在華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欣賞完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微電影《稷下學宮》,再現了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的宏大場面;運用電動圖表展現齊國都城的城池、宮殿、交通幹道、排水系統、冶銅、鑄鐵等手工業作坊遺址;用模擬場景再現了故城王宮的威嚴、市井的繁華。目睹了用陶瓷塑造的五百多個形態各異的歷史人物,加之配音,有聲有色地再現了“車轂擊,人肩摩,舉袂成幕,揮汗成雨”的泱泱大國之風貌。

齊國之旅,故鄉之旅,回歸之旅,見賢思齊之旅,齊桓公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齊桓公,你還可以為齊文化、為齊國、為後人貢獻點什麼呢?”想到這,齊桓公情緒失控,開始傷心地嚎哭。此時,突然大風起兮雲飛揚,烏雲密佈,天空下起了驟雨,在齊都外面拍照紀念的遊人們紛紛躲進了齊國歷史博物館的大廳裡。

05

週四,從淄博張店火車站坐7053次綠皮小火車,咣當咣當,優哉遊哉,褐色的鐵軌,群山,田野,綠皮小火車擺動著那泛著苔蘚綠的車身一一略過。這趟綠皮小火車,現在已經儼然成了“網紅”,上過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上過新華社報紙,是山東目前唯一的綠皮火車,是脫貧致富的小火車。從1974年開始運行,至今已有42個年頭,車上沒有沒有空調、餐車、臥鋪,沿用內燃機車車頭提供動力。綠皮小火車很慢,從淄博到泰安需要近6個小時。列車如今還保留24個網站。

小火車經過的淄川湧泉村,因為是第一書記《馬向陽下鄉記》的拍攝地,現在成了著名的鄉村遊景點。

火車到達泰安,已經是中午時分。齊桓公非常激動,當年他成為春秋首霸時,就想來泰山封禪。

話說齊桓公成為中原的霸主。某日,在朝堂上,桓公說:“寡人向南打到召陵,望見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深入流沙之中。登上太行山,到卑耳山才返回。諸侯不要違背寡人。我三次聯合諸侯出兵,六次和諸侯會盟,定襄王太子之位。說以前三王偉大,現在我和他們有什麼兩樣嗎?我想在泰山封禪。”管仲勸說,桓公不聽。管仲又說,要得到遠方的珍奇怪物才能封禪,桓公才不考慮這事。可惜桓公到死也沒有得到遠方珍奇怪物,所以齊桓公的泰山之旅,被延誤了2660年之久。

泰山,“五嶽”之首,又稱東嶽,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中國AAAAA級旅遊景區,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享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稱號。其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著名風景名勝有天燭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數千年來,先後有十二位皇帝來泰山封禪。孔子留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讚歎,杜甫則留下“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成為全球第一個世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最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觀”。古人以“泰山北斗”來喻指人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人民幣5元紙幣的背面用的是泰山“五嶽獨尊”畫面做背景。由此可見,泰山是家喻戶曉,人人可見,人人見過。不過,能夠這輩子親自爬一次泰山,親身感受一下古代帝王封禪般的感覺,這可是14億中國人都想做的中國夢。

有著濃重的“泰山情懷”的國學大師季羨林,1999年曾題詞:“泰山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象徵之一,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2000年季先生又題寫了“泰山是中華瑰寶,泰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山東人,我為泰山自豪,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為泰山文化自豪”。

自古以來,中國的甚至是世界的偉大文學家,大都對泰山有深刻理解,中國的文學家幾乎都寫過關于泰山的論文,幾千年來就是這個樣子。泰山的地位,在歷史上、政治上、宗教史上和文學藝術史上……任何山是比不上的,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有名聲、有作為的皇帝,幾乎都到泰山進行封禪或祭祀活動。

泰山的雄偉博大和悠久燦爛的文化,足以奠定了它是中華民族象徵的崇高地位。

在2001年,泰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之首後,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提出來,中國應該有自己的“國山”一事,季羨林認為,如評“國山”非泰山莫屬。

季先生寫下了著名的《泰山頌》:

巍巍岱宗,眾山之巔。

雄踞神州,上接九天。

吞吐日月,呼吸雲煙。

陰陽變幻,氣象萬千。

興雲化雨,澤被禹甸。

齊青未了,養育黎元。

魯青未了,春滿人間。

星換鬥移,河清海晏。

人和政通,上下相安。

風起水湧,處處新顏。

暮春三月,雜花滿山。

十月深秋,層林紅染。

伊甸桃源,誰堪比肩。

登高望嶽,壯思綿綿。

國之魂魄,民之肝膽。

屹立東方,億萬斯年。

齊桓公站在魏巍的泰山之巔,情不自禁的吟誦了一首自己作的打油詩:

“中華第一山,碧霞元君駐。泰山雄天下,桓公到此遊。”

06

週五,齊桓公隨團飛奔濟寧聖地,去曲阜孔廟遊玩。

曲阜孔廟,位於曲阜市中心鼓樓西側300米處,是祭祀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

始建于魯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歷代增修擴建,與相鄰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稱“三孔”。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

曲阜孔廟又稱“闕裡至聖廟”,與南京夫子廟、北京孔廟和吉林文廟並稱為中國四大文廟。孔廟始建於西元前478年,以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以來歷代帝王不斷給孔子加封諡號,孔廟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成為全國最大的孔廟。

現存的建築群絕大部分是明、清兩代完成的,占地327畝,前後九進院落。廟內有殿堂、壇閣和門坊等460多間。四周圍以紅牆,四角配以角樓,是仿北京故宮樣式修建的。1961年國務院把“三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孔子,字仲尼,今山東曲阜人,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一生行遊天下,注重聽樂觀禮,開創了中國文化旅遊的先河。據史書記載:“孔子曾西入周室,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觀帝王之治。”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入周之意在於向老聃學習樂禮。另外,孔子訪齊,曾與齊太師交流關於“樂”的見解並達到忘我的境界。《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學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行游四方中學習、欣賞古代的禮樂文明,這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文化旅遊。

除了提倡聽樂觀禮的文化之旅,孔子還注重體悟山水的自然之遊。對於山水自然景觀,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在孔子看來,智者的聰明銳利和流動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寬厚品格與莊重沉穩的大山相通。這就是“山水比德”的審美觀、體驗觀。“比”指象徵或比擬,“德”指倫理道德或精神品質,意指在欣賞山水自然景觀時,根據其特徵類比聯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孔子的學說傳到西方,是從400多年前義大利傳教士把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一書譯成拉丁文帶到歐洲開始的。而今,孔子學說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國孔子學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內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思想的現實實踐。

為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理解,為各國漢語學習者提供方便、優良的學習條件,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條件的若干國家建設以開展漢語教學為主要活動內容的“孔子學院”。

截至2017年7月,中國已在14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11所孔子學院和107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共有51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134所孔子學院和130個中小學孔子課堂,歐盟28國、中東歐16國實現全覆蓋。

齊桓公看著孔廟,想到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和孔子學堂,感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古人非孔子莫屬,於是對著孔子雕像,行了三拜九叩之禮,期望來生轉世投胎為孔門之後。

07

週六,齊桓公跟團去了東營,去黃河入海口看看,去孫子故里參觀。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紮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黃河之水天上來,飛流奔騰入大海。海天一色美如畫,笑納廣迎四海客。”桓公吟誦著自編的打油詩,博得同行的遊人陣陣掌聲。導遊小姐說,下一站將帶大家去孫子故里去玩,不過先在車上給大家普及一個常識,孫子原來不姓孫。

話說孫子原來姓田,為什麼要改姓孫呢?這要從孫子的祖父田書伐莒說起。齊國的南鄰有一個小國叫莒,它曾臣服于齊國,是齊的附庸國。在後來齊、楚兩國爭霸當中,莒國漸漸疏遠齊國而投靠楚國,連續三年未向齊國進貢。西元前523年初,齊景公準備南巡邊境一帶,然後到泰山封禪,祀天祭地,要莒共公開道修路迎候齊景公過境。莒共公口頭上應諾,卻遲遲不肯動工。

因此,齊景公就派一名叫高發的將軍率師伐莒,莒共公見勢不妙,棄城逃往紀鄣(在今江蘇贛榆東北)。紀鄣城雖不大,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莒共公憑險固守紀鄣,高發無法攻取紀鄣,無功而返,遭景公罷免。

景公重新任命田書率領軍隊去攻打紀鄣,田書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通過偵察,利用內應,半夜偷 襲登城,佔領了紀鄣城。齊景公為表彰他的赫赫戰績,把樂安(今山東廣饒縣城北)作為食采之邑封給田書,並且“賜姓孫氏”,賜姓是當時最高的宗法禮。從此,田書家族改姓孫,田書改為孫書,孫子的父親田憑改為孫憑。在春秋時代,姓是全氏族的共同稱號,而氏只是某一族的稱號。田書這一支即是以田為姓,而又以孫為氏的。後來姓氏不分,人們也就把孫子的氏作為他的姓了。

孫子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戰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給後人留下了不少珍貴的論兵、論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傳下來的《孫子兵法》最著名。孫子的兵法13篇,各有側重,波瀾起伏,分析透徹,見解精到,實用性強。這5000字裡體現了孫子完整的軍事思想體系。

孫子的思想是世界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尤其是在2500年後的今天,不僅被應用於軍事,而且被廣泛應用於經濟、政治、外交、體育等各個領域,特別是在商業競爭中運用的最為突出。

08

周日,桓公隨團來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故鄉濰坊高密參觀莫言故居。

濰坊又名“鳶都”,世界風箏之都。愛放風箏的人,一般都有飛天的夢想。一邊牽著線,一邊看著放出去的風箏在天上高高飛起,那飛起的是夢想,是希望。莫言把自己的故事、家鄉民間的故事、中國歷史的故事、母親的故事、家鄉人的故事、計劃生育的故事等,用文字“折疊”成畫,用故事作骨架,用思想作線,放飛在文學的天空,先後創作出《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豐乳肥臀》、《檀香刑》、《師傅越來越幽默》、《生死疲勞》、《蛙》等名篇名著。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終於圓了老舍先生的遺憾,為國人長了志氣,為文人和作家樹立了榜樣和典範。

聽了導遊的介紹,桓公豎起了大拇指,“一介書生,以筆為戎,幹出了比我一代帝王還轟動世界的大事情,看來我們要敬畏文字、敬重寫文字的人.....”

09

夜深人靜之時,一個喜歡讀書的遊客在旅館打開隨身攜帶的《群書治要》閱讀。

在《群書治要•晏子》裡面,晏子曾經對齊景公說道:“能長保國者,能終善者也。諸侯並立,能終善者為長;列士並立,能終善者為師。昔先君桓公,方任賢而贊德之時,亡國恃以存,危國仰以安,是以民樂其政而世高其德,行遠征暴,勞者不疾,驅海內使朝天子,諸侯不怨。當是時,盛君之行不能進焉。及其卒而衰,怠於德而並于樂,身溺於婦侍而謀因于豎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胡宮而不舉,蟲出而不收。當是時也,桀紂之卒不能惡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不能終善者,不遂其君。”

用現在白話說,大體意思是,能夠保持國家長久者,是能自始至終行善政的人。諸侯並立于世,自始至終能行善政者可為首領;眾多士人並立於朝,自始至終能行善事者,可以為師。我們的先君桓公,當初任用賢才、崇尚道德之時,被滅亡的國家依靠他得以恢復,處境危險的國家依仗他得以安定;因此百姓喜歡他的政策,世人推崇他的道德。他出兵遠征殘暴之人,勞苦的人民不痛恨他;驅使天下諸侯去朝拜周天子,諸侯也都不怨恨他。

在那個時期,盛德之君的行為也不能超過他。到他最終衰敗時,懶于修德而縱情享樂,自身沉溺于女色侍從之中,謀劃、決策依靠豎刁。因此,百姓被其政令所苦,世人也都責備他的行為,所以最後他死在宮殿都無人為之發喪,屍體上的蛆蟲爬出門外,仍沒有人收殮。按當時這種情況,即使夏桀和商紂的死亡,也沒有這麼糟糕啊!《詩經》中記載:“人行善政都有開始,但很少有人能堅持到底。”不能從始至終行善政的人,就不能成就其君國。

先睿智後昏庸,先盛後衰,晚年昏聵的例子太多了,如果完全以早年的功績就判斷一個人,而完全不顧後來的昏庸,那是可悲的。歷史也不會為他後來的昏庸找諸如環境,臣子,運氣等例子來開脫。

齊桓公聽到書生遊客讀著晏子對自己的評價,立馬醍醐灌頂,大徹大悟,所有的怨幽頓時化為烏有,馬上幽魂跑回地府,找閻王說:“我隨著‘東方紅’旅遊團齊魯文化七日遊,受益匪淺,終於明白過來了,現在心中沒有了恨,想超生重回人間,好好做一回徹頭徹尾的好人.....”閻王聽後,大悅。

黎明時分,一輪紅日從東方升起,某醫院的產房裡,一個產婦在待產呻吟,接著聽到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哇哇啼哭。

文章作者

夏倫穩

字祈蘇,號崛起,筆名見賢思齊,祖籍安徽,現定居淄博,教師,熱愛文學,淄博市青年作家協會會員、淄博市網路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於《博山報》、《淄博財經新報》、《淄博日報》、《淄博晚報》、《齊魯文學》等紙媒及網路新媒體,參加區、市、省、全國徵文,皆有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