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心理學家告訴你,如何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

終其一生,唯有自己陪伴自己最久。那我們到底瞭解自己嗎?想知道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需要有認識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一種清晰地認識自我的意願和能力,這種能力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自我覺察。

這種意願和能力包括瞭解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在別人眼中的我們是怎樣的。

在自我認識中常見的錯覺

從研究結果來看,我們整體的認識自我的意願和能力不太好,而且我們往往會陷入一些認識自我的錯覺中。

1.認為自己優於大多數人

在美國一份針對80余萬名學生的調研中,95%以上的人在評估自己與他人相處的能力時都認為自己高於平均水準。大部分人在與自己的身邊人相比時,都會覺得自己更聰明,更好看,更有道德,甚至會活得更久。

但自己“優於平均的大多數人”往往是一種錯覺。理論上,僅有49%的人是處於平均之上的。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當被要求評價自己時,我們也常用“中等偏上”這樣的詞彙。

2.評估中出現的誤差

心理學家通過對人們閱讀,駕車,下棋和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中發現,在有關幽默感,語法和邏輯的測試中得分低的人,對自己真實能力的評估更不準確。也就是說,能力越差的人反而自我感覺越良好。

3.誤以為自己有認識自我的意願和能力

Tasha和她的團隊調查了成千上萬的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發現,雖然95%的人認為自己擁有自我認識的意願和能力,

但實際只有不到15%展現出了這一能力。

如何真正做到認識自己?

但其實,認識自我的意願和能力是一項可以被習得和提升的技能。瞭解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去質疑自己關於自己的種種預設,去積極考證我們在他人眼中的樣子,

去帶著一種積極的思維和接納自我的態度追求真實。簡而言之,就是有變得更勇敢,但也更睿智的決心。

1.感知自我,瞭解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1) 全然接受,幫你瞭解當下的自我

放棄過度思考,讓自己放鬆,去體會當下,全然接受當下經歷的一切。

也就是去覺察你現在想的、感受到的、做的是什麼,但不去評判。

哈佛心理學教授Ellen Langer認為,這種方法的本質是以一種新的方式來看待自己和世界。以旅行為例,當我們到了一個全新陌生的環境,我們會很容易注意到自己身上和這個世界我們不曾發現的事情——風景,聲音,人——與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只會用一種固定視角看待的日常生活相比。

2)改變敘事方式,提升對過去自我的瞭解

敘事,即我們怎樣講述自己過去的故事,在故事中我們關注了什麼,如何解讀細節,影響著我們的人生態度,也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曾經的自己。

能夠正確認識自我的人,在講述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時更願意從不同的觀點來描述這些事情,其中包括對事件的不同的、多樣的解釋。他們在講述一段故事時,往往不會只給出一個層面的“發生了什麼“,他們會進一步繼續講述在更深層的心理層面上發生了什麼,或者從不同人的立場上來說發生了什麼。

同時,他們也更願意探討他們在事件發生時所感受到的複雜的,甚至是相悖的各種情緒。這是因為,自知的人接受並尊重事件的複雜性,他們不強求絕對的真實,或者一個簡單、普適的真理。因為那並不存在。

2.通過別人來瞭解自己

1) 360度回饋

為了獲得一個更全面、準確的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我們需要瞭解我們生活中各方各面的人對我們的看法:伴侶,朋友,親人,同事……為此,你可以在網上做一份匿名的調查問卷。設計一些具體問題,來瞭解別人是怎樣看待自己的。比如:你認為我是一個懶人嗎?回答是從1-10中選取一個度。

2.)“對”的回饋

雖然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和意見是重要的一部分,但並不是所有外界回饋都具有同等的價值,所以我們需要尋求“對”的回饋。在選擇物件時,我們要避免兩種人:無愛的批評者和無批評的愛人。

不難理解,前者就是那種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會指責、批評我們的人。例如善妒的同事,或懷恨在心的前任。後者則是無論我們做什麼,都不會批評我們的人。比如堅信“我的兒子/女兒完美無缺”的媽媽,或習慣性討好的“老好人”。因為這兩類人的回饋帶有過於濃重的主觀色彩,所以對我們提高自我的認識沒有説明。

3.)“晚餐桌上的真相”

這是一個需要充足的勇氣的方法,但同時也有望給你的自我認識帶來質的提升,並改變你最重要的人際關係的方法。

你需要邀請一個密友以及一個家庭成員或人生導師共進晚餐。用餐時,你要請他們說出一個你讓他們最為惱火的地方。可以是你做過的某件事,你的某個特質,等等。當然,在那之前,他們需要知道你這樣做的原因,以及他們有暢所欲言的權利。此外,你不能做出任何帶有攻擊性的回應,而是真誠地傾聽。

你需要知道,“真相”往往比我們想像中還要難以接受。但你付出了多少勇氣,就有機會收穫同等的成長。該方法的提出者Josh Misner教授表示,“和一個人一同剝開麵包是件有魔力的事情。一起吃飯是親密的行為,其中蘊含了對對方的信任。因此,這樣的對話適合在桌席間展開,晚飯為最佳。”

認識自己是一件漫長的、足以持續終生的事情。這個過程既是一場探索,又是一種學習。即便是最為自知的人,對自己的覺察也不可能到達100%——因為“自己”不存在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我們在變化,也在成長。

但好在,人生很長。在瞭解自己的旅途中,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關於認識自己,你都有過哪些探索跟疑惑呢?在評論區留言給我們吧!

收藏文章?不如順便關注我們——頭條號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與心理分析,人際交往與戀愛技巧,都在這裡。

敘事,即我們怎樣講述自己過去的故事,在故事中我們關注了什麼,如何解讀細節,影響著我們的人生態度,也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曾經的自己。

能夠正確認識自我的人,在講述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時更願意從不同的觀點來描述這些事情,其中包括對事件的不同的、多樣的解釋。他們在講述一段故事時,往往不會只給出一個層面的“發生了什麼“,他們會進一步繼續講述在更深層的心理層面上發生了什麼,或者從不同人的立場上來說發生了什麼。

同時,他們也更願意探討他們在事件發生時所感受到的複雜的,甚至是相悖的各種情緒。這是因為,自知的人接受並尊重事件的複雜性,他們不強求絕對的真實,或者一個簡單、普適的真理。因為那並不存在。

2.通過別人來瞭解自己

1) 360度回饋

為了獲得一個更全面、準確的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我們需要瞭解我們生活中各方各面的人對我們的看法:伴侶,朋友,親人,同事……為此,你可以在網上做一份匿名的調查問卷。設計一些具體問題,來瞭解別人是怎樣看待自己的。比如:你認為我是一個懶人嗎?回答是從1-10中選取一個度。

2.)“對”的回饋

雖然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和意見是重要的一部分,但並不是所有外界回饋都具有同等的價值,所以我們需要尋求“對”的回饋。在選擇物件時,我們要避免兩種人:無愛的批評者和無批評的愛人。

不難理解,前者就是那種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會指責、批評我們的人。例如善妒的同事,或懷恨在心的前任。後者則是無論我們做什麼,都不會批評我們的人。比如堅信“我的兒子/女兒完美無缺”的媽媽,或習慣性討好的“老好人”。因為這兩類人的回饋帶有過於濃重的主觀色彩,所以對我們提高自我的認識沒有説明。

3.)“晚餐桌上的真相”

這是一個需要充足的勇氣的方法,但同時也有望給你的自我認識帶來質的提升,並改變你最重要的人際關係的方法。

你需要邀請一個密友以及一個家庭成員或人生導師共進晚餐。用餐時,你要請他們說出一個你讓他們最為惱火的地方。可以是你做過的某件事,你的某個特質,等等。當然,在那之前,他們需要知道你這樣做的原因,以及他們有暢所欲言的權利。此外,你不能做出任何帶有攻擊性的回應,而是真誠地傾聽。

你需要知道,“真相”往往比我們想像中還要難以接受。但你付出了多少勇氣,就有機會收穫同等的成長。該方法的提出者Josh Misner教授表示,“和一個人一同剝開麵包是件有魔力的事情。一起吃飯是親密的行為,其中蘊含了對對方的信任。因此,這樣的對話適合在桌席間展開,晚飯為最佳。”

認識自己是一件漫長的、足以持續終生的事情。這個過程既是一場探索,又是一種學習。即便是最為自知的人,對自己的覺察也不可能到達100%——因為“自己”不存在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我們在變化,也在成長。

但好在,人生很長。在瞭解自己的旅途中,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關於認識自己,你都有過哪些探索跟疑惑呢?在評論區留言給我們吧!

收藏文章?不如順便關注我們——頭條號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與心理分析,人際交往與戀愛技巧,都在這裡。